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课例一 《蜗牛(一)》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课例一 《蜗牛(一)》教学设计

2.蜗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蜗牛的生活环境和让蜗牛舒醒的方法;2.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蜗牛壳旋转的特点和运动方式;3.初步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细节观察的技能,学会用图画和简单文字将观察到的记录和整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按顺序观察、细节观察、动态观察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态度和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有序、细致地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运动,初步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1.观察蜗牛时所用的材料:昆虫盒、蜗牛若干只、玻璃片、树枝、吸管、棉线、放大镜、记录单等。

2.蜗牛身体结构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认识蜗牛的生活环境1.交流:你们在哪找到了蜗牛?捉到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2.小结:雨后大多能找到蜗牛,蜗牛生活在墙角、树下,以及石头阴影处,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

3.交流:关于蜗牛,你们都了解些什么?二、让蜗牛舒醒的方法师:同学们对蜗牛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观察蜗牛,可现在蜗牛都缩在壳里,如何让蜗牛“醒”过来?(先让学生交流,再播放视频或演示,使学生认识到让蜗牛舒醒最好的方法是将它放入水中)三、观察蜗牛的身体(一)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1.提出观察问题: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认真研究一下。

2.思考观察方法:师:(1)蜗牛的身体应该怎样观察?(2)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估计会遇到哪些困难?(3)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先观察整体,再局部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细节·为避免蜗牛钻入壳中,观察时保持安静,尽可能不伤害蜗牛·观察后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它的身体反应3.明确观察中的要求:·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先观察头、腹、尾、壳,再观察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借助放大镜细致观察·认真记录4.学生领取材料,分组观察,记录蜗牛身体特点.5.学生对照自己记录的图文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身体特征。

蜗牛和蝗虫

蜗牛和蝗虫

第3课蜗牛和蝗虫设计者:温州市实验小学朱小雪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研究其他动物的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蜗牛和蝗虫,知道动物的大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点与相同点。

3、通过分类比较,培养学生进行分类、描述动物大小的能力。

教学准备:供小组观察用蜗牛、蝗虫、放大镜、三角尺、记录纸、其他动物的照片教学活动过程:一、比较蜗牛和蝗虫:1、观察蝗虫: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蝗虫的身体外型,观察蝗虫的头、胸、腹部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

2、比较蜗牛和蝗虫:(1)提问:蜗牛和蝗虫都是动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蜗牛和蝗虫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对照蜗牛和蝗虫,小组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简单的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这里并不要求学生说得很准确科学,只有说得有理,我们都给以肯定。

3、出示我们周围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24页的图片),让学生把这些动物归类:哪些动物长得跟蜗牛相近?哪些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哪些动物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并说说自己这样分的理由。

二、观察描述动物的大小:1、测量方法:(1)教师出示两只大小不同的蝗虫:让学生说说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也可能说用眼睛看看就可以了,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怎么准确的知道大多少?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再出示三角尺,引导学生如何测量蝗虫的身体的长度和展翅长度。

在这个测量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轻轻的进行测量。

(2)在学生测量了蝗虫的大小之后,我们再让学生想办法如何测量比较两只蜗牛的大小。

在学生思考后,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的蜗牛的大小。

(3)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蝗虫和蜗牛的大小。

这里只在于让学生敢想、能想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描述方法:(1)出示蜂鸟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介绍:这只是跟蜜蜂差不多大小的一只鸟时,学生可能会大吃一惊。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教学设计一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教学设计一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蜗牛和蝗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能够描述蜗牛和蝗虫的外形特征。

3. 能够比较蜗牛和蝗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描述蜗牛和蝗虫的外形特征。

2. 让学生能够比较蜗牛和蝗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课文。

2.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蜗牛和蝗虫的外形特征。

3. 蜗牛和蝗虫的塑料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观察引入:教师出示蜗牛和蝗虫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

2. 提问引导:教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这些生物,学生是否知道它们的名字,以及它们有什么特点。

