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瑰宝
贵州毕节特产

毕节可乐猪被毛多为黑毛,部分呈棕色,额心、四肢未端、尾端有白 毛。头大小适中,额心有旋毛,额宽、有菱形皱纹,耳中等下垂,面微凹, 嘴筒较粗直,一般有3条皱褶。体躯稍窄,背腰平直,肚腹大较紧凑。后 躯比前躯高,四肢健壮,腿臀发达,蹄质坚实,后腿皮肤多皱褶。肉色评 分正常,大理石纹,分布适中。成年公猪体重73.3公斤左右,体长108.4 厘米,体高62.2厘米,胸围96.6厘米左右。
毕节白萝卜毕节白萝卜皮薄光滑、肉质翠绿、个头大、水分多、味道 甜、质地脆、口感好,有“萝卜胜水果”、“熟食似芋,生吃如梨”的美 称,生吃熟吃皆可。经有关部门测定,七星关区生产的优质毕节大白萝卜 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及保健元素,人们常赋予“多 吃白萝卜,胜过人参补”的赞誉,正好切合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 “蔬中最有益者”“秋冬萝卜赛人参”的说法。
201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织金白鹅” 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感官特征
织金白鹅(4张)织金白鹅,雏鹅羽毛黄色,体质健壮、生活力强、生 长发育较快。成年鹅全身羽毛雪白,绒朵大、质量好。喙和蹼为桔红色, 皮、肉白色。织金白鹅体型紧凑,体态优美。
大方圆珠半夏,贵州省大方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方漆器,贵州省大方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方漆器已有600余年历史,其漆制品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 绸、木等做胎,用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明洪武年间形成了一套以皮胎 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大方漆器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贵 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曾与贵州茅台酒、贵州玉屏箫笛合称为 “贵州三宝”。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贵州地下长城景点介绍

贵州地下长城景点介绍贵州地下长城景点介绍贵州地下长城是贵州省境内的一处地质奇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境内,由于地下溶洞中形成了众多的石柱和石笋,因此得名为地下长城,是贵州省的一个知名景点。
以下是该景点的介绍。
一、地下长城地貌景观1.1 石柱群景观地下长城最有特色的地貌景观之一就是石柱群景观。
这里的石柱以白色石灰岩为主,形态各异,有的是粗壮的柱状,有的是光滑的圆柱,有的是粉色的螺旋形石柱,都是地质变迁的产物。
1.2 石笋群景观除了石柱,地下长城还有一处极具特色的景观就是石笋群,这里的石笋形态迥异,有纤细如枪、锥形如琉璃、盘旋如玉带、扭曲如灵芝等等,别具一格。
1.3 石钟乳石景观石钟乳石是地下长城的另一个特色景观,它们呈钟型或百合花型,圆润丰满,晶莹剔透,形态秀美,景色幽雅。
二、地下长城文化古迹2.1 伏羲文化墙地下长城保留了三个世纪的堆积痕迹,其中蕴涵了当地特有的伏羲文化,墙体上刻有虎、龙、凤、麒麟等古代造型,令人感叹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2 凤凰桥凤凰桥是地下长城的一个古代建筑遗址,相传是春秋时期遵义地区鱼鳞部落女王筑造的。
这座古桥设计精巧,充分利用了地形,桥墩多达十一根,形成六座拱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遗存。
三、地下长城旅游景点3.1 神龙峡景区神龙峡景区是地下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下溶洞的顶部,门槛高1.2米,长约500米,内部景色独特,颇具观赏价值。
3.2 地下溶洞漂流地下溶洞内还有一条漂流河道,长600米,全长持续时长30分钟,不仅能够欣赏到溶洞内的石柱群、石笋群、石钟乳等景观,还能够体验到刺激的漂流之旅。
3.3 行摄创作区地下长城不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文化创意的天堂。
行摄创作区内有不少著名的摄影作品,供游客欣赏展示,同时还有个性化摄影拍摄服务,可根据游客的需求量身定制拍摄路径,提供极具个性化的行摄体验。
地下长城是一处集地貌景观、文化古迹、创意文化、观光休闲、探险漂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被外界誉为“地下世界瑰宝,人间旅游胜地”,不仅意义非凡,而且观赏性度极高,是贵州省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省份地质奇观、学习文化知识的热门之选。
贵州人文历史有何特色

贵州人文历史有何特色贵州,这片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
它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贵州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众多古老的民族部落,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旧石器时代的“桐梓人”,到新石器时代的诸多遗址,都见证了贵州早期人类的活动足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蜡染等,都是贵州民族文化的瑰宝。
苗族的芦笙舞,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展现出苗族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侗族大歌则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特点,被誉为“天籁之音”。
