传统思维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合集下载

社会文化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科技创新不仅仅受自然条件、科学知识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化环境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教育体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首先,文化传统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国家或地区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可能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注重稳定和谐的价值观念,在科技创新中可能更加强调技术的稳定性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注重个人创新和突破传统,对科技创新的态度可能更加开放和积极进取。

因此,文化传统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能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取向存在差异。

其次,社会教育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教育是社会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引导价值观的关键机构。

社会文化因素会通过教育体系塑造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强调记忆和应试,可能会妨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反,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科技创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因此,社会教育体系在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价值观对科技创新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社会对于创新的态度和期望会影响科技创新的开展。

一些社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产品市场化,科技研发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然而,一些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公益和环境可持续性,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威胁促使一些国家加大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

因此,不同社会价值观对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社会文化因素还通过人际交往和合作的方式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

科技创新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合作倾向和互相信任程度。

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

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

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

这些因素在中国科技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思想的深沉与内省,注重和谐与平衡,这种思维方式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概念对于生态科技、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推动科技发展。

科学素养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持。

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包括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科学应用等方面。

中国科学家积极学习和研究科学,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

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还有助于广大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工匠精神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匠精神包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苛求和对工作的专注和耐心。

工匠精神在中国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例如中国的高铁、电子产品等都以其高品质和先进技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赞叹。

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

创新思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

创新思维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建立了一批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人民有着锲而不舍、勤劳好学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发展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核心文化因素也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相融合,为中国科技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源泉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源泉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源泉与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源泉丰富多样,而且对于今天的科技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传统思维方式、自然观察和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源泉和影响。

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强调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将自然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思维方式促使古代中国人产生了许多科技发明与创新的灵感。

例如,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鸟类飞行的方式,提出了“鸟类飞行仿生原理”,为后来的航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通过观察天象,发明了一系列与农业生产和时间计算相关的仪器,如日晷和水钟等。

这些科技发明与创新都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源泉是自然观察和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步。

例如,古代中国人通过对于潮汐的观察,发现了风向和潮汐的关联,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风向。

这一发现对于古代中国的航海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通过实践经验改进了农业技术,如利用湿地种植水稻等。

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对于农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制度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科技的发展,通过设立科举制度等,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

例如,明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为科学家的选拔提供了机会,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此外,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农业经济的繁荣为农业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土壤,而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商业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动力。

这些社会制度的创新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对今天的科技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经验和智慧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科技领域。

例如,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和冶金技术对于今天的陶瓷和金属工艺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结合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如今的科技发展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然而,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结合,并分析其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与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启迪与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启迪与指导。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中,这一思想使人们关注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不仅追求技术的发展,也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社会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科技发展中,这一观念促使科学家们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努力寻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均衡点,不断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学习和思考。

科技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和思考精神,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科技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储存、复原和传播成为可能。

首先,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储存和复原提供了便利。

通过数字化技术,在线数据库中收集和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艺术品、音乐等。

这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方便了研究人员和学子的学习与传承。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使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传播更加丰富。

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历史遗址、观赏传统艺术表演,体验到更加真实的传统文化魅力。

而通过互联网平台,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播到全球,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三、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融合,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为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中国传统哲学对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对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对科技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哲学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都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主要的传统哲学流派,探讨其对科技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科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方面。

儒家注重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科技发展中,儒家强调技术应该为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人的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这对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还提倡孝道、仁爱和忠诚,这些传统价值观在科技领域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人类福祉。

道家思想对科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提倡追求自然的真理和和谐的存在方式。

在科技发展中,道家思想对科技人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观察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道德和伦理规范,这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道家思想还强调内观和修身养性,这对科技人员的学术追求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墨家思想对科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实用主义方面。

墨家强调实际应用和实用价值,主张“兼爱”和“非攻”。

在科技发展中,墨家思想对科技人员的技术研发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家思想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使得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墨家思想还强调合作和共识,这对科技人员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发展更加注重集体智慧和社会共同利益。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哲学对科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自然的理解和和谐共处、技术的实用主义和社会效益。

这些影响促使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自然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科技成为造福人类和社会的重要力量。

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减少,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技创新中。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仍然对现代科技创新产生着深远的启示与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

一、拥抱自然与创新理念的转变传统文化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这种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对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现代科技创新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文化强调“道法自然”,提醒我们要放下人为的偏见,尊重自然,从自然界中汲取养分,以寻求创新的突破。

二、追求完美与精益求精的持续动力传统文化对完美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传统文化鼓励人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使自己作品的水平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种精神传承至今,在科技创新领域中也起到督促人们不断改进的作用。

在面对科技创新的挑战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追求完美的心态,并且精益求精地进行推进。

三、尊重传统与开放创新的融合传统文化注重传承和创新的平衡,有着尊重传统和开放创新的双重精神。

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现代科技的创新结合,可以产生非常有益的化学反应。

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智慧,但同时也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思维,接纳新事物,敢于创新。

