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2023年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精选样卷及答案

2023年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精选样卷及答案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精选样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100分)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不涉及绿线划定的是()。

A、城市总体规划B、近期建设规划C、控制性详细规划D、修建性详细规划2、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 )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B、乡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根据《物权法》,使用权期间届满,自动续期的建设用地的是()。

A、餐饮用地B、一类工业用地C、社会停车场用地D、住宅用地4、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在大、中城市的繁华商务区规划新建的变电所,宜采用()结构。

A、全户外式B、箱体式C、附属式D、小型户内式5、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D)。

A、建设控制地带B、历史文化保护区C、核心保护地带D、风貌协调区6、《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鼓励、扶持()、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A、地震应急B、应急预案C、通信设备D、运输工具7、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A、抗震设防标准B、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C、抗震防灾措施D、抗震防灾规划目标8、根据城乡规划管理需要,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区、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的地区,应当优先组织编制()。

A、战略规划B、分区规划C、控制性详细规划D、修建性详细规划9、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是( )。

A、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B、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C、申请人认为有正当理由强烈要求停止执行的D、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10、根据《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实行预防为主、平灾结合的方针B、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降低抗灾设防标准C、对抗震设防区超过5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工程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抗震专项论证D、灾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恢复重建时,应当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原则11、根据《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心区、()、近期建设地区,以及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的地区,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
(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 主要由“点、线、面”构成。 “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 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 “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 “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
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
武汉市防灾分区划分图
(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 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 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 和分配。 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
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
5
10 10 1 1 5 1 1 5
10
10 10 5 5 10 1 1 5
5
1 1 10 10 1 10 10 1
162
159 159 145 145 134 105 105 84
2
3 3 5 5 7 8 8 10
灾害项目总分计算方式=灾害历史分数*2+医疗院所受创程度*5+最大威胁*10+灾害可能性*7
能源供给系统
信息情报系统 电力是生命线系统的核心,主电网应形成环路,还应备有自发电机及可移动式的柴油发动机系统。
1、人防规划
确定人防系统的组成 主要人防设施的布置 确定人防设施的标准
2、抗震规划
偏重于发生震灾后救灾及疏散工作 在规划方面采取一下对策 (1)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 (2)采用组团式,组团之间绿地可以提供避震疏散之用。 (3)安排疏散路线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 (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倒塌,也不至于阻断交通。 (5)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 (6)烈度在8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宜低于20%,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 道路。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第8-10章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第8-10章

第八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知识点一:主要任务城市面对的防灾问题多种多样,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的防灾类型有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和防地质灾害,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地位,确定防灾目标或标准;提出防灾对策措施;布置防灾设施。

知识点二:主要内容城市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和城市防灾专项规划两种类型。

其中,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属于法定规划,城市防灾专项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

1.总体规划阶段总体规划阶段,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防洪和抗震设防标准;②提出防灾对策措施;③布置防灾设施;④提出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2.详细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需要在规划中落实的防灾内容有:①总体规划布置的防灾设施位置、用地;②按照防灾要求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合理配置防灾基础设施。

3.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的目的是落实和深化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一般与总体规划一致。

规划内容一般都比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丰富,规划深度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能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

