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与朱元思书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

其中原文和翻译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第第21课与朱元思书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翻译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鉴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与朱元思书朱元思先生,您好!我写此信以表达我对您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往昔之追忆,令我心潮澎湃,充满着感慨和敬意。

当我读到您的文章《与朱元思书》时,我深感您的文字充满智慧和深思。

您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对人生的思索,更使我从中获得许多启发和帮助。

以下是《与朱元思书》的原文和我个人的译文,希望能与您分享和交流。

原文:梅花十四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In endless search and yearning, cold and desolate, sorrowful and mournful.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In the transition from warmth to chill, it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find peace.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Three cups and two bowls of light wine, unable to resist the sudden rush of the evening breeze.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Geese fly by, causing heartache, but they are old acquaintances.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Yellow flowers cover the ground. They are withered and damaged. Who is there to pick them now?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By the window, how can one bear the darkness alone?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相关文章:1.《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2.与朱元思书翻译及原文3.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4.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5.与朱元思书的原文及翻译6.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7.与朱元思书原文的翻译8.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的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和译文和注释

初中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和译文和注释

初中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和译文和注释与朱元思书南北朝: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能够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能够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能够见到阳光。

注释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皆:全,都。

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本文是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自己面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

注释:①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④任意东西:意思是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东西,向东或向西。

⑤许:表示约数。

⑥缥(piǎo)碧:浅青色。

⑦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8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0互相轩邈( miǎo ):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1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2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13激:冲击,撞击。

○14泠(líng)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16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7鸢(yuān)飞戾(lì)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18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古诗与朱元思书翻译赏析

古诗与朱元思书翻译赏析

古诗与朱元思书翻译赏析文言文《与朱元思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1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原文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原文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原文《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原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原文,欢迎参考~ 《与朱元思书》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

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课文。

(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教学步骤]一、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明确:写水,突出“异”。

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

“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

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

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

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

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

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

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

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

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句能理解吗?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到达的意思。

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就是筹划,治理。

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

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

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

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

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

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

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明确:写山水之美(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从社会根源来看。

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

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

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世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

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

“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

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

“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

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