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级基础油介绍
MSDS的食品级润滑油

MSDS的食品级润滑油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食品级润滑油的物质安全数据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简称MSDS)。
食品级润滑油是一种专门用于食品加工和相关行业的润滑剂。
MSDS是一份重要的文件,用于记录润滑油的组成、危险性和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
组成食品级润滑油通常由以下成分组成:- 基础油:通常采用食品级合成油或食品级矿物油作为基础油,以提供润滑性能。
- 添加剂:添加剂用于改善润滑剂的性能,例如抗氧化剂、防腐剂和抗磨剂等。
危险性评估食品级润滑油一般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注意以下潜在危险:- 吸入危险:吸入高浓度的润滑油蒸汽或喷雾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或损害。
使用时应确保通风良好。
- 皮肤接触:长时间接触润滑油可能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
使用时应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
- 眼睛接触:润滑油进入眼睛可能引起刺激和炎症。
接触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食品级润滑油时,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使用前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和MSDS,了解产品的成分和安全注意事项。
- 在使用前进行合适的培训,确保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 避免将润滑油污染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
- 使用时确保通风良好,避免吸入润滑油蒸汽或喷雾。
- 如发生皮肤接触或眼睛接触,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帮助。
应急措施在润滑油泄漏或意外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避免点火源和明火。
- 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或地下水。
- 使用吸油剂或其他合适材料进行泄漏物的吸附和清理。
- 如泄漏物进入土壤或水源,应立即汇报给相关部门。
总结食品级润滑油是一种专为食品加工行业设计的润滑剂。
使用时应注意润滑油的危险性评估和使用注意事项,确保安全使用。
在应急情况下,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汇报给相关部门。
食品级润滑油与工业润滑油的区别

食品级润滑油与工业级润滑油的区别食品级润滑剂与工业级润滑剂的相同点:都是由基础油加添加剂调配而成。
食品级润滑油与工业润滑油的区别:食品级润滑剂除具有工业级润滑剂的一切功能外,所有成分和原材料都必须符合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1CFR 178-3570的要求,且无毒无害。
对于很多普通润滑剂而言,其基础油一般为溶剂抽提矿物油,成分比较复杂,含有芳香烃、硫化物和其他不具备润滑性能的杂质。
为了提高其性能,还可能添加抗氧化剂、极压添加剂、油性剂、倾点下降剂等一系列添加剂,而这些添加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
食品级润滑剂首先采用优质精制基础油,如加氢裂解的矿物油,它的链状饱和碳氢化合物占99%以上,不含芳香烃类,含硫量小于10ppm,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基础油,油分子被人工设计成一定的大小和结构,成分非常单一,在微观结构上不给氧化剂和水砌合的空间。
其次,采用无毒添加剂技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级润滑剂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
这两者的结合保证了食品级润滑剂能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发挥优良的润滑效果,并保持优异的抗氧化性、耐高低温和抗乳化性能。
从标准和要求角度来看,食品级润滑剂必须符合特定的标准,各项要求更加严格。
食品级润滑剂的配料——包括基础油和添加剂均符合FDA的规定,食品级润滑剂不仅需要具有卓越的性能以提高设备效率,优化生产能力,更要符合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减少食品质量隐患。
