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及先锋派小说
先锋文学遭袭于影视之后_从苏童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谈起

先锋文学遭袭于影视之后———从苏童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谈起茌攀(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收稿日期:2009-03-17作者简介:茌攀(1984—),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2009年6月Journal of Tongr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009一、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姻缘”1895年电影诞生,五年后的1900年,梅里爱早将《灰姑娘》搬上银幕,缔结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难以割舍的“姻缘”。
从梅里爱“粘贴”式的改编文学作品起,到如今,据统计,世界各国每年生产的影片50%———60%以上来自改编。
作为同是叙事作品的文学与影视,都要展现环境和情节、叙述事件,并且都以塑造形象来作为自己艺术形式的本质。
在我国,电影最早的观念是“影戏”,所以在电影的拍摄中,则会根据戏剧原则和舞台形式来进行拍摄。
而在改编的过程中,最强调的原则就是“忠实”。
现在,则由最初强调的“忠实”进步到了发挥作品价值的“自由”阶段。
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谨慎而自由的添加入创作者的艺术审美趋向,保持了原作故事的基本形态,如《芙蓉镇》等作品取得一定成就。
二、先锋文学与当代影视结合的广泛性时下,在这个崇尚于独树一帜、热情于标新立摘要:百年来,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是一个悠久的话题,而先锋文学又以它的挑战性和时代性,成为我国影视作品改编的“新宠”。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相互辖制和促进的功用也在磕磕碰碰中艰难发展,本文从先锋作家苏童的三部小说《妻妾成群》、《米》和《娴的故事》,以及所改编的电影入手进行分析,探讨影视作品对先锋文学作品的再创作。
关键词:先锋文学;苏童;改编;电影中图分类号:I207.3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231—(2009)03—0046—(04)A Pioneer Literature after the Attack in Film and Television———From the Film Works Adapted by Su Tong NovelsCHI Pan(College of Liberal Art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Jiangsu)Abstract:Since several centuries,the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a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is a long topic,but again it is the vanguard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and has become a televisionand film adaptation of “new favorite.”Works of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pro-motion of mutual jurisdiction is the function of difficult development,and this article from the Pioneer 3writer Su Tong's novel “Wives and Concubines,”“m ”and “the story of Han,”and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analysis to start to explore the work of pioneer television re-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Key words:vanguard literary;Su Tong;adaptation;film异的年代所探讨的文学作品里,“先锋”一词,常常被放置在一些夺目的位置上,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先锋文学的锐气、不确定性、和流动着成长的过程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思想。
苏童《《米》

《米》
文章由人物形象入手,结合中心意象及线 索“米”的发展,提出了五龙穷尽一生追 逐的“米”正是食欲和性欲所构成的欲望 话语,展示人性恶的深刻与震撼,而五龙 一无所有的来到城市到搭载一火车米死在 归乡途中更是提出了有关欲望、暴力、挣 扎、循环的宿命的思考,揭示小说深刻的 主题。
五龙对“米”的迷恋
五龙性爱的扭曲
他对性爱的贪婪欲望已经被扭曲,表现为 性爱的贪婪欲望已经被扭曲, 性爱的贪婪欲望已经被扭曲 对女人的仇恨、对姐妹两人的乱伦、 对女人的仇恨、对姐妹两人的乱伦、对其的《米》是作者建构审丑艺术的一个典型。 《米》是对人及人的命运黑暗一面的认真思索, 是对人性丑恶的拷问。在拷问的同时折射出尖 锐的批判与否定的锋芒。通过对各种丑陋的透 视,最终追寻的是一个充满阳光与月光的精神 世界。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人性恶的载体: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人性恶的载体: 阴鸷顽劣狠毒的五龙 生性风骚的织云 五龙、 织云、 阴鸷顽劣狠毒的五龙、生性风骚的织云、禁欲 心肠歹毒的绮云 冷酷无情的六爷 绮云、 六爷, 心肠歹毒的绮云、冷酷无情的六爷,奸猾贪心 冯老板、凶残的狗奴才阿保 这些人物命运 阿保, 的冯老板、凶残的狗奴才阿保,这些人物命运 相互纠葛,情欲、贪欲、 相互纠葛,情欲、贪欲、仇恨和尔虞我诈将人 性引入最深层最黑暗处。苏童对人物 对人物关系的描 性引入最深层最黑暗处。苏童对人物关系的描 写是细腻到了纤毫毕现的程度。 写是细腻到了纤毫毕现的程度。
米 米 米 米
苏童
苏童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先锋派小说家。本 1963年生于苏州,先锋派小说家。 年生于苏州 童忠贵。 名童忠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米、 后宫、 我的帝王生涯、 碧奴、 河 后宫、 我的帝王生涯、 碧奴、 岸 中短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妻妾成群、、妇女、 、、妇女 已婚男人 、离婚指南 、妻妾成群、、妇女、 祭奠红马、飞越我的枫杨树、平静如水、 祭奠红马、飞越我的枫杨树、平静如水、井 中男孩 、1934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 1934年的逃亡