Step 2: 学习蜗牛和蝗虫的基本特征1. 教师呈现课文《蜗牛和蝗虫(1)》,读给学生听。

2.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课文,让学生重点关注蜗牛和蝗虫的外形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蜗牛和蝗虫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描述蜗牛和蝗虫的外形特征,例如:蜗牛有壳,蝗虫有长长的触角等。

Step 3: 比较蜗牛和蝗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蜗牛和蝗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如,它们都是动物,都有触角,但是蜗牛有壳而蝗虫没有壳等。

2. 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比较表格,让学生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表格中。

Step 4: 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蜗牛和蝗虫的特征及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回到家后观察更多的昆虫和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

Step 5: 拓展活动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周边环境中观察其他昆虫或者动物,并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

2.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昆虫或动物的外形特征,设计自己的比较表格,并和同学分享。

Step 6: 课堂反馈1. 随堂检测:教师出示几个昆虫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比较表格,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2课 《蜗牛(一)》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  《蜗牛(一)》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

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

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

【教学目标】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按照教科书介绍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经历有目的的、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

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某些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头之类的。

3.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物体的图片,如海螺壳、盘状的蚊香、旋涡、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缘茎触须等。

4.准备几个开拓新的观察内容的关于蜗牛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二、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1.观察蜗牛的准备。

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2.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

重点观察头部,观察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

3.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4.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三、蜗牛壳的观察。

1.观察蜗牛壳的讨论。

观察过蜗牛壳吗?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2.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

蜗牛壳螺线的观察的内容。

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

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3.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4.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他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蜗牛怎样吃食物?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吃黄瓜的蜗牛。

观察蜗牛的齿舌。

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2.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讨论: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活动: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课题各种各样的叶(两课时)课题一片完整的叶(两课时)课题:寻访小动物课题:蜗牛(一)课题:蜗牛(二)课题:蜗牛和蝗虫课题蚂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题我的观察研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题观察我们的身体课题观察我们的身体课题我们在生长课题猜猜我是谁课题我的手课题奇妙的指纹课题运用感官一杯水的观察水是什么形状各种各样的液体教学流程:导入→沙、水、油的比较→常见的液体→总结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一、导入:老师分别把水、沙子、酱油、果汁、食盐、面粉、白糖倒入杯中。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二、沙、水、油的比较:如果把沙、实用油、水倒入盆子,会有什么不同情况?1、猜测2、做实验,并记录你的发现。

3、汇报实验结果。

三、常见的液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液体?他们有什么特点?(讨论、抽说)区分:洗洁精、酱油、白醋、矿泉水、雪碧、碘酒、可乐可以怎样区分?(注意:对于一种液体缺乏了解时,不能轻易尝或闻)分组区分,并给这些液体分类。

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液体会流动的、堆不起来的物体叫液体。

看调味品尝饮料闻药品只能看不能尝或闻课程资源:水、沙子、酱油、果汁、食盐、面粉、白糖、矿泉水、雪碧、碘酒、可乐、洗洁精、杯子、盆子练习和延伸练习:练习:《新课堂学习与评价》延伸练习: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液体,这些液体都是什么样的?比较水的多少教学流程:导入→预测三瓶水的多少→比较三瓶水的多少→多多少的测量→总结延伸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二、预测三瓶水的多少:预测一下,三瓶水中哪一瓶多,哪一瓶少?为什么?自由预测,抽说。

三、比较三瓶水的多少:1、怎么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小组讨论,抽说。

2、动手做实验,并记录。

(注意:做实验时要小心,不把水倒了。

)3、说说实验结果。

你猜对了吗?四、多多少的测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一瓶的水多,哪一瓶的水少,那到底多多少呢?可以怎样量?(小组讨论想办法)2、用量筒量水的多少(要求正确读刻度)并记录。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能够观察蜗牛,描述蜗牛的外形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课件、幻灯片、蜗牛模型、纸张、铅笔、色彩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和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蜗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蜗牛的好奇心。

