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简案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1.1声音是什么教学简案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三.教学过程1、导入: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2、探究:(一)、声音的产生:(板书)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想一想: ①同一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比较法)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发声体都在振动 (归纳法)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板书)做一做:手摸喉结思考:如何显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多媒体展示)研究方法:转换法(转化放大法、间接法)(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板书)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二)、声音的传播:(板书)问题:1、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学生实验:衣架、细绳、桌子。
)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多媒体展示)3、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多媒体展示)分析:抽气前罩中空气充足,声音大,抽气后罩中空气显著减少,声音小。
合理推想:假如空气完全被抽完,里面成为真空,我们将听不到声音(理想推理法)(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板书)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板书)(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三)、声音是一种波(板书)多媒体展示:声波和水波(类比法)(四)、声速(板书)1、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不同。
(板书)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在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板书)(五)、声音具有能量----------声能多媒体展示3、小结4、课堂练习5、布置作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特性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1.3 教学活动:引入声音的概念,让学生听取不同物体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振动物体并观察产生的声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不同介质的传播特性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让学生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解释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与距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2 教学内容:声音强度的定义和单位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实验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强度的概念和单位。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能够解释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声音的频率与音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
4.2 教学内容:声音频率的定义和单位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实验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频率的概念和单位。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doc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说明1.由于本节课是初二物理课程改革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所以笔者在安排时尽量多安排学牛活动,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兴趣。
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引导学生自(2得出结论,培养初步的探究意识和物理思维方式。
2.本节课流程按照课木的结构进行,个别地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了调整:在探究“声咅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环节中,增加了一个验证性演示实验(音叉小球实验),同时还让学牛口我设计实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初步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收到师生互动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时候,根据课木探究实验, 直接引出“气休也能传皤声音”,“真空罩里的闹钟”实验作为验证性演示实验出现,效果鮫好。
3.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理念,结介双语教学的秸神,对本节课出现的物理名词的相应英文单词都及时板书和领读,便于学主从语言角度开扩视野。
教学流程简案教学过程实录师:同学们好!翻开我们的物理课本第一章,大家看到的是一群可爱的大彖,关于大彖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它们之间是怎样交流的吗?生:略。
(说明: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多数同学可能说大象是用声音交流的,提不出次声的问题,补充大象也可以用皮肤接触进行交流)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第一章声现象我们就能解决了。
[板书]第一章声现象师:(打开一个音乐盒,发出美妙的声音)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
动听的咅乐,让我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关于声咅你想知道哪些知识?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为什么听不到大象的声音,却能听到音乐盒的声音?音乐盒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说明: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加以归纳,并把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右侧)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下曲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案例

声⾳的产⽣与传播案例《声⾳的产⽣与传播》案例⼀、导⼊新课⽣:⽼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这节课,⽼师⾸先请同学们欣赏⼀段⾳乐。
⽼师在播放这段⾳乐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倾听,看看从中能听出有哪些种声⾳。
教师播放⾳乐。
其中有悠扬的古筝声、好听的钢琴声、⼩鸟的鸣叫声、⽔流的声⾳、刺⽿的电锯声、呱呱的蛙声、⼩孩的啼哭声等声⾳。
师:好,谁听出来了?⽣1:我听到了⼩鸟的鸣叫声和⽔流的声⾳。
⽣2:还有钢琴声、古筝的声⾳。
⽣3:我听到了青蛙的叫声和⼩孩的啼哭声。
师:我们听出了很多种声⾳,我们⽣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
妈妈的叮呼声,⽼师的教诲声,还有优美的⾳乐声,声⾳是我们了解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优美的⾳乐还能陶冶情操,给⼈以美的享受。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时⽆刻不在与声⾳扫⼀交道。
今天就让我带领⼤家⾛进声的世界,⼀起去探究声⾳是怎样产⽣,⼜是如何传播的。
⼆、进⾏新课1.声⾳的产⽣师:下⾯请同学们做⼀个⼩实验,利⽤你⾝边的器材,制造出声⾳,⽐⼀⽐谁制造出的声⾳最奇特、最多种现在开始。
学⽣开始探究。
师:请每组选⼀位同学,展⽰⼀下⾃⼰如何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1:把⼀根橡⽪筋张紧,拨动橡⽪筋,橡⽪筋振动发出声⾳。
⽣2:把⼀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端伸出桌外,⽤⼿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
⽣3:⽤⿎褪打击⿎⾯,⿎⾯振动,听到洪亮的击⿎声。
⽣4:摇晃⼩铃挡,发出声⾳。
⽣5:⽤⼿摇动装有⽔的瓶⼦,发出响声。
师:刚才,同学们利⽤各种⽅法制造出了不同声⾳,请同学们思考⼀下,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1:物体在发声的时候,物体在动,不发声的时候,物体不动。
(边说边⽤⼿中的瓶⼦演⽰)⽣2:拨动琴弦它就有声,不拨动它就没声。
⽣3: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声⾳是怎样产⽣的?让我们⼀起来感受⼀下:请同学们把⼿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
3.能够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音的传播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鼓掌声,告诉学生鼓掌声产生了声音。
请学生发言鼓掌声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包括声音通过空气、通过地面、通过物体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经过讨论到一致的观点是:声音是通过能够传播机械波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物体)传播。
2.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摸自己的喉咙,让他们感到喉结的震动,告诉学生喉结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传播的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
让学生准备一个音箱和一根导线。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场地。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两人。
一人站在实验场的一端,用手握住导线的另一端。
另一人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接触导线。
一人向导线传递声音,另一人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通过固体(导线)传播。
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4.音的传播速度:请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击几个材料,让学生听觉注意,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材料:木板、铁板、塑料板。
实验方法:用同样的材料敲击,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
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
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
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
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
降低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