苏童先锋派小说

《米》故事情节: 民以食为天,《米》讲述了主人公五龙 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 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 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 “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 整部长篇充满着可阅读的快感,且不乏深层 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 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 国传统特色的“米雕”。
苏童——冷峻的人性解读者
感觉他是一个将故事娓娓道来的从容长者,让 你看到故事,被他的故事吸引,无力自拔,带着 灰色的心情一路寻访目的地,而故事的结局总是 充满悲哀、死亡、沉沦、堕落、宿命,掩卷总是 让人不忍回顾,充满怀疑:世界是这样冷酷么? 仿佛一个人骑马一路平坦,沿途罂粟花开,娇艳 无比,最后到达的地方却是悬崖绝壁,一不小心, 连人带马全部跌下去,心情沉落到底谷。他的独 特、冷峻、不羁、怀疑、个性让我看到作为先锋 派小说的主将带领我开拓的与众不同的小说境界, 因而我也把他的冷酷及他的作品,作为我已逝去 的华年的一个祭奠。
颓废美学
竭力追求精致的构思和文字表达,
营造迷离闪烁的意象和和人生故 事,叙述颓靡伤感的传奇,塑造了 充满神奇,瑰丽,凄艳的仿古拟旧 风格。
其代表作品: 《妻妾成群》 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红粉》 陈少红改编成电影《红粉》 《米》 黄健中改编成电影《大鸿米店》 《妇女生活》 侯咏改编成电影《茉莉花开》
有时候 生活用她最丑陋的方式告诉我们最美的人生 而我 想让你站在生活的另一面体会以恶为美的人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先锋的坚守与突围——以苏童小说《黄雀记》为例

先锋的坚守与突围——以苏童小说《黄雀记》为例石立燕【摘要】先锋小说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危机之后,部分作家开始向传统写作资源寻求转型.关于先锋创作的坚守与突围问题一直引人关注.苏童的《黄雀记》提供了先锋文学坚守与突围的例子.他以隐喻切入当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刻意营造寓言式的“有意味的形式”.小说在精神的坚守与形式的突围上,找到了先锋与现实对接的可能.【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先锋;坚守;突围;黄雀记【作者】石立燕【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甫一登录,就以其小说的文体实验引起关注。
它们对故事和意义进行消解,从传统的关注“写什么”向“怎么写”过渡。
当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姿势获取文坛的合法地位之后,它的尴尬也渐渐体现出来。
许多先锋作家过度迷恋创作的技巧问题,小说的形式呈现出高度的实验性,而小说的内容则对意义和伦理价值等进行消解,这使它渐渐拉远了与读者的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先锋小说家开始在传统叙事和先锋叙事的纠结中,进行着坚守与突围。
苏童便是这样一位作家。
他1987年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以变幻莫测的先锋叙事引起文坛关注。
之后,他开始向传统的故事人物回归,开启了“新历史”小说系列,发表了《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
这些小说对“人”进行关注,显现出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思考,历史在这里仅仅成为了人物活动的背景。
从《蛇为什么会飞》开始,苏童开启了现实题材的写作。
无论在历史还是在对当下的切入上,苏童都始终表达了对“人”的关注。
“判断一个作家是否属于先锋,关键就是要审度他的精神内核中是否存在着与现实价值保持着对抗的姿态,检视他的审美发现是否带有超前性,是否对社会、历史、生命和自然有着更深更远的认知,是否在存在的境域中具有顽强的开拓性。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妻妾成群》为例浅析苏童作品的风格转变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妻妾成群》为例浅析苏童作品的风格转变□邵子涵何雁/文苏童曾言:“每个作家都不愿意被框定,破坏是个寻找的过程,我不希望一个稳定的所谓苏童风格。
写作是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笔者就以苏童的两篇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为例,对比探寻苏童创作中由凸显的先锋性到新历史主义风格的转变。
苏童的大半生虽在北京度过,但其小说始终弥漫着的那种阴郁之感让人不禁会联想到苏州的烟雨缠绵,以及那些婉约阴湿晦涩的梅雨时节。
童年的经历始终在影响作家的创作风格。
1972年9岁的苏童患上肾病,休学在家调养。
他后来写到:“九岁的病榻前,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的小便也像梅雨一样解个不停,我恨室外的雨,更恨自己的出了毛病的肾脏,我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也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生病的感觉就这样一天坏于一天。
”(1)童年时期对现实生活的反叛也预示了苏童未来在文学发展中对主流的叛变。
这是苏童这一生写作走向的预言,它一直所表现的题材与氛围无不与“肾脏之事”与“梅雨时节”有关。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苏童文章中体现出的“真我”有助于对苏童小说人物复杂命运的探索。
1 先锋意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的反叛性叙述苏童曾谈到:“我的第一个小说集名字就叫《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因为当时我只有这么一部中篇小说。
现在回头看,觉得是我写的吗,那么有才气又那么乱。
”(2)诚然如此,作品中的先锋性着重体现在叙述模式、人物性格和行为以及命运走向方面。
就如著名学者王德威在《南方的堕落与诱惑》中所说,苏童是位说故事的好手,苏童选择的“颓废题材”用家史演义小说,用既真又假的乡愁、坚定如磐的命运以及诱惑般的死亡塑造出一个淫猥潮湿、鸦片幽香的时代。
