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分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还对保障粮食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优势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农产品对外贸易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拥有各自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劳动力、技术等方面。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广阔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而另一些地区则在特色水果、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

通过农产品对外贸易,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这样一来,全球的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和高效的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率。

其次,农产品对外贸易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创新。

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各国为了提高自身农产品的竞争力,会不断加大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

当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时,与之相伴的还有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和保鲜技术。

这种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有助于各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领先,通过贸易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这些技术并加以应用和改进,从而推动本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贸易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会促使各国不断创新农业技术,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多样性的需求。

再者,农产品对外贸易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规模。

国内市场的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国际市场则为农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销售空间。

通过参与对外贸易,农产品生产者可以突破本国市场的容量限制,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从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此外,国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为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例如,某些传统的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可能已经趋于饱和,但在其他国家却可能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毕业论文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毕业论文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毕业论文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之后从我国较低的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弱、农产品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贸易壁垒这四方面陈述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产品企业贸易竞争力、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实施全程安全质量管理,早日与国际同歩等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贸易壁垒目录1前言 1 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1 2.1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1 2.2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12.3农产品出口贸易区域分布 2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3 3.1较低的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制约农产品出口 3 3.2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弱 3 3.2.1出口农产品比较优势下滑3 3.2.2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优势4 3.3农产品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4 3.3.1农产品企业融资难4 3.3.2农产品企业规模小5 3.4贸易壁垒越来越高,农产品出口难度大5 3.4.1关税壁垒和农业补贴 5 3.4.2绿色壁垒6 3.4.3技术壁垒 6 3.4.4反倾销的滥用 6 4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7 4. 1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74. 2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7 4.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产品企业贸易竞争力7 4. 4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实施全程安全质量管理,早日与国际同歩85结论8参考文献10 致谢111前言中国加入WTO以来,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农业,当然我们不容置否,由于其他国家的地方保护政策,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技术壁垒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分析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分析
c m pa a i e d a a wa c nd t d p y ng o pr h n i e o pa a i a a a i e . o r tv a v nt ge s o uc e a pl i c m e e s v c m r tve dv nt ge nd x Ba e n t e r s l na y i g c m pa a i e a v nt ge c m b ne ih t e ls i iu ton o s d o h e u t ofa l zn o r tv d a a o i d w t he r a itc st a i f H e a o i e, s m e s g s i s w e e pr p e n n pr v nc o u ge ton r o os d, whih i l e pe e y on s i n ii nd c ncud d de nd nc ce tfc a
t c ol g c lp o e s,de e o e hn o ia r gr s v l pme t o e r c s i f a rc lur lpr du t n fde p p o e sng o g i u t a o c s,c tv to nd uli a i n a i mpr v me t o he o e n f t ma ke s s e , a d f li r t ytm n ul mpl me t to o a d s r t g nd r uc i e n a in f br n t a e y a p od ton
Ana y i fExp r mpa a i e Adv n a e o a a t rz d l sso o tCo r tv a t g fCh r c e ie Ag iu t r lPr du t n H e a o i c rc lu a o c si n n Pr v n e

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分析——基于—年的双边贸易数据

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分析——基于—年的双边贸易数据

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
农产品种类:中 日两国农产品种 类丰富,竞争激 烈
出口市场:中日 两国农产品出口 市场重叠,竞争 激烈
价格竞争:中日 两国农产品价格 竞争激烈,影响 贸易平衡
技术竞争:中日 两国农产品技术 竞争激烈,影响 贸易质量
中日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农产品种类:中日两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互补性强 市场需求:中日两国市场需求互补,有利于促进贸易 技术合作:中日两国在农产品技术方面有合作,互补性强 政策支持:中日两国政府对农产品贸易有政策支持,互补性强
贸易发展趋势
贸易规模:中日 农产品贸易规模 逐年扩大
贸易结构:中日 农产品贸易结构 不断优化
贸易方式:中日 农产品贸易方式 多样化
贸易壁垒:中日 农产品贸易壁垒 逐渐减少
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分析方法
比较优势分析:比较中日两国农产品的产量、品质、价格等方面的优势 市场需求分析:分析中日两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包括消费习惯、消费量等 贸易政策分析:分析中日两国的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等 产业链分析:分析中日两国农产品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贸易壁垒:日本 对进口农产品设 置较高的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
市场需求:中日 两国对农产品的 需求存在差异, 导致贸易不平衡
农产品贸易政策和制度差异
关税政策:中日两国的关税政策存在差异,影响农产品的进出口
非关税壁垒:中日两国的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等,对农产 品贸易产生影响
贸易政策:中日两国的贸易政策,如贸易协定、贸易优惠等,对农产品贸 易产生影响
贸易政策:中日 两国政府对农产 品贸易有相应的 政策支持和限制 措施
贸易地位和作用