它与工业润滑剂相比最大区别就是成分,其基础油和添加剂都是无毒无害的,偶尔与食品接触也不会污染食品,可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食品级润滑剂对食品包装机械的工作环境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耐高温和抗乳化性能,所以采用合适的食品级润滑剂上海禾泰特种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
美孚FM222食品级安全说明

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部分 1产品与公司资料产品产品名称: MOBILGREASE FM 222产品简介: 基础油及添加剂产品代码: 2015A0205080, 642389-85推荐用途: 润滑脂公司资料供应商: 埃克森美孚(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部分 2危险性概述根据法规指引(参阅第十五部分),本产品不属于危险品。
其它危险性信息:物理/化学危害无明显危害健康危害高压射向皮肤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过度接触会造成眼部、皮肤或呼吸刺激。
环境危害无明显危害注释: 在没有咨询专家的情况下,除第1部分规定的特定用途外,该产品不可用于其它任何目的。
健康研究已经表明,化学接触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这一点因人而异。
部分 3组成与成分信息名称CAS登记号#浓度*GHS 有害分类代码碳酸钙(1:1) 471-34-1 1 - 5% None* 除气体外,所有组分的浓度均为重量百分比。
气体浓度采用体积百分比。
部分 4急救措施吸入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此物料不被认为是对呼吸有危害。
皮肤接触用肥皂和水清洗接触的部位。
如果产品被注入皮下或者人体任何部位,无论伤口的外观或大小如何,被注射者必须立即由医生依照外科急救进行检查。
即使高压注入后的最初症状轻微或者无症状,在事故最初几个小时内及早进行外科处理可以显著减少最终伤害的程度。
眼睛接触用水彻底冲洗。
若发生刺激,寻求医疗援助。
食入通常不需急救。
如果感觉不适请就医。
部分 5消防措施灭火介质适当的灭火介质: 使用消防水雾、泡沫、干化学制剂( 干粉 )或者二氧化碳(CO2)灭火。
不当的灭火介质: 直接使用水。
消防消防说明: 疏散该地区。
防止控制火灾或稀释的流出液流入河川、下水道或饮水源。
消防员应使用标准防护设备,在密闭空间需使用自给式呼吸器(SCBA)。
用喷水的方式使暴露于火灾的表面降温并保护工作人员。
危险的燃烧产物: 浓烟, 乙醛, 硫氧化物, 未完全燃烧产物, 碳的氧化物可燃性闪点 [测试方法]: >249C (480F) [ 对油组分的估测, ASTM D-92 (COC)]可燃极限 (在空气中%vol.): 爆炸下限(LEL): 未制定爆炸上限(UEL): 未制定自燃温度: 未制定部分 6泄漏应急处理通告程序在发生溢出或泄漏意外的情况下,应根据所有适用法规向有关部门通报。
MSDS的食品级润滑油

MSDS的食品级润滑油1. 产品描述- 产品名称:食品级润滑油- 适用领域:食品加工行业- 用途:用于润滑食品加工设备的摩擦部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食品安全- 产品特点:符合食品级标准,不含有害物质,可与食品接触2. 成分- 基础油:食品级合成油- 添加剂:食品级抗氧化剂、抗腐蚀剂3. 物理性质- 外观:透明液体- 颜色:无色或微黄色- 气味:无明显气味- 粘度:根据不同型号而有所差异- 燃点:高于食品加工设备正常工作温度4. 安全性信息- 无毒性:符合食品级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燃烧性:不易燃,避免与火源接触- 接触皮肤:长时间接触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建议使用手套- 眼睛接触:可能引起眼睛刺激,避免接触眼睛- 吸入危害:长时间吸入高浓度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保持通风良好5. 急救措施- 吸入: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处,如有不适,寻求医疗帮助- 眼睛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寻求医疗帮助- 皮肤接触:用温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如有不适,寻求医疗帮助- 摄入:不经意摄入一小口通常无害,如有不适,寻求医疗帮助6. 使用和储存- 使用方法:根据设备操作手册指导,适量涂抹于设备摩擦部件- 储存条件: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包装:常见包装为1升或5升装桶装7.