(3)本篇小说的故事脉络和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情绪推进,每个人读到它都会对当时年代的文学产生新的认知。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最终要回到童年。
论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 历 史 主义是 2 0世纪 8 0年代 由西 方传 人 中 国 的文学理论思潮 , 在8 O 年代 中期的中国文坛上引起 强烈 的反 响 , 当先 锋 小 说 和 新 写 实 小 说 逐 渐走 向低 谷时, 作 家们 开始 关 注历 史 , 从 历 史 中挖 掘 资 源 , 由 此新 历史 主 义小说 兴 起 。新 历史 主义 小说 在 主题思 想 和艺术 形 态上 显 示 出开 放性 , 但 也 有 对 历史 的 过 分消解与虚构而产生的理性迷失等局限性 。苏童是 新历 史 主 义 小 说 的 代 表 作 家 之 一 , 他 的 小 说 如 《 米》 、 《 我的帝王生涯》 、 《 妻妾成群》 、 《 红粉》 、 《 妇
识形 态进行颠覆 的女性形 象的描 写、 虚构与想 象的笔法、 循环 主义 的历史观、 对宏 大历史 的解构、 对“ 人” 的历 史的
重构等特点在 中国现 当代文 学中展现 出独特 的魅力。 关键词 :苏童 ;新历史主义 小说 ;虚构 ;叙 事特征
中图分 类号 :I 2 4 7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5 ) 0 4— 0 1 1 4— 0 4
江 心 琦
( 江 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江苏徐州 2 2 1 1 1 6 ) 摘 要 :苏童作 为 中国先锋派 小说 家的一 员, 他 的小说《 米》 、 《 妻 妾成群》 、 《 一 九三 四年 的逃 亡》 、 《 我 的帝 王 生 涯》 等 呈现 出历 史观念上 的民间化 、 写作 立场 的人 性化 、 叙 事手 法的虚 构化等创 作特征 , 这 些 小说 对传 统主流 意
女生活》 、 《 武则天》 、 《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等都体现 出新 历史 主义小 说 的特 征 。本文 通过 对 苏童新 历 史 主义 小说 的分析 , 从 而 能 够 对 新 历 史 主 义 小说 有更 深入 的认 识 与理 解 。
最后的先锋文学——评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

最后的先锋文学——评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
王干
【期刊名称】《扬子江:评论》
【年(卷),期】2009()3
【摘要】2009年4月17日在南京苏童《河岸》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了《河岸》终结先锋文学的观点,有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大概是对"终结"一词的理解有差异。
终结不是总结,也不是宣布其死刑,终结是评论家划分段落的一种方法,也是历史或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
这一次文章用"
【总页数】4页(P8-11)
【关键词】先锋文学;先锋派作家;苏童;河岸;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长篇小说;文学思潮;终结;历史
【作者】王干
【作者单位】<中华文学选刊>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河与岸的对立和牵绊——评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J], 刘思诗
2.“河”与“岸”的人生隐喻——评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 [J], 韩会敏
3.生命在寻找中归于虚无——评苏童长篇小说新作《河岸》 [J], 郑艳;李敬巍
4.生生相息之“河”与“岸”——评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J], 陈姗姗;程亚丽;
5.生生相息之“河”与“岸”——评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J], 陈姗姗;程亚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童与残雪文学创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苏童和残雪两人都是南方小说家, 相同点:苏童和残雪两人都是南方小说家, 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对南方这一 特殊地区进行 了深刻的描写,很多作品以南方作为背景。 了深刻的描写,很多作品以南方作为背景。 不同点: 不同点:残雪笔下的南方是一个气候潮湿的 地方,作品中弥漫着阴暗,腐败的文学气息。 地方,作品中弥漫着阴暗,腐败的文学气息。 描写人的荒诞以及书写社会的黑暗。 描写人的荒诞以及书写社会的黑暗。 残雪的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中有一种荒诞的 色彩,因此她的小说被学界誉为“ 色彩,因此她的小说被学界誉为“怪诞意识 小说” 小说”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 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 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 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 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 残雪、苏童、余华、格非等人, 残雪、苏童、余华、格非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 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且颇有潜力的新秀。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 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 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 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先锋意识
