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关系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关系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关系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物

质保障。而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国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资源消耗低”,这就要求尽可能少的消耗各种资源,包括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

理论分析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所带来能源消费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密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在工业化的后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密度下降,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也在下降。

能源弹性系数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源弹性系数是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应保持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在理论上仍无定

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弹性系数变化的轨迹呈明显的倒U字形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大于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即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在这个规律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结构变化在起作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由农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顺序是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变,由重化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比第一、三产业需要更多能源的支撑,同时重工业也比轻工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消耗更多的能源,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在变化,能源消费量也会上升。换句话说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弹性系数的高低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外,还受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中国处于向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速度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也很快。能源消费过于向工业集中,工业的比重有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能源消费有较大幅度增减,使得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大大增加。在经济增长高潮期,由于能源项目建设周期长,不能很快地实现生产能力,能源供给滞后,就会出现能源短缺的问题;在经济萧条时期,生产部门首先受到冲击,由于大部分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增长速度的减缓,会使能源消费大幅度下降,乃至能源出现供大于求。因此,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高能耗,能源的短缺在短期内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同时,波幅较大的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

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

使煤炭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工业比重的上升拉动了石油的消费

需求,电力将因结构的变动和经济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中国的主

要消费能源。

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经济结构的

优化和调整与广泛运用节能技术,以资本与技术替代能源要素, 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使

经济增长对能源要素投入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可见,能源系统中

能源消费增长将随着经济对能源资源依赖的逐渐饱和而下降是一

个合理假设。因此,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调整经济

结构,使得经济增长朝着低能耗的方向发展是可以解决能源短缺

现状的,换句话说,在理论上从长期的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

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经济与能源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和样本空间的确定

本部分中国经济变量选取的是GDP,量纲为人民币亿元;对

应能源变量选取的是能源总消费量,量纲为标准万吨煤。本文所

选数据均来自于公开发表的数据,全部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其中,中国GDP数值为以1978年价格计算的实际GDP值。在分

析过程中为了消除变量的异方差和便于变量间长短期弹性的分析,文中分别用LGDP和LE表示GDP和能源消费量的自然对数值的

时间序列并作为分析变量。另外,为了在分析过程中避免我国改

革开放对于分析结果的可能影响,本文在兼顾数据可得性和样本

空间尽可能大的原则下,以1985~2003年为样本空间,从统计意

上表是对时间序列LGDP和LE的双向Granger因果性检验结果。

P(F>1.2226)=0.0064,(意味着F=1.2226在临界值左侧)P(F>4.9882)=0.3696,(意味着F=4.9882在临界值右侧)所以原假设LGDP不是LE的原因被推翻,LE不是LGDP的原因被接受,即LGDP和LE存在Granger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滞后期为1~4时,中国GDOP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具有单向且统计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亦即,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GDP的提高能够直接导致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同时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但是反之却不成立。

变量的协整检验

建立协整回归,我们已经得到了

LGDP=-13.9097+2.0173*LE (1)

根据此式计算残差序列,从而得到残差序列的估计值为

e = LGDP+13.9097 -2.0173*LE (2)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建立残差序列e t的自回归模型得到

e t=1.56 e t-1

计算ADF为-2.1783,在,在置信水平为0.01、0.05、0.1下,临界值约分别为-2.9677、-1.9890、-1.6382,显然有统计量小于临界值,可以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对LGDP和LE两个时间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

果见下表。

特征值似然比统

计量

5%临

界值

1%

临界值

零假设

0.861 828.445425.3230.4

5None **

0.323 74.693112.2516.2

6

At

most 1

从结果来看,以检验水平0.05判断,因为似然比统计量的值28.4454>25.32,4.6931<16.26,所以LGDP与LE之间确实存在着协整关系。式(1)为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序列,运用普通的线形回归模型预测是不合适的。为了进一步揭示两个变量的短期变动关系,下面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六)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首先由式(2)可得求得误差修正序列:

ECM=LGDP+13.9097 -2.0173*LE

(3)

通过Eviews的模拟我们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所示:

△LGDP = - 0.1986*( LGDP

-1

- 2..7192*LE-1 + 22.0956) + 0.3902*△LGDP-1- 0.7694*△LGDP-2 + 0.8820*△LE-1 - 0.3553*△LE-2 + 0.1069

△LE = 0.1011*( LGDP

-1

- 2.7192*LE-1 + 22.0956 ) - 0.2477*△LGDP-1 + 0.6276*△LGDP-2 + 0.7310*△LE-1- 1.7908*△LE-2+ 0.0656

在上述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部分是长期均衡。我国GDP相对于能源消费的弹性值短期为0.5267(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和),而长期弹性值为2..7192,也就是说,我国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的长短期关系是不一致的。就长期而言,当能源消费总量变动1个百分点时,GDP就会同向变化约2..7192个百分点;然而在短期,当能源消费总量变动1个百分点时,GDP就会同向变化约0.5267个百分点。这就是说,长期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短期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GDP的变动在短期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要大于长期的影响,经济对能源依赖度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究其原因,经济增长需要能源的支撑,而在短期内,经济结构和能源的需求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经济增长将导致大量的能源总消费,能源供给的能力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在长期,增长方式会朝着节约能源的方向演进,因而对经济结构和能源产业结构的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长期来看,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会减弱,能源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经验数据在这一点与世界发达工业国的数据并无不同。误差修正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说明GDP规模与能源之间的长期均衡机制对促进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强烈的影响。

四、结论

如何在全球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环境压力日渐增大的条件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拓出一条既符合国

际发展潮流,又遵循本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确保中国经

济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顺利推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对能源静态依赖性较强、能源效率提高对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相对较强的产业,如工业,一方面,设立技术更新资金,以重点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新技术的采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节能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适度弱化工业对能源的依赖性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对价格反映敏感、能源效率提高对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较强的产业,如服务业,也应采取技术改造和价格的双重手段,来减少能源消费。

同时,理论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会增加能源的消费,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会得到优化和调整,而合理、均衡的经济结构会减少能源的消耗,因而能源并不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经验数据也支撑了上述理论分析,通过建立经济和能源消费弹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能源消费量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经济增长可以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但能源消费的增长将随着经济对能源资源依赖的逐渐饱和而下降。短期能源弹性系数要大于长期弹性系数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因而要关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将经济结构和能源产业结构的主动调整纳入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08国贸(1)任伟华 摘要: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备受世界注目。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也在大幅度的攀升。随着原油的普遍提价、各省市相继的拉闸限电,能源危机论也随之出现了。然而,能源是否真的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呢?这也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动态经济系统分析方法,以中国1985~2003年能源消费和GDP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对GDP和能源消费之间进行协整关系分析,构建具有误差修正项的模型,对模型结果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对能源消费增长将随着经济对能源资源依赖的逐渐饱和而下降这一假设进行验证。 关键词:能源经济增长分析 一、概述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物质保障。而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国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资源消耗低”,这就要求尽可能少的消耗各种资源,包括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

二、理论分析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所带来能源消费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密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在工业化的后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密度下降,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也在下降。 能源弹性系数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源弹性系数是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应保持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在理论上仍无定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弹性系数变化的轨迹呈明显的倒U字形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大于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即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在这个规律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结构变化在起作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由农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顺序是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变,由重化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比第一、三产业需要更多能源的支撑,同时重工业也比轻工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消耗更多的能源,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在变化,能源消费量也会上升。换句话说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弹性系数的高低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外,还受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中国处于向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速度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也很快。能源消费过于向工业集中,工业的比重有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能源消费有较大幅度增减,使得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大大增加。在经济增长高潮期,由于能源项目建设周期长,不能很快地实现生产能力,能源供给滞后,就会出现能源短缺的问题;在经济萧条时期,生产部门首先受到冲击,由于大部分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增长速度的减缓,会使能源消费大幅度下降,乃至能源出现供大于求。因此,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高能耗,能源的短缺在短期内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同时,

发展能源经济

发展能源经济 【背景链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这为我们下一步以结构变革支撑能源绿色革命指明了方向。 【标准表述】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能源发展也正在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结构调整和改善质量为主,生态环境将有力约束今后能源发展,推动能源转轨。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当前,我国经济正进行深度调整,经济增长由高速调整为中高速。这必然会带来能源需求和消耗方面的重大调整。 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能源总体效率,以能源技术创新的突破推进能源结构和时空布局的变革,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实现能源绿色革命的突破。 【具体措施】 一、建议建立适应绿色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输送、分配、存储等环节的瓶颈,解决其并网和消纳问题。 二、加快传统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以绿色能源消费理念的普及促进能源生产结构的变革。 内蒙古通辽公务员考试交流群:238849214 通辽中公教育微信:tloffcn 地址:华申时代广场B座南门东侧中公教育 更多阅读资料请登录:https://www.360docs.net/doc/404270087.html,

