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意境鉴赏

古诗词中的意境鉴赏

古诗词中的意境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体验和触动。

这些意境既出自于诗人的精神世界,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首代表性的古诗词,探索其中的意境之美。

先来看看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和周围山河壮丽的景象,展示了人的视野的广博,追求进取的豪情。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可以亲身感受到巍峨的山峰和湍急的河流,思绪随着云卷云舒,向远方奔腾而去。

这种宏大的景观意境勾勒出人的胸怀和人生追求,激发着读者心灵的共鸣。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宋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破烟。

”这首诗以秋天的夜晚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晨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神秘的氛围中。

诗中借助“萧关逢候骑”和“都护在破烟”来暗示着古代战争的惨烈,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纷乱。

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凄凉和悲壮的意境,领悟到人生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再来欣赏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百年征战几人回?苍茫如雾山河。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词以长江的奔腾激流为背景,通过刻画江水滚滚、浩渺无边的形象,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了一种超脱于世俗喧嚣的治世之志,而最后两句“苍茫如雾山河,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追溯着文化的源流,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深处的人情冷暖。

整首词以宏大的背景和离经叛道的情怀,勾勒出一幅荡气回肠的意境画卷。

以上的几首诗词只是古代诗词意境的冰山一角,每一首古诗词都耐人寻味,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妙的意境描绘。

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文字的美感,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回响和情感的寄托,从中领略到人生的哲理和才情的升华。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既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人文哲学。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绪的回味。

而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并不只是单纯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更要通过心灵的感悟去理解其中的隐含,从而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妙。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

一、感知诗词气氛诗词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注重的是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作为读者,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媒介——文字来感知诗词的气氛。

比如,在阅读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们可以通过描绘的月亮明亮而清寂的形象,以及诗人静谧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到诗中所传递的安宁和宁静。

因此,读懂古诗词的意境,就需要我们通过文字描绘的氛围去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品味诗词情感古诗词常常通过深邃的情感表达诗人的思绪与境界。

当我们读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国的思恋之情。

通过品味诗词中的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感受与追求,从而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三、理解象征与隐喻诗词作为一种典型的象征性表达方式,常常使用丰富多样的象征与隐喻来传递诗人的意境。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诗人通过“篱萧”、“砧杵声”等生活场景来象征孤寂与离别的情感。

因此,在读懂古诗词的意境时,我们需要理解其中的象征与隐喻,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把握诗词的音律古诗词的音律是其独特之处,也是表现意境的关键之一。

通过把握诗词的音律,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诗人通过巧妙的音律排列,营造出豪放奔放的氛围,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人物身世坎坷的情感表达。

因此,读懂古诗词的意境也需要我们通过把握诗词的音律,来更好地感受其中的美感。

五、与诗词产生共鸣最后,读懂古诗词的意境需要我们与诗词产生共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形成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寓意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寓意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寓意
哎呀呀,咱来说说古诗词中那些常见的意象及寓意吧!就好比月亮,你看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月亮在这里就代表着思
乡之情呀!例子就是,当你一个人在外地,晚上看到那轮明月,是不
是也会突然想起家乡呢?还有柳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柳树常常象征着离别呀!就好像和好朋友分别时,看着路边的
柳树,心里那股不舍劲儿就上来了。

再说说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它代表着坚韧不拔的品
质呢!就如同在困难中依然努力坚持的人,不畏惧严寒,努力绽放自己。

桃花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在这里是不
是有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觉呀?这就好像你回到小时候玩耍
的地方,发现一切都变了,只有那棵桃花树还在。

古诗词里的这些意象,就像是一个个神奇的密码,能让我们感受到
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情感。

鸿雁,那可是常常代表着书信和思念呢,“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哎呀,这多有意境呀!想想看,在等待远方亲人消息的时候,看到天上飞过的鸿雁,心里该有多期盼呀!
而流水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常常寓意着时光的流逝,
就好像我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怎么也留不住。

这不就像我们小时候
总觉得时间过得好慢,长大后却发现时间飞逝得让人措手不及嘛!
我觉得呀,这些古诗词中的意象和寓意真的太有意思啦!它们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情感和心境,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我们要好好去品味这些意象,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呀!。

