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抒情类文章的阅读及练习[1]
记叙文阅读训练10篇(21-30)附答案解析

21.阅读《低头见花》一文,回答后面小题低头见花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
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球,又似回首时,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
②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
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连。
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
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
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
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
④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缘交融于一处。
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
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
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看,脚下的草里有花!”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索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
也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
如此,就足够了。
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放过,就是无悔。
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
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
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
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专项练4记叙文阅读(一)(原卷版)

专项练4 记叙文阅读(一)(2023·上海嘉定·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我只能陪你到这里叶倾城①从四岁起,女儿小年就在附近的医学院体育馆学习打羽毛球。
②我家通往体育馆的那条路,先前就是普通小路,突然推土机开来,推山移海,灰沙满天,走过去一步一个脚印。
南方多雨,我打伞,伞离小年太高她会淋到:她打伞,我又怕伞什撞我眼睛。
于是只好给地裹上雨衣,我把伞正正地、低低地覆她头顶上三寸,自己半个身子湿个透。
③推土机的消失和它的出现一样突然。
眼前多了一条的六车道大路,人行道上铺了砖,还在零星地挖坑种树植草坪,但都是小打小闹了。
而小年,已经九岁多。
我说:“小年,路修好了,以后打球不要妈妈送了。
”小年很惊骇:“不行!不行!不行!”来回拉扯了几盘锯,最后商量好了,我送他到医学院门口,里面车辆甚少,行人都是大学生哥哥姐姐,安全得很。
她下课后,我再去门口接他。
④到点了我稍微磨蹭下,等到了楼底下,她已经扛着羽毛球拍、拎着水杯进了小区。
看到我她很高兴:“妈妈,你不是说在门口等我吗?医学院门口没有,我以为你在小区门口,原来你在楼门口呀!”⑤一路无恙,下一次,我索性建议她全程独自往返。
听着她咚咚咚下楼,我脑子里的“妈妈地图”自动启动,为她导航:出小区大门右拐,直行五十米,等绿灯过马路——呀,万一她看还是红灯就闯了,万一她忘了左顾右盼—当然我是讲过千百次的,可万一她要是忘了呢?⑥匆忙拔衣追下楼。
一出小区就着急地往远处看:她刚刚走到路口,正好是绿灯,她就大摇大摆过去了。
新路,车辆不多,两边的高楼都隔得很远,她个小人儿,走得趾高气扬,完全是“千山我独行”的气势。
⑦快下课的时候,我听见窗外“刷拉拉”,是樟树新生的绿叶,痛快地淋在雨里。
推开窗,雨声夹着风声,是一声声的提醒。
小区里有人没打伞,只是低着头,稍稍加快脚步。
⑧我忍了忍,拗不过自己,抄伞出门。
大路上,迎面来位老先生,打把伞,手里还提把伞,突然站住脚向马路对面喊。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项训练——抒情与议论(含答案)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热身练习】仔细阅读下面几个片段,并说说这几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这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吕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钉并不感到孤独。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囚绿记》【答案】抒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
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壶口瀑布》【答案】议论、抒情。
借助议论与联想,由黄河的雄壮之美进而联想到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3.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永远执着的美丽》【答案】叙述、议论、抒情。
“丝毫没有”,“任何改变”表现出袁隆平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
两个“依然”和题目中的“永远”相呼应,赞扬了袁隆平执著不懈的研究精神。
记叙文阅读训练10篇(1-10)附答案及解析

1根赋(刘增山)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
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
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粱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锌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毂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桶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遘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遢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
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拌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
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
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记叙文阅读):抒情散文(含解析)

