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史
高中历史欧洲近代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欧洲近代史知识点欧洲近代史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充满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 14 世纪至 16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它发源于意大利,随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但丁、薄伽丘等。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美和力量,对欧洲的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不仅推动了艺术和文学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人们开始对自然世界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
其中,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传播基督教的愿望、欧洲国家的竞争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
三、宗教改革16 世纪,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他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特权,主张“因信称义”,即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得救,而不必通过教会和神职人员。
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洲蔓延,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同时,新教的兴起也对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 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的原因包括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贵族的形成以及清教的兴起等。
1640 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的开始。
经过长期的斗争,1688 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立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为国王。
欧洲近代史概述

唐婉祺|九级如果大航海成为一种可能,那么欧洲后来的发展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历史就在按照它自己的逻辑展开。
大航海运动给欧洲人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的植物、动物、新的人类与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它们是如此的不同于欧洲人已经习以为常的一切,于是这刺激了欧洲人对于新的问题的探索。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欧洲人开始了他们的科学革命。
毫不奇怪,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领域,正是这些领域与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进行航海活动,葡萄牙人首先开办了航海学校,虽然亨利王子本人对于学术毫无兴趣,但是他还是热情的支持这些学校,没有它们航海活动就无法开展。
在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相继取得成功以后,荷兰、英国和法国也相继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航海学校,专门培养航海人才。
为了确定在海洋中的方位,天文学具有了实用的价值,因而在航海学校中得到了认真的研究。
而科学革命恰是从天文学起步的。
1496年,23岁的波兰人科波尼克来到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学习,经过了6年的学习以后回到了他的祖国,在那里他一面从事医生、教士的职业,一面在业余时间从事天文学的研究。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对于原来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提出了挑战,很多在航海中新获得的资料也无法用原来的理论进行解释,于是科波尼克利用这些资料重新进行了计算,大约在1513年初步完成了他的日心说,并写成了短文在他的朋友之间流传。
然而他并没有胆量挑战教会的权威,只是在自己的古稀之年才将早已经研究的成果出版。
如果我们对科波尼克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那么我们一定知道他的另一个名字,那就是他的拉丁文名字哥白尼。
哥白尼之后另一个对科学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人伽利略。
1597年,在开普勒的影响下,他开始相信日心说,后来他利用望远镜观测了星空,给予了日心说以实际证据的支持。
1642年,就在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牛顿诞生了。
对于牛顿的伟大贡献,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他的发现又何尝不是在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数学、力学与天文学呢?而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是在做了五年的环球航行以后,收集了大量标本,才开始考虑物种进化的问题。
世界近代史专题3--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世界近代史专题3 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2014年考点:(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及其历史影响。
