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取经

合集下载

唐玄奘西行取经 读后感

唐玄奘西行取经 读后感

唐玄奘西行取经读后感奋力向前,克服困难《唐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还展现了主人公唐玄奘的勇气和毅力。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唐玄奘所展现的坚持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取经途中,唐玄奘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他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如酷热的沙漠和寒冷的高山;他还遇到了各种怪物和恶势力的阻挠。

然而,他从未丧失对取经的执念,始终保持着前行的信念。

他在困境中保持了乐观和坚强的心态,充满勇气地面对一切困难。

正是他的坚持和毅力使他成功地完成了西行取经的使命。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除了展现了唐玄奘的毅力和勇气,这部作品还强调了善良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玄奘不仅帮助了他的三位徒弟,还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他对待每个人都充满着同情、善意和关怀。

他尽力去理解和帮助他人,力求为世界带来和平和和谐。

这种乐善好施的品质使他获得了众多的朋友和支持。

他的善行感染了许多人,并为他提供了帮助和保护。

正是因为他乐于助人的精神,使他能够成功地克服了许多困难,实现了西行取经的目标。

追求真理,不断学习《唐玄奘西行取经》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追求真理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唐玄奘西去印度学习佛法,他深知获得真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奋斗。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行,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精髓,达到解脱和救度众生的目标。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玄奘不断学习和修行,他虚心向各位高僧请教,深入思考佛法的含义。

他不断改进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真谛。

通过他的努力,他逐渐获得了真理的智慧,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

结语《唐玄奘西行取经》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度思考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勇气与毅力、善良与助人为乐、追求真理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着践行其中的价值观。

唐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唐僧取经社会意义

唐僧取经社会意义

唐僧取经社会意义
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意义重大,首先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玄奘法师的取经求法之路,以佛教为纽带,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特别是印度、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多国的友好往来。

他把印度佛法、历法、医学、逻辑学、艺术等传入中国,把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把当时流行的《秦王破阵乐》介绍到印度及西域,传播中国文化。

其次,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印度的各种佛学传入中国,充实完善了中国佛学,开创了中国的唯实法相宗。

之后韩国、日本陆续到大唐求法,形成中日韩等国的友好往来。

第三,玄奘法师记载西域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的《大唐西域记》,一直是研究古印度的权威著作,为印度考古考证提供了极大帮助,也为考察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四,玄奘西行是珍贵的文化宝藏,他丰富多彩的经历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诞生的基础。

玄奘西行背后的故事

玄奘西行背后的故事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玄奘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艰难的求法之旅,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以下是一些关于玄奘西行的有趣事实:
1. 出发背景: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北方发生严重的灾荒,朝廷允许百姓自谋生路。

玄奘乘此机会,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之旅。

2. 边境难关:在经过凉州(今甘肃武威)边境时,玄奘被守关卡的士兵发现。

凉州都督以朝廷禁止百姓出境为由,试图阻止他。

但当地慧远法师被玄奘的求法精神所感动,派弟子帮助他偷偷越过边防,混出了玉门关。

3. 途中援助:在旅途中,玄奘遇到了一位熟悉西域地理的老人。

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送了他一匹曾十五次往返伊吾国(今新疆哈密)的老马,助他一臂之力。

4. 高昌国王的支持:玄奘在高昌国受到了国王的接见。

他以绝食表明心迹,最终感动了高昌王。

国王不仅妥协,还用举国之力资助玄奘西行,提供了足够的行囊装备以及派遣学习佛法的弟子随行。

5. 隐秘前行:在凉州之后,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

沿着河西走廊,他来到了瓜州城,继续他的西行旅程。

中华五千年 第47集 玄奘西行取经

中华五千年 第47集  玄奘西行取经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47集玄奘西行取经1.西行取经背景1.1玄奘个人背景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出生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玄奘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了《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由于当时佛教内部对教义的解释不一,各种经典之间也存在差异,玄奘决定西行求法,以解心中迷惑。

尽管他曾向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允准。

贞观三年(629年),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抓住机会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西行取经的旅程。