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3期

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3期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刘小波等: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图2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农产品类别各大类农产品出口结构的改变是由出口增幅的不同造成的。

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①的分析,市场的扩大效应和竞争力提升效应对园艺类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基本相同,即哈萨克斯坦园艺产品的市场需求效应和中国园艺产品本身的产品竞争力提升效应同等水平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

大宗类产品出口变动的原因是产品竞争力下降造成的,同时哈国市场的需求效应也下降。

尽管中国出口食品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但是哈国的市场需求效应较大,从而保证了食品类出口的稳定。

动物类和其他类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既有市场扩大效应也有竞争力提升效应,但产品竞争力提升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几乎是市场扩大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的10倍,足以说明在市场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升产品竞争力完全可以促进出口的增长。

表32000---2006年中国各类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出口增长源泉分析(%)(二)市场份额结构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进口国主要分布在其周边范围: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等。

哈萨克斯坦从这几个国家进口的农产品占到其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8.55%(2006年)。

因此,本文仅以这些国家为例,对比分析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哈萨克斯坦市场所占份额的结构。

如表5所示,2000--2006年,哈萨克斯坦从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量所占市场份额呈现“u”形,比重在2002年跌到谷底为48.52%,2006年基本恢复2000年的水平,最近的2006年是58.55%。

具体来看,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虽然2000--2006年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仍占到43.14%的市场。

相比之下,哈萨克斯坦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比重轨迹呈现倒“u”形,即在2002年达到最高的5.05%,2006年基本恢复到2000年的比重标准。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外文翻译中英对照中英互译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外文翻译中英对照中英互译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译文正文: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摘要:本文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测算了1980-2003年期间中国部分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其比较竞争力。

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在可食用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上仍然具有比较优势,但是24 年来中国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贸易; 显性比较优势(RCA); 竞争力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为增加外汇、就业机会及城乡居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农产品贸易余额为2.5美元亿美元,占外贸顺差总额的9.8%。

诚(2003)报道,由农产品出口可直接和间接创造19.88个就业机会。

巴拉萨(1965)在全球层面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农产品的相对竞争力可以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RCA),这对意识到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地位有作用的。

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公式有某些类型的测量方法可以判定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其中RCA指数就是重要的一个,RCA的概念基于的是传统的贸易理论。

原来的RCA指数,由巴拉萨(1965),可以被定义为:RCA= (X ij /X it) / (X nj / X nt)其中x表示出口,i代表一个国家,j是一种商品,x ij表示i国用来出口商品j。

t代表一组商品和n代表一组国家。

因此,该方程分析一个国家的出口占世界出口的商品与该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

如果i国家j商品的世界出口份额,占i国的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份额越大,RCA将越大于1,这表明一个国家在生产特定商品上有一个“显性”比较优势。

RCA是基于观察贸易模式。

RCA价值的增加意味着在一国一种商品的竞争力增加。

这种测量是很容易,它被广泛采用。

但在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贸易格局被政策和干预扭曲,因此可能会歪曲潜在的比较优势。

这在农业部门尤其如此,政府的干预是司空见惯的,这一点由巴拉萨(1965)指出。

进口限制的程度,出口补贴和其他的保护政策可能会扭曲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正在成为关注的问题。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新疆地区疆土辽阔,对于农产品的种植很有优势。

经济不断发展,农产品贸易活动也日益频繁,所以对于新疆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和策略的分析很有意义。

本文通过整合各种数据首先分析农产品出口现状和趋势,并找出影响出口贸易格局的因素,进而研究出口策略,为农产品出口谋求新的发展,改良农产品出口格局提供保障。

标签:经济全球化;农产品出口现状;农产品出口策略;出口贸易格局一、新疆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一)出口规模从出口数额上来看,从2001年的1.93亿到2017年的9.3亿,新疆的农产品出口数额稳步攀升,在短短的16年时间内,每年交易数额均破8亿美元大关,在2005年至2008年贸易势头良好,平均同比增长率均高于30%。

可以看出,新疆农产品在出口额,出口增长率上在2001到2017年年基本表现良好,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二)出口产品结构主要出口品有鲜干水果,蔬菜,谷物等。