先锋派: 先锋派: 最初用以指19世纪中叶法国和俄国往往带 最初用以指19世纪中叶法国和俄国往往带 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 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后来指各时期具有 革新实践精神的艺术家。它包括了“ 革新实践精神的艺术家。它包括了“象征主 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 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 实主义,抽象派,意思流派,荒诞派等等” 实主义,抽象派,意思流派,荒诞派等等” 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 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 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 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 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 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研究现状
苗霞 论苏童小说中的三大意象群落 苏童的目光总是迷恋于历史, 苏童的目光总是迷恋于历史,热情总是指 向过去。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供他游戏的" 向过去。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供他游戏的" 无底棋盘",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时空里自 ", 无底棋盘",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时空里自 由飞翔,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 由飞翔,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哀伤的 传奇。 传奇。构成苏童小说人逃亡与还乡者;(3) 类意象群落:(1)旧城少年;(2)逃亡与还乡者;(3) 红粉。 红粉。这些人物在南方阴霾潮湿的天空下生 老病死,梦呓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寓言, 老病死,梦呓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寓言,共同 构筑了南方颓废的历史。 构筑了南方颓废的历史。
张翠荣 论童年经验对苏童小说创作的 影响方跃平 年轻作家苏童的小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苏童生于江南古城苏州, 苏童生于江南古城苏州,有着孤独而寂寞的童 年,对于祖辈生活过的扬中有着难以释怀的 “故乡情结”, “故乡情结”,在体弱多病的日子里积聚了敏 锐的观察力, 锐的观察力,同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 感受力, 感受力,这一切都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促其形成“说故事”的创作风格, 影响,促其形成“说故事”的创作风格,并以多 种方式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童年经验 对其“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香 椿树街系列”以及“宫廷系列”等四类小说
苏童,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 苏童,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 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 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 年开始发表小说,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 》、《红粉》、《妻妾成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 》、《城北地带》、《已婚男人 城北地带》、《已婚男人》 群》、《城北地带》、《已婚男人》和《离 婚指南》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 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 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蜚声海 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 内外。 内外。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入先锋派小
一是在作品的选材上,喜欢在旧式的生活题 材中发掘、体验、想象,无论是着意于伤感、 颓废、消极的生命形态,还是臆想存在的疼 痛,都会很强烈地表现出丰富的沉淀和文化 分量,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家理解世界方 式的特别。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以 渐渐“消逝的历史”和衰朽、腐败的家族、 家庭为故事,
苏童的家族史观
研究现状
学者:钱颖伟 先锋小说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曾以其独特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曾以其独特 的面貌引起评论界的广泛争议,涉及到文学 最本质的问题,并且对今后的小说创作依然 有着启发意义。对先锋小说研究现状的作一 次简要的综合性评述,既有纪念意义,更具 有启发意义。
研究现状
说家行列。 说家行列。
苏童笔名的由来
作家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 本名童忠贵。 年生于苏州, 作家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本名童忠贵。 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 “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 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 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 命与名随” “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 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 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 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 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 苏童的文学地位: 苏童的文学地位: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 表之一,其创作有着独特的魅力 其创作有着独特的魅力。 表之一 其创作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 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 积极实践着先锋 旧说新 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 善于描写女性形象 的创作理念。 的创作理念。