(2)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纵横对比表2: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表3: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例1.(2013年广东高考19题)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可编辑修改-“艺术家”是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例2.(2013年江苏高考15题)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例3.(2013年天津高考3题)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例4.(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6题)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
”“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A.君权神授B.基督教思想C.启蒙思想D.马克思主义例5.(2010江苏高考)(10分)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欧洲近代史

法国大革命
• 法国大革命,法国特定历史时期,是1789年在法国爆 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 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 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 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 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对法国大革命结 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 • 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 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1830年7月巴黎 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 菲利浦为首的七月 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在政变中建立了 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 成果时期。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一般指欧洲联盟条约 《欧洲联盟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 它是于1991年12月9日至10日第46届欧洲 共同体首脑会议上签署的条约,包括《欧 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 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 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 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
法兰西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franç aise,英语:the French Republic),简称法国, 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本土位于西欧,海外领土包括南美和南 太平洋的一些地区[1] 。 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 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法国本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边形,三面 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 屿。
启蒙运动
• 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专 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 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 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 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 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 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 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 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人们要求摆脱专 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 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 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 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王绳祖

谢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王绳祖在金陵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时,根据助手的听课笔记,整理出一份《近代欧洲外交史》讲义, 于1945年5月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国际均势问题是贯串这本书的主线,而其特色是在充分考虑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和民族运动等因素的同时强调个人的作用。书中内容最精彩者,是对维也纳会议、克里米亚战争和英 国孤立政策之结束的论述。
他治学严谨,著述丰富,学术造诣精深,并且为史学界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曾任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 (现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欧洲近代史》、《近代欧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等。另 有同名军事家王绳祖。
逝世