【例题】城市防灾专项规划提出的防灾设施,其位置和用地应当通过()落实。

A.总体规划B.分区规划C.详细规划D.近期建设规划【答案】C第二节城市消防规划知识点一:消防安全布局1.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布局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危险化学物品的总量和密度;2)重大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带,不得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城市水系的上游或其他可能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地段:3)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一级加油站和大型天然气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加油加气混合站,不得设置流动站;4)高压输气管道和输油管道不得穿越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密集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5)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危险化学物品,应与相邻用地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6)现有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纳入近期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搬迁、改变生产性质、改变使用功能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在规划实施完成前,应采取临时性韵安全控制措施。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探讨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探讨
城市化进程所带来 的一个必然 的矛盾就是城 市用地 的扩张满 足不 了增长飞速的城市人 口的需要 。 目 ,城市 内的建筑物变得越 来越 密 前 集 ,除了高楼林立的商 贸区变得寸土 寸金 , 在房地 产开发 热潮中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的居住 区和住宅小 区也变得 日益拥挤 。因此 ,合理地对
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意义与 目标
抗震 防灾是 当前 我国各级 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城市抗震防 灾规划是对城市地震风 险 、场地环 境 、生命线系统 、抗震救灾体 系等 进行总体 布局和统筹安 排 ,是指导城 市抗 震防灾工作 、合理配置 防灾 资源 、 源头上 预防和 减轻地 震灾害的有效措施 。如何科学有效地编 从 制好抗震 防灾规划成为 当前十分紧迫 的课题 。 城 市抗震 防灾规 划的基 本 目标 是 :逐 步提高 城市 的综合抗 震能 力 , 大限度地 减轻城 市地 震灾害 ,保障地震时人 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最 和 经济建 设的顺 利进行 。使城市 在遭遇 相当于基 本 烈度的地 震影 响 时 , 害系统不遭较 重破坏 ,重要 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复生产 , 要
在 世 界城 市化 发展和 我国社 会主义 现代化 建设 的大背景 下 ,2 1 世纪初期 我国城 市化发 展将 出现 以下几个基本趋 势。 ( ) 1 大城 市将比 中小城 市发展速度 更快 。主要表现 是大城市人 口比重迅速提高 。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 中小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 的 潮流。 ( )中小 城 市数 量的扩 张 。 目前 ,我 国城 市数 目太 少 。据计 2 算 ,日本的城市 国土 密度为 s 5座/ 万平方公 里 ,而我国仅为 07座, . 万 平方公 里 。要使 我 国国土密度 达到 日本现在 一半 的水平 ,就 要增加 2 0 0多座城 市。 10 ( ) 市群 将在城市化 进程 中起 到更大的作用 。我国城市群 的 3 城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二)城市消防的对策和措施
• 城市消防的对策:
1、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开展消防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火意识 4、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
• 城市消防的常规措施:
1、从保证城市消防安全出发,合理布局易燃易爆工业生产和 仓库位置 2、合理设置城市消防站、点 3、正确设计城市消防车通道 4、正确设计城市给水管网消防水压、水量;设置市政消防栓 5、保证火警报警和消防指挥系统畅通
3.按照统一协调、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类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健全 相应的灾情监视、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网络。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阶段
1、灾前:
预防、监测、宣传、演练、建设、管理
2、临灾:
报警、疏散、加固、物资储备
3、灾时:
救灾、抢险、指挥、通讯、交通
三、消防规划 (一)我国城市火灾概况
据公安部消防局编写的《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火灾统计数据表 明,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44.7万起,死亡约 16.8万人,伤约3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0.4亿元。
而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发生火灾就有88.8万起,造成死 亡24564人,受伤43422人,直接财产损失约116.6亿元。
后十年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几乎是前四十年火灾造成财产损失 的两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是惨痛的。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年度
1950-1959 1960-1969
起数
600259 729405
死人
28640 45000
伤人
64754 79348
损失 (万元)
61269.5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下面由为你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害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建立等不同阶段,指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根本目标和原那么的纲领性方案。

(p29)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立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防灾规划除了规划本身要符合国家标准以外,在规划布局上应当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安排;城市规划也要尽量满足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规划一般仅针对各专业的防灾,各专项之间也应加强相互协作;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

应急决策原理城市减灾对策有技术性措施和社会性措施两大类,而城市灾害应急决策属社会性措施。

它强调城市要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网络及预警预案,在灾害事故到来时能有效地指挥管理,使政府及公众有充分的时间按预案要求有方案地避难、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及控制灾情,应急决策即按应急法令办事。

