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冷空气过程与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分析

冷空气过程与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分析

冷空气过程与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分析李艳,王式功,马玉霞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中国,730000摘要:为了探讨冷空气过程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本文收集兰州市2001-2005年呼吸系统疾病资料、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对冷空气过程气象要素变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冷空气过程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同期、滞后和前期影响。

同期影响中,过程持续时间、最低温度降幅、气压升幅以及降水对呼吸系统发病人数影响较大;滞后影响主要存在于冷空气过程后1-4天,气压增幅、持续天数、最低温度降幅和降水影响较大;冷空气过程发生前1-3天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有影响,最低温度降幅、持续时间和平均温度降幅影响较大。

另外,冷空气过程之前第3天和之后第3、4天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有影响。

冷空气过程前后气象要素变化会对呼吸系统疾病产生影响,此外,冷空气过程还可以通过影响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而进一步影响呼吸系统发病。

关键词:冷空气;低温;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疾病;空气污染中图分类号:R122.2 文献标识码:A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1]。

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位于疾病的前几位,据卫生部门2005 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气象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2]。

尤其是冷空气过程带来的低温和骤然降温过程等相关气象要素剧烈变化,会使人体受到强烈的非特异性刺激[3],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较大,其影响相较于高温炎热天气更为突出[4-6]。

而有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末,中国气候持续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7]。

在这种背景下,人体对较暖冬季逐渐适应,这样当冷空气过程发生时,往往会造成人们对御寒的准备不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加重。

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剧,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

环境气象因素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环境气象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环境气象因素是指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速、降水等因素。

这些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重要的气候因素,它们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着直接影响。

低温和高湿度的天气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

同时,高温和低湿度的天气也会引起呼吸道疼痛和炎症,进而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 大气压力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强。

研究表明,大气压力的变化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气压下降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容易导致呼吸困难和气喘等症状加重。

3. 风速和降水风速和降水是主要的气象因素之一。

强风天气会悬浮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和污染物,进而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另外,降水会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从而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二、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影响,下面将介绍几个热点研究领域的进展。

1.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低温和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

一项研究发现,在低温和高湿度的冬季,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和痉挛,进而导致呼吸道疼痛和炎症。

2. 大气压力的影响大气压力的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气压下降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此外,高海拔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也较高,可能与气压较低、氧气含量减少有关。

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中图 分 类 号: P 4 9
文 献标 识 码: A
d o i : 1 0 . 1 3 8 8 5 / j . i s s n . 0 4 5 5 — 2 0 5 9 . 2 0 1 5 . 0 1 . 0 1 4
The r e l a t i o ns hi p be t we e n r e s pi r a t o r y di s e a s e de a t h t o l l a nd
滞后 8 —1 0 d , 冬 季 滞后 2 -5 d ; 对季 和秋 季 相 关 弱 , 冬季2 -3 d ; 前 期
的空 气 污染 和 后 期 的剧 烈 降 温叠 加 , 可 能是 南 京 冬季 呼 吸系 统疾 病 患 者死 亡 的重要 诱 因; 春 季 随着 气 温 的 回升 , 空 气 污 染 程 度 减 轻, 患者 对 气 温 变 化 的 耐 受性 也 延长 了, 但 响应 敏 感 性 比冬 季增 强 了; 通 过逐 步 回归 , 建 立 了冬 季 和 春 季 南 京 呼 吸系 统 疾病 的死 亡 人数 预 报方 程 . 关 键 词:呼吸系 统 疾 病; 死亡 人 数; 气 象要 素 ; 风 寒 指数 ; 南京 市
2 . Ce n t e r f o r Di s e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o n t r o l o f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 Na n j i n g 2 1 0 0 0 9 , Ch i n a 3 . Cl i ma t e C e n t e r o f J i a n g s u Pr o v i n c e , Na n j i n g 2 1 0 0 0 9 , C h i n a

气象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健康效应的影响

气象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健康效应的影响

气象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健康效应的影响目的:研究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人次的影响。

气候的改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己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高低温现象的频发,使得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与气候相关的健康效应。

人类生活在气象条件下,气温是我们最直接接触的气象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对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平均气温的变化尤为敏感。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巨大威胁。

了解气温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人次的健康效应后,将有助于控制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的意义。

就我们所知,在气温变化对健康效应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选择死亡率或者住院率作为健康效应指标,在北京,许多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的病床往往处于饱和状态,住院情况不能反映气温对人群的真实效应;死亡率反映的病情较重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并不适合反映气温对人群的健康效应。

医院的门诊基本能满意居民的健康需求,因此每天门诊的就诊人次能够较好反映气温对一般人群的健康效应,可以有效评价气候变化对疾病发作的效应。

方法:基于广义相加模型,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大气污染物PM10、S02和N02的影响,排除“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及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