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语言方面,贵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
这些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传统价值观,通过代代相传,延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贵州的传统建筑也是其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了贵州山区的地形地貌,还具有通风防潮、防虫蛇等功能。
侗族的鼓楼则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造型美观,结构精巧,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贵州的传统节日更是丰富多彩。
苗族的苗年、侗族的萨玛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等,每逢节日,人们盛装打扮,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节日不仅是欢乐的聚会,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时刻。
贵州的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
酸汤鱼、丝娃娃、肠旺面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酸汤鱼以其独特的酸味和鲜嫩的鱼肉而闻名,酸汤的制作工艺独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丝娃娃则是一道精致的小吃,各种蔬菜丝搭配特制的酱料,口感清爽。
贵州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傩戏、地戏等。
傩戏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地戏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剧情,深受人们喜爱。
贵阳丝娃娃

贵阳丝娃娃一、简介贵阳丝娃娃是中国贵州贵阳市的特色文化艺术品,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瑰宝之一。
贵阳丝娃娃以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民间玩具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贵阳丝娃娃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
二、历史贵阳丝娃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贵阳是中国丝绸之乡,丝绸业发达。
丝娃娃的制作源于传统的编织工艺和民间玩具的发展。
据记载,最早的贵阳丝娃娃是由丝绸和玉豆制作而成的婴儿玩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阳的丝绸业不断发展,丝娃娃的制作也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制作工艺贵阳丝娃娃的制作工艺繁琐精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选择优质的丝绸作为主要材料。
然后,用特制的工具将丝绸裁剪成各个部位的形状,如头部、身体和四肢。
接着,将裁剪好的丝绸缝制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娃娃身体。
接下来,用绣花线为娃娃的脸部和服装绣制精美的花纹。
最后,用丝线将娃娃的头发绑成美丽的发型,并为娃娃添加一些饰品,如丝绸花和玉豆。
四、特色风格贵阳丝娃娃的特色风格主要体现在娃娃的服装和姿态上。
贵阳丝娃娃的服装通常采用传统的民族元素,如花纹、图案和绣花。
服装的颜色鲜艳多样,给人一种活泼热情的感觉。
娃娃的姿态也非常生动,可以模仿各种日常活动,如跳舞、招手和行走等。
整体上,贵阳丝娃娃展现出一种温柔、优雅和充满魅力的风格。
五、文化价值贵阳丝娃娃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代表了贵州地区的丝绸文化,展示了当地丝绸业的精湛工艺和丰富历史。
其次,贵阳丝娃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制作技艺和创造力。
此外,贵阳丝娃娃还被用作礼品和纪念品,寓意着祝福和吉祥。
六、发展和保护近年来,贵阳丝娃娃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当地政府加大了对贵阳丝娃娃制作技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手工艺品。
同时,通过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向公众展示和推广贵阳丝娃娃的魅力和价值。
描写贵州风景区的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贵州风景区的句子唯美(篇一)贵州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壮丽景色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描写一些贵州风景区的句子,将优美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1. 万峰林立,山峦叠翠,贵州是大自然的艺术杰作。
2. 悬崖峭壁,瀑布飞流,贵州山水创造了无尽的奇观。
3. 茶园沐浴在晨曦的光芒中,宛如翡翠镶嵌在山间。
4. 云雾缭绕,若隐若现,贵州是大自然的迷离画卷。
5. 特色的苗族建筑点缀在山区,宛如童话世界的城堡。
6. 石林奇观,石柱耸立,仿佛置身于巨人的奇幻王国。
7. 贵州的红土高原,染红了大地,迷人而富有魅力。
8. 山谷中的溪流清澈见底,水声悦耳,仿佛奏响着大自然的乐章。
