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合集下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和自然灾害的概率。

不同地区面临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标准。

例如,地处山区的城市需要考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沿海城市则需要重点关注台风、海啸等灾害。

因此,标准的制定应当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防灾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包括多种灾害的防范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灾害的规划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还应考虑多种灾害的综合防范。

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考虑防洪、防风、防地震等多种灾害的综合防范措施,确保城市在面临多种灾害时能够有效应对,减少损失。

此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应当包括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规划。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因此,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明确应急救援机制和灾后重建计划,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

最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都应当积极参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合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全面细致的防灾措施,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城市的安全稳定发展。

希望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为城市的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发展与编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发展与编制



谢!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进展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情况
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115个城市完成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51个城市正在编制。 江苏省从2011年起,全面展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 工作, 10个市县完成抗规,其他市县先后开展相关编制 工作。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进展

(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单位和管理 部门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四)城市抗震防灾目标、标准、模式
防御目标——与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求相适应,且不低于基本防 御目标 抗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要求相一致,当高于基本防御目 标时,抗震设防标准需提高。 苏州市——属于标准设防类的建筑按重大设防类采取抗震措施。 编制模式——按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设防要求
无锡市——经济发达、特大都市,提高标准,按甲类模式编制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五)抗震防灾空间布局
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等 规划目标——阻隔灾害、方便自救等 划分原则——综合统筹、管理清晰、集约利用等 分区分级布局方法 可按地理要素、空间结构、行政管理、人口分布、资源 配置等划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防灾减灾原则或编制区域抗震防 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编制
综合考虑邻近城镇间防灾需要,探索建立区域防灾体系,协调防 灾减灾工作;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应急功能和资源共享机制;建 立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部门、地区间资源共享和应对灾害联动机 制建设。——江苏省沿江沿海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江苏 省苏北郯庐断裂带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在编
六、防震减灾工作反思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制定的一系列预防、减灾、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措施和规划。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建筑、基础设施和人员安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对于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地震的频率和强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评估地震风险,确定相应的防灾标准。

例如,在地震频发地区,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抗震建筑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固。

其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建筑结构。

人口密集的城市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灾害风险,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疏散和救援预案,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疏散人员,减少伤亡。

同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建筑抗震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

另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地震发生后,基础设施的破坏会给救援和恢复重建带来极大困难,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抗震标准,确保基础设施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受到严重破坏。

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消防站、警察局等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标准,以保障在地震发生后能够正常运转,为救援和恢复提供支持。

最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能力。

地震发生后,需要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机制,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展开救援行动。

同时,地震灾害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也至关重要,需要制定相应的恢复重建标准,确保城市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转。

总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建筑结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标准和措施,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城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城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城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也不断增加。

在城市中,建筑物是最容易受到地震影响的物理结构之一。

因此,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城市建筑抗震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是其核心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震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应用案例。

一、基础理论1.1 抗震结构设计的目标和需求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在遭受地震震动时,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

因此,设计操作应基于以下需求:1)建筑物的结构应能够承受地震的强烈振动,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建筑物的结构应能够分布振动模式,减少结构单元的与振动相互作用,从而减少结构感应振动与峰值加速度。

3)建筑物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韧性,确保材料在强烈振动下不会破裂或崩溃。

1.2 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选用各种结构材料和连接设施,使建筑物的强度得到保障。

同时,抗震性能在建筑材料中的各种性能参数要严格审核和设计。

2)采用科学的结构体系模型,并根据地震特征和建筑物性质,根据各种力学分析和结构造价等因素,切实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对建筑物的各种结构部件进行严格的设计和施工,确保结构部件的完全性和稳定性。

以上原则在抗震结构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方法2.1 设计过程在城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需要经过以下一些程序:1)工程地质勘察和相关数据分析。

2)地震动力学参数计算及频谱分析。

3)根据设计参数效验建筑材料和取样、材料原点 tdf0部分测试。

4)结构分析:烈度法或波形法分析结构,力学计算分析结构。

5)结构抗震优化,按照计算结果进行结构的抗震优化。

6)结构细节设计,进行详细的结构构造设计。

7)集成结构设计,为多元构造设计方案做出综合评估。

2.2 设计措施城市建筑抗震设计中常采用的主要措施有:1)加固或加高建筑物基础。

2)采用抗震框架或增加建筑物构件数量。

3)采用钢筋混凝土分布式附加墙,提高结构系统的抗震能力。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为了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内容、制定流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是指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特点,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以减少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规划、应急救援预案、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在制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口密集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制定流程包括多个环节。

