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护理
儿童发热的护理要点

儿童发热的护理要点
照顾发热的孩子需要特殊的护理方法。了解发热的原因、注意观察症状变化、给予适当的治疗是关键所在。
by w k
儿童发热的定义及原因
何为儿童发热?
儿童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水平,通常表现为体温超过37.5℃。这是儿童机体应对外界刺激和感染的一种生理反应。
发热的常见原因
儿童发热的主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脱水、免疫系统失调等。及时诊断并针对性治疗非常重要。
发烫时的处理方法
1
保持体温
适当保持体温,避免过度升高或下降,可以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或使用电风扇制冷。
2
饮用水
多饮水补充水分,有利于降温和尿液排出。水温应该为22-25摄氏度。
3
服药降温
根据医生建议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布美布汀,能有效降低体温。
4
休息为主
保持室温舒适,儿童应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误区与纠正
误区一: 只要患儿体温高于38℃就一定要用药
事实上,低于39℃的发热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自行消退,无需立即服药。
正确做法
在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后,可以观察患儿症状,如果没有其他不适反应就无需用药。
误区二: 只要体温超过39℃就一定要输液
只有在脱水、神经系统受累或症状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考虑输液治疗。
正确做法
4
测量时间
根据测量部位不同,测量时间通常为3-5分钟。保持静止、放松的状态。
发热的自我护理
保持休息
建议儿童多休息,尤其是在高热时期,以帮助身体集中精力抵抗感染。适当休息有助于恢复体力。
饮水补液
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很重要,可适量饮用清流质或温开水,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
病房保暖
儿内科护理知识

儿内科护理知识1. 介绍儿内科护理是指对儿童内科疾病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一门学科。
儿童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对于疾病的反应和治疗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儿内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儿内科疾病和相应的护理知识。
2. 儿内科疾病和护理知识2.1 儿童发热儿童发热是儿内科常见的病症之一。
当儿童体温超过38℃时,被认为是发热。
护理人员在接触发热儿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给予物理降温:使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和腿肚等部位。
- 保持环境清洁:注意空气流通,保持室温适宜,并避免儿童与其他病人接触。
- 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控制儿童的脱水情况和补充液体,定期测量体温,记录病情变化。
2.2 儿童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内科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
以下是护理儿童呼吸道感染时的一些建议: - 鼓励多喝水:保持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
-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儿童摄入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腻食物。
- 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居室清洁,经常开窗通风。
-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要勤洗手,坚守咳嗽礼仪,防止病毒传播。
2.3 儿童腹泻病儿童腹泻是常见的儿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便等症状。
护理腹泻儿童的关键是防止脱水。
以下是护理腹泻儿童的建议: - 补充足够的液体:推荐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根据医嘱控制液体的补充量。
- 饮食调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 保持皮肤清洁:更换尿布和清洗臀部时要注意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 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儿童的脱水程度和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2.4 儿童哮喘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等症状。
以下是护理儿童哮喘时的一些建议: - 规律服药:根据医嘱给予抗炎药物和支气管舒张剂,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
- 定期随访:注意随访儿童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小儿发热怎么护理

小儿发热怎么护理郑林磊(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白庙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安 638300)发烧是儿童很常见的症状。
正常儿童腋窝表面温度为36℃-37℃(肛门表面比口腔表面高0.3℃左右,口腔表面比腋窝表面高0.4℃左右)。
如果温度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烧。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是机体对侵入性病原体的保护性反应,是机体启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过程。
体温的异常升高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但高烧或长期发热会影响机体的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儿童的健康。
因此,对于确诊发烧的儿童,要积极查明病因,进行治疗。
儿童的正常体温会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体温、衣服厚度等因素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体温稍微升高不一定有病理意义。
当孩子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体温38℃,表情迟钝的儿童比体温40℃仍然顽皮的儿童更要提高警惕。
而身体抵抗力低的孩子,即使患有严重疾病,也很可能不会发烧。
当孩子出现发烧时正确的护理极其重要。
一、护理方法 1、物理冷却湿敷:将毛巾浸泡在冷水中,轻轻拧干,叠好放在宝宝额头上,每5分钟更换一次。
敷冰:将小冰块放入冰袋中,然后倒入一些冷水。
排出多余空气后,将袋口封好,放在宝宝的额头和脖子上,但要注意不要造成局部冻伤。
2、补水宝宝发烧时,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大量盐分和水分流失,胃肠活动减弱,食欲大大降低。
此时,家长不能强迫宝宝多吃,而应适当减少食物量,及时为他补充水分,促进体内代谢物和毒素的排出,并有助于退烧。
发烧初期,宝宝的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如米汤、蔬菜汁等,发烧后期,可以喂一些半流质食物,如蔬菜粥、面糊等,通常让宝宝多喝水。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喝一些水;喝奶粉的宝宝可以减少牛奶量,并在配制奶粉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水,在两次喝奶之间补充一些水分。
3、温水浴当水蒸发时,会带走很多热量,所以用温水洗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宝宝降温的方法。
水温应保持在37℃-40℃左右,这是最适合冷却和给宝宝降温的温度。
幼儿园儿童发热的处理和护理