规划师、建筑师尤其要按防灾要求制定应急规划,如现代化城市应急救灾,必须具有便捷畅通的道路系统,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

这些。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很欠缺,不少新区规划也缺少此内容。

[5] 综合防护原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严重城市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后果都不可能是独立或单一现象。

因此,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评价,使之具有总体和综合的特性,并在此根底上制定城市防灾对策和措施,这就是城市综合防灾。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内容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划编制方法实例及系统简介第一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避震疏散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内容三类模式四类工作区总体抗震要求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划要求、技术指标示例主要内容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抗震适宜性评价八大系统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医疗卫生消防通信物质保障主要内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要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抗震改造种类次生火灾次生水灾爆炸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要点紧急、固定、中心疏散场所的安排避震疏散道路安排系统结构基础数据层专题数据层规划层文件管理层辅助分析与决策层重点内容回顾第二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抗震防灾规划总体研究和编制思路总体实施框架第三部分――实例及系统简介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概况位于北纬31?41'-32?43' ,东经120?12'-121?55' 城市性质: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528.2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现状人口85.36万。

规划人口近期100万,远期115万人。

抗震防灾规划成果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十三章,六十九条基础研究专项研究报告抗震分析――薄弱分区评价――规划对策与抗震措施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应急建议图件二十四张图件规划图件工作区类别分区图防灾空间结构图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图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位置地震动破坏效应图建设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图工程抗震土地利用图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应性分区图防灾空间布局图供电系统关键节点震害预测图第一章总则(1,8条) 主要内容:修编目的,规划性质,城市抗震防灾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编制模式,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实施,本规划所使用名词术语规划性质 (第2条)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的专业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划,并服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第3条) 规划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防灾规划

第八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知识点一:主要任务城市面对的防灾问题多种多样,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的防灾类型有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和防地质灾害,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地位,确定防灾目标或标准;提出防灾对策措施;布置防灾设施。

知识点二:主要内容城市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和城市防灾专项规划两种类型。

其中,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属于法定规划,城市防灾专项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

1.总体规划阶段总体规划阶段,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防洪和抗震设防标准;②提出防灾对策措施;③布置防灾设施;④提出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2.详细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需要在规划中落实的防灾内容有:①总体规划布置的防灾设施位置、用地;②按照防灾要求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合理配置防灾基础设施。

3.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的目的是落实和深化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一般与总体规划一致。

规划内容一般都比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丰富,规划深度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能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