这种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对于现代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四、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现代科技创新也有着重要启示。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和技术上的突破,更应该关注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互助合作等价值观念,提醒现代社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注重人的尊严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在现代科技创新中,我们应该拥抱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坚持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动力,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尊重传统,但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将科技创新的目标放在人类福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上。

文化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研究

文化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研究

文化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研究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独特标志之一,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如何影响科技创新,并展示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文化传承培养了创新精神。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谐"、"变革"等价值观念,激励着人们追求新的技术突破。

例如,先秦时期的墨子提出了"非有非无,非存非亡"的哲学思想,为后来发展出的量子理论提供了启示。

这种文化传承激发了人们对创新的追求,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营养。

其次,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跨领域的融合创新。

不同的文化背景蕴藏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形成碰撞和融合,孕育出新的科技创新。

例如,中国和美国在科技领域有着不同的优势,但两种文化在交流合作中产生的创新互补效应使双方都受益匪浅。

文化的多样性为科技领域带来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再次,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塑造。

社会对创新的认同和支持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培养创新人才,并提供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例如,以色列被誉为"创新之国",其文化对创新抱有积极态度,并以创新能力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这种社会文化的塑造推动了以色列科技的突破发展,使之在科技创新领域脱颖而出。

最后,文化对技术应用的驱动也不容忽视。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能够快速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市场。

而文化对消费者的态度和需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举个例子,苹果公司的成功,除了创新的产品设计和先进的技术,还得益于消费者对"苹果文化"的认同和追捧。

苹果产品的成功背后是一种文化共鸣,它通过引导消费者的品味和需求,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驱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

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

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1.概述1.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

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学技术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它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思维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摘要:分析了中华传统思维方式包含的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中庸思维方式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

多方面的抑制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将传统思维与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罗列对比分析,显示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阻碍,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对这些思维进行改善。

关键词: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中庸思维 ; 科技创新传统思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是民族特有思考方式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存在于历史典籍之中,还存在于今天的现实社会之中,是当代人思想意识、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无法完全摆脱的精神遗产。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科技创新思维模式,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力量。

传统思维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主要通过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和创新方法等中介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无法摆脱其传统思维的历史影响和现时作用。

传统思维是否真的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抑制和障碍作用,对此应该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1 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1.1.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或曰系统思维,它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

”即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冥冥中万物皆有灵,世间一切事物都相互相连。

从先秦时期提出的“天人合一”观,到宋明时期的“万物一体”论,无论是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还是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他们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气相通、一理相通的,均强调的是整体思维。

这种从宏观上来把握和认识事物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在文化心理中体现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

现在自然科学在经过了几百年还原分析的精确思维时代之后,又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思维和科学又在向确定和不确定、精确和模糊相统一的整体综合化系统思维模式发展。

整体思维在伦理道德观念中反映出中国人具有突出的集体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责任感,尽管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封建专制紧密相连,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经过了现代性的转变,便有利于科技创新过程中团队精神与科研合作的成长。

现代新儒家之先驱梁溯溟先生指出:“中国人不当他是立身天地的人。

”他强调了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个体的存在无法离开各种群体。

因此,中国人通常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生存在既定的社会群体当中,不善于将“自我”看作是一个独立、抽象和与他人无关联的个体。

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影响极为深远,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干。

但同时,整体思维方式还有明显的缺点,即忽视个体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模糊个体之间的边界,忽视个体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这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颇为不利。

1.1.2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是指人凭直觉对事物进行瞬间的、直接的选择与判断,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与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的产生未经严密的逻辑推理,也不是靠思维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产生,而是直接、快速的获得整体感觉和全体把握。

在对事物的认知方法上,西方思维方式是以事物的个体性、个别性为起点,由局部到整体,由经验认识到逻辑推理,从而实现对整体事物的认知,而传统思维将直觉视为高于理性思辨和感性知觉的一种认识方式。

直觉思维在人对事物认识过程能够起到逻辑思维无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被逻辑思维所替代,它能够有效的避免认识过程的模式化和凝聚化,给思维发挥留有充分的空间。

直觉的灵活性和蕴含性能够突破惯常的思维局限,摆脱传统的束缚,创立新的理论,被认为是科技创新能力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老子》第十章中曾讲过:“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其含义是指保持心境的清静,排除一切外物的干扰,达到一种直觉的内心体验。

换句话说“玄览”一词也就是等同于直觉思维。

20 世纪初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给直觉下过一个定义:“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直觉思维具有流畅性和渗透性,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只能通过体验、体悟和意会的方式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直觉超越了感性和理性,从而赋予了人们以清新的顿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惯常思维的局限,明确思维的新方向,迸发出新的灵感。

从古至今,许多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革命创新时常是从人们的直觉中产生灵感,人们的直觉思维中最独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破性,它往往能使科技创新主体在毫无方向时激发创新灵感,对所探析中、研究中的问题寻找到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出口。