1990年12月19日,王绳祖教授逝世于南京。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是他在金陵大学的讲义,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在44年后,出版了此书 的第二版。此书洋洋50余万字,分六卷26篇,并有导论一章。金大美籍教授贝德士为之作序,称“其品质,宜为 此类书中之佳者。”他作自序强调,此书虽为教科书,但仍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凡有关史料“不惜尽量搜罗,宁 愿选择,或有遗漏,而不敢作事实之拼凑堆叠也。”30页的参考书目即可看出此点。此书的结构亦甚可取,它结 合了按照时间顺序或问题类别的综合叙述和按照国别的分别叙述,以适应通史著作各方面内容的需要。书中内容 最值得注意的,是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对它的批评。他在书中还表现了当代事态的深切理解,特别是 剖析德国纳粹势力兴起的根源,其全面和精湛,当令今日专家称道。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经典归纳)

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国家过度,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 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14-15世纪 14世纪末 14-17世纪 1487-1488 1492 1497-1498 1519-1522 16世纪 1640 1688 1689
18世纪60年 代
1775-1783 1776
1789.7 1836-1848
1848.2 1857-1859
1861 1861-1865
1868 1870-1871
1870 1871
19世纪70年 代
1882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经典归纳) 14-20世纪初
19世பைடு நூலகம்末20 世纪初
20世纪初 1907
1914-1918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经典归纳)
14-20世纪初 事件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朝鲜王朝建立 文艺复兴运动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欧改革宗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序言:欧洲文明的特点一、地理位置与文化特征平放的漏斗陆路扩张:俄罗斯扮演重要角色海路扩张:多了……商业文化的重要性:源自欧洲多样的自然条件。
地中海地区粮食、经济作物发展颇易,其他地区畜牧业发达。
农业发达、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二、欧洲历史的断裂和延续断裂性革命与延续性革命;根深蒂固者得以延续本征:宗教;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理性、功利、实用、制度、法律);基督教文化超越个人与家庭的感情纽带;将希腊尚文鱼罗马功利合二为一;强调血缘与伦理的日耳曼文化三、同一性与多元性第一章、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国家”正在被纳入欧洲统一体一、民族国家产生的条件中世纪:政权分散于大大小小的领主手中。
教廷对欧洲没有统治,没有政治中心。
十五世纪:宗教改革扫除教廷影响,新的象征出现:君主。
“国王”非“君主”:贵族政治中国王权力有限,不是君主。
君主制诞生:旧贵族与新兴中产阶级的对立中国王获得了仲裁权,旧贵族力量被削弱。
贵族间斗争不已,力量衰减:红白玫瑰战争(英格兰王位继承问题)、胡格诺战争(法国天主教与加尔文派冲突)经济上的变化:新大陆与海外贸易的开拓,物价上涨与价格革命,导致贵族地租贬值;新兴阶级经济实力较强君主制的需要:垄断的权力,政权独占与赋税垄断——官僚体系、常备军。
税收又是官僚体系与常备军的经济基础。
二、君主制需要的全新政治理论让·博丹:君权至高无上(即主权),但不能为所欲为——三级会议制度十六世纪末:君权神授霍布斯:《列维坦》,将国家视为怪物卢梭:社会契约思想诞生马基雅维利:君主制的非道德性三、几个君主制国家简史西班牙:阿拉贡—卡斯提尔时代展开“收复失地运动”,攻击穆斯林,驱逐或同化摩尔人与犹太人;君权扩张;西班牙与葡萄牙分离。
其航海热情来自宗教而非商业,故新兴阶级不强,君权膨胀来自“收复失地运动”。
波兰:尽管有君主,但“选王制”是君主受制于议会和诸侯。
命运多舛。
北欧: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完全在瑞典瓦萨家族手中,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君主,如克里斯蒂娜女王。
近代史政治史专题(世界史部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史政治史专题(世界史部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阶段特征】本专题主要介绍了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先后确立。
由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途径不同,反封建的彻底性各异,各国政治民主程度发展并不平衡。
但其本质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通过议会立法,限制君主或总统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本专题具体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共和制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等几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有一个先例。
从1789年起,法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德国在完成统一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其整体与欧美国家相比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内容体现】【典型例题】一、英国和美国一直被视为传统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但两国的政治面貌却不尽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两国的政治制度及主要特点。
(2)分别指出两国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3)概括说明两国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原因。
答案提示:(1)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