【例题】城市防灾专项规划提出的防灾设施,其位置和用地应当通过()落实。

A.总体规划B.分区规划C.详细规划D.近期建设规划【答案】C第二节城市消防规划知识点一:消防安全布局1.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布局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危险化学物品的总量和密度;2)重大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带,不得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城市水系的上游或其他可能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地段:3)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一级加油站和大型天然气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加油加气混合站,不得设置流动站;4)高压输气管道和输油管道不得穿越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密集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5)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危险化学物品,应与相邻用地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6)现有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纳入近期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搬迁、改变生产性质、改变使用功能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在规划实施完成前,应采取临时性韵安全控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
通道,以提高中小学校的应急疏散能力; 3) 居住区公园、 中小学校、 商业设施、 社区医疗、 老年公寓等宜集中设置, 以减少 周围建筑倒塌等不利因素影响并综合提供 充足的开放空间用于疏散、避难(图 6)。■
注释 1) 采用较高抗震设防要求、有避震功能、 可有效保 证内部人员抗震安全的建筑。 《城市抗震防灾标准》 GB 50413-2007 2)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供避震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 避震疏散的场所,也是避震疏散人员集合并转移到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通常可选择城市 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用绿地、高层建 筑中的避难层(间)等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 供避震疏 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通 常可选择面积较大、 人员容量较多的公园、 广场、 体 育场地/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绿化 隔离带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防灾据点等。 《城市抗震防灾标准》GB 50413-2007 3) 防灾避难的场地中,除去水面、构筑物、高差较 大不利于避难使用的空间以及受建筑倒塌影响的空 间,余下的实际可以利用的场地空间,称为有效避 难场地。 参考文献 [1] 金磊.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 研究[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3(1):5-10. [2] 游壁菁. 从都市防灾探讨都市公园绿地体系规 划—以台湾地区台北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04 (5):74-79. [3] 滕韶华,荆其敏 主编. 天津建筑风格[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66.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
卜雪
曾坚
1 关注城市居住区抗震减灾问题研究的必 要性 我国城市发展的“节地、节能”政策和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促使城市居住区空 间向高层化、 紧凑化发展。 城市居住用地的 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之 当代城市生活对公共交通、 能源、 通信以及 社会公共服务(如交通、 消防、 医疗)的依赖 不断提高, 因此从某个角度讲, 城市居住区 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 “风险系数” 呈不断增 大的趋势。因此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 城市社区抗震防灾应急系统的研究和建设。 1999 年 7 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 减灾大会通过的管理论坛强调:要关注大 都市及都市的防灾减灾,尤其要将社区视 为减灾的基本单元。 事实证明, 今天再不关 注社区的安全减灾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标将无从谈起。
整体抗震防灾能力。 示例2为建于上世纪90 年代的“安居型” 居住区,整体结构采取典 的三级结 型的 “居住区—小区—组团” 构。 各小区设置了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 为 居民紧急疏散和短期避难提供了场所。但 由于各小区采取分别的封闭式管理,设置 有限的出入口,居民对居住区级绿地等其 它避难场所的使用路线加长,路径选择少, 增加了城市外部救援难度。好在小区较大 规模的集中绿地面积弥补了这些不足。示 例 3 为建于 2000 年前后的梅江居住区( 局
[1]
摘要/ 对影响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能力的关键性规划因 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提高居住区规划编制和法规体 系的防灾控制力、优化居住区土地利用和公共空间布局 结构以及整合重要公共设施空间以提高城市居住区抗震 防灾能力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 抗震防灾 策略 paper makes analy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planning, which influence the capability to resist earthquake and prevent disasters i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It advances that the tactic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should be by way of enhancing the control capacity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planning, optimizing land use and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public space and integrating the space of public important utilities. KEY 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resisting earthquake and prevent disasters, tactics