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当地环保法规和规定- 请勿将废弃物倾倒入排水系统或环境中8. 运输信息- 包装:按照运输标准进行包装,防止泄漏和损坏- 运输:按照当地运输法规进行运输,避免剧烈震荡和高温环境9. 包装规格- 常见包装规格:1升、5升装桶装- 其他包装规格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10. 法规信息- 产品符合国家食品级润滑油相关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加工设备使用资质11. 其他注意事项- 使用前请阅读产品标签和MSDS,按照指导使用- 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供应商或制造商。
常见油类(基础油、环烷油、芳烃油、矿物油、机械油等)技术指标、相关参数、特点与应用

常见油类(基础油、环烷油、芳烃油、矿物油、机械油等)技术指标、相关参数、特点与应用定义:无准确定义,一般仅指代润滑油基础油。
基础油的选择注意事项:1、相溶性:有些深度精制的基础油与添加剂的相溶性较差,配出来的产品混浊。
2、腐蚀性能:有些基础油含硫量高,对铜片有腐蚀,不能用来配有色金属切削油。
3、倾点:南方用户,基础油的倾点选择在0-5℃的范围,而北方用户基础油的倾点一般要在-10℃以下。
4、闪点:闪点低的基础油存在火灾危害,而且油烟雾大,污染工作环境。
特别是磨削油更要选择高闪点的基础油。
5、抗氧化性:切削过程中温度很高,基础油的抗氧化性如果不好,切削油很快就氧化变质,酸值升高,对机床和工件腐蚀,氧化产生的胶质,粘在过滤网使油路堵塞。
6、配制低粘度油时:要注意不能全部使用溶剂油,因为溶剂脱脂性强,很容易使操作者产生皮肤炎、红斑等,要加入一部分粘度大一点的矿油和脂肪油。
常见基础油牌号:石蜡基中性油、中间基中性油和环烷基中性油三大标准,分别以SN、ZN和DN加以标志。
例如:75SN、100SN、150SN、200SN、350SN、500SN、650SN和150BS、120BS。
分类1:石蜡油、环烷油、芳烃油石蜡油(液态石蜡):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分类:轻质矿物油、一般矿物油,前者比重及黏稠度较低。
组成:主成分为石蜡(C18-30的烃类混合物,主组分为直链烷烃(80%~95%),少量带个别支链的烷烃和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两者合计含量20%以下)),少量芳烃;技术指标:密度(20℃,g/cm3) 0.87~0.98闪点(℃)>230运动粘度(mm2/s 100℃)5~16凝点(凝点℃)-20~12苯胺点(℃)80~112酸值(mgkOH/g) 1.45~1.52芳烃(CA)含量% <10环烷(CN)含量% 35±5石蜡(CP)含量% 60±5优点:石蜡油挥发份少、闪点高;芳烃含量低;粘温性能、润滑性、抗氧化性好,无污染;缺点:低温流动性差用途:1、作为橡胶填充油,广泛应用于IIR(丁基橡胶)、EPM(乙丙橡胶)、EPDM(三元乙丙橡胶)、IR(聚异戊二烯橡胶)、NR(天然橡胶)和一些热塑性橡胶作为橡胶填充油时与橡胶的相容性差,加工性能也不如芳烃油和环烷油,但石蜡油对橡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较好,高闪点和低挥发的特性为橡胶制品加工提供了更好的耐候性和高温下挥发物小的特性。
食品级润滑油的组成

一、食品级润滑油的组成食品级润滑油主要由基础油、添加剂调配而成。
由于食品级润滑油主要用于食品工业中,所以对润滑油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不仅要满足机械的润滑,而且不能污染产品,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1、基础油基础油一般采用加氢裂解的精制矿物油,其特点是组分比较纯净,含硫和芳香族成分少,含水量少,不易被氧化和乳化。
另外常用的基础油还有聚α烯烃(PAO),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基础油,组分纯净单一,不含硫和芳香族成分,具有天然的疏水性能,耐温抗氧化性。
总的来说,食品级润滑油的基础油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耐高低温和抗乳化性能,使用寿命长,能减少设备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频率;同时,还不含有毒物质,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损。
2、添加剂添加剂可以显著改善润滑油的某些特殊性能,或者赋予起某些不具备的性能。
在高性能的润滑油中,添加剂的品种和数量反而比普通润滑油少,甚至不加添加剂,特别是很多人工合成的超高性能润滑油。
对于很多普通润滑油而言,其基础油一般为溶剂抽提矿物油,成分比较复杂,含有芳香烃、硫化物和其他不具润滑性能的杂质。
为了提高其性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添加剂,如抗氧化剂、极压添加剂、油性剂等等。