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北京地区高发的气温敏感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11-2月份。

日均气温对于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滞后 0 d的效应明显,对于65岁以下人群滞后1天的效应明显,对于65岁以上人群滞后4天效应明显。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

最适日均温度在12℃左右(65岁以上人群在13℃左右)。

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 1℃,因气温降低增加的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人数,总人群为 1.70%(95% CI of RR:0.9818—0.9841),男性为1.50% (95% CI of RR:0.9835~0.9865),女性为1.96%(95% CI of RR:0.978 7—0.9821);65岁以下人群为1.46%(95% CI of RR:0.9843—0.9866),65岁以上人群为1.37%(95% CI of RR:0.9827—0.9910)。

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全球范围内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应对和缓解这些健康问题的建议。

极端气温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对呼吸系统疾病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极端高温天气导致气温升高,空气湿度下降,这将增加人体排汗和呼吸负担,也容易引发或加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

而极端低温天气会导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进一步加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流感等,同时,由于人体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作为当今社会的严重问题,同样对呼吸系统疾病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能够损害气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在城市环境中,交通尾气、工业排放等直接导致了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释放,进而导致气体和颗粒物在空气中积聚,形成污染。

这些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疾病。

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是相互关联的。

在极端气温环境下,大气污染物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更多的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会进一步损害呼吸道黏膜和肺部组织,使呼吸系统更加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针对这些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和缓解。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大气污染情况,提前警示公众。

同时,加强对大气污染源头的治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释放量,从根本上减少大气污染的形成。

其次,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避免在极端气温条件下过度劳累和外出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通风。

此外,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总之,极端气温和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气候变化如何引发呼吸道疾病的爆发

气候变化如何引发呼吸道疾病的爆发

气候变化如何引发呼吸道疾病的爆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显著,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方面,气候变化已被证实是引发疾病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过敏原和病毒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气候变化如何引发呼吸道疾病的爆发。

一、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是空气质量的恶化。

全球变暖使得温度升高,阳光辐射增强,这有助于大气中的臭氧形成。

臭氧是一种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中,人们容易出现呼吸道刺激、气喘、咳嗽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现有的呼吸道疾病。

另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极端天气的增加,如干旱、洪涝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会破坏农作物和水源,还会引发森林大火、沙尘暴等现象。

这些自然灾害会释放大量的颗粒物、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

吸入这些污染物的人们容易患上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引发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二、气候变化对过敏原的影响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过敏原的分布和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花粉、霉菌和螨虫等过敏原的生长繁殖。

当气候变暖导致季节变化提前或延长时,过敏原的释放时间也相应改变。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植物种类分布范围扩大,引入新的过敏原。

这些变化会导致过敏性哮喘、花粉症等呼吸道疾病的增加。

三、气候变化对病毒传播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病毒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有助于某些呼吸道病毒的传播和流行。

首先,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尤其是空气传播的病毒如流感病毒。

其次,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昆虫和动物等潜在的病毒媒介的分布范围和季节活动,从而增加病毒传播的机会。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人类行为的改变,如旅游和移民等活动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病毒的传播。

旅游和移民将病毒从一个地区带入另一个地区,加速了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近年来,各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加与国际旅行和移民有关,这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联。

白银市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与季节气象要素关系的分析及预防

白银市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与季节气象要素关系的分析及预防
i n g s t o n e , 2 0 0 1 ( 4 ) : 6 4 .
【 3 】 许小婷 , 郑艇 , 吴晓丹 , 等. 鼻咽通气道在 老年腹部手 术患者麻 醉恢
复期的应用叨. 临床麻醉学杂志 , 2 0 1 0 , 2 6 ( 1 1 ) : 9 5 8 — 9 6 0 .
此类 患者的麻醉安全提供 了又一项有效措施 。
白银市地处青藏高原 、黄土 高原 以及 蒙古高原 的汇集 区 ,
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深居 大陆 、 距海遥远 、 地形复 杂 , 海 洋
统计发病人数 的月分布规律 ,计算出各月 主要气、 相对湿度 、 降水量 ) 的平均值 , 分析各季
节和气象要 素与 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之间的相关性 。
道复合面罩下非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良性肿瘤手术 的
麻醉安全有效 , 维持上呼 吸道通 畅较为理想 , 患者 耐受 性佳 , 可
控性强 , 应 激反应弱 , 血流 动力学稳 定性提 高 , 不 良反应 少 , 为
【 2 ] F e l l D .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c o n d u c t o f a n a e s t h e s i a 口 l E d i f l b u r g h : C h u r c h i l l L i v -
1 . 2 方法
使 呼吸道黏膜上 的纤毛运动减缓 , 灰尘 、 细菌等容易 附着 于黏 膜, 刺 激喉部引起 咳嗽 ; 干燥 也使人鼻 黏膜 容易发生细 小的皱 裂, 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 , 病毒容易入侵体 内口 。从气象 角度 分 析, 春季是 由冬寒 向夏热的过渡季节 , 早、 晚凉 , 中午热 , 昼夜 温 差大, 光照足 , 多风干燥 。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 , 使得天气 乍暖