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个人修行的追求,更是对佛教教义深刻理解和传播的使命。

他的旅途充满了艰难险阻,但玄奘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学识,最终成功抵达印度,学习了纯正的佛教教义,并带回了大量的佛经。

玄奘的弟子有几千人,其中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他们共同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2唐朝佛教发展状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宗教宽容的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佛教政策,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他不仅在政府中设立佛教机构,还将一些著名的佛教人物聘为官职,促使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佛教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

他废止了萨克罕制,解放了海外胡人,并在长安建造了著名的大雁塔,以便储存佛经。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社会的影响力,也为玄奘西行取经提供了前提条件。

到了玄奘西行的时期,唐朝的佛教已经形成了多个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和研究达到了高峰。

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为了解决佛教内部的教义争议,更是为了丰富唐朝的佛教文化,提高佛教学术水平。

1.3当时中印文化交流概况公元7世纪初,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文化与物质生活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玄奘西行取经ppt课件15页

唐玄奘西行取经ppt课件15页

学成回国
公元645年,玄奘带了六百多部佛经, 回到了长安 。
第9页/共15页
翻译佛 经
•玄奘对许多以前佛经的翻译都不满意,为此 他有选择地进行了重译。在长安的大慈恩寺, 玄奘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
第10页/共15页
1.从学者的角度 玄奘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
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玄 奘 根 据 沿 途的所 见所闻 ,在归 国不久 写了一 部《大 唐西域 记》, 介绍印 度各国 的物产 、制度 、种族 、语言 、宗教 信仰、 风俗、 人口等 。提到 的国家 亲身经 历的有 110个 国家, 没有到 过而听 说的有 28个, 从后来 的地图 看,几 乎是印 度现在 国境的 全部。
著述游历
第12页/共15页
唐 原因:(原来的经书有误
玄)
奘 西 行
经(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过)
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 结果(回国重译

第13页/共15页
第14页/共15页
玄奘(zàng)缉拿(jī) 高僧(sēng)
天竺(zhú) 堡垒(lěi) 朝拜(cháo)
第2页/共15页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 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 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 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 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 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 道;家家明白第3页,/共15户页 户知道。形 容人人皆知。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天竺,学习真 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 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_教案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_教案
(三)指名学生读相应段落,从而帮助学生理清
文章脉络。 1.取经原因(1 自然段) 2.取经经过(2—10 自然段) 3.取经结果(11—13 自然段)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 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 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 勤学好问的品质,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 要。
此环节既检测了学 生的读书能力,又对学生 进行了思维训练,同时让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 个整体感知,为下面更好
2.(展示第八屏)学生齐读。(板书:中国的脊 的升华。另外,也培养了
梁)
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3.布置作业。(展示课件第九屏)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
(2)课后搜集中国古人或现代人不畏艰险,为
促进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故事。
板书设计:
唐玄奘西行取经
严谨治学 百折不挠
中国的脊梁
3
游记》后,唐僧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展开教学,可以使教学明
3.现实中的唐玄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 析化,避免了琐碎的分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唐玄奘资料。教师予以补 析。
充。(展示课件第三屏)
4.我们通过《西游记》和查阅的资料对唐玄奘
师生之间轻松而又
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们只看唐玄奘那取经的决心, 愉悦的谈话,更使学生增
从这两句话中体会玄奘的百折不挠的品质。
(三)小组合作学习“取经结果”
派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小结。
1.轰动长安 2.成果巨大 3.神话流传
四、略中求简,拓展“百折不挠”
1.玄奘西行经过了一百一十个国家,他被誉为
“丝绸之路上的无冕之王”,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什
此环节既是全文阅
么?
读的总结,又是学生情感
5.把最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再读几遍,说出你的 感上的共鸣。

西游记文言文附录翻译

西游记文言文附录翻译

附录一:唐僧唐僧,姓陈,名玄奘,唐朝人。

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才。

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成为一代高僧。

附录二:孙悟空孙悟空,名悟净,字行者,齐天大圣,石猴转世。

曾大闹天宫,后被佛祖收服,赐名“悟空”。

唐僧西行取经,悟空作为护法神猴,一路降妖伏魔,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三:猪八戒猪八戒,原名朱悟能,天蓬元帅转世。