能源经济学考试题目

一:分析能源供给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 (1)能源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的含义 ① 能源供给总量是指一定范围内各种能源供给量的总和。在此,一次能源供给量则为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等能源供给量之和;化石能源供给量则为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供给量之和。 ③ 现代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总量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结构问题。因此,仅有能源总量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建立合理的能源供给结构才是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⑤ 建国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煤炭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体系,由此支撑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近年来,随着高耗能产业的迅猛扩张,能源需求加速增长,能源供求矛盾明显加剧 ⑥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煤炭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要大于其在能源需求结构中的比重,而石油则相反 目前, 我国能源供求基本平衡,缺口不足 10%。 但是,由于能源生产与需求结构不匹配,进而使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石油供应安全便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中的最大隐患 (2)能源结构的调整的主要思路 ① 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 不同的能源具有不同的效能。石油的产出效益高于煤炭 23%,天然气高于煤炭 30%。同时,单位热值中煤炭产生的 CO2 大于石油,石油又大于天然气.。 显然,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势必大大提高能源的整体效能,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善 ② 提高能源品种的多元化程度 通常,多元化程度越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就越高。通常情况下,一次能源供给结构多元化程度可用香农 - 威纳指数或香农多样化指数 H'来度量 在此,n 为一次能源品种数目,Si 为一次能源品种 i 在能源供给总量中的比重,H'为一次能源供给系统的多样性程度。能源供给结构多元化程度为: 显然,当一次能源供给中各种能源的比重相对均等时,能源供给的种类越多,一次能源供给的多样性指数也越高, 即 H'值越大能源比例越均等 补充,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 。 加大投入力度 ,重点推进农村和城镇电网改造 、 节能减排改造 、 西电东送 、 西气东输 、 大型煤炭基地 、 石油化工基地 、 大型核电等工程建设 ,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 , 积极开发水电 、 风电 、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 可再生能源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培育现代能源产业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加强战略规划 ,完善政策法规 , 创新工作方式 ,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提高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水平 ,实现互利共赢 。 二、分析影响能源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能源价格对能源市场的影响 ∑==n i i i s s H 1ln /

能源约束与经济发展

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 宋枫郑新业 第一部分引言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制定年。“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要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要继续加速进行,物质文明要进一步提高,这一切离不开能源保障。国际上,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使得人们担心能源供给不可持续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中长期继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年,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期间是落实上述两个目标的关键时期。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我国资源潜力巨大,环境压力较小的非化石能源,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报告首先总结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未来的供需矛盾,然后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 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和未来潜在的需求矛盾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平均GDP增长率超过9%,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迅猛增长,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生产由1980年的6.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6亿标准煤,年均增长10.7%;同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9%,2008年供需缺口为2.5亿吨标准煤。。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级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份额从 1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实验实习报告 二级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二○一一年月日