注意饮食调整
保持充足水分
鼓励儿童多喝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有助于降低体温和排出体内毒素。
提供易消化的食物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果等,避免油腻和高热量的食 物。
适当增减衣物和被褥
根据气温增减衣物
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儿童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热量无法散发。
保持干燥和清洁
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和被褥,保持干燥和清洁以避免进一步感染。
症状:发热、口腔疼痛、皮疹、咳嗽等。
处理和护理
03
案例三: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热处理和护理
遵医嘱用药,如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 疗药物。
保持幼儿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疹部 位。
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 性食物。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 、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 就医。
案例四:水痘患儿的发热处理和护理
在流感高发季节,要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 的场所,如商场、车 站等。
加强儿童营养和锻炼,增强免疫力
保证儿童的饮食均衡,多吃蔬 菜、水果和蛋白质食物,少吃 油腻和糖分过高的食物。
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和锻 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儿童 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和玩耍 。
06
发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保证宝宝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身 体恢复和抵抗力的提升。避免在发热 期间进行剧烈运动或疲劳活动。
心理护理与家庭支持
01
关注宝宝的情绪变化,发热可能 导致宝宝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 ,家长应给予关爱和支持,缓解 宝宝的不安情绪。
02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宝宝感 受到温暖和支持。与宝宝进行简 单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增强亲 子关系和宝宝的情感发展。
发热患儿的护理

谢谢!
• 驰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C 以上。
多 见于败血症等患者。
•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 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
长时间,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 反复发作。多见于疟疾,成人肺结核。
•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癌
性发热等。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 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
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
• 发热时耗氧量增加,代谢增加,因此心跳加快。一般体温
每增高1℃时,小儿的心率可↑ 10~15次/分,基础代谢 率↑13℅
• 发热时,尿量会减少,影响体内毒素的排除 • 机体营养消耗较大,消化道分泌会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
胃肠运动减慢,消化功能失常,而导致食欲下降
发热患儿的护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常体温
• 直肠温度:36.5~37.7°C • 口腔温度:36.3~37.2°C • 腋下温度:36.0~37.0°C
何谓发热
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 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 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发热的程度
以腋下温度为例
• 低热:37.5~38°C • 中度热:38.1~39°C • 高热:39.1~40.9°C • 超高热:≥41.0°C
为宜.适当吃些新鲜水果及饮用果汁等。避免吃油 腻、辛 辣及生冷食物。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病情 恢复后 期可以多补充高蛋白食物,有利 于早日恢 复健康
• 做好口腔护理,可用淡盐水含漱,早晚各一次
★ 护理措施
• 做好皮肤护理 :当患儿出汗时,应及时更换干衣服,
保持皮肤清洁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高热惊厥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一般来说,小儿发热是由于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功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要掌握一些护理常规,以提供适当的护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测量小儿体温的变化,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腋下体温计来测量。
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8°C,应及时告知医生。
另外,要注意记录体温的变化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可以使用空气调节器或者电风扇来调节室内温度。
3.控制小儿穿着:根据小儿的体温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穿着,保持孩子的适宜温度。
4.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小儿发热时,由于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因此需要给小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可以给小儿适量的开水、糖水、果汁等。
5.适当调节饮食:小儿发热时,食欲通常会减退,可以给予小儿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饭、面条等,避免给予过多油腻或者辛辣的食物。
6.保持休息:小儿发热时,身体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不适宜进行剧烈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7.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8.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小儿发热时,家长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小儿使用退热药物。
使用退热药物应按照医生的指导,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药物滥用。
9.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小儿口鼻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人或者患病的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10.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其他相应护理: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发热护理的常规主要包括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室内舒适环境、控制穿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调节饮食、保持休息、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使用退热药物、注意个人卫生以及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其他护理。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一、背景介绍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或其他原因引起。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应对发热患儿,提供适当的护理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发热患儿的健康教育进行详细介绍。
二、发热患儿的护理原则1. 注意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症状和一般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度穿戴或过度覆盖。
3. 饮食调理: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适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适当休息: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5. 必要的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三、发热患儿的健康教育内容1. 发热的定义和常见原因:向家长介绍发热的定义、常见原因,如感染、免疫反应、药物反应等,让家长了解发热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病因。
2. 体温测量方法和频率: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体温测量方法,如腋下测温、耳温计、额温计等,并告知测量频率,如每4小时测量一次。
3. 退热药物的正确使用:向家长介绍常用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并告知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提醒家长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4. 饮食调理:详细介绍发热期间的饮食调理,如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5. 适当休息和活动:告知家长在发热期间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但也要适当进行轻度活动,促进康复。
6. 病情观察和处理:指导家长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皮疹、持续高热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或咨询医生。
7. 家庭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强调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提醒家长和患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8. 预防措施:介绍一些预防发热的常见措施,如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四、发热患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通过发热患儿健康教育,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提高对患儿健康的关注和护理能力。
幼儿园午休时间内发热幼儿护理方案与指导