首先,我们注意到从2010年开始,原棉,乳及奶油,天然蜂蜜,烤烟的出口量为零,说明出口农产品的种类逐渐减少。

另外,出口农产品的种类也在减少。

番茄酱,鲜干水果和蔬菜为主要出口产品,基本都保持在80%以上,其中,番茄酱尤为稳定,保持在50%以上。

此外,观察各种农产品的增长率,不难发现鲜干水果增长态势良好,由2005年的14.46%发展到2016年的23.9%,而蔬菜所占的比重虽在2006年和2010年有所增加,但大体上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8.47%减少为2016年的4.04%,减少了一半以上。

辣椒所占的份额也大幅减少,由2005年的5.45%减少为2016年的0.54%。

(三)农产品出口贸易地理方向从出口份额中可以看出新疆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哈萨克斯坦,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除了2010年为39%),第二大市场为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保持在30%以上。

第三大市场为俄罗斯,一直占有11%以上的份额。

从零四年的数据中,哈萨克斯坦占77.63%,2008年以来其实是有所减少的。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中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今大豆生产、贸易的现状,揭示了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的原因。

并通过对我国的大豆竞争力水平、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因素以及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的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大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正文引言: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了5000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

然而自我国于1996年全面开放大豆市场以来,大豆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外的大豆大量涌入我国,进口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得我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的大量进口,不但损害了占农业人口4.66 %的大豆生产者的根本利益,还使得我国油脂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大豆交易过程中,少数跨国公司已经实质上控制了大豆的生产、流通,并通过基金买卖等方式,间接影响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CBOT)的价格,并使得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最终成为“大豆风波”(2004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的美国大豆升贴水期货价格为1064美分/蒲式耳,但5-6月份,大豆价格竟突然直线下落,至7月已跌至590.4美分/蒲式耳1 )的直接受害者。

随后ADM等跨国公司对我国油脂压榨企业的地价收购,加强了其对我国大豆消费市场的控制。

在我国大豆产业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只有认真审视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大豆振兴计划出谋划策,才能使我国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面对挑战。

一、我国大豆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一)、大豆生产与贸易概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含优质蛋白的大豆日益成为人民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迅速扩大。

然而在我国大豆呈现刚性增长之际,本土大豆的产量却始终维持在1500万吨左右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大豆需求的缺口主要靠进口来补充,到2003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总量更是突破了2000万吨,超过了我国国产大豆的生产规模(见表1),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分析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的、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在过去30多年中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后的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以改革促进增长的现象称为改革的“做大蛋糕效应”。

蛋糕做大之后,就会形成新增资源,在市场机制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生产通常会按照市场的需要和比较优势的要求,把新增的资源进行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

其中,以我国的外贸领域为例,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外贸成就就是立足于比较优势而取得的。

具体体现在:第一,外贸结构逐步反映了要素禀赋。

从进口品的结构变化看,农业密集型产品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增长最快;在出口结构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86年后较快增长,虽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也在提高,但它的大部分生产是对进口原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其中进口零部件占到出口值的五分之四,因而这类出口实质上仍属劳动密集型。

第二,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我国劳动力同外商的资金、技术、市场相结合,贯彻和体现了比较利益思想。

近些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

由是观之,我国已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初步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模式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模式。

自1978年至今,中国农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不到世界总面积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民的温饱。

因而,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可能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禀赋有很大关系。

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

对此,我们的有效对策是:第一,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第二,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

根据中国的要素禀赋和产品持征,在农作物的选样上更偏至于种植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作物,这表示需要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投入。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的前景并不悲观。

虽然影响中国农业增长的不利因素是存在的,但技术进步的潜力仍然存在,农民、政府、消费者和国际贸易伙伴都会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

人口越来越多,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但人均消费的农产品却越来越丰富。

可见,中国农业的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在实证分析中,国外的一些学者构造或选择了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

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的相对成本,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Michaely指数,X2指数等等。

本文中我们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量化分析。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比较优势结果的分析来反映产品的竞争力。

该方法的优点是分析直观,容易理解,而且随着产品进出口统计的不断完善,对产品比较优势的是由观测比从原因上考察要容易得多。

如果一国某一部门的RCA等于1,那么该部门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OECD的平均水平相同;如果RCA大于1,则认为该国在该部门处于比较优势;如果RCA小于1,则认为该国在该部门处于比较劣势。

烟草的RCA一度上升从而由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外,其它15种农产品的RCA均下降或保持平稳状态。

它们可分为5类:(1)杂项食品、含油籽仁及果实和纺织纤维等8种农产品的RCA呈下降趋势。

其中肉及其制品、咖啡、茶叶、可可及调味香料、饲料、杂项食品、纺织纤维5种农产品由具有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

(2)饮料、天然及合成橡胶、动物油脂和固定植物油脂4种农产品的RCA变化不大,且历年均不具有比较优势。

(3)食糖及蜂蜜的RCA波动较大,具有比较劣势的年份稍多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年份。