9. 梯田层层叠叠,犹如一幅悠远的山水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10. 贵州的秋天,山间霞光映照,无比绚烂,美不胜收。
11. 贵州的绿茵丛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形成美丽的花海。
12. 冬日贵州的雾凇景象,让世界如梦如幻,美轮美奂。
13. 贵州的风景区独具特色,宛如大自然的宝藏,等待着探索者的发现。
14. 驱车经过贵州的盘山公路,山水相连,景色一路相伴。
15. 贵州的星空,繁星点点,延伸到无尽的远方,令人沉醉。
16. 溪畔的渔家,典雅安静,是逃离尘嚣的完美归宿。
17. 千年的古镇,古色古香,展示着久远而深邃的历史传承。
18. 贵州的瑰宝——喀斯特地貌,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
19. 翠绿的竹林,踏青赏景,如同步入一片青翠的海洋。
20. 多彩的土家风情,独特的舞蹈和传统节日,让人领略到民族的热情和活力。
21. 雨后贵州的世外桃源,清新而宁静,令人心旷神怡。
22. 贵州的黔东南地区,藏着无数神秘的自然奇观和珍稀动植物。
23. 高山深处的峡谷,奔腾的水流,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24. 隐匿在云海之中的贵州村寨,宛如人间仙境,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25. 夕阳西下,山峦间洒下金色的光芒,为贵州增添了无限的韵味。
26. 贵州的夏天,清凉宜人,是逃离酷暑的避难所。
27. 感受贵州茶香的浓郁,仿佛置身于一个香气四溢的花园。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中。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芦笙舞,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姿,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芦笙作为主要乐器,其悠扬的声音伴随着舞者灵动的步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舞者们身着盛装,手舞足蹈,通过身体语言讲述着苗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
无论是庆祝丰收,还是重大节日,芦笙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它传递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显著特点。
侗族同胞们在田间地头、鼓楼之下,齐声高歌。
歌声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歌颂,更有对生活的感悟。
那和谐美妙的和声,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对话,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一种纯净而深沉的力量。
布依族的蜡染技艺,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以蜡为防染剂,在白布上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然后浸染上色。
最终形成的作品,图案细腻、色彩鲜明。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水族的马尾绣,独具特色。
用马尾作为主要材料,将丝线缠绕在马尾上,然后绣在织物上。
绣品立体感强,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水族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每一件绣品都承载着水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贵州的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
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演绎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傩戏的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还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等。
火把节上,人们手持火把,载歌载舞,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吃新节则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品尝新米,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贵州文化论文

贵州文化论文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因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享有盛名。
本文主要探讨贵州的文化特点,包括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族艺术等方面,旨在全面了解贵州的独特文化魅力。
通过对贵州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传统文化贵州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黔剧是贵州的代表性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黔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它融合了黔东南山地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和戏曲元素,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另外,贵州的传统音乐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民间音乐主要表现为丰富多样的民歌和乐器演奏。