这些添加剂性能很好,但是往往有一定的毒性,不适用于食品级润滑油。
有时候配方中添加剂品种多了,会导致不利的影响。
比如有些添加剂含金属盐成分,容易吸收水分,导致油品含水量增加。
所以为提高食品级润滑油的性能,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性能出众的基础油;二是开发适用于食品级润滑剂的无毒添加剂。
食品级润滑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的。
首先采用优质精制基础油,如加氢裂解的矿物油,它的链状饱和碳氢化合物占99%以上,不含芳香烃类,含硫量小于10ppm。
而普通溶剂抽提矿物油链状碳氢化合物只占65%~75%,芳香烃占25%~35%,含硫量为13~15,000ppm。
另一种是人工合成的基础油,油分子被人工设计成一定的大小和结构,成分单一,在微观结构上不给氧化剂和水以结合的空间。
硅油基础油讲义

二、性质
硅油一般是无色(或淡黄色)、无味、无毒、不 易挥发的液体。硅油不溶于水、甲醇、二醇和-乙 氧基乙醇,可与苯、二甲醚、甲基乙基酮、四氯 化碳或煤油互溶,稍溶于丙酮、二恶烷、乙醇和 丁醇。它具有很小的蒸汽压、较高的闪点和燃点、 较低的凝固点。随着链段数n的不同,分子量增大, 粘度也增高,固此硅油可有各种不同的粘度,从 0.65厘沲直到上百万厘沲。如果要制得低粘度的 硅油,可用酸性白土作为催化剂,并在180℃温 度下进行调聚,或用硫酸作为催化剂,在低温度 下进行调聚,生产高粘度硅油或粘稠物可用碱性 催化剂。
侧链或端基中含有梭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被称为 梭基改性硅油。此类改性硅油可用于纤维处理剂、 汽车擦亮剂、涂料添加剂等。梭基改性硅油与氨 基硅油并用,用于纤维处理可以增加耐久性,洗涤时 不易脱落。 5、醇轻基改性硅油 醇经基封端或主链中含有醇经基的聚二甲基硅氧 烷被称为醇轻基改性硅油。由于分子主链末端或 分子链之间的轻基具有反应性,其受热能发生交联, 此类硅油可用于硅橡胶加工中的结构控制剂,还可 以用于纸张等防勃处理。以醇轻基改性硅油替代 一部分乙二醇进行共聚,可以改进聚酷纤维、薄膜 的回弹性、柔软性、
加纤维材料的柔软性,因而被作为织物柔软整理剂 使用,适用于各种纺织品的后整理,氨基硅油还可以 用于化妆品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树脂改性剂及 光亮剂等领域。 2、环氧基改性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的侧链或端基 中含有环氧基的一类硅油被称为环氧基改性硅油。 使用此类改性硅油可以提高织物的弹性,如果将此 类硅油与聚醚改性硅油配合使用,后整理的织物柔 软性更好,还具有抗皱、耐洗等特性,与氨基改性硅 油调配使用,可使织物具有较好的手感。 3、聚醚改性硅油 侧链或端基中含有聚醚基团(聚氧乙烯基、聚氧丙 烯基、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基)的聚二甲基 硅氧烷被称为聚醚改性硅油,其可以改善织物后整 理的吸种性能的有 机改性硅油。 硅油按化学结构来分有甲基硅油、乙基硅油、苯 基硅油、甲基含氢硅油、甲基苯基硅油、甲基氯 苯基硅油、甲基乙氧基硅油、甲基三氟丙基硅油、 甲基乙烯基硅油、甲基羟基硅油、乙基含氢硅油、 羟基含氢硅油、含氰硅油等;从用途来分,则有 阻尼硅油、扩散泵硅油、液压油、绝缘油、热传 递油、刹车油等。 1、氨基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是侧链或端基中含 有氨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又被称为氨基硅油。此 类硅油是专门用于纺织品柔软整理剂的基本成份。 由于其具有很好的吸附性、相容性,当氨基硅油被 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乳化成微乳液,用于织物整理可 以增
食品级润滑油基础油(最详解)

食品级润滑油基础油详解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白油)、合成基础油(PAO)、植物油基础油、硅油、含氟油五大类。
矿物基础油矿物基础油(白油):别名石蜡油、白色油、矿物油(允许与食品接触,但不能食用);化学结构:它是由石油所得精炼液态烃的混合物,主要为饱和的环烷烃与链烷烃混合物,原油经常压和减压分馏、溶剂抽提和脱蜡,加氢精制而得。
性能特点1、成分液体石蜡性状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在日光下观察不显荧光。
室温下无嗅无味,加热后略有石油臭。
密度比重0.86-0.905(25度) 不溶于水、甘油、冷乙醇。
溶于苯、乙醚、氯仿、二硫化碳、热乙醇。
与除蓖麻油外大多数脂肪油能任意混合,樟脑、薄荷脑及大多数天然或人造麝香均能被溶解。
2、性质无色半透明油状液体,无或几乎无荧光,冷时无臭、无味,加热时略有石油样气味,不溶于水、乙醇,溶于挥发油,混溶于多数非挥发性油,对光、热、酸等稳定,但长时间接触光和热会慢慢氧化。
本品允许含有食用级抗氧化剂。