(4)谷物及其制品的RCA波动较大,大致每过3、4年发生一次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相互转化。

(5)乳品及蛋品的RCA逐年下降,且历年均不具有比较优势。

它们的RCA变化对中国农产品总体的RCA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后计算我国这16种农产品的世界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所得结果没有详细列明。

但是对出口份额的分析,我们看到:对各种农产品历年的份额进行排序后,该顺序一般比较稳定;份额在10%以上的农产品一般包括水果及蔬菜、谷物及其制品;有的年份也包括肉及其制品或咖啡、茶叶、可可及调味香料。

其他的重要农产品包括乳品、蛋品、饮料和纺织纤维。

中国农业在1978—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1991—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1978—1991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各种农产品的RCA乘上它们的份额)在0.l以上的农产品一般有6种;而在1992—1998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在0.l以上的农产品只有2种,最大的值来自水果及蔬菜,此外是谷物及其制品(在1995年和1996年是肉及其制品)。

失去比较优势的最重要的农产品是纺织纤维。

再选取47种三分位的SITC农产品,分别计算它们在1978、1988、1998年的RCA。

得出:197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5种,占样本总数的53.19%。

198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1种,占样本总数的44.68%。

199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13种,占样本总数的27.66%。

其中有极强比较优势(RCA>215)的农产品只有4种,占样本总数的8.5l%;有次强比较优势(215<RCA<1125)的农产品有7种,占样本总数的14.89%;有中等比较优势(RCA<018)的农产品有3种,占样本总数的6.38%;有较弱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33种,占样本总数的70.21%。

这是因为1978-1988年期间,RCA下降的农产品有32种,RCA上升的农产品有15种。

其中由具有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8种,由不具有比较优势到获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4种。

1988—1998年期间,RCA下降的农产品有32种,RCA上升的农产品有15种,这与前一期间相同。

但这一期间由具有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9种,由不具有比较优势到获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只有1种。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RCA的下降主要发生在1988—1998年期间。

农产品比较优势正逐步由少数产品所占有。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1)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在内的粮食产品已经基本失去比较优势。

粮食产品为土地密集型产品,中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率较低,不具备竞争的自然禀赋优势。

目前中国还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仅有大米、未粗磨玉米和小麦类混合粉及团状物。

(2)肉及其制品与活动物一直具有比较优势。

目前中国的生猪等畜产品多为农户散养型,劳动力资源是比较优势;相关产品的加工制品因国内消费偏好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3)油类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

其中固态固定植物油和含油籽仁及果实由比较优势变为比较劣势。

(4)园艺类农产品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园艺类农产品主要包括各类水果、观赏类树木及蔬菜,多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中国在此类产品上具有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除干果、鲜果及坚果失去比较优势外,其它类别一直保持了比较优势。

(5)纺织纤维失去了比较优势。

主要原因是植物纤维和黄麻纤维由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

棉花和蚕丝本来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但由于1990年代以来国内需求的激增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到1995年左右均失去了比较优势。

入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将获得诸多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入世会使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的进口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自1995年以来,中国粮食已经完全失去了价格优势。

其中小麦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8%,玉米高出71.1%,大米高出17.8%。

2美国对谷物的出口补贴,使中国粮食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加上中国对美国西北部小麦进口禁令的解除,可以预计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将急剧增长。

3进口配额与以往实际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

到2005年,小麦、玉米和稻米的配额量将分别达到930万吨、720万吨和530万吨,而1992—1998年小麦、玉米和稻米的实际平均进口量仅为681.8万吨、85.3万吨和53.4万吨。

4入世后,每年进口配额的一部分必须分配给私营部门。

在这种条件下,只要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政府就不能再用传统的办法通过国有外贸部门的垄断地位把进口数量控制到配额数量以下。

5中国入世后,农业平均关税要从22%降至17.5%(除粮棉油免税外,中国一般的农产品关税税率为50%—70%,高的达100%以上),降幅很大。

这样一来,以前受保护越大的产品,其进口增长的幅度就会越大。

中国的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到2000年进出口总额已达4723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69%和67%,挤身世界贸易大国的第9位。

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出口扩张难度增加。

由于对外贸易基数很大,如果保持现有速度将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贸易国的贸易额,显然这是不易达到的。

贸易规模的扩大,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典型事例。

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都比较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表现在利用外资方面就是大量的外资投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用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

另外,外资企业还与我国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

这与我国想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的本意有偏差。

它强化了我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产业的升级替换,从而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我国无论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陷阱。

但是,从比较优势陷阱的生成机制看,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开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促使我国快速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