幼儿园午休时间内发热幼儿护理方案与指导幼儿园是孩子们展开社交和学习的地方,然而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也容易受到一些健康问题的困扰,比如发热。
尤其是在午休时间,孩子们睡眠时间较长,体温易升高,需要得到相应的护理和指导。
本文将对幼儿园午休时间内发热幼儿的护理方案和指导进行深度探讨。
1. 发热幼儿的护理方案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幼儿园午休时间内,发热幼儿的护理尤为重要。
作为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我们首先要确保幼儿的安全和舒适。
当发现幼儿发热时,应及时通知家长,并采取一些基本的护理措施,如:让孩子脱掉外套,保持通风,用温水擦拭身体等。
同时要密切观察幼儿的症状和体温变化,及时向医生和家长反映情况。
2. 发热幼儿的午休指导在幼儿园午休时间内,针对发热幼儿的护理,我们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发热幼儿的饮食、作息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
还可以通过一些健康教育课程,向幼儿灌输一些日常卫生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总结和回顾在本文中,我们对幼儿园午休时间内发热幼儿的护理方案和指导进行了全面评估。
我们强调了及时通知家长、做好护理措施以及提供相关指导的重要性。
我们还强调了对家长和幼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健康。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对于发热幼儿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而在午休时间内,更需要特别关注。
只有通过及时的护理和指导,才能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健康,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健康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对于幼儿园午休时间内发热幼儿的护理方案和指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也会更加重视幼儿园对于孩子健康的细致关注,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注意细节,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为幼儿园工作人员,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对幼儿的健康观察。
一旦发现幼儿有发热的情况,应该立即通知家长,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孩子脱掉衣物,保持通风,用湿毛巾敷额头,让孩子适当饮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发热的护理及处理误区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
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
儿童时期多为感染性发热,是机体抵抗“外邪”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低热状态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发热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烧时,家长都是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家长还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一、一般调护
1.饮食宜清淡。
发热时,整个身体的气血向上向外,相对而言,消化道的气血就减少,所以很多孩子发热的时候,会出现“不想吃东西”、“想吐或呕吐”、“腹胀腹痛或腹泻”,这些症状都是里面的气血减少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的表现。
发热的时候,饮食宜清淡,以不增加脾胃负担为度,可以吃些“白粥”、“小米粥”、“菜粥”、“南瓜粥”,“豆腐羹”;热退后,适当调补,如“鸡汤”、“鸡蛋羹”、“肉糜”等,但肉食还是要少吃,以防“发热”卷土重来(所谓的“食复”)。
2.多喝暖水和热粥。
外感发热是身体与“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之间的一场战争。
发热期
间消耗最多就是“津液”,多喝暖水和热粥或以使“津液”得到补充。
津液不枯,津液流行,汗才得出,大小便才能正常排泄。
3.适当休息。
有些父母为了让小孩发汗退热,鼓励小孩活动,这会耗伤人体正气,不利于病情恢复。
4.多泡脚。
寒起于足下。
袜子拖鞋要注意保暖、保持干燥,不要赤足在地板上走(很多家长不以为然)。
泡脚时间宜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左右,可反复加热水,最好能出一些汗。
5.物理降温方法。
冰敷的方法宜于高热但没有“怕冷、寒战、鼻塞、清涕”的孩子,从中医的角度看,必要时辨证地使用;如果有“畏寒、鼻塞、流涕”的孩子,则宜用温水外敷的法子;发热期间,用“丁桂儿脐贴”贴足心的涌泉穴,对降温会有帮助。
6.药物退热法。
如果畏寒无汗高热,可用退热药(如口服“布洛芬悬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或外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右旋布洛芬栓”等)发汗退热,发汗过后,宜服热粥,粥内可加些冰糖。
这样发汗而不伤正气,也能减少发热的反复。
二、错误做法
1、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
殊不知,这样
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
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2、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
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
实际上事与愿违。
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
酒精擦浴已经淘汰,但是许多家长及老人并不知晓。
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温水进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才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3、不正确使用退热药。
有许多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马上给孩子快速退温(这经常是家长向医生下的命令);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病情有所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等不良反应,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超过38.5℃,则可以服
用退热药,在使用药物前,家长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随便给孩子服药。
小儿发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常上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
但是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故易受药物影响,造成脏器功能的损害。
母亲了,家长为防止小儿感染,就将自己服的药给孩子服用,想起到防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药后会出现血尿,及药物性损害。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使用成人的药物,自购药物也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5、盲目喂消炎药物。
小儿发热多见于急性性疾病,如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发热。
但有一些家长,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喂消炎药物,有的病人家长还要求用进口的药物。
“是药三分毒”,在没有弄清小儿发热的真正原因下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孩子身体康复。
正确的做法是:小儿发热时,最好是上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6、小病大治,有点小病就打点滴。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所以小儿一有点发热,主动要求打点滴。
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好,但也有不少的不良反应及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充分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饮食欠佳时,可以使用静脉输液。
(很多时候就是家长依赖点滴,认为快,有些病未必如此,殊不知,长期这样影响小孩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