3、应用在食品工业可用作被膜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可用于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鲜蛋,最大使用量为 5.0g/kg;其他使用参考:作为面包脱模剂,对烤盘腐蚀性小,不产生不愉快的气味;作为食品机械润滑剂,不腐蚀机械;此外也可用以延长水果、蔬菜、罐头的储存期。
4、白油安全性ADI:高黏度矿物油0~20mg/kg(FAO/WHO,1995);中或低黏度矿物油一类0~lmg/kg(暂定),二类、三类0~0.01mg/kg(暂定)。
5、白油种类矿物油有些领域叫白矿油或白油,常用的有工业级白油、化妆品级白油、医用级白油、食品级白油等。
不同的类别的白油在用途上也有所不同。
工业级白油,是由加氢裂化生产的基础油为原料,经深度脱蜡、化学精制等工艺处理后得到,可用于化学、纺织、化纤、石油化工、电力、农业等,可用于PE、PS、PU等生产。
食品级白油,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经深度化学精制、食用酒精抽提等工艺处理后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级基础油介绍
食品级润滑油主要由基础油、添加剂调配而成。
由于食品级润滑油主要用于食品工业中,所以对润滑油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不仅要满足机械的润滑,而且不能污染产品,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基础油一般采用加氢裂解的精制矿物油,其特点是组分比较纯净,含硫和芳香族成分少,含水量少,不易被氧化和乳化。
另外常用的基础油还有聚α烯烃(PAO),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基础油,组分纯净单一,不含硫和芳香族成分,具有天然的疏水性能,耐温抗氧化性。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生物基础油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达到了合成油的性能,加上天然的无毒、高粘度指数和环保的优点,在食品业也开始大规模应用。
总的来说,食品级润滑油的基础油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耐高低温和抗乳化性能,使用寿命长,能减少设备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频率;同时,还不含有毒物质,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损。
添加剂可以显著改善润滑油的某些特殊性能,或者赋予起某些不具备的性能。
在高性能的润滑油中,添加剂的品种和数量反而比普通润滑油少,甚至不加添加剂,特别是很多人工合成的超高性能润滑油。
基础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油(矿物油)
白油,别名石蜡油、白色油、矿物油。
矿物油通常是指经过开采和初加工的原油(或石油),mineral oil,石油是埋藏于地下的天然矿产物,经过勘探、开采出的未经炼制的石油也叫做原油。
在常温下,原油经过炼制后的成品叫做石油产品。
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基础油。
提炼加工过程主要是将原油分成不同的部分以得到所需产品。
主要的分离过程包括将原油分离成粗汽油、粗煤油、粗柴油、重柴油、各种润滑油馏分、裂化原料油及渣油(又称残油)的蒸馏分离和将各种润滑油提纯所使用的溶剂分离。
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与性质;矿物油在提炼过程中因无法将所含的杂质清除干净,因此得到的基础油流动点较高,不适合寒带作业使用;因此,矿物油类基础油在性质上受到一定限制。
制取白油的原料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石蜡基矿物油的馏份油经过脱蜡以后制取;另一种是使用环烷基馏份油制取。
石蜡基矿物油生产的白油通常是高倾点白油,环烷基矿物油生产的通常是低倾点白油。
白油的牌号划分通常以40℃运动粘度的大小来划分,粘度等级通常都会符合ISO标准的粘度等级。
生产白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方法:发烟硫酸精制法;三氧化硫精制法;高压加氢精制法。
前两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被淘汰,在中国目前仍然使用较普遍。
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方法是采用贵金属做催化剂,使用高压加氢多段精制的方法,这种方法产品产品收率高,质量好,但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一般的中小企业无法
实施。