女性主义
苏童虽为 男性作家 。却能以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中 国女性 苏童的小说 以一种全新 的叙事姿态打破 了传统
小说的叙事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成就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一种 小说的叙事形式。 新的叙事模式 ,引起评论家对女性小说 、先锋 小说 、文学观念发展问题的研究 .进 一步促进 了文学 观念的更新。 观念的更新。但是 ,苏童的女性小说整体上带有浓厚 的宿命色彩 ,仿佛这些悲剧是女性生命 中所必须承受 的苦难 ,就像女人生下来就接受 了上天赐予的美丽一 样 ,自然也就有义务去承担它给你的不幸 。
首先,南方作家都是在努力地克服了“南方” 方言话语惯性的同时,确立自己对地域、文 化南方的表达信心的,关于这一点,余华、 苏童等人都表示过,在自己使用的方言与以 标准的普通话写作之间所作的艰苦“搏斗”。 他们在“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北京音为 基准音”的现代汉语写作中,顽强地对自己 赖以成长的地方方言进行了颠覆,服从于现 代、当代文化的表意方式和内蕴。
马原
洪峰
残雪
苏童
余华
格非
残雪简介
残雪原名邓小华。祖籍湖南,1953年生于生于 残雪原名邓小华。祖籍湖南,1953年生于生于 长沙。《山上的小屋》 苍老的浮云》 。《山上的小屋 长沙。《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 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 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 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 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残雪曾经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 残雪曾经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关注 女性内心的状态为特征。 女性内心的状态为特征。
残雪作品中的先锋意识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象的 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 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恶 与无望, 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 态的寓言的层次。残雪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 态的寓言的层次。残雪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形 式上受到西方现代派做品的影响, 式上受到西方现代派做品的影响,但内容却表达了 强烈的中国特色的现实感受,以臆想、梦呓的手法 强烈的中国特色的现实感受,以臆想、 组织神秘荒诞的叙述反问,造成朦胧晦涩、 组织神秘荒诞的叙述反问,造成朦胧晦涩、离奇可 怖的审美意象。 怖的审美意象。她的作品有一种对人性丑恶的近乎 残酷的透视力, 残酷的透视力,对人类生存的悲剧本质进行无可保 留的暴露,表现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留的暴露,表现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苏童的家族史观
苏童的家族史观其实是南方文化的一种体现。 苏童最具个性的文学魅力则在于,他的写 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 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成为贯注写作始终 的内在底色和基调,形成别具风貌的文学叙 事。 从文化文学的传统渊源、人文地理的沿革方 位、语言与思想的品质、“言语悬殊”等方 面入手。
叙事艺术* 叙事艺术 他的小说叙事植根于他独特的南方想象中, 他的小说叙事植根于他独特的南方想象中,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 南方图景, 南方图景,
一、*主题 主题* 主题 苏童小说的主题主要由人性中的欲望话语、 苏童小说的主题主要由人性中的欲望话语、叛逆与宿命的人生逃亡以及对历史 与文化的解构努力三大块组成 童年意蕴* 二、*童年意蕴 童年意蕴 小说以其独具特色的南方风味,寓意浓厚的文化意象 精致婉转的传奇故事,凄厉 寓意浓厚的文化意象,精致婉转的传奇故事 小说以其独具特色的南方风味 寓意浓厚的文化意象 精致婉转的传奇故事 凄厉 优雅的感伤情怀。 优雅的感伤情怀。 文化的解构努力三大块组成。 文化的解构努力三大块组成。
苏童小说与残雪的不同点
苏童小说中不写社会的腐败, 苏童小说中不写社会的腐败,更多的是描写生命力 的旺盛,主张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欲望, 的旺盛,主张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欲望,这一观 点在他的小说《妻妾成群》得到体现, 点在他的小说《妻妾成群》得到体现,作品中陈千 佐这个男人是大宅中女人的欲望对象, 佐这个男人是大宅中女人的欲望对象,为此大宅中 的女人们钩心斗角,对欲望的追求达到极致。 的女人们钩心斗角,对欲望的追求达到极致。 苏童因得以施展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 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 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 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并在人物的活 动与心理中设置种种精确传神且又富有神秘性的多 义隐喻, 义隐喻,由此而使作品具有了超越客观层面的主体 精神向度。 精神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