某市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某市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某市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气象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渐凸显。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复杂,是引起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山于肺脏具有特殊的开放性特点,随着大气污染程度的加重、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烟草的大量消耗以及天气发生突变等系列问题的出现,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增无减。

气象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作用逐渐被纳入公共卫生、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研究范畴。

本文基于2017-2020年A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口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区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率的分布特征和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及疾病死亡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基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同实际情况的对比表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可用于A市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测和预防。

此回归模型不仅消除了气象要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提取岀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主要影响作用的气象因子,而且全面的表达了各个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主成分回归方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

建立有效的预报模型是开展精细化医疗气象预报工作的基础,考虑其他诸多因素,研究还需继续推进。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气象要素,主成分分析,预测第一章引言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全球气候不断变暖。

气候变暖卞要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以及70年代中期以来的两个时期,进入80年代全球温度的上升有加速的趋势,90年代后的1990年、1995年和1997年全球平均温度数次创历史最高记录。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对环境、水资源、区域海平面上升、农业、自然植被等产生影响, 对人类健康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唇热天气的延长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对地球升温敬感的中纬度地区的人们;全球气候变暖为许多病菌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温床,会使这些病菌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散,受这些疾病威胁的人日将增加;与此同时,气温升高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空气污染更为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市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气象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渐凸显。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复杂,是引起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由于肺脏具有特殊的开放性特点,随着大气污染程度的加重、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烟草的大量消耗以及天气发生突变等系列问题的出现,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增无减。

气象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作用逐渐被纳入公共卫生、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研究范畴。

本文基于2017-2020年A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口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区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率的分布特征和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及疾病死亡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基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同实际情况的对比表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可用于A市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测和预防。

此回归模型不仅消除了气象要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提取出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主要影响作用的气象因子,而且全面的表达了各个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主成分回归方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

建立有效的预报模型是开展精细化医疗气象预报工作的基础,考虑其他诸多因素,研究还需继续推进。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气象要素,主成分分析,预测第一章引言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全球气候不断变暖。

气候变暖卞要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以及70年代中期以来的两个时期,进入80年代全球温度的上升有加速的趋势,90年代后的1990年、1995年和1997年全球平均温度数次创历史最高记录。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对环境、水资源、区域海平面上升、农业、自然植被等产生影响,对人类健康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暑热天气的延长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对地球升温敏感的中纬度地区的人们;全球气候变暖为许多病菌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温床,会使这些病菌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散,受这些疾病威胁的人日将增加;与此同时,气温升高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空气污染更为显著。

环境作用于人体是在机体内引起各种复杂的反应,气象条件不仅直接影响人的机体,同时还能影响人们的行为与心理,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反应时间。

天气变化可以使人类致病,诱发某种疾病或使某种疾病恶化。

人类健康与周边居住的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天气形势或大气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地通过皮肤、呼吸或感觉系统等不同程度表现出来,与之相关的疾病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是国内外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属于公共卫生问题。

不同于人体内其他器官,肺脏是开放性的,同外界环境关系密切。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增加,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摄入等等。

此外,天气条件的变化能够诱发、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病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从气象学角度研究气象要素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天气条件变化对人体机理的影响,为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1 我国各地区气候特点及气象要素健康效应研究现状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季。

对辽宁地区多种疾病发病率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当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时,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刘文川等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哈尔滨市居民脑出血及脑血栓发病情况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当地气压、温度及湿度与居民脑出血发病率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09, 0.584, 0.800,与居民脑血栓发病率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33, 0.585, 0.849,其中气压呈现双向性,即高压、低压天气均可使疾病发病率增加。

华北地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且较长,夏季高温多雨,春秋季较短。

对华北地区居民疾病发病、死亡情况与气象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居民患病、死亡人数明显受气象因素影响,如北京日平均温度在15℃-25℃和大于25℃两个区间内时,每升高1℃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升高7.3%及25.7%,对其他疾病死亡率的研究得到相似结果。

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也明显受到温度、湿度、降水等因素的影响。

华东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

于可等对上海市流感样病例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年龄组疾病就诊人数,气温、气压、湿度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司朝宗等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A市气温与死亡人数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气温21.7℃时死亡数最低,气温升高和降低均可引起死亡数的增加。