然后问学生:“你们见过蜗牛吗?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什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Step 2:观察和描述蜗牛(15分钟)将一只蜗牛模型放在教室中央,让学生小组围绕模型观察。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观察,其他同学记录下观察到的蜗牛的外形特征,并给出描述。

观察时间结束后,学生依次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

Step 3:课堂探究(10分钟)老师向学生提问:“蜗牛是怎样行走的?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Step 4:小组合作活动(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份纸张和铅笔。

要求每组选择一个小组成员,这名同学在纸上画出一只蜗牛的形状,然后小组其他成员根据观察到的蜗牛的外形特征,用色彩笔给出具体的描述。

最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修正描述内容。

Step 5: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画的蜗牛形状和描述贴在黑板上,与全班分享。

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作品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交流和学习。

Step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总结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做出总结。

Step 7: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蜗牛并观察,然后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蜗牛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和展示分享,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真实的蜗牛和自主绘制蜗牛的形状,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蝗虫(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

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第三章动物世界第五节两栖类教材分析两栖类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种类型。

在其生活史中,由水中用鳃呼吸,改变为在空气中用肺和皮肤呼吸;在水中用尾游泳,改变为在陆地用四肢爬行或跳跃。

尽管它们可在陆地生活,但由于水中受精、水中发育、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等特点,两栖类离不开水域环境。

本节还出现了器官、系统的概念、心脏的结构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师生间可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分析两栖类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借助图片,录像,浸制标本等分析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同时也认识到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2.实验结合法。

一课时用实验材料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另一课时再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两栖类的概念、以及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但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任意捕杀,青蛙的生存遭到威胁,如果用青蛙进行实验,违背保护青蛙的教育。

所以采用蟾蜍代替青蛙进行实验。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及两者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3.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通过对两栖类形态特征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与青蛙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教学难点:器官、系统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青蛙的骨胳标本,消化系统图片,蛙的生活及捕食过程的图片( 最好展示蛙的生活、捕食录像)。

四、教学过程()复习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怎样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简单回答后,出示青蛙图片,并告诉学生今天以青蛙为代表学习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由于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师生间进行轻松的谈话。

内容包括:1.青蛙的生活环境,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青蛙以什么为食,与此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3.青蛙的运动方式,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谈话结束后,展示青蛙的生活片断和捕食过程,加深对青蛙特征的理解。

然后师生归纳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特征水陆两栖(冬天冬眠) 1.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具保护色2.青蛙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保持湿润(青蛙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捕食害虫既快又准 1.青蛙有宽大的口腔,上颌生有小齿2.青蛙有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3.青蛙后肢发达,善跳跃4.蛙眼对活动物体十分敏感善跳跃和游泳 1.青蛙后肢比前肢发达2.前后肢的指、趾间有蹼在讨论蛙的运动时,出示蛙的骨胳标本,让学生认识到骨胳的特征与它的运动功能相适应。

(二)青蛙的消化和呼吸由于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通过分析青蛙的消化过程来完成这两概念的教学。

请学生阅读教学材料,并观察教师出示的青蛙消化系统图,说出它们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由口腔内的舌捕获食物,经过咽、食管,到达囊状、能容纳较多食物的胃,再进入肠。

食物在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逐渐消化,营养被肠吸收,食物残渣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

象舌、口腔、咽、食管、胃、肠、泄殖腔都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都是器官,而这些相关的器官连在一起,能完成食物消化这项生理功能,所以这些器官就构成消化系统。

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

同时也容易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青蛙出现了肺,但肺结构简单,它到底能否满足陆地生活所需的氧气呢?可结合“青蛙为什么不能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仅靠肺呼吸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还必须有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三)本课小结由学生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特征水陆两栖冬天冬眠具保护色皮肤裸露湿润(体温不恒定)捕食害虫宽大的口腔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后肢发达善跳善泳后肢比前肢发达指、趾间有蹼(二)器官、系统系统:能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系统。