目录 一、问题概述 (1) 二、问题分析 (2) 三、模型假设及符号解释 (2) 四、数学模型 (3) 五、模型评估 (5) 六、建议 (6)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CO)排摘要:本文中主要参考78—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二氧化碳( 2 放量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模型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参考的GDP相关数据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拟合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四次函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 关键字:GDP二氧化碳回归拟合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过分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满足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使在极大满足自身物欲的同时,也给自身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越来越明显,直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出现温室效应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归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忽视了环境保护。事实上,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不断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导致气候变化恶劣,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一、问题概述 CO排放国,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 2 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人口总量增加、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能源供需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 CO减排,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测对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 2 义。 全国人大于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即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05年减少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的碳排量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目标。 主要研究问题: 1:根据相关数据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进行分析。 CO排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表中数据建模,说明我国经济和 2 CO排放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能达到我国在哥本3:根据模型给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 2 哈根会议上的减排目标。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形势 2、影响和趋势 3、中国的现状和挑战 4、措施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 2010-02-08 09:11:25 中国改革论坛作者:杨敏英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 摘要: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以及将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世界,影响 作者简介:杨敏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能源技术经济。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而且,各国政府都在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也有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需要注意加强研究。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特点 1.1 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2009年第10期本刊专稿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杨玉峰克外的其他11国今年6月份比1月份产量增加了114.5一、世界经济已显示整体复苏迹象,全球能万桶/天,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12国6月份的剩余产能达到785.3万桶/天。其他主要能源品种由于石油市场源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相对宽松,加上经济危机后能源需求普遍较低,因而在本轮经济危机更加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库存保持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总征。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各主要体平衡。煤炭、天然气价格波动有限,以澳大利亚纽卡斯经济体。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条件尔港动力煤现货价(BJ价格)为例,价格从年初的71.3美下,经济的缓慢复苏虽然在各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元/吨波动到目前的78.25美元/吨;以美国纽约交易所亨但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支撑效应非常明显,主要原利中心(HenryHub)天然气价格为例,3—7月份的天然因是全球各经济体间贸易越来越紧密依赖,加上全球政气价格分别为3.95、3.52、3.76、3.74、3.96美元/百万英国治、经济正在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即经济上越来越互相热量单位;石油的全球性特点较强,石油价格受许多因素依赖,政治上越来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30年代的(如:美元贬值、基金炒作等)影响,尤其随着经济复苏、需大萧条已难以重演。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求回暖油价仍在波动,从年初的低于40美元/桶上升到超达经济体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过70美元/桶;另外,北美、欧洲的LNG到港价从3月份到积极的市场信号。如:6月份,美国的10大经济先行指标中7月份的波动不大,只有亚太地区日本的袖浦(Sodegaura)有7项出现上扬,对先行经济指标作出正面贡献的指标按LNG到岸价从2月份到7月份价格下降了高达一半以上贡献大小依次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利率的价差、建筑(以卡塔尔LNG为例,在袖浦的价格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探究

目录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选题背景及原因 (2) (一)选题背景 (2) (二)选题原因 (3) 四、模型建立及分析 (4) (一)模型指标的选择 (4) (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6)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7)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 (8) 五.实证分析及研究结论 (10) 六、相应的政策建议 (10) 七.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和基本条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高耗低产”等特征,能源紧张,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同时,1973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促使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一些新兴的理论也被应用到这一领域,为我们分析和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了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规律,并提出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早在工业革命的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就注意到了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了有关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1865年出版的《煤炭问题》中论述了煤的情况和各种替代能源非对称性的特点,认识到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被认为是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消费的专著。 以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用模型方法研究了全球环境资源问题,证明能源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一样,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可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足够的重视,直至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文献和资料。从分析结果而言Kraft(1978)最早通过分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相关数据和资料后发现两者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在他之后相当多的学者分别选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如cheng and lai(1997)选择台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增长的原因;同样,Wolde-Rufael(2005)对非洲有关国家的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展开研究,也同样发现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原因;而另一些研究者如Erol 和Lee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同样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能源与经济增长呈中性的观点,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三、选题背景及原因 (一)选题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能源开始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同能源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认为: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关系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物 质保障。而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国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资源消耗低”,这就要求尽可能少的消耗各种资源,包括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 理论分析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所带来能源消费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密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在工业化的后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密度下降,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也在下降。 能源弹性系数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源弹性系数是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应保持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在理论上仍无定

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弹性系数变化的轨迹呈明显的倒U字形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大于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即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在这个规律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结构变化在起作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由农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顺序是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变,由重化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比第一、三产业需要更多能源的支撑,同时重工业也比轻工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消耗更多的能源,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在变化,能源消费量也会上升。换句话说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弹性系数的高低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外,还受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中国处于向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速度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也很快。能源消费过于向工业集中,工业的比重有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能源消费有较大幅度增减,使得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大大增加。在经济增长高潮期,由于能源项目建设周期长,不能很快地实现生产能力,能源供给滞后,就会出现能源短缺的问题;在经济萧条时期,生产部门首先受到冲击,由于大部分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增长速度的减缓,会使能源消费大幅度下降,乃至能源出现供大于求。因此,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高能耗,能源的短缺在短期内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同时,波幅较大的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