首先是对城市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了解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情况。

其次是制定灾害防治规划,确定城市的防灾目标和防灾措施。

然后是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城市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最后是灾后恢复重建,对灾害发生后的城市恢复重建进行规划和设计。

整个制定流程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求。

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面临的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标准。

同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内容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划编制方法实例及系统简介第一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避震疏散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内容三类模式四类工作区总体抗震要求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划要求、技术指标示例主要内容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抗震适宜性评价八大系统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医疗卫生消防通信物质保障主要内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要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抗震改造种类次生火灾次生水灾爆炸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要点紧急、固定、中心疏散场所的安排避震疏散道路安排系统结构基础数据层专题数据层规划层文件管理层辅助分析与决策层重点内容回顾第二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抗震防灾规划总体研究和编制思路总体实施框架第三部分――实例及系统简介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概况位于北纬31?41'-32?43' ,东经120?12'-121?55' 城市性质: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528.2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现状人口85.36万。

规划人口近期100万,远期115万人。

抗震防灾规划成果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十三章,六十九条基础研究专项研究报告抗震分析――薄弱分区评价――规划对策与抗震措施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应急建议图件二十四张图件规划图件工作区类别分区图防灾空间结构图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图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位置地震动破坏效应图建设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图工程抗震土地利用图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应性分区图防灾空间布局图供电系统关键节点震害预测图第一章总则(1,8条) 主要内容:修编目的,规划性质,城市抗震防灾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编制模式,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实施,本规划所使用名词术语规划性质 (第2条)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的专业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划,并服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第3条) 规划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5 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抗震评估
6 医疗、通讯、消防抗震评估
7 重要建筑工程抗震评估及防灾要求
8 新建工程抗震规划要求
9 城区建筑评价与改造
10 地震次生灾害估计
11 避震疏散场所和及通道设置评估
工作区类别 一 二 三四 类 类 类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地区的大城市
乙类模式——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六度地区的大城市
丙类模式—— 其它城市
依据: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地震灾害环

四类工作区
最低要求
一类工作区—— 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近期建设用地
二类工作区—— 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对“点”的分析采用定性评 价,提出薄弱环节
对网络中薄弱环节和抗 震基础设施进行评价
地震和场地评价 信息,特殊要求地 震动输入
根据抗震性能评价,找出各子系统的抗震薄弱环节、制定相对减 灾规划,确定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
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技术分析路线示意图
内容回 顾
次生灾害源的调查
火灾
水灾
爆炸、毒气泄漏
城市规划发展要素分析与评价
建立灾害影响场空间数据模型
建立城市抗震能力空间数据分析模型
地震地质危害性评价
建(构)筑物、城市基础设施 系统分析与评价
避震疏散评价
城市规划不同发展阶 段防灾评价
直接灾害、间接灾害、次生灾害、社会影响的评价与分析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基于GIS的城市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包括对城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全面评估。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需要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同时还要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为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以便科学制定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需要明确城市各类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包括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同时还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另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注重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培养。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应当加强对城市居民的防灾教育,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的防灾组织建设,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的伤害。

最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强调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共同为城市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存在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存在难以整治场地地震破坏因素的潜在危险性区域或其他限制使用条件的用地,由于经济 有条 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尚未查明或难以查明: 件适 (1)存在尚未明确的潜在地震破坏威胁的危险地段;
宜 (2)地震次生灾害源可能有严重威胁; (3)存在其他方面对城市用地的限制使用条件
评Hale Waihona Puke 原则结合城市基础设施 各系统的专业规划,针 对其在抗震防灾中的重 要性和薄弱环节,提出 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 设和改造的抗震防灾要 求和措施。

基础设施评价要求
单体抗震性能评价
网络系 统
其他评价要求
供电系统 供水系统 供气系统
重要建筑、变电站、配
电装置室等 取水构筑物、水厂、泵 站等,地下主干管线
15m。
III
一级及其以下阶地地区,河流冲积相地层大于50m 分布区;软弱海相、湖相地层16~80m分布区