1 居住区内抗震避难疏散空间布置要求(左), 居住区各级集中公共绿地布置要求(右)
规划控制要素之一(图3)。 图 4 中的 1、2、3 例为天津市各时期典 型居住区抗震防灾空间分布结构的分析示 意。示例 1 为上世纪 80 年代建设的南苑居 住区( 原名王顶堤居住区) ,该居住区采用 “居住区——扩大居住组团”的二级空间结
2 抗震减灾对城市居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 需求 城市抗震防灾除了要提高建筑、基础 设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破坏造成的直 接损失外,还要从系统的角度, 从预防、应 急处理、 灾害控制等环节提出相应对策, 防 止或减少震害导致的间接损失。城市抗震 减灾的工作主要体现在震前防灾、震中应 急疏散以及震后避难、 重建三个阶段, 需要 相应的物质空间系统的支持。在接到地震 警报时,居民可以在灾害应急处理组织的 协助下进行震前疏散和避难。震前的疏散 和避难是短期的、 预防性的应对措施, 居民 可选择就近的绿地、 广场、 操场等空旷场地 搭设临时帐篷,也可以进入高抗震等级的 防灾据点 1)避难。 城市居住区内分布的震后
表 1 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与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对应关系 各类避难疏散场所 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收稿日期:2008-09-18
服务半径和基本面积一般要求 约 5 0 0 m 服务半径,面积不小于 0.1hm 2 小于 2 k m 服务半径,面积不小于 1 h m 2
ABSTRACT/ This
避难场所主要包括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和固 定避难疏散场所。2) 台湾“9・21 地震”10 个灾区的有关资料显示,居民对于避难场 地的选择可以归纳为几个特征: 靠近自家 居所, 可以就近待援以及处理财务等事宜, 环境熟悉, 有归属感, 居民互相认识可互相 照应。 就避难场所而言, 大多数就近避难场 所 “均在灾区居民步行可及范围之内, 约为 500-600m”[2] 可见地震灾害发生时,居住 。 区内科学合理的避难疏散场所设置对减少 居民伤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疏散 和短期避难场地应就近结合组团、小区集 中绿地及其他开阔场地设置,与住宅以及 小区外部有便捷、安全的疏散通道相联系, 并符合无障碍标准。固定避难疏散场地应 具备一定的生活基本条件,宜采用面积较 大、 具有一定生活条件、 交通条件良好的社 区公园、 大型公建设施。 固定疏散避难场地 选择地势较高、 排水条件好、 卫生条件好的 地段。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除了要求具备 充足的避难疏散场地以外,还要防止地震 次生灾害的发生, 主要是防止火灾。 为减少 次生灾害损失,需要将居住区划分为若干 防灾单元,设置防火分区和防火隔离带。 居住区避难疏散场所系统是城市防灾 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城市抗 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我国 《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 以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的相关内 容分析可看出(图 1), 城市避难疏散场所设 置与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以居住区各级集 中绿地空间为主)的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对应 关系(表 1)。因此,通过优化城市居住区土 地利用和公共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有力地 提高居住区避难疏散空间的抗震防灾能力。
3) 开放空间系统中的“有效避难场地” (图 4
翟北片区居住区规划中采取了类似的公共 绿地空间组织模式,并采用公共开放空间 连续、中小学和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于居住 区独立地块等方法提高其使用效率、可达 性和安全性。 3.3 重要公共设施规划 从抗震防灾的角度来看,城市居住区 内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公共设施包括三类: 有大量人流集散的建筑设施, 如商场、 中小 学等;行为能力弱、 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使 用的建筑设施,如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居 住区抗震防灾的关键公共服务设施,如消 防站、 医院等。 居住区内重要公共设施的规 划设计要进行防灾“脆弱性分析” ,除了需 要关注选址避开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不利 因素以外, 还要考虑交通条件、 场地条件的 要求。如中小学校规划需考虑接送等候的 家长、 车辆对居住区交通产生的拥堵, 在这 些时段发生地震灾害将对人员疏散和外部 救援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在居住区中小 学规划设计中应采取如下策略: 1) 适当提高中小学用地面积标准,加 大建筑后退道路的距离,设置专用的家长 等候区和临时停车场,减少交通干扰; 2) 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宜设置在居住 区独立地段,设置多个方向的出口和应急
对应主要居住区公共空间 组团、居住小区(街坊)级绿地、广场 居住小区(街坊)、 居住区级绿地 (社区公园)、 广场
固定避难疏散场所、防灾公园
83
建筑学报
防灾减灾
PREVENT ION AND MITI GATION
3 提升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能力的规划对 策研究 3.1 居住区规划编制及法规体系的抗震防 灾控制力研究 我国对城市抗震防灾能力的法规控制 主要是通过建立专项法律法规、编制抗震 专项规划和运用一般规划、建筑法规中的 防灾条款等综合途径来实现(图 2)。 我国城 市抗震防灾能力控制主要侧重于城市宏观 整体和微观建筑尺度,即通过编制城市抗 震防灾专项规划、制定城市整体空间层面 的抗震减灾设计标准和严格执行建筑设计 层面的法规、标准来保证城市空间的抗震 防灾能力。我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一般为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主要针对城市防灾重
社区医疗 带状公共绿地 学校 老年公寓 社区商业
中小学用地 公共绿化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生产防护绿化用地
5 国外某居住区公共绿地空间组织模式(左), 邢台翟北片区居住区公共空间组织模式(右)
6 集中设置居住区重要公共设施有利于提高综合抗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