主要特点:英国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体;美国是共和制为根基,总统制、联邦制为表现。
(2)法律依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是革命胜利后新旧势力既斗争又妥协的结果;美国:独立战争彻底摆脱殖民统治,没有传统势力的包袱,但各地利益存在激烈冲突,是各种现实利益冲突妥协的结果。
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革命后,一直沿袭中世纪的议会选举制度,议席每郡和自治市一律选派两名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朱孝远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问候您。
一提现代化,我们就会首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化没有首先在中国兴起?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欧洲最早地进入近代社会”,正是今天的讲题,讲题的主讲人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朱孝远。
好,有请朱教授上场。
请坐。
在咱们坐定以后首先拉拉家常话,听说您是海宁人?朱孝远:是啊。
主持人:海宁是一个净出一个大智慧的、大师的地方。
朱孝远:出了很多大师,不包括我。
主持人:为什么首先把您摘出去了呢?您今年多少岁?朱孝远:我,47岁了。
主持人:觉得岁月太晚了是吗?朱孝远:对,时不我待。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认识的那些大师是谁?朱孝远:金庸。
主持人:您认识金庸。
好象王国维也是海宁人。
朱孝远:对呀,还有徐志摩。
主持人:您不想跟他们站在一起?将来我们写历史的时候把您也写进去。
朱孝远:我帮他们写历史,我是学历史的,我帮他们写历史。
主持人:好。
咱们王国维先生47岁的时候好象已经自杀了吧?朱孝远:听说过这个事。
主持人:咱们捋一下您的履历。
您最早上大学是哪年。
朱孝远:我是77级上大学,应该是82年毕业吧。
主持人:77级,应该是82毕业吧。
朱孝远:对,82年毕业的。
主持人:好,从什么地方考到什么地方?朱孝远:从上海考到上海。
主持人:那您不是海宁人吗?朱孝远:海宁人,但是我在上海长大。
所以我就进入到上海师范大学念书。
主持人:念什么呢?朱孝远:念历史。
念音乐,念外语。
主持人:有这么一个系,既能念英语,又能念历史,还念音乐吗?朱孝远:是啊,因为那个时候比较奇怪,什么都可以。
主持人:是这样啊。
您念音乐是念什么?是学声乐还是学作曲?朱孝远:我就是特别喜欢音乐,当时入迷了。
主持人:哪些音乐让您入迷?朱孝远:什么音乐都入迷。
主持人:77年的时候,所有的音乐好象都是革命音乐。
朱孝远:因为那个时代,对啊,音乐带给了美的感觉,因为没有美就没有革命。
主持人:革命是美的。
朱孝远:对,当然。
主持人:82年毕业了,毕业以后怎么办?朱孝远:教书啊。
主持人:留校教书是吗?朱孝远:对啊。
主持人:教什么?三个都教?朱孝远:没有,教历史。
主持人:然后呢?教到什么时候?朱孝远:教了几年以后,我就觉得,教大学不行,刚大学毕业就教大学生,误人子弟。
主持人:那您怎么办?朱孝远:读书啊。
主持人:怎么读书啊?朱孝远:读书嘛,到处读,所以走了好多学校,一直去读书。
主持人: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在网上查您的信息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女生,这位女生是北大的一个女孩子,我现在已经忘记她的名字了,她写的叫“大一印象”,这个大一印象,第一句话就说朱教授讲演的时候是非常吝啬自己的语言的,多一个字儿不说。
朱孝远:没这回事吧。
主持人:这就是这个节目一开场以后,我一直磕磕绊绊的原因,我以为你会像其他的教授一样,我一个问题问出去,你会一连串地说出一大堆问题,结果经常我问完以后,您的回答比我的问题还短。
这个干脆不回答我了。
好,读书是有好几种方法,一种是躺在家里自己自修,还有一种方法留学,还有一种方法就本学校上研究生。
朱孝远:对。
主持人:您怎么办?朱孝远:我过去读书是读四个小时就是读四个小时,现在读四个小时,就两个小时读书,两个小时想一想。
主持人:我还是没有明白您读书的方式是什么?是自己用两个小时读书呢?还是花两个小时时间跟您的导师说话?朱孝远:不是,主要是自己的思想的流动。
要把脑子里的思想给流动起来。
大部分人的脑子的思想经常不流动。
主持人:就像我这样。
朱孝远:没有,你流动,你太流动了。
就是我自己经常不流动。
主持人:那流动到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思想已经流动到了一个光辉的点,然后可以做一些事情了。
朱孝远:对,流动到一种临界状态。
主持人:那是公元哪一年?朱孝远:因为历史这个事情,实际上很难说时间的。
我们实际上是在三维时间、空间中生存,同时想到古代、现在、将来,所以人经常有一种撕裂感。
主持人:有一种什么感?朱孝远:撕裂感。
主持人:失恋感?朱孝远:不是失恋,是撕裂感。
主持人:撕裂感。
你瞧我怎么这么庸俗啊。
朱孝远:没有,你这也对的,因为你这……,实际上是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定义,就是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恋和撕裂差不多。
主持人:好,92年来了北大以后,好象您是带博士生?朱孝远:对。
主持人:带博士生,还是带欧洲中古史?朱孝远:对。
主持人:欧洲中古史什么意思啊?是不是我们知道的那个黑暗的岁月,中世纪?朱孝远:因为欧洲中世纪,实际上这个说法很难说,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我们的中世纪是到1640年为止,这么来算的。
主持人:最近有一种说法说我们的中世纪是从1966年到1976年。
朱孝远:这也是一种说法吧。
反正历史学总是觉得中世纪这个词主要是一个中间期的意思,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他们说的,说中世纪,就是古代的希腊罗马是好的,近代也是好的,(中世纪是)当中那个中间期,所以这是一种贬称。
主持人:在您日常的学术研究当中,有谈到欧洲和近代社会的关系,这样的,早就有这种研究方向吗?朱孝远:对,因为我搞的主要是中世纪后面一段,所以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经常会涉及到那个过渡问题。
主持人:好,接下来咱们言归正传,朱教授马上给咱们带来的讲演是《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
好,有请。
朱孝远:今天要讲的一个专题,主要就是“为什么欧洲最早地进入近代社会”。
实际上,到凤凰卫视来讲,也是讲一个凤凰涅磐的故事,因为在古代,或者在东西方都有一个关于凤凰的美丽的传说,就是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一个关于“不死鸟”的神话故事,据说那就是凤凰,它在危急的时刻能够积极地从火中更新,而且那从火中更新的火凤凰,不仅是更加的艳丽,而且更加充满生机。