能源战略与能源经济期末考核作业

能源战略与能源经济期末考核作业 数学试验班22 康济州 2120101079

一、作业题 1. 我国新型工业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开放性;(2)跨越性;(3)整体性;(4)特色性 2. 简述中国应该采取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战略? 答:我国应该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可概括为"科学、绿色、低碳源战略"。"科学"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科技进步的支撑,实现节能提效基础上的科学的能源供需平衡;"绿色"(环保)是指实现环境友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低碳"是指明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3. 京都会议限排目标中覆盖的6种主要温室气体包括哪些? 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 4. 不同国家的货币在比较时采用的PPP准则是什么意思? 答:购买力平价说 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它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与1922年创立的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要获得这种货币在外国的购买力,两种货币相交换实际上等于本国的购买力与外国的购买力相交换,以本币表示的外币的价值完全决定与两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 5. 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速率和能源消费速度的变化模式有几哪种? 答:能源消费速度可能随经济发展速率增加而增长,也可能反而减缓。 6. 何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请写出其数学表达式?什么是第五能源? 答: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人们通常把“节能”称为第五能源。

能源经济学专业术语

术语 分布式光伏发电Distribute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分布式发电situ generation、dispersed generation、distributed generation 分布式光伏Distributed PV 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 pilot project 试点项目 unsynchronized re-closure 异步重合闸 anti-islanding methods(AIMs)反孤岛效应方法 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分布式发电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并网光伏发电 single phase system 单相制 inverter 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harmonic distortion 谐波失真(谐波失真(THD)指原有频率的各种倍频的有害干扰。放大1kHZ的频率信号时会产生2kHZ的2次谐波和3kHZ及许多更高次的谐波,理论上此数值越小,失真度越低。由于放大器不够理想,输出的信号除了包含放大了的输入成分之外,还新添了一些原信号的2倍、3倍、4倍……甚至更高倍的频率成分(谐波),致使输出波形走样。这种因谐波引起的失真叫做谐波失真。) displacement power factor 相移功率因数 wind turbine 风力发电机 fuel cell 燃料电池 垃圾发电municipal solid waste power generation FIT: feed-in tariff 固定上网电价制度 光伏发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性能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性评价的能值分析法研究

浅析我国能源与经济的关系

浅析我国能源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当今世界,能源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策略。 关键词:能源;经济增长;发展策略 1.引言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能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资源、环境成为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而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时刻刻影响着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安全。随着能源的逐渐短缺,短时间内又无法找到足够的非常规能源来代替日益枯竭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能源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纵观当代世界,最不稳定的地区也是能源最丰富的地区,如中东地区。而且最近几次大的战争如海湾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其背后的本质都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消费的支撑,能源的发展也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能源和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对能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能源消费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深刻影响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扩大。能源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处理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利用状况千差万别。处理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和落实能源战略和政策,关系着我国整体能源战略落实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实现。 2.我国能源的基本概况 2.1能源的界定及分类 所谓能源,就是指在自然界中为人类提供能量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源。 按照生产过程划分,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类:一次能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被直接使用的能源资源,目前使用最多的一次能源有煤炭、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4270087.html,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作者:李力周广惠王春海 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06期 摘要:能源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随着全球化资 源问题的出现,探讨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能源消费角度来看,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总量单向因果关系,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的实证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实现低碳排放等提供现实的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低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50-02 一、引言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区域,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可以说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水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经历了长期以柴薪为能源的时代。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使用使得人们对能源的消费转向煤炭,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提供了物质基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为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在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出现和大规模的应用无疑是最大的推动因素,在这其中,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开展,能源消费量迅速扩大。因此,清楚地认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间的变动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能源消费相关经济理论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主要有三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的诞生及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有限的能源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能源需求的矛盾等等。因此,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传统经济理论已不足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下面对两种新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地介绍。

浅谈中国新能源与经济的发展

浅谈中国新能源与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清洁能源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众多国家也在寻求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由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新能源着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发展可持续 一、前言 长期以来,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一直使用石油煤炭化石资源,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危机不时出现。在这背景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寻求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要求也日渐迫切。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和核能等。 二、能源概述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自十八世纪因果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三、能源的含义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的物质能源。能源也称为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是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能源的分类 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一只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者转换的能量资源,包括水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等,他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二次能源则指由