这些音乐形式传承了贵州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反映了贵州人民的生活和民族精神。
民俗风情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众多的民族风情。
毕节黔西南的苗族文化、凯里黔东南的侗族文化、六盘水黔西南的水族文化等都是贵州的独特之处。
在贵州的农村地区,许多地方民俗活动依然保留着很高程度的原汁原味。
比如,苗族的“大歌”和侗族的“马球”等民俗活动,展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此外,贵州的民居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侗族的“吊脚楼”和苗族的“木楼”是两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民族特色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民族艺术贵州的多民族特点也为它的民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苗族的刺绣、侗族的鼓舞、布依族的银饰等民族艺术形式都是贵州的瑰宝。
苗族刺绣是贵州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它以其精致的刺绣和丰富的图案而著称。
苗族妇女把自然界的花鸟、动物和民族传说等元素融入到刺绣中,使其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侗族鼓舞是一种集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音乐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侗族鼓舞展现了贵州人民的勤劳、开朗和乐观的品质。
布依族的银饰制作也是贵州的民族艺术之一。
布依族人民把银饰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制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银饰品。
这些银饰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布依族文化的象征。
贵州毕节大方县特产

大方漆器,贵州省大方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方漆器已有600余年历史,其漆制品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 绸、木等做胎,用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明洪武年间形成了一套以皮胎 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大方漆器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贵 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曾与贵州茅台酒、贵州玉屏箫笛合称为 “贵州三宝”。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大方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是一种民间小吃。每个地方都有,但大 方县的豆腐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吃法多样,富有特色。
历史悠久的臭豆腐干就是大方豆腐中最有名的一种。臭豆腐干在大方 存在了多久,当地的老百姓也很难说清楚。只是传说很多年前,县城一家豆 腐作坊有一天豆腐做得过多,未卖完。到第三天取出来看时,豆腐已经发霉 长毛了,可是却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抹上食盐用木 炭火烤后出售,结果因其别有风味,很快就卖完了。这就是大方县“臭豆腐 干”的由来。
2010年09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方漆器”实施地理标志 产品保护。
谢谢观看
大方豆腐是中国贵州大方县的特色美食,成型好,不稀散,食味鲜嫩 可口,软绵细致,味香清爽,咀嚼有劲。大方豆腐种类繁多,吃法多样, 富有特色。
以当地所产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浸泡、磨浆、高温熬浆、去渣过滤、 分离结皮,将制成的豆油皮以人工卷制成棒状,然后经烧烤、干燥后,即 得豆棒成品,一般每入根豆棒以竹签贯穿成排,便于保存、外运。每根长 约50厘米,直径约4厘米,表色金黄,油润光亮,层次分明,表里如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积为1511平方公里,东西最宽52公里,南北最长67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
贞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总人口约3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96%,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左右。
在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之前,贞丰为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该县四周群山环抱,山水风光秀丽,浓郁的布依风情,古老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独特的生物资源,丰富的水能矿产。
全县所辖区域有珉谷镇、者相镇、北盘江镇、龙场镇、白层镇、鲁贡镇、挽澜乡、连环乡、鲁容乡、沙坪乡、长田乡、平街乡、小屯乡共6镇7乡,280个村,2个街道居委会,6个社区。
贞丰秦属夜郎之地,汉分属牂牁、同亭两郡。
唐属明州,清朝初年,在贞丰设立永丰州,清嘉庆年间,贞丰发生地方暴乱,因平暴有功,嘉庆皇帝赐“忠贞丰茂”匾额给贞丰,于是,取匾额中间的“贞丰”二字,将永丰州改为“贞丰”州,民国2年(1913年)改名贞丰县。
