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护理常规.doc

合集下载

小儿发烧期间护理措施

小儿发烧期间护理措施

小儿发烧期间护理措施引言小儿发烧是常见的儿童疾病,通常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护理和处理可以帮助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小儿发烧期间的护理措施,帮助家长和保姆正确照顾发烧的孩子。

1. 保持室温适宜室温的环境对发烧的小儿非常重要。

将房间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通常在22-24摄氏度之间。

避免过度穿着或过度包裹,以免导致过热。

同时,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湿度过高。

2. 衣着合适为发烧的小儿选择合适的衣着也非常重要。

应选择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使用合成纤维和毛料。

对于低烧状况,可以使用薄一些的衣物,以便散热。

如果发烧严重,可以使用轻薄的被子,以保持温度适宜。

3.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小儿发烧时,会出现身体水分流失的情况。

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非常重要。

鼓励孩子多喝水,包括温水、温热水或温牛奶。

如果孩子不喜欢喝水,可以尝试给予果汁、汤类食物或冰棍,提供足够的水分摄入。

4. 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在小儿发烧期间,由于身体状态不适,食欲通常较差。

因此,应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可选择米粥、面条或汤类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如果孩子胃口很差,可以分成小份多次餐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5. 适当的体温调节在小儿发烧期间,适当的体温调节是必要的。

如果孩子的体温过高,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稍凉的湿毛巾轻拍额头和手臂等外肢体。

但是,不应使用冷水或冰块直接与孩子的皮肤接触,以免引起寒冷或过度降温。

6. 观察病情变化在小儿发烧期间,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非常重要。

家长和保姆应密切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食欲情况和排尿情况等。

如果体温持续上升、孩子出现呼吸急促、皮肤发紫或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

7. 避免传染小儿发烧期间,由于疾病通常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传染的风险较高。

为了保护其他家庭成员免受感染,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鼓励发烧的孩子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定期洗手,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体温升高,口温超过℃称发热,口温达℃~℃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

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

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

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

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

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规概念: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休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

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

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护理项目护理内容评估要点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心理状况环境要求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

卧位护理绝对卧床休息。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

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管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根据情况可进热汤、温开水以促汗出。

基础护理1.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

2.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舒适,防止受惊。

专科护理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安全问题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预防跌倒、坠床;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出院指导1 加强机体抵抗力,保证营养的摄入。

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以防感染。

3 注意体温变化,如有体温增高及时予物理降温,体温38度时予口服退热药。

4 一旦发生高热惊厥,应予压迫人中,合谷穴等,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使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送医救治。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一般来说,小儿发热是由于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功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要掌握一些护理常规,以提供适当的护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测量小儿体温的变化,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腋下体温计来测量。

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8°C,应及时告知医生。

另外,要注意记录体温的变化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可以使用空气调节器或者电风扇来调节室内温度。

3.控制小儿穿着:根据小儿的体温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穿着,保持孩子的适宜温度。

4.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小儿发热时,由于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因此需要给小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可以给小儿适量的开水、糖水、果汁等。

5.适当调节饮食:小儿发热时,食欲通常会减退,可以给予小儿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饭、面条等,避免给予过多油腻或者辛辣的食物。

6.保持休息:小儿发热时,身体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不适宜进行剧烈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7.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8.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小儿发热时,家长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小儿使用退热药物。

使用退热药物应按照医生的指导,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药物滥用。

9.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小儿口鼻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人或者患病的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10.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其他相应护理: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发热护理的常规主要包括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室内舒适环境、控制穿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调节饮食、保持休息、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使用退热药物、注意个人卫生以及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其他护理。