因此,德布罗意说“想象力和直觉都是智慧本质上所固有的能力,它们在科学的创造中起过,而且经常起重要作用,他还认为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

”但是不可否认,直觉思维强调对整体的把握,不追求概念的确定性,缺乏逻辑性的分析,因而导致以一些概念为构架的理论体系的模糊或不确定。

1.1.3中庸思维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是善用中庸思维,其特点是善于用一种恰到好处或者恰如其分的“度”来把握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于是,顺理成章的“过”和“不及”的思维方式秉持批评的态度,从而表现出中国人一贯克制自己欲望的特点。

对于中庸思维的明确论述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又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曰:“中者,无过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可见“中”的本义是无过和不及,也就是恰到好处之意。

为何儒家要提倡中庸之道呢?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天下大乱,没有一个现成的章法去遵守,以至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想通过恢复旧的制度,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这一套理念也就是后来延续千年封建社会中讲究尊卑关系,等级之分的封建礼法,只要上下级严明,等级观念强化,方才天下太平。

总而言之,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礼俗社会。

中庸思维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而言其最大的缺陷是被墨守成规、迷信权威、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的思维所禁锢。

2.1 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制约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创新主体经过长期的探索和钻研,甚至是多次的挫败后才能取得的,科技创新思维的过程,离不开逻辑分析、打破常规和敢于批判,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却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形成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2.1.1 整体思维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制约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思维方式是在直观综合的基础上强调整体统一, 力求理解及掌握事物的整体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过度注重整体思维,忽视了理论思维,即缺少了分析思维。

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于“混沌”的状态,在科学研究中没有确立分析思维的地位,致使对科学技术知识缺乏有利的分析。

缺少理论分析的整体思维是背离了科学精神的,限制和影响了科技创新思维的发展,对科技创新能力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不做深究。

这种主观意识,造成了科学技术研究中内容和形式上的含糊不清,终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滞后与科技发展的缓慢。

从西汉的神学“王道三纲可求于天”,到魏晋的玄学“名教本于自然”;再从隋唐佛教的富贵与贫贱取决于“三因果”,再到宋明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几乎都是崇尚群体、压抑个性与个体创造力思维。

这与西方推崇个性自由,认为个体的欲望与需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思维是相悖的。

例如,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于1962 年发现了在科学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即中国人对“场”与“远程作用力”等概念的了解的比西方人早了2000年,但是与此相关的现代电磁学却并非是中国人提出。

为何如此呢?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之间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然而西方人认为物体之间是存在着普遍的相互作用,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这些作用力是可以被分解的,所以建立了电磁学等新学科。

正因为如此,虽然我们很早的认识到了这种现象,但却与新的科学擦肩而过。

由此可见,整体思维忽视或者压抑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结果,就是直接抑制了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科技创新的滞后。

2.1.2 直觉思维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制约直觉思维的长处是可以让科技创新主体在瞬间“恍然大悟”,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一种高效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偶然性太大,效果难以确保。

其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式,在理论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与关系。

逻辑思维善于对事物进行严谨的科学推理,能够完整有效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结果可靠并具有权威性。

我国古代时期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已经很高,无论是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贡献,但很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例如,我们造出了赵州桥和故宫,但是并没有完整的建筑学体系,缺乏对事物的机理深入的探索。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觉轻论证,重整体轻分析,重经验轻思辨,造成思维上和逻辑上的不严谨,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仅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无法深入其本质中。

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容易导致科技创新主体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同时制约了。

2.1.3 中庸思维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制约儒家思想提倡中庸思维,认为“过与不及”是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追求的是相对的平衡和稳定,但容易导致科技创新主体对科研实践过程中的发展变化重视不足、掌握不足,进而发展至抑制新事物的产生,宁保原有的稳定状态。

中庸思维是一种求同稳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强调对传统的怀疑、批判和超越的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相比,明显了创新精神,阻碍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彭练矛曾说过:“就我研究的纳米技术领域而言,我国纳米科技论文的发表总量近年超越了美国,排名世界第一。

现在,我们可以自称纳米科技大国,为什么不敢拍着胸膛说是纳米科技强国?”受中庸思维的影响,我国一贯是看别的国家在研究什么,我们再去研究什么;对于国外的研究做的如何进行判断和分析,再决定去不去做,我国纳米技术的研究依然停留在低端的纳米材料制备,而与之技术相关的纳米器件和纳米加工等领域依然很薄弱。

中庸思维一贯克制创新主体的欲望,这个欲望包含了质疑和改进的欲望,而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的是突破传统的中庸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纵容平庸无奇、扼杀标新立异、枪打出头鸟的中庸文化,过度自卑、崇洋媚外的学术风气以及不正当的学术竞争,已成中国人科技创新之路的绊脚石。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中国传统思维历久,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思维方式具有复杂多样性。

根据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在中国思维心理中的糟粕与缺陷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