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投胎为猪。

唐僧西行取经,猪八戒作为唐僧的徒弟,负责挑担,一路降妖伏魔,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四:沙僧沙僧,原名沙悟净,卷帘大将转世。

因犯错被贬下凡,投胎为沙僧。

唐僧西行取经,沙僧作为唐僧的徒弟,负责照顾唐僧,一路降妖伏魔,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五:白龙马白龙马,原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犯天条被贬下凡,化作马身。

唐僧西行取经,白龙马作为唐僧的坐骑,一路驮着唐僧,助唐僧取得真经。

附录六: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南海观音,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唐僧西行取经,观音菩萨曾多次出手相助,赐予唐僧师徒法宝,指引他们降妖伏魔。

附录七: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天宫之主,三界之尊。

唐僧西行取经,玉皇大帝曾派遣天兵天将协助唐僧师徒,捉拿妖魔。

附录八:太上老君太上老君,道教始祖,掌管天宫炼丹。

唐僧西行取经,太上老君曾赐予唐僧师徒法宝,助他们降妖伏魔。

附录九:阎罗王阎罗王,阴间之主,掌管生死簿。

唐僧西行取经,阎罗王曾派手下协助唐僧师徒,捉拿妖魔。

附录十:如来佛祖如来佛祖,佛教最高领袖,掌管三界。

唐僧西行取经,如来佛祖曾出手相助,赐予唐僧师徒法宝,指引他们取得真经。

以上为《西游记》文言文附录翻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帮助。

在阅读过程中,如有疑问,敬请查阅原著,以正视听。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这个学期学习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收获很大,对古代中外文化有了很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玄奘西天取经,下面我想就他取经的事迹以及他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影响展开讨论。

玄奘,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洛州缑氏人。

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资格。

从这以后他到各地游历,拜访名师,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

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而且他的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一样。

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翻译的习惯用语不同,语义差别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

因此他想去佛教的故乡天竺,即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经者。

三国的时候有朱士行,东晋时有法显,唐代的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但最著名的高僧还是玄奘。

他去印度取经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这位大师为后人留下了瑰宝,但是他的西去取经之路却非常坎坷。

当他想出境的时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突厥威胁西北面,于是就规定处境要有通行证,而玄奘的申请又没能通过,所以就只能等待时机。

到了公元627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寻找食物。

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混在灾民人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

首先,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被人请在凉州讲经。

他混入商人队伍出关、被边境士兵发现,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

幸好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伟大愿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

他们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

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死了了。

而且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伟大愿望非常少见,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

玄奘到了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是堡垒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玄奘西行取经
唐玄奘
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洛州缑 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洛州缑(gōu)氏 氏 河南偃<yǎn >师)人,俗姓陈,名袆 俗姓陈, 县(河南偃 师 (huī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 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 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H:\唐玄奘\敢问路在何方-83版西游记片尾曲 -原画-128x96.avi
三藏: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 三藏 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 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 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 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 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 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 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 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章分段: ( ) 取经的原因。 ( ) 取经的经过。 ( ) 取经的影响。
玄奘为什么要西行?
“在研读佛经时,他发现以前 在研读佛经时, 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 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
路线: 长安 凉州
瓜州
高昌
西域各国
天竺
西行时间:公元629(一说627)——公元645
初读了唐玄奘西行取经的经过, 初读了唐玄奘西行取经的经过, 你的感悟是什么? 你的感悟是什么?
在描写玄奘取经过程的段落中,那 些句子能够体现西行的艰险? 用括号标注出来,反复读一读,说 说你从中感受到玄奘什么精神?
3、影响: 一、轰动长安(11)。 二、成果巨大:翻译佛经,写《大唐西域记》 (12)。 三、神话流传:吴成恩据此写成《西游记》 (13)。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 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 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