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方位
中国的经济特区——进程丶经验与理论探索

中国的经济特区——进程丶经验与理论探索中国的经济特区—进程、经验与理论探索一、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进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加快经济发展和与世界接轨,在一些地区设立了几个具有实验性质的特殊经济区域,这就是经济特区。
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在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和倡议下,广东省、福建省分别提交了关于在一定区域中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紧接着,在广东的汕头、福建的厦门也设置了相应的出口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当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是中国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的法律标志。
1985年以前,四个经济特区主要进行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1986年起,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
至此,中国的经济特区数量增加到了5个,并保持到现在。
二、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深圳为例二十多年来,五个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仅远远超越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从全球角度看看,其发展也是惊人的。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经济特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其中,深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此,我以深圳为例,简要介绍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成就。
深圳市原来只是广东省宝安县的一个边境小镇。
80年代初期的深圳还很落后,到处都是菜田,居民以务农为生,城镇建设极为简陋。
成为经济特区后,深圳紧紧地抓住了发展机遇,积极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二十多年来,深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从一个边境小镇发展成拥有1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特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重点。
而这些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试验田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向世界分享。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一、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期1978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也随之成立。
根据政府的计划,中国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而深圳作为“实验田”先于其他三个地区成立了。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内和国际上试验各种经济制度和政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特区的目标是吸引外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四个经济特区成立后,中国还计划在沿海地区和重点城市再次设立专门经济特区,并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特区,例如:海南岛、香港等。
这些经济特区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寻求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1、新生代特区的独特发展模式1979年,深圳经过3年的建设,成为中国新生代经济特区的代表。
为了推动深圳的发展,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支持,如降低关税、税收优惠、放宽外汇管制等。
这些政策在短时间内营造了一个适合外商投资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政策不断优化,深圳特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商参与。
同时,深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把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特区的战略转型和成功经验的输出当1980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国进民退、政企分开”的阶段时,经济特区也面临了转型的问题。
198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合作发展战略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及周边城市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特区转型为经济特区移动经济中心,深圳开始从一家单一企业向多元化领域的大型企业发展。
此后,中国经济特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和管理体制。
政府制定的精准政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国内外自由贸易区的缔造和投资引导等策略都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二节 经济特区

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贸易自由 金融自由 投资自由 运输自由 业务活动自由
(二)保税区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所设置或 经海关批准注册并受海关监督的特定地区 和仓库,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可以暂时 不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也不缴纳出口 税。
保税业务体系: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仓库区 1. 保税仓库。特点是:不进行加工、组装和生产 业务。 2. 保税工厂。具有出口加工区企业的功能,保税 工厂的设置比较分散。 3. 保税仓库区即保税区。与上面两个相比,占地 面积更大,经营范围更宽,区内既可储存又可 加工生产。 这个保税业务体系的建立对推动转口贸易和三角贸 易,拓展经贸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
香农镇位于爱尔兰西部的香农河北岸,原是一个小 小村庄,现已发展成为有人口约9,000人的新兴城 市。航空史上,在喷气式飞机问世之前,香农成为 重要的中途站。航空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在世界航 空领域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1959年,爱尔兰政府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决定在香农国际机场旁建立香农自由贸易区。同 时成立香农免税机场开发公司,负责推进当地航 空业的发展。香农自由区是爱尔兰最早的自由贸 易区,毗邻香农国际机场,传统优势航空业发达、 陆运与海运交通便利。
(二)大发展阶段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形式:出口加工区
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国际机场附近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1965年我国台湾省的高雄港兴建起世界上 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经济特区 之后,出口加工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迅 速涌现
(三)向高级综合化转化阶段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新趋势: 一些出口加工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 型过度。 设置专门特区,引进技术、知识密集型工 业。 如: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
八年级历史经济特区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经济特区知识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中,经济特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关于经济特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经济特区的定义经济特区是指政府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外资,实行的在部分地区内实行特殊的政策,包括关税、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以吸引外商投资和技术密集型业务。
2.经济特区的沿革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在1979年在广东省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数十个特区,如深圳、珠海、厦门、上海、汕头、天津等城市。
3.经济特区的政策经济特区的政策非常重要,通常包括:1)放宽市场准入门槛;2)放宽外汇管理;3)放宽税收政策;4)增加土地供应;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4.经济特区的优势经济特区的优势主要包括:1)开放环境,吸引外资;2)外汇管理灵活,便于外资运作;3)税收政策优惠,提高企业竞争力;4)政府支持强有力。
5.经济特区的挑战经济特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1)环境问题;2)是否真正具有吸引外资的能力;3)政治风险;4)失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等。
6.经济特区的作用经济特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2)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往来;3)带来中国所需要的外国技术和管理经验;4)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为地方和国家做出贡献。
结语: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经济特区面临着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解决。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课改革开放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课改
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
识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参考
人教版初二下册历史第六课知识点归纳。
四史知识复习题库(改革开放史70题)