境内地处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有著名的天下奇观、地质极品的“双乳峰”,有集静、雅、奇、秀,山、岛、湖、峡为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岔河,有玲珑别致的竹林堡石林,有雄奇险峻的北盘江大峡谷,还有被称为生物基因库的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等。
风景优美,具有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分布区域铜鼓十二则广泛流传于布依族地区,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六盘水市等区域。
贞丰布依族“十二则”铜鼓乐谱源于历代家族秘传,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
历史渊源贵州布依族是使用铜鼓的主要民族之一,在铜鼓流传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铜鼓除作为乐器使用外,还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如作礼器、重器、葬具、贡赋、贮贝,借以传授礼仪与道德规范。
它是权力、荣誉、智慧与财富的象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贵州古老的布依族村寨几乎都有一面铜鼓,由寨老或族长保存,同时,保管铜鼓的人有的既是寨老又是老摩公(巫师),只在隆重节庆、丧葬、祭祀时才使用。
明清以来,贵州方志中记述“仲家”(今布依族)使用铜鼓的资料比比皆是。
“仲家”在明清时期,喜欢在铜鼓上刻字,托名“孔明”所造,籍以抬高身价。
贵州的布依族“俗尚铜鼓”、“岁时击铜鼓为欢”的记载也不少。
《黔苗图说》、《黔记》:“补笼仲家,贵阳、南笼(今兴义)、安顺三府、定番、广顺二州皆有之。
以十二月朔为大节,岁时击铜鼓为欢。
掘地即得铜鼓,武侯南征所遗者,重价争购”。
《独山县志》:“仲家好楼居......丧祭,凡亲属眷及瓜葛,本村邻舍,男妇,络绎成群,......男女对击铜鼓,木鼓,鼓声相应,稍不合节,罚酒一瓢,饮至昏醉”。
乾隆《独山州志》卷三:“丧葬......击铜鼓”。
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岁时,击铜鼓为欢”。
道光《安平县志》:居丧“击铜鼓,邻村闻鼓声毕至”。
文献中大量记载布依族先民使用铜鼓的情况。
贵州省贞丰县对门山村这面铜鼓,经贵州省博物馆有关专家考证,是贵州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面属两广类型的灵山型鼓。
“该鼓通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足径57厘米,是粤式铜鼓中最小的。
鼓身为三段式,胸、腰、足界线分明。
鼓面双弦分晕,共四晕,晕间无纹。
鼓心光体十二芒。
鼓面最外圈有四组蛙足痕,经仔细观察,蛙足痕非立体断落所至,而是预先设计铸造的。
鼓面伸于胸外,无垂廉。
鼓身亦为双弦分段,足部有四种双弦纹,余无其他纹饰。
耳为绳辫纹扁耳。
从鼓体的大小及纹饰已消退的情况来看,这面鼓应是灵山型铜鼓中的晚期作品,时代可能在唐代”。
根据这面铜鼓的历史渊源,余氏家族将铜鼓保存至今,而随之传承下来的“十二则”铜鼓乐谱,充分说明了“十二则”乐谱的原始与古老。
据余氏家族老人余雁祥讲:“铜鼓十二则,是家族中老一辈秘传下来的,学习演奏十二则时老人一边念‘口诀’,一边教演奏,以‘口传手授’的方式延续下来。
至于铜鼓十二则的来历与历史,已无法考证了”。
余氏家族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则”鼓谱已遗失,余雁祥老人只背诵了第一则鼓谱口诀:“少许常,常许少,少许常许少许常,赊赊少许常,少少许许常,少许少”。
这一则“口诀”文字只表音,可能是指敲击不同部位的声音。
现今承传人对铜鼓“十二则”的记忆逐渐模糊,演奏上也不尽完整,而且敲击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深感铜鼓“十二则”面临失传的危机。
基本内容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主要是家族式的传承与流传,因家族的不同,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则”也有所区别,但总体结构上基本一致。
“十二则”铜鼓乐谱是由十二段核心谱式组成,贞丰“十二则”铜鼓乐谱在整体上结构规模较短小,最短一则有18小节,最长一则有38小节,全曲共347小节。
鼓谱音符排列较稀疏、单一,节奏舒缓一些,有二分音符的延音、增时。
其特点是,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十二则”鼓谱分为前段、中段、结尾三大部分。
一、前段:以⊙☓☓│⊙─│⊙☓☓│⊙☓☓☓│⊙─│的节奏作为开始句,敲击鼓心的重槌基本落在强拍上,节奏及敲击部位分别较统一,乐句划分也较明确。
二、中段:鼓点节奏与敲击部位变化较大,其中运用了休止、连音、十六分节奏等手法,结构上采取了减缩、扩充。
其特点为:结构不规整,乐句长短相间,竹条演奏加花丰富,鼓点的节奏处于变化较大段落,应该是铜鼓“十二则”鼓点的“华彩段”。
三、结尾:以⊙△│⊙△│⊙△│△⊙│△☓☓│⊙△│⊙☓☓☓│△⊙│⊙─‖的节奏作为结束句,整个结尾句结构规整,节奏及敲击部位较统一。
具有我国民族传统曲式中循环体种类的合尾式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段落组成的乐曲中,每段或绝大部分段落的结尾相同者称为合尾式。
而各段的合尾部必须原样重复或变化重复。
“布依族铜鼓的乐调鼓点,各地不尽一样,但大致分为十二段,每段前大部分各异,而结尾部分则段段一律”,充分说明了布依族铜鼓“十二则”的合尾式结构特征。
布依族村寨至今仍然保留了节日、丧葬使用铜鼓这一传统习俗。
据《贞丰县志》记载:“取用铜鼓时,要用一吊谷穗去‘请’,并用黑布包好不让其露面,传说以防途中趟水过滩时,铜鼓会跃入水中与龙王打斗”。