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三)青蛙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系统组成功能消化系统消化管:口、咽、食道、胃、肠、泄殖腔消化腺:肝脏、胰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肺(肺泡数目少,结构简单) 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六、习题与解析1.随堂练习(1)青蛙皮肤裸露,没有鳞片和其它覆盖物,能分泌大量粘液,保持湿润,这有利于( ) (A)游泳(B)防止病菌侵入(C)呼吸(D)泄殖腔(2)冬眠时,青蛙的呼吸主要依靠( )(A)内鳃(B)外鳃(C)肺(D)皮肤(3)下列与青蛙捕食害虫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是( )①青蛙的口腔宽阔②舌倒生、反卷、分叉、并具粘液③身体分三部分④皮肤湿润⑤口腔上方有细小牙齿⑥后肢发达,善跳(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⑤⑥(D)②④⑤⑥(4)青蛙前后肢的主要作用是( )(A)前后肢都支撑身体(B)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C)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2.课后练习(5)把甲、乙两只青蛙分别浸没在自来水和凉开水中,哪一只生存时间长?(A)甲青蛙(B)乙青蛙(C)一样长(D)无法确定(6) 与青蛙消化食物无关的结构是( )(A)舌(B)肝脏(C)肠(D)胰腺(7)组成青蛙运动系统的每一块肌肉是( )(A)系统(B)器官(C)组织(D)细胞3.参考答案(1)(C)(2)(D)(3)(C)(4)(D)(5)(A)(6)(A)(7)(B)4.简要分析(2)青蛙冬眠时不吃不动,能量的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以维持心跳、神经活动等,此时以皮肤呼吸来满足它对氧气的需求,这样可以安全地度过冬眠期。

(5)当青蛙潜入水中时,皮肤与水充分接触,水中的氧气会渗入皮肤内的毛细血管中,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会渗出进入水中,完全靠皮肤完成呼吸。

所以自来水比冷开水中的含氧量高,生存时间也长一些。

七、参考资料蛙眼蛙眼对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捕获活动的食物时,判断方位、距离、速度等都非常迅速、准确。

蛙的眼球大突起,视野开阔。

据实验观察,除了蛙体正后方和后上方之外,其余各方位的活动物体它都能发现。

蛙的眼睛和口腔只隔一层薄膜,眼眶底部没有硬骨。

这样,蛙在吞咽食物时,眼睛一闭,向下推压口腔顶壁,就能迅速地咽下食物而继续捕食,所以蛙类吃虫既准又快。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青蛙生殖系统的组成及生殖发育的特点。

3.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通过对蛙的生理特征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两栖类生理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提高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发育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准备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图片,蛙发育浸制标本,大鲵图片。

四、教学过程()复习青蛙的生活习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今天将学习青蛙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特点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体内的物质运输1.青蛙的循环系统:出示蛙循环系统图,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对照图示,并思考:青蛙的心脏分哪几个腔?与蛙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叫什么?师生整理归纳:(1)组成:心脏和血管(2)过程:可用以下简图形象表示: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肺循环体循环肺静脉→左心房右心房←体静脉(3)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代谢终产物。

2.排泄系统出示蛙排泄系统图,阅读教材,思考:排泄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产生尿液的器官是什么?贮存尿液的器官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1)组成: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2)功能:当血液流过肾脏时,人体产生的废物会形成尿液,到膀胱暂时贮存,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出示青蛙的生殖系统图,个体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和图示,阅读教材思考:(1)蛙的雌雄两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各是什么?(2)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3)蛙的发育经过几个时期?(4)为什么说蛙是变态发育?(5)蛙的发育过程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能找到吗?师生共同讨论归纳:(1)组成:雌蛙有产生卵子的卵巢等器官,雄蛙有产生精子的精巢等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