A.1979
B.1978
C.1980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 B )。
A.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B. 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 C. 中央顾问委员会
4.1978 年 12 月,18 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的地方是 ( A )。
A. 安徽凤阳小岗村 B. 江苏江阴华西村 C. 山西昔阳大寨
A.农村人民公社是吃大锅饭。
B.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C.农民劳动一年,收入却不多。
D.农民文化思想素质较低。
61.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B )
A.1978 年
B.1985 年
C.1992 年
D.2000 年
62. 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D)。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B.舟山群岛
C.南麂岛
55.2013 年 12 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发出“五水共治”总动员令。“五水共治”的 主要内容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节水,其中( A )先行。
A. 治污水
B.抓节水
C.保供水
56.1980 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D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三届三中全会
C.十四届三中全会
10.( B )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
A.1991
B.1992
C.1995
11.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地提出和论述了( B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高中政治 2024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课全书默写填空( 含答案)

高中政治2024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至四课默写填空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动力。
2.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产中结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劳动产品。
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4.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占有生产资料并_____________奴隶;奴隶_________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______________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5.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____________的广泛使用、___________的出现,_________的发明和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______________的门槛。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7.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种生产过剩是______________ 10.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特区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特区1. 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划定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实行特殊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
这些特殊制度和政策通常包括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2. 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2.1 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中国的经济特区起源于1979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为了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中国政府决定在广东、福建等地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
这些经济特区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2.2 经济特区的扩大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特区不断扩大与发展。
除了原有的四个经济特区外,中国陆续设立了许多新的经济特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这些特区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与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们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中国的做法,在自己的国土上设立经济特区,以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特区的功能与作用3.1 吸引外资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特区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这些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特区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它们可以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 探索改革创新与政策试验经济特区通常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创新和政策试验。
这些特区可以尝试新的经济制度、金融体系和市场机制,为全国的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4. 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4.1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特区也面临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方位
——评鲁兵教授的《中国经济特区新论》
王天意
年初,当鲁兵教授将他的专著《中国经济特区新论》赠与我的时候,我便有一种好奇:看看潜心于特区研究的资深专家是如何评说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方位的。
这种好奇并非偶然,多年来,“特与不特”的争论不绝于耳,也使人们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前途产生了困惑。
2002年,当“我为伊狂”网友抛出洋洋洒洒的《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后,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深圳前途了思考,也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特区前途的思考,我们甚至可以听到一种清晰的否定特区的声音:经济特区情结的终结。
如果说,以往关于“特与不特”的争论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争论则更具有深刻的背景,不仅仅是因为WTO一些基本原则对以往中国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惠政策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走向对经济特区的功能定位也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自然有更多的理由问:中国还有必要再搞经济特区吗,未来的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毫不掩饰地说,我就是带着这种挑剔的眼光和诸多疑问来读鲁兵教授的《中国经济特区新论》的。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经济特区新论》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气息,紧紧围绕人们心中的困惑纵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读来令人解渴。
显然,鲁兵教授对特区和特区研究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经济特区新论》既是他个人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也在试图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做一次总结和展望。
书中以详实的资料和开阔的视野回顾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展示了特区的现状和模式特征,描绘了特区未来的定位和前景,让人们体味到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
开放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功勋,认识到特区存在的理由及发展中的现实挑战,也启发了人们对特区未来新定位的理性思考,仅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经济特区新论》就有其突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定位的思考中,鲁兵教授并未简单地落入“特与不特”的争论,而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献策建言式地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新路径:其一是向顺应全球化潮流,符合WTO全球多边经贸体制规则、与世界特殊经济接轨的“世界经济特区”转型;其二是双层定位,部分转型,大部过渡,逐步实现与世界特殊经济区接轨;其三是整体保持现有模式,但不是消极地向“后特区时代”退化,而是按照十六大的要求。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站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前列,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积极创造条件,有机会能进则进,不能进则争取在中国改革开放新试验中继续发挥“先走一步”的作用,直至历史使命终结。
应该说,三种路径的提出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前途选择是有参考意义的,这也体现了鲁兵教授“研究以致用”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求大成,但求有所效用”。
果能如此,学人著书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