食品级白油,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经深度化学精制、食用酒精抽提等工艺处理后得到。
适用于粮油加工、水果蔬果加工、乳制品加工、面包切制机等食品工业的加工设备的润滑,应用于食品上光、防粘、消泡、刨光、密封,可作通心面、面包、饼干、巧克力等食品的脱模剂,能够延长酒、醋、水果、蔬菜、罐头的贮存、保鲜期。
2、合成烃PAO
聚a烯烃PAO是四类合成基础油聚a烯烃基础油从分类上应划分为合成基础油,其有别于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矿物油基础油。
合成型基础油是由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乙烯、丙烯,经聚合、催化等繁复的化学反应炼制成的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油。
聚a烯烃是合成基础油中的一种。
聚-α烯烃(PAO)是由乙烯经聚合反应制成α烯烃,再进一步经聚合及氢化而制成。
它是最常用的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使用范围最广泛。
聚α-烯烃合成油(简称PAO)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和低温流动性,是配制高档、专用润滑油较为理想的基础油。
若此α烯烃为癸烯,则又称之为聚癸烯;若此α烯烃为十二烯,则又称之为聚十二烯。
3、植物(动物)油
植物油是由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从植物的果实、种子、胚芽中得到的油脂。
如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蓖麻油、菜子油等。
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直链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脂肪酸除软脂酸、硬脂酸和油酸外,还含有多种不饱和酸,如芥酸、桐油酸、蓖麻油酸等。
植物油主要含有维生素E、K、钙、铁、磷、钾等矿物质、脂肪酸等。
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能使皮肤滋润有光泽。
动物油就是动物脂肪,动物油以猪油为代表,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
4、硅油(部分)
硅油是一种不同聚合度链状结构的聚有机硅氧烷。
硅油通常指的是在室温下保持液体状态的线型聚硅氧烷产品。
一般分为甲基硅油和改性硅油两类。
最常用的硅油一甲基硅油,也称为普通硅油,其有机基团全部为甲基,甲基硅油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绝缘性,疏水性能好。
它是由二甲基二氯硅烷加水水解制得初缩聚环体,环体经裂解、精馏制得低环体,然后把环体、封头剂、催化剂放在一起调聚就可得到各种不同聚合度的混合物,经减压蒸馏除去低沸物就可制得硅油。
5、氟油(氟化油,氟油,含氟油,全氟聚醚油)(部分)
含氟油,是无色无味液体,不燃不爆、十分惰性。
全氟烃油是无色无味液体,它的密度为相应烃的2倍多,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相应烃的2.5-4倍,凝点较高。
氟氯碳的轻、中馏分是无色液体,重馏分是白色脂状物质。
它的密度接近于2g/ml,比全氟烃油稍小,凝点稍高,粘湿性能比全氟烃油好。
聚全氟异丙醚也是无色液体,密度为1.8-1.9g/ml,其凝点较低,粘温性最好。
聚全氟甲乙醚的凝点更低。
全氟烃油的粘温性最差,氟氯碳油的粘温性比全氟烃油好。
全氟醚油分子中由于引入了醚键,增加了主链的活动度,因此其粘温性优于全氟烃,而其稳定性与聚醚相似。
聚全氟甲乙醚的粘温性比聚全氟异丙醚更好。
化学惰性
含氟油具有优异的化学惰性。
在100 ℃以下它们在与浓硝酸、浓硫酸、浓盐酸、王水、铬酸洗液、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氟化氢、氯化氢等接触时不发生化学反应。
稳定温度随精制深度不同而不同,聚全氟异丙醚油为200-300 ℃,氟氯碳油为220-280 ℃,全氟烃油为220-260 ℃。
聚全氟异丙醚油在250 ℃下加热100小时,其粘度无明显变化,特别是经过氟化精制的油,颜色无变化,其酸值稍有增加。
含氟润滑油的润滑性比一般矿物油好,用四球机测定其最大无卡咬负荷,氟氯碳油最高,聚全氟异丙醚次之,全氟烃再其次。
但由于全氟聚醚液体具有很有限的溶解能力,在其中很少能加入添加剂以改善其性能。
因此在真空极压条件下氟醚与金属表面发生作用,造成润滑剂变质,发生腐蚀。
为了改善全氟聚醚油在极压下的性能,可以通过抑制或显著降低裸金属与全氟聚醚油之间的相互反应来达到,或是添加特制的添加剂来达到改善性能的目的。
全氟油(PFPE),无色透明, 由氟、碳、氧三种元素组成, 密度为1.6 g/cm3到2 g/cm3之间。
具有安全无毒、热稳定性、耐极高温、不燃性、化学稳定性、优异的润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