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或形式的能量资源,包括电力、煤油、汽油。 五、清洁能源定义 清洁能源指的是对环境没有坏的影响的能源,意思为环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这个概念还是不够准确,容易让人产生对能源不同的看法,以为能源可以分为清洁与不清洁的能源,从而错误的理解清洁能源本身真正的意义。 清洁能源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其中包含了三个意思:第清洁能源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是指能源所利用的技术;第二清洁能源不仅仅是要清洁性同时也要经济性;第三清洁能源的清洁性指的是符合定的排放要求。 六、我国当前能源的特点 我国的能源有着诸多的特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3)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七、我国能源产业现状: (1)我国的能源产量大幅上升,但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我国能源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对应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供需依旧紧张。(2)以煤为主的能源产业结构。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3)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呈现出基础能源多元化发展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已显示整体复苏迹象,全球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衡 本轮经济危机更加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条件下,经济的缓慢复苏虽然在各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支撑效应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全球各经济体间贸易越来越紧密依赖,加上全球政治、经济正在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即经济上越来越互相依赖,政治上越来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30年代的大萧条已难以重演。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积极的市场信号。如:6月份,美国的10大经济先行指标中有7项出现上扬,对先行经济指标作出正面贡献的指标按贡献大小依次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利率的价差、建筑许可、股价、平均每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制造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供应商交货指数以及制造商的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而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40.7上升到了6月份的42.4;日本6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7.6,已经连续6个月上升并达到一年半的高点;欧元区1—3月份工业订单同比增速虽然仍在-30%左右,但在逐渐收窄;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40多美元/桶,上涨到60美元/桶以上,伦敦铜的期货价格则从3000美元/吨涨到近5000美元/吨;相应地,能源需求预期也开始有所回升,为经济复苏作积极支撑,国际能源署(IEA)已将2009年第2季度全球石油需求(与第1季度预测值比较)调高了30万桶/天,达到8310万桶/天。受全球经济

危机影响,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能源市场总体供应形势仍显宽松,IEA在其最新的石油统计报告中,将第1季度的全球石油供应量从8390万桶/天调高到8430万桶/天;OPEC也将这一供应量从8370万桶/天调高到8380万桶/天,其中OPEC除伊拉克外的其他11国今年6月份比1月份产量增加了114.5万桶/天,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12国6月份的剩余产能达到785.3万桶/天。其他主要能源品种由于石油市场的相对宽松,加上经济危机后能源需求普遍较低,因而在库存保持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平衡。煤炭、天然气价格波动有限,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现货价(BJ价格)为例,价格从年初的71.3美元/吨波动到目前的78.25美元/吨;以美国纽约交易所亨利中心(HenryHub)天然气价格为例,3—7月份的天然气价格分别为3.95、3.52、3.76、3.74、3.96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石油的全球性特点较强,石油价格受许多因素(如:美元贬值、基金炒作等)影响,尤其随着经济复苏、需求回暖油价仍在波动,从年初的低于40美元/桶上升到超过70美元/桶;另外,北美、欧洲的LNG到港价从3月份到7月份的波动不大,只有亚太地区日本的袖浦(Sodegaura)LNG到岸价从2月份到7月份价格下降了高达一半以上(以卡塔尔LNG为例,在袖浦的价格从2月份的12.48下降到7月份的6.62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整体而言,本轮经济危机基本面已经开始改善,在经济危机结束之前(即至少在经济开始复苏之前),全球能源供需态势总体将保持平衡。 二、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仍将漫长,国际油价将在波动中回升

浅析能源经济发展问题与出路(一)

浅析能源经济发展问题与出路(一) 论文关键词]能源经济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提出几个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 一、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能源短缺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激增。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在2003年因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费石油近546万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出口国,然而在1993年,形势发生了逆转,从此便不断增加对原油供货的依赖,以使自己的经济正常运行。如果假设对石油的需求的年增长率为12.8%,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就可能需要消费石油4亿吨。仅这些数字就足以描述出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中国能源短缺问题。 (二)能源效率低、资源耗费大 从改革开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利用率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若2006年全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十一五”期间中国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降耗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三)能源结构问题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能源结构优质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之高引人注目。与世界发达国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实现结构优化。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均低,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的潮流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之路,石油、天然气的大幅度进口不可避免。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短期内成效不会太大。而中国的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也落后于世界水平。 (四)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 中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终端服务落后以及能源技术水平差等问题。由煤炭使用造成的当地、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严重阻挠了未来发展,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致命缺陷之一。据统计,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总量的3.5%~7.7%,中国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黑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以消耗当期世界资源量的70%为代价的。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寻求比发达国家消耗更少的资源、对环境影响更小的代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以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为人们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