“铜鼓十二则”主要表达了一年十二个月中,布依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的情景,根据季节的不同,表现娱乐、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内容。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一、铜鼓的演奏:铜鼓是演奏“十二则”的主奏乐器,也有与皮鼓或锣、镲等乐器配合,而贞丰布依族是采用单鼓击鼓法,即一人击打一面铜鼓。
这是民间较普遍和常用的一种击鼓法,演奏技术水平较高,要求击鼓者心、口、手合一,动作协调连贯、节奏清晰流畅。
击鼓前,先将铜鼓用绳索系其“耳”上,然后悬挂在大树上或堂屋中央或用三根木棍支撑而悬吊,一人右手持软槌,左手持竹条,侧站立或侧坐敲击其鼓面、鼓侧和鼓腰。
二、铜鼓鼓谱:目前,贞丰县余氏家族祖传鼓谱已经失传,1988年8月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蒋英同志只身来到对门山村,完整地收录了余氏家族余雁祥老人演奏的“十二则”,通过录音整理、记谱,并创立了一种记录铜鼓鼓谱的谱式,才确保了家族的文化遗产没有流失和消亡。
(附整理的铜鼓“十二则”鼓谱谱式)三、布依族《摩经》:在布依族举行的丧葬仪式过程中,除了使用铜鼓外,《摩经》是必不可少的文本。
《摩经》是布依族口头代代相传的长篇叙事诗,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丧葬超度仪式的经典,称《殡亡经》;二是用于祈福、消灾、驱邪等宗教仪式,称《解邦经》。
传承谱系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余氏家族传承安藤家拉面品牌原创于1968年,发源地在日本安藤家。
从创店开始,就赋予了它“营养品质,源自安藤家”的使命,所采用的白汤,都是由精选的猪大骨、各类鱼骨以文火长时间熬炖而成。
其内在含有大量的软骨素,对人体的骨骼钙质有着极佳的补充。
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熬汤的技巧,以白汤、酱油汤为拳头特色。
白汤一律选用猪大骨、鱼骨等为原料,经低温处理破碎,并加入多种香料、药材按严格的比例进行配比,经专用设备,在一定压力、温度、时间、火候的控制下熬制而成,并从中提取超浓缩的骨胶原,经沸水兑制成乳白色浓汤,配以调料,使其汤味浓而不腻,骨香扑鼻,营养丰富;而酱油汤则是借鉴专业的日本技术,经深加工配比、提炼、酿造而成的日式酱油,突出了安藤家拉面色、香、味俱全的特色。
安藤家拉面秉承的是健康第一的理念,经国际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业委员会评审认定,安藤家拉面汤料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多种氨基酸,多项B族维生素,以及其他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安藤家系列拉面,是国际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营养健康推荐品种。
安藤家拉面每天带给您更优质的食物,更丰富的美味,更健康的享受,致力于全人类更积极、更安康的生活。
蜡染在贵州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苗族、布依族、革家蜡染各具特色。
用特制的蜡刀蘸上融化的蜡,描绘花、鸟、虫、鱼于白土布上,放入靛蓝染液中浸染,然后加温煮化蜡块,留下图案,蜡染图案清新明快,线条秀丽洒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贵州高原古朴风味。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因其吴姓祖先吴老里最早落寨,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村寨的名称。
占里村距从江县城25公里,坐落在都柳江支流四寨河北面的一条小溪旁,东邻托里村,南接付中村苗寨,西连四寨河,北靠谷坪乡五一村,毗邻本省黎平县双江乡岑和村。
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156户,762人,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00%,是个典型的侗族聚居村寨。
全村土地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海拔380米,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4℃,无霜期328天。
由于占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资源和气候条件,这里生物资源丰富。
远离都市的小山寨,1951年,全村人口762人,2005年全村人口仍为762人,其间虽有微量波动,但前后实现了人口零增长。
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祖先,对人口增长的忧患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用民间草药控制生育的结果。
如今,占里的山、水、林、田与人的比例合理,最终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分布区域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历史渊源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作为自觉控制人口增长的一个典范,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经历了千百年的自我调适与发展,从人口过渡增长到自觉控制生育,逐渐形成了自觉生育的习俗。
占里人的这一习俗,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使全村人口增长的总量保持相对平衡。
1、生育习俗的确立据《从江县志》记载,占里村的先民原居住今广西梧州一带,后因战乱与饥荒,被迫溯都柳江而上,于一千多年前迁徙到现占里所在地。
最初,寨上只有五户人家,几十年后就发展到了百余户。
人口的急剧增长,使人口与土地、粮食、住房的矛盾激化。
因人口多,寨上也出现了偷盗、打架斗殴的现象。
于是,寨老们与村民商议规定:家有50担稻谷的田产者,允许生养两个孩子;有30担者,只允许生养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