语文教案: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

语文教案: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

语文教案: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更好地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意境的基本概念
2.古诗词的意境分析方法
3.学习范例古诗词《静夜思》、《登高》、《鹿柴》等
4.小组讨论和展示
三、教学方法
本次语文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包括讲解、分组讨论、展示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出示几幅画作和相对应的古诗词,激发学生们对于意境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们进入话题。

2.意境的基本概念
在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教师简单的讲解了意境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古诗词的意境分析方法
分别从格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并结合学习范例进行示范。

4.学习范例古诗词
学习范例古诗词《静夜思》、《登高》、《鹿柴》等,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其中结合各种教学素材,通过图片、PPT等形式进行呈现。

5.小组讨论和展示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分小组讨论,并执行人员交叉提问等方法,使其在讨论中相互借鉴,进一步加深对于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语文教学,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所包含的意境,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们可以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思维深度,提高自身的品位和修养。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境》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境》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境背景介绍古代中国文人往往以山水作为创作题材,表达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境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也传递了情感、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古诗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深意。

1. 清明 -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读: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展现了雨天里游子思乡、流浪他乡的孤寂与困惑。

作者通过用心观察自然景色,将目光投向远方的杏花村,这里是他心灵寄托之所。

在这种对比下,自然风光成了心灵故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产生联系。

2. 登高 - 王之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读:王之涣的这首诗以登高为主题,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进入大自然中感受孤独与广阔的心境。

从猿啸到鸟飞回、从落木到长江滚滚而来,作者通过描绘景色的变化及声音的交织,展现了对大自然独特而庄严氛围的领悟。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读: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借助巍峨高耸的鹳雀楼寓意人生追求的不断向前。

从山水之间传递出“欲穷千里目”的豁达和胸怀,并以幅员辽阔的国土象征着无限可能性。

通过探索更高一层楼,可以看到更广阔、更壮丽的风景和前方未知的世界。

结语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奥的山水意境。

它们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精准而艺术地描绘,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通过描写山水景物和联想,古诗词与人类内心之间建立了联系,并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内在美学享受。

注:以上所述内容全部由百度百科原创编写,不涉及任何来源复制和粘贴。

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

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

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词,无不展现出独特的美丽意境。

这些古诗词中通过巧妙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创造出一个个美丽绝伦的景象和情感世界,让人不禁为之倾慕。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自然、人物和思绪三个方面探讨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

一、自然美的意境在古诗词中,自然景色常常以生动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示出来,塑造出各种美丽的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则展现了江城夜景的秀丽和恬静,令人陶醉其中。

这些描绘自然的诗句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超脱尘俗的境界。

二、人物美的意境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以情感的方式表达,并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出美丽意境。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形容了杨贵妃娇艳的容颜,给人一种妩媚动人的美感。

宋代晏几道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则以周瑜的英勇形象打动了人心,让人感受到了英雄的风采和壮丽。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深度,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成为了美丽意境的载体,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

三、思绪美的意境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象和人物的描写上,还体现在表达思绪和情感的方式上。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以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都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美丽意境。

这些意象丰富而深刻的描写,通过带入人们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产生共鸣,品味到更深层次的美感。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以其细腻的描写、深远的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从自然美到人物美再到思绪美,每一首古诗词都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正是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丽意境,让我们愿意驻足其中,感受到那一缕清香、那一抹温暖,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力量的美。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
有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王昌龄“三境说”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田园、山水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等等。

藉物直抒胸臆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诗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等等诗词包含了一种典雅含蓄美,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蜀道难,难于山青天。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等等,表达的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

事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其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创作主要有三种方式:1、情随境生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会,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物境,忽有感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
起,兴是清秋发。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的情思意会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

2、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的物境于是也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愫。

杜甫的诗“雨洗涓涓静,风吹物物香”,李白的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意。

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等等,这些诗句在诗中所写的意境显然都带有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完美交融,创造出了一个情感的世界。

3、体贴物情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他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诗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彷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这固然是出自于人的想象,但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三者交融的的地步。

事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

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
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