IV 软弱海相、湖相地层大于80m地区。
20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场地液化 地表错动 地质滑坡 震陷及不利地形
评价、圈定潜在危险地段

20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类别
适宜性地质、地形、地貌描述
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 2008年4月25日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规划编制方法 实例及系统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过程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 防灾规划
社区防灾规划、 工程系统防灾设计
? ?如何具体操作 如何解决

单体工程 防灾设计
近期建设用地
三类工作区—— 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近期建设用地
四类工作区—— 城市的中远期建设用地 •
示例

各类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
分类 工程抗震 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
城区建筑 其它专题
主要工作项目
序 号
项目名称
1 场地类别分区
2 场地破坏影响估计
3 土地利用抗震适宜性评价
4 基础设施系统抗震要求
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 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 划要求、技术指标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
新建建筑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 与改造,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改造,火灾、 爆炸等次生灾害源,避震疏散场所及疏散通道 的建设与改造等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
次生灾害防御

避震疏散规划建设

公共政策

城市抗震防灾建设与管理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城市建设与发展

健全城市抗震防灾体系
6个专题:
一. 城市用地 二. 基础设施 三. 城区建筑 四. 地震次生灾害 五. 避震疏散 六. 信息管理系统

基本规定
基本规定
规划内容 三类模式 四类工作区

规划内容
总体抗震要求
不存在或存在轻微影响的场地地震破坏因素,一般无需采取整治措施:
(1)场地稳定 适宜 (2)无或轻微地震破坏效应;
(3)用地抗震防灾类型I 类或II 类 (4)无或轻微不利地形影响
存在一定程度的场地地震破坏因素,可采取一般整治措施满足城市建设要求:
较适 宜
(1)场地存在不稳定因素,; (2)用地抗震防灾类型III 类或IV 类 (2)软弱土或液化土发育,可能发生中等及以上液化或震陷,可采取抗震措施消除;
结构工程学科和 防灾学科已经解 决了大部分问题
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性
质、期限、范围 规划布局与发展要求
建设用地选择
工程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统率、依据 协调、服从 依据、要求 落实、修正
内容、依据
控制、保障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防灾规划总体目标、规划 范围、规划期限
供气厂、天然气门站、
甲、乙 类模式 宜进行 功能失
宜估计可能引发 的次生灾害的影 响
储气站等,主要干线 效影响
交通 桥梁、隧道等
范围的 避震疏散——主 估计 干网络的抗震连
通性进行分析
通讯、医疗、
消防和物资 重要建筑
保障系统

基础设施规划要求
规划要求
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抗震加固改造的对策和 规划,并针对各系统的专业规划提出抗震防 灾要求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一
城市用地
主要内容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抗震适宜性评价
层次确定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一、二类工作区—— 规范方法(GB50011)
各类工作区 —— 简化地质方法
场地类 别
主要地质和地貌单元
I 松散地层小于3~5m的基岩分布区
二级及其以上阶地分布区;风化的丘陵区;河流冲 II 积相地层小于50m分布区;软弱海相、湖相地层3-
三类模式
甲类模式—— 位于地震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
乙类模式—— 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六度地区的大城市
丙类模式—— 其它城市

依据: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地震灾害环

四类工作区
最低要求
一类工作区—— 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近期建设用地
二类工作区—— 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
5 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抗震评估
6 医疗、通讯、消防抗震评估
7 重要建筑工程抗震评估及防灾要求
8 新建工程抗震规划要求
9 城区建筑评价与改造
10 地震次生灾害估计
11 避震疏散场所和及通•道设置评估
工作区类别 一 二 三四 类 类 类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存在场地地震破坏因素,但通常难以整治: 不适 (1)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的用地;
宜 ((23) )发 其震他断 难裂 以带 整上 治可 和能 防发 御生 的地灾表害位高错危的害部影位响•;区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二
基础设施
八大系统
供电 供水 供气 交通 医疗卫生 消防 通信 物质保障
城市总体减灾策略和对策 设防水准与防御目标
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
工程抗震灾土地利用
城市建设防灾控制对策与 措施
城市抗震设计 工程抗震设计
工程抗震 防灾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抗震 防灾规划
抗震设防水准和防御目标

城市总体布局的抗震要求

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

城区、工程新建及加固

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