类型6 抒情散文一、【2021·衢州】班级开展散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22分)(甲)春[瑞士]罗伯特·瓦尔泽去年春天,午饭前,我站在半山腰,准备下山进城。
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
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春的气息。
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
一只鸟儿落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
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竭力展露歌喉,正努力练习歌唱。
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柔欢畅的憧憬,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
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春。
山下传来报午的钟声。
我前行几步,在完全不同的另一身影中望到了甜蜜、可爱、如神般的春。
一位饱受岁月熬煎的贫寒的老妇,坐在一段矮墙上面,默默出神,似乎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之中。
空气这般柔和,阳光这般温煦。
老妈妈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
“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乙)春唐弢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①?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汉宫春》)天气暖和起来了,走在马路上,穿着过冬的衣服便觉得热辣辣的,店铺橱窗里另换了一种陈设,电线木上贴着劝种牛痘的布告,画着一个有辫子的小孩。
因此想到自己也有一个孩子,他虽然没有辫子,然而却的确该种牛痘了,这布告实在很有效力。
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着孩子,穿着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着,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
是春天了,第一次意识到。
紧接着这个念头,我又想起了故园的风物。
——葡萄藤发芽了吧,那枝枇杷树不知又高了多少?田野里长满荠菜、马兰头、紫云英、油菜花。
我们四五个人一群,蹲着,跑着,剪着。
阿四和阿瑞跑得最快,剪得顶多,他们懂得什么地方有荠菜、马兰头。
记叙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记叙文阅读训练(一)参考答案
20.薪(2分)
21.环境渲染了小山村荒凉冷清破落的景象,衬托了“我”失落的心境,与下文“我”愿留下任教形成鲜明反差,从而更好地突出孩子们的影响力,凸显文章主旨。
(描写方法1分,作用4分)
2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小女孩的话(描述的孩子们对老师的渴盼)带给我的震惊,巧妙地为下文“我”的转变做了铺垫。
或动词“扎”用得好。
传神地表现了小女孩的话(描述的孩子们对老师的渴盼)带给我的震惊,巧妙地为下文“我”的转变做了铺垫。
“分)23.以物喻人,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孩子们尽管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地方,却始终乐观向上,热情执着,渴求知识,揭示了“我”最终留下当老师的原因。
蒲公英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以物为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6分)
24.B(3分)。
专题10:抒情性、记叙性文体阅读-2019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卷(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莫言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一、基础知识点梳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3、记叙文的人称:一人称、二人称、三人称4、记叙文的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以时间转移为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5、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8、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二、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考点一:整体感知文段,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主旨1、常见题型题型1、概括文章内容记叙文阅读- 1 -方法:①扩展文章标题法;②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③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④一线串珠法(抓线索)⑤六要素法:叙述六要素,连缀成话。
题型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方法: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题型4、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注意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介绍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讽刺了、歌颂了、鞭挞了、揭示了、反映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社会现实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怎么样。
记叙文阅读- 2 -阅读时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首先思考阅读的文章适合用哪种方法概括,其次在概括时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内容,语气要连贯、意思要简明。
考点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约数,确数等词的赏析(说明文)常出现的词语:据说,大概,一些,或多,或小,左右,丈许,一定,只有……答题套路:文章用词准确,如“XX”、“XX”、“XX”等词,说明了“……(根据字词所指的具体内容分析)”,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3)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记叙文阅读- 3 -例句1: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句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例句2: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句中“漂亮”一词有什么含义(或表达效果)?答:“漂亮”一词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了好感的内心活动。
练习:《决胜中考》p91 2. ;p92 3(1) ;p92 2 ;p93 1 ;p95 2考点三: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思路一:明确位置,把握作用(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为全文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记叙文阅读- 4 -4、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3、点明主旨,升华情感。
思路二:联系内容,突出情感1、点题。
2、强调突出××感情。
3、深化中心,揭示主旨。
(文眼句)4、发出号召,鼓舞精神。
(常见于结尾句)思路三:结合修辞,增强效果结合修辞作用体会该句子的作用或效果(详见后文【6、修辞及表达效果】)考点四:品析文中优美精警语句(段),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文段中的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记叙文阅读- 5 -①标题;②开头结尾句;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点明题旨的句子照应过度句○6○7(一)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类型: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方法:了解在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处的作用(1)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前后照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二)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理解段中的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记叙文阅读- 6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评价、赏析关键句,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有××特点(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这一句话表达了××观点,给人××感受、启迪、教育……(三)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或进行赏析)。
方法:(1)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2)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然后依此去套写答案。
①修辞之美——答题格式:这句(或段)运用XX的修辞手法,如……(举例某一句或某一段);运用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写修辞的作用)注意: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使文章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记叙文阅读- 7 -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发了××感情。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②语言特色之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中的语言)”。
例: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夏之绝句》)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记叙文阅读- 8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新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简洁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记叙文阅读- 9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中考常见题型:(1)指出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外貌(肖像)、动作(行动)、语言(对话)、心理、神态及正面、侧面描写。
(2)概括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做此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时先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结合文意解读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等),最后再分析描写的作用。
模式:这段话(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xxx(所写对象)的xxx描写,体现了人物xxx的性格特点,反映了xxx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