小儿发热护理讲课文档

小儿发热护理讲课文档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 高热期:解开衣服加快散热或根据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 体温下降期:指导家属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测量体温以防虚脱。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7、饮食护理:患儿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 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 明显增加。同时,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 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不宜 多食油腻、辛辣之品,应平衡营养膳食,可给 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 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呼吸快, 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 3000ml/d为宜。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 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 温开水,有利于出汗。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 婴幼儿:
1、体温在38 ℃以下时,让患儿多饮温开水,如末 梢循环差,四肢凉时可先保暖;
2、体温在38.5℃以上周身无汗时,遵医嘱使用退热剂 ,同时仍需给患儿多饮开水,以免液体不足造成大汗 后虚脱;
3、如使用退热剂仍不退热或体温继续上升,周身无汗 ,超过4 h~6 h,可重复使用退热剂;如在4 h 内, 可给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同时可适量服用镇静剂 ,以免发生惊厥。如患儿体温在38.5 ℃以上,但头 部、躯干有汗时,则不要包裹太多,并多饮水,体 温可很快下降。
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 ,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 ,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 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 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新生儿发热护理常规

新生儿发热护理常规

新生儿发热护理常规【概述】1.疾病介绍1)定义:正常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肛温)为36.2℃~37.8℃。

新生儿肛温超过37.8℃,定义为发热。

2)发热分度:低热(37.8~38.0℃)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2.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脸部潮红、嘴唇干热,精神不好或哭闹不安。

3.治疗原则1)明确发热原因;2)由感染引起,应查明感染源,积极控制感染;3)由环境因素引起,应去除病因,如降低室温,打开包被,调节暖箱、光疗箱温度,检查远红外辐射台皮肤温度电极是否脱落等;4)由脱水引起,应尽快补充水分。

【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与评估:1.1了解发热的原因,判断有无外界环境导致的发热;1.2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神志、面色、食欲等;1.3观察病情进展,关注有无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1.4观察患儿的液体入量、尿量,注意有无脱水症状。

1.5观察应用退热药和抗生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降温的护理措施2.1环境:维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55%~65%。

2.2降温方式:T>39℃时应尽快降温,防止惊厥发生。

可给予物理降温。

①加强散热:松解患儿衣被,注意对腹部保暖。

②冷敷降温:将冷水袋置于血管丰富处,一般放置的部位是在前额、颈部、双侧腹股沟、腋窝等处。

每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0 分钟。

③温水擦浴:T>39.5℃时可给予温水擦浴。

擦浴水温32℃~34℃。

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背部,至双侧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达3~5 分钟,以助散热。

新生儿忌用乙醇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造成不良影响。

3.保证营养的供给:保持水分摄入,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肠蠕动减慢,消化液生成减少,因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应给予少量多餐,对于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通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儿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促进患儿舒适。

儿科常见疾病的处理

儿科常见疾病的处理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一、儿童高热的护理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减少机体消耗。

2.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供给,少量多次喂水,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鼻饲或静脉补液。

3.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经降温处理后30min~2h内测量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4.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降温过程中出现虚脱现象,给予保暖和饮热开水。

5.发热并寒战、四肢发凉时,足部应给热水袋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

6.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物,避免受凉。

7.高热伴呕吐者取头高侧卧位,头偏向一例,以防呕吐物吸入成造窒息。

8.有高热惊厥史的,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9.必要时遵医嘱留取血培养标本。

二、儿童惊厥的护理1.惊厥发作时患儿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打开气道,备好负压吸引器,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与呕吐物。

立即移除可能损伤的物品,放入开口器,如有义齿应取出,解开衣扣、裤袋。

2.按医嘱吸氧并观察氧疗效果。

3.根据医嘱应用镇静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

准备气管插管和吸痰等用物。

4.患儿未清醒前应禁食,以免造成窒息。

做好口腔护理。

5.避免强光、声音刺激,保持安静,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

6.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采取急救措施。

7.注意安全,防止碰伤及坠床,必要时约束肢体。

做好皮肤护理,注意翻身,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1.饮食: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给予富含维生索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

2.舒适护理: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松软。

3.增加日光照射:新生儿期应开窗,使紫外线能够透过,尽早户外活动,一般生后2~3周应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从每天10分钟逐渐增加到每天2小时。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

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二、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

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

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

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

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

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针对患儿发热原因,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加强感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2、指导患儿发热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喂养,鼓励患儿多饮水。

3、不能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抗生素,需要时应该由医师指导。

[护理评价]
1、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舒适。

2、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3、患儿及家属了解发热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惊厥、抽搐等。

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儿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有效。

宝宝发热,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宝宝降温,要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如果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宝宝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

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不管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