华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郑能雄等在2003至2009年间分别对福建福州,广东云浮、湛江及广西桂林几地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福州市月平均相对湿度对肺结核发病、甲肝有显著影响,月降雨对麻疹发病具有显著的影响,月平均相对湿度、气温、气压及月总降水对伤霍乱、伤寒、菌痢等疾病发病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云浮市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传染病发生于当地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湛江市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情况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月平均气温影响最大,其次为月平均气压及月平均相对湿度。

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性正相关。

华中地区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吴志坚等、熊训斌等、黄成钢等分别对郴州市小儿肺炎、奉新县小儿哮喘及九江市痢疾发病率与当地气象因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疾病发病率均明显表现出季节性变化,湿度低、蒸发量大、气压低的气候环境会增大小儿肺炎的发病率,小儿哮喘发病明显受到气温与湿度的影响,气温、气压、湿度则是三个对痢疾发病率影响最大的因素。

西南地区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无严寒、湿度总体无剧烈变化。

对该地区部分疾病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发现,疾病发病率显著受到当地气温及湿度变化影响,李芙蓉等2009年对重庆市人群疾病死亡率与气温关系研究中发现,气温上升1℃,超额死亡率为12%,相对湿度下降1%,超额死亡率为4%。

西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高海拔、低气压。

研究发现该地区居民多种疾病发病与气温、气压、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马玉霞等对银川市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情况的研究发现,银川市人群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压呈显著正相关。

1.2 典型环境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1.2.1 空气污染物大多数城区中,道路交通与气体、微粒的排放可能持续数年,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主要的贡献者,较农村地区而言,城镇空气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可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城镇居民更易于患呼吸系统疾病。

目前,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空气污染和各类呼吸系统症状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效应。

1.2.1.1 颗粒物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混合的固态和液态颗粒,有着不同的来源、大小和组成。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比表而积大,因而其吸附性强,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并被吸入肺部甚至血液中,可引发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甚至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有直接负面影响。

1.2.1.2 臭氧人体暴露于大气层中,吸入臭氧的40%-60%主要经鼻孔气道吸收,直接影响上下呼吸道,主要通过提高气道炎症和上皮膜的通透性来增加哮喘发病率,与哮喘发作增强的风险密切相关。

1.2.1.3 二氧化氮机动车辆是室外二氧化氮的主要贡献者,人体二氧化氮的暴露程度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氧化氮是城市和工业区域室外空气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在有阳光和烃类物质时相互作用,产生臭氧,并增加过敏原的敏感性。

1.2.1.4 二氧化硫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硫污染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和生活烟气等。

二氧化硫水溶性较强,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粘膜的粘液吸收,从而刺激并使气管或支气管收缩,增加气道阻力。

此外,二氧化硫还可与飘尘产生协同作用进而被吸附于微粒表而,进入呼吸道深部。

1.2.2 典型气象因素目前,人们对空气污染影响健康的兴趣较高,而气象条件对健康的长远影响关注并不够。

呼吸系统受季节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最大,气象因素的波动和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而管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典型气象因素主要有:气温、湿度、降雨、沙尘暴和需暴等各类典型极端天气事件。

1.2.2.1 气温大气温度简称气温,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

学者们认为各气象因素中气温对呼吸系统发病影响较大。

人体适宜气温一般为15-27℃,但人体对外界冷热的舒适感,并不仅仅根据气温或其他任何单一的气象要素来评价。

温度变化除对呼吸系统的直接作用,还表现出间接作用,即气温导致空气污染的浓度变化或触发诱导某些流行性病毒的活化从而使疾病加重。

1.2.2.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的潮湿程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量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水分蒸发越快。

相对湿度40%-60%为人体最适宜的湿度。

湿度在冬季的作用影响十分重要,低湿度会增加气管和鼻咽的压力。

干燥气流易导致上呼吸系统鼻腔极端脱水,降低弹性,易使细菌、灰尘等附着在粘膜上,增加感染病毒或细菌的风险,从而诱发或加重各类呼吸道疾病。

细菌及霉菌在潮湿空气中生长繁殖增加,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慢性呼吸道炎症。

1.2.2.3 降雨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曲波等和施海龙等讨论了干旱地区影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显示:辽宁省朝阳市流行性脑膜炎、呼吸道传染病流脑和麻疹的发病率与平均气压、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平均蒸发量呈正相关;百日咳的发病率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与平均蒸发量呈正相关。

这与董美阶等的研究结果即呼吸道传染病与降水量和最低气温相关的结果一致。

1.2.2.4 沙尘暴中国北方沙漠广泛被认为是亚洲粉尘的主要来源,来自这些地区的沙尘暴对中国以及临近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沙尘暴常见于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伴随强风,空气中颗粒浓度急剧增加而相对湿度明显下降,期间强风会扬起粗沙和细颗粒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