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子衿》赏析
《式微》《子衿》古诗词阅赏析题 知识点考点背诵(含答案)

二、子衿/《诗经》
• 7.理解性默写: • (1)写女主人公睹物思人,以致发出反问,责怪
对方不留音信的句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2)女子细看佩玉嗔怪恋人失约不至的句子: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3)写女子因约会不遇,失落惆怅而无可奈何, 在城头不断徘徊,产生了时间的主客观巨大差异 的句子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 月兮。
一、式微/《诗经》
• 理解性默写: •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
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 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 之躬,胡为乎泥中? • 2.《式微》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 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 式微式微,胡不 归?微君 之故,胡为乎中露? • 3. 《式微》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 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是: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 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一、式微/《诗经》
• 中考题链接:
• 阅读《式微》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 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这首诗表达了日落天黑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劳役
者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和质问。
(2)这首诗的上下章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其
《式微》《子衿》 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背诵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 歌,又称“诗”、“诗三百”。
所谓《诗经》中的“六艺”: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以 及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一)《式微》1、“式微,胡不归?”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篇显得宛转面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充满深情厚意。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一改送别诗的悲戚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涨满,与堤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请自选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这一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一个“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一个“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式微、子衿》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式微、子衿》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式微》【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顶风又饮露!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赏析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
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
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
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
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
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创作背景关于此诗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式微 子衿

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 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 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 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 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式 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重章叠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 奏感强。《式微》诗短短三十二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 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兮达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子 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
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
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
是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式微
国风·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胡:何,为什么。 微:非。微君:如果不是你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 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 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式微、子衿》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式微、子衿》赏析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一、《式微》【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二、《子衿》【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子衿赏析_精品文档

子衿赏析1. 引言《子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好画卷。
下面我们将对《子衿》进行详细的赏析,从诗歌的结构、用词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2. 诗的结构《子衿》是一首五言律诗,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
整首诗共计二十个字,结构非常紧凑。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五言律诗的规则,使得诗歌整体呈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3. 用词和意境3.1 用词《子衿》通过精心的描绘,用词简练而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诗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用词,如“子衿”、“绿鬓”、“含羞葱”等,这些词语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美妙景象。
3.2 意境《子衿》以春天为主题,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和气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的情景如画,令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之中。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4. 赏析《子衿》短小精悍,通篇用词凝练,句句经典,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下面我们逐句进行赏析。
4.1 “子衿”、“绿鬓”诗的开头两句是“子衿斜斜水纹动,绿鬓朱颜银在线”。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子衿”和“绿鬓”来展现春天的美丽,同时也借用了女子装饰品的意象,使诗有一种浓郁的女性气息。
4.2 “含羞葱”下两句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含羞葱”。
“含羞葱”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初放的嫩绿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4.3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句诗通过描绘天空和水面的颜色,展现了春天的清新和宁静。
同时,表现出一种幽静的田园之美。
通过“画船听雨眠”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5. 结语《子衿》是一首具有鲜明特色的唐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意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诗中使用的精准用词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读完《子衿》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蓬勃。
《式微、子衿》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式微、子衿》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式微》【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二、简答题: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3、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答: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4、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二、《子衿》【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微、子衿》赏析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
一、《式微》
【原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
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子衿》
【原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
那样长!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由于子衿是当时学子的服装,可见他和他是同学关系。
对方的衣饰给他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
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他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诗中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他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