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

合集下载

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

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注释: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注释:选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意为: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人死了以后才能评定他的功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注释: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

意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注释:出自杜甫的《春望》。

意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陆游注释: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诉衷情》。

“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

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

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4、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道貌岸然。

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

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

5、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

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

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

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作文450字

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作文450字

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作文450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顾宪成老先生的一句千古名言。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家和国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伙伴”。

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才更加有意义,更加的丰富多彩。

10月1日那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

那一天,举国欢庆,人人皆喜,几乎全都“趴”在电视机前看阅兵,每一个人都自豪无比。

当然,我也毫不例外。

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话说得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鞭策自己,后人在这句话中又加了几个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强大而奋斗。

”这是意义多么深刻的千古名句啊!一提起国家,我就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不到那些无以依靠的孤寡老人。

在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时,我总是看到那些尽心尽力的志愿者们勤劳地奔波在老人们的身边,为他们洗脚,为他们穿衣,为他们做饭……他们,都是国家的一分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也都是祖国的代表。

祖国对待人民,就仿佛像跟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尽责,总是让他们生活得平平安安,舒适温暖……记得有一次,和爸爸去派出所办护照。

由于当时赶路太急,父亲的钱包不幸落到了那里。

正当饱经风霜的父亲焦头烂额地搜查全身时,我突然灵光一闪,对父亲说:“爸爸,我们中国的警察对待人民尽心尽责,每时每刻都在为人民站岗,为人民值班。

你的钱包应该落在了咱家附近的那家派出所中,负责任的警察叔叔们一定会精心地为您保管,我们回去找吧!”果然,父亲的钱包真的被拾金不昧的警察叔叔给捡到了,最终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我们的中国,是强大和为人民着想的。

提起大国,当然还要想起自己的小家。

今天下午,我们全家来了一次大聚餐,为的就是家庭的幸福,团聚和美满。

刚来到饭店,一张张和蔼的笑容便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我的表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三姨向我热情地打招呼,表弟则微笑着向我点了点头……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

当人员都到齐时,全家人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仿佛都在庆祝家庭的团圆,庆祝共和国的繁荣昌盛。

家事国事天下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自古以来,国比家大,国比家重要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也似乎成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国富才能民强,国泰才能民安,歌词“只有好的国,才有好的家”唱出了多少爱国之人的心声,而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的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相联系起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的安定繁荣会给个人的安居乐业带来很大的帮助,然而,什么才是国家的安定?我们能给国家的安定带来什么呢?这好像也要依赖于小家的和谐,小家的稳定。

那么如何建立小家的安定和谐呢?我觉得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做人,如何让我们变得更懂得理解别人,变得更加优秀。

换句话说,国家的是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我们个人的事加在一起也就是国家的事情。

曾经艾滋病离我们是多么遥远的事情,曾经艾滋病这个词汇对我们来说多么陌生,然而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在全人类中扩散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没有特异性疫苗,它变异快,它会侵犯人们的免疫系统,使人们失去保护的屏障,在稍微有点细菌,病毒入侵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临床症状,最后走向死亡。

当它刚刚进入中国时,好多人不知道,就以为不能和得艾滋病的人接触,人们排斥病人,人们不和他们接触,人们冷落他们,昔日的亲人冷眼相对,昔日的邻里绕道而行,因为他们只顾自己,害怕自己被传染上,而那些患病的人,为了自己,为了生活,隐瞒自己的病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更多人的传染,给社会,国家带来更大的伤害。

局部的危害蔓延到更大的区域,身边小范围的不安定造成了整个社会,国家的动荡不安,人心惶恐,如果每个人都能稍微为别人想想,如果他们都能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对待,那么就不会发生现在全世界艾滋病疯狂蔓延的局面,不会因为不想帮助别人而最终也在无意中害了自己。

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把身边的每个人当自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别人想,在一定程度上,你会发现这样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会减少很多争吵,伤害和灾难。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者:李亚进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06期明代学者顾宪成做过一副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用这副对联来指导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非常贴切的。

初中思想品德注重实践性,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设计的标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使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以关注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自身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法制观念和一定的国情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目的。

因此,要想把思想品德课学好,不仅要读好书,把书本知识学好,而且要关心身边的事、国家大事、天下大事,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一、关注自身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七年级)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善待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挫折,磨砺坚强的意志,做到自尊、自信、自强。

这部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观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感知生活、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理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榜样学习是我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一个好方法。

洪战辉12岁时,就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抚养年幼的妹妹,一边照顾患病的父亲,一边打零工维持生活和学业,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上大学、就业。

他的坚强乐观打动了无数人,2005年,洪战辉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就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也是思想的升华,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完善自己、健康成长。

著名对联赏析

著名对联赏析

著名对联赏析名联雅事1.读书声与天下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

在中国楹联史上,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联之一。

无锡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作者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明无锡人。

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

后因违帝意,削籍归里。

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学者闻风响附,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

后来东林党被昏庸的政府镇压下去,顾宪成也因此死难。

顾有《顾端文公集》传世。

这副楹联以对读书致用的期望以及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而被广泛传诵。

上联的风声和雨声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风雨,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东林党人在那风雨交加、国难深重的时代,坚持读书治学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学子们学好知识以经世致用的期望。

下联中"家"、"国"、"天下"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作为读书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既要认真读书,还得关心时事,表达了东林党人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思想。

联语朴素无华,平中见奇。

全联将"声"和"事"有规律地五次重复相对,弥补了"读书"对"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对"关心",则工巧异常。

此联属于一字反复,上下联节奏点均平仄相对,无懈可击,别具匠心,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

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名言警句解读释义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名言警句解读释义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名言警句解读释义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P1教材原文】导语部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我们要主动融入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互助关爱、合作分享,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意思是: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教材原文】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解读】出自清•康有为《大同书》。

意思是:那些喜欢聚群而厌恶自己一个人呆着的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P8教材原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意思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都要使它们进入我们的耳朵;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我们都要关心。

通常用以教育人既要致力于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4.“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PH教材原文】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解读】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从不来往)。

历史著名对联赏析

历史著名对联赏析

历史著名对联赏析1.读书声与天下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之一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

在中国楹联史上,这是一幅最著名的楹联之一。

无锡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作者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明无锡(今属江苏)人。

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

后因违帝意,削籍归里。

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学者闻风响附,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

后来东林党被昏庸的政府镇压下去,顾宪成也因此死难。

顾有《顾端文公集》传世。

这副楹联以对读书致用的期望以及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而被广泛传诵。

上联的风声和雨声既表示自然界中的风雨,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东林党人在那风雨交加、国难深重的时代,坚持读书治学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学子们学好知识以经世致用的期望。

下联中“家”、“国”、“天下”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作为读书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既要认真读书,还得关心时事,表达了东林党人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思想。

联语朴素无华,平中见奇。

全联将“声”和“事”有规律地五次重复相对,弥补了“读书”对“天下”的不工整;以“入耳”对“关心”,则工巧异常。

此联属于一字反复,上下联节奏点均平仄相对,无懈可击,别具匠心,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联。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

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

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

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后来,有许多仿照此联而作者,比如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声雨声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
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无论是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国家政治的变化,还是全球性的事件,我们都应该关注和关心。

风声雨声,指的是家庭琐事和生活中的小事;国事天下事,指的是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事事关心,强调了对各种事情都应该持有关注和关心的态度。

这个标题的含义是,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和个人利益,而是应该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和社会,积极参与其中,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