所以我今天就把这个美丽的凤凰的传说,来比喻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再生。
想说明1848年,那时欧洲有一场黑死病,那个充满危机的欧洲是如何通过发扬理性和科学,由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的。
所以哪怕是最谨慎的、最冷静、用最客观的目光来注视人类活动的历史学家,他们在面对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禁要为一个历史现象动容,那就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为什么是欧洲最早地成功地进入到近代社会。
欧洲在其近代化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复杂的变化,究竟又包含着什么具体的普遍的价值和意义,或者真理,可以为我们当今跨世纪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今天就把我的一些想法向在座的同学们汇报。
当我们注视欧洲历史的时候,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历史对我们的反问,首先就有四个问题想不明白,第一个问题,就是唯有在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才显示出如此巨大的反差。
中世纪欧洲的风貌,无论从建筑上来说,有修道院,有教堂,还是从政治文化上来说,有地方割据,有私战,有私人执掌军权和司法权,还有从生活态度上来说,有悲观主义、禁欲主义、圣物崇拜,还有从各方面来说,雕塑、绘画、艺术,等等来看,都与近代的那些主权国家,民权至上,理性公益、国际贸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特别明显的。
第二个疑问就是在欧洲有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却不曾有过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的封建社会。
整个中古欧洲,政治方面凭借的是领土与附庸之间私人的忠诚纽带,私战普遍,宗教耀眼,但知识分子主要是被排挤在仕途政权之外。
社会是由业余的法官,行政官兼顾着,生产力极其低下,既没有正常的赋税,也没有常备军。
所以西方的所有度量衡都要比中国的度量衡要大,就是不能以这种情况来算,我们的亩产多少,他们一定算不清楚,这怎么能养活他们呢。
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产量低。
所以它的封建社会,像中国这样科举取士、县吏办案、主权国家,文化鼎盛,大唐盛世,这样一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欧洲却没有,所以我们说中世纪欧洲没有一个比较发达的中世纪的社会。
第三个令人大惑不解的就是15、16世纪欧洲发展神速,非常之快,反差非常惊人,即使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社会节奏变化也令人感到惊奇,比如1535年,整个英国的学术界,都在因为国王亨利八世处死了托马斯.莫尔,就是乌托邦的作者,感到悲愤。
但是到了十六世纪的末期,英国人民又在敬佩莎士比亚,在迎创一个文艺复兴高潮的来临。
到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继位的时候,国库完全空虚,但到了1588年,英国的舰队就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欧洲强国。
所以这样快速的变化,就使人感到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流血灾变,包含了多少的令英雄们长叹的业绩,又包含了多少的人类的曲折,也就说人类文明这朵妖艳的花呢,仍然要鲜艳开放,而火的凤凰就要在其中诞生。
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最令人惊奇的,就是唯独在欧洲,在向近代转变的时候有一个过渡期,出现过长达450年的过渡期,而其它的民族在时间上也许要稍晚于欧洲,却不曾有过这么长久的过渡时期。
欧洲的过渡期,大致是起于1348年黑死病,以后的450年,到1800年以后才可以算是进入到了近代社会。
所以,我们必须发问,这种现象从何而来,它的出现与欧洲最早转型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中国在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没有出现过这么长久的过渡期,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开始,历史向我们的追问。
那么关于欧洲过渡的问题,学术界有过无数的探索,就当今,我们最感兴趣的有几种反思。
这几种反思,就是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哪里,在朝哪个方向走,又能走多远。
有三种研究,都是西方学的研究,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一种是德国学者叫富兰克,他写过一本书,最近印出来了,叫做《白银资本》他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他就是发现,在14、15世纪,中国的生产力,商品传播的能力,远程贸易的程度,都比西方要好,然而,却没有向近代过渡。
他还提出,在那个时候是东方,而不是西方,乃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世界体系的中心。
第二个研究是一个美国教授,叫做布朗热提出来的,布热那就提出一种农村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化这样一个看法。
他认为是一种阶级斗争,而不是一种生产的发展程度导致了中世纪的封建关系与农奴制的瓦解,尽管这种结构的变化,并不一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还有一个研究,是英国的一个历史学家叫希尔顿,那么他呢,是把欧洲危机的原理应用于过渡领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理论可以说是算最彻底的一个。
他提出,在黑死病以后,欧洲出现了一个封建主义的总危机,但是却没有全面地进入资本主义的明显迹象,因为后者,就是资本主义所需的一些必要条件,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成熟,至少是在英国,农民手中掌握了一些土地,却无力对农业进行投资,工业也是类似,装备上无多大改进,城市在衰弱。
也就是说希尔顿拉开了一个距离,就是说封建主义已经衰落的时候,资本主义还刚刚在萌芽,还没有发展起来,那么这样一来,他就给我们一种反思。
所以这三个学者,他们的三项研究非常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认为欧洲在进入近代社会的时候,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如人们估计的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