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排烟解读
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

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和解读。
该标准分为建筑功能分区、排烟区域划分、排烟系统设计、控制与操作系统、设备选型与安装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建筑功能分区方面,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建筑的排烟功能需求。
在排烟区域划分方面,标准规定了按照建筑物高度、面积等因素进行划分,并对各区域的排烟量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排烟系统设计方面,标准提出了各种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在控制与操作系统方面,标准规定了排烟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操作方式。
在设备选型与安装方面,标准要求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并规定了设备的安装和验收标准。
总体来说,该标准的出台为建筑物的防火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对于确保建筑物内部人员的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1 -。
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解读二建继续教育

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解读二建继续教育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是指规定建筑物内部防火防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的相关标准。
在建筑施工和设计过程中,防火防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
本文将解读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1.防火防烟系统的设计要求:标准规定了建筑物内部防火防烟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建筑物的功能分区、疏散通道、防火隔离与防烟分区等。
标准要求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危险程度确定相应的设计要求,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阻挡火势蔓延和减少烟雾的堆积。
2.防烟控制装置的安装与维护:标准规定了防烟控制装置的安装和维护要求,包括烟雾探测器、排烟机组、排烟通道等设备的选择和安装位置;以及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要求。
标准要求保证防烟控制装置能够正常工作,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并有效地排除烟雾。
3.疏散通道与出口的设计要求:标准规定了建筑物内部疏散通道与出口的设计要求,包括通道的宽度、坡度、高度差、照明、标识等。
标准要求疏散通道设计合理,确保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求:标准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火灾报警器的安装位置、相互连接的方式、报警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等。
标准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人员进行疏散和灭火。
5.防火门与防火卷帘的设计要求:标准规定了防火门与防火卷帘的设计要求,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要求等。
标准要求防火门与防火卷帘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能,能够有效地隔离火势和烟雾。
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防火防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对于保护人员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合理的防火防烟系统设计能够将火势蔓延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减少人员受伤和死亡的可能性。
其次,标准化的防火防烟系统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火能力和安全性,减少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最后,防火防烟系统的合格验收和日常维护能够保证其正常工作,预防火灾的发生,及时控制火势,保障人员的安全。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重点知识汇总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重点知识汇总1.防烟系统的分类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可以根据其功能和设计原理来进行分类。
主要有压力式防烟系统、自然排烟系统和混合式防烟系统。
压力式防烟系统是通过机械设备产生压力差,将烟气排至室外;自然排烟系统则利用室内外温度和气压差异,通过自然对流将烟气排出室外;混合式防烟系统是两者的综合应用。
2.防烟系统的设计原则防烟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合理设置烟气防控分区: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消防安全要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防控分区,便于进行局部防烟控制和疏散。
-确定排烟口位置:排烟口的设置应考虑烟气生成源的位置和分布,确保能够有效排出产生的烟气。
-选择适当的排烟设备: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烟气产生量确定相应的排烟设备,如排烟风机、排烟塔等。
-确保排烟通道的畅通:对烟道、风道等排烟通道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确保通道畅通,减少阻力,提高排烟效果。
3.防烟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防烟系统主要包括排烟设备、排烟通道、控制设备和烟气探测器等。
排烟设备包括排烟风机、排烟口和排烟塔等,用于将烟气从室内排至室外。
排烟通道主要有烟道和风道,起到烟气传输的作用。
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排烟系统的运行和烟气的分区控制。
烟气探测器主要用于监测火灾烟气的产生和分布,及时启动排烟系统。
4.防烟系统的工作方式5.防烟系统的性能要求防烟系统的性能要求包括烟气排出速度、排烟口流速、压力差、排烟通道容积和排烟时间等。
其中烟气排出速度要求能够将烟气迅速排至室外,以确保室内烟气浓度不超过人体可耐受范围;排烟口流速要求足够大,以确保排烟效果良好;压力差要求能够产生足够的排烟能力;排烟通道容积要求足够大,以容纳大量的烟气和热气;排烟时间要求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将烟气排出。
总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对于保障人员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了解以上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提高建筑物的火灾安全水平。
解读防排烟新规对建筑影响【最新版】

解读防排烟新规对建筑影响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今天(8.1)实施,建筑总工受邀连夜加班淡定解读本规范对建筑专业影响。
1一、首先建筑专业的设计师要从“术语”开始了解新规:(建筑专业需要了解的内容如下)1. (2.1.1) 防烟系统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 (2.1.2)排烟系统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3. (2.1.3)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无送风井道,采用风机直接对楼梯间进行机械加压的送风方式。
4. (2.1.4)自然排烟利用火灾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压作用,通过建筑开口将建筑内的烟气直接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5. (2.1.5)自然排烟窗(口)具有排烟作用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可通过自动、手动、温控释放等方式开启。
6. (2.1.10)挡烟垂壁用不燃材料制成,垂直安装在建筑顶棚、梁或吊顶下,能在火灾时形成一定的蓄烟空间的挡烟分隔设施。
7. (2.1.12)清晰高度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的高度。
8. (2.1.16)排烟口机械排烟系统中烟气的入口。
9. (2.1.17)固定窗设置在设有机械防烟排烟系统的场所中,窗扇固定、平时不可开启,仅在火灾时便于人工破拆以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外窗。
10.(2.1.19)独立前室只与一部疏散楼梯相连的前室。
11.(2.1.20)共用前室(居住建筑)剪刀楼梯间的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时的前室。
12.(2.1.21)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的前室。
以上“术语”重点解释一下“共用前室”该术语必须了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内第5.5.10及5.5.28规定内的要求,内容如下:5.5.10高层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当分散设置确有困难且从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0m时,可采用剪刀楼梯间,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2 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防火隔墙; 3 楼梯间的前室应分别设置。
防排烟系统深度图文详解,绝对干货!

防排烟系统深度图文详解,绝对干货!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防排烟系统并不是单一系统,而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两个系统的总称。
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排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下面就分别对这两个系统进行图文解析:一、防烟系统设置部位:1.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安全性较高的安全出口)、消防电梯前室(灭火救援通道);2. 避难层(建筑内的安全区域,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才有)。
作用:通过设置防烟措施,防止烟气进入防烟部位,确保防烟部位的人员不受烟气侵袭,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创造条件。
方式:1.自然通风2.机械加压送风1)自然通风方式前室示例楼梯间示例示例机械加压送风的立面图和平面图示例加压送风机及风管示例送风风机房电气控制柜示例楼梯间加压送风口和竖井示例前室送风口和竖井示例二、排烟系统设置部位:1.较长的疏散走道;2.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面积较大的地上房间和地下室(这两项的具体标准因建筑定性而异,具体可参见建筑防火设计规范);3.中庭。
由此可见,排烟系统的作用是将进入疏散走道的烟气排出室外,为人员疏散创造必要的安全条件。
方式:1.自然通风2.机械排烟1)自然通风方式注:此处(房间和走道)的自然通风不同于楼梯间和前室的自然通风。
虽然它们的原理相同,但此处是作为排烟措施,而楼梯间和前室是作为防烟措施。
走道示例中庭示例2)机械排烟方式设置部位:按规范应设置排烟措施,但又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走道、中庭。
原理示例水平机械排烟系统原理示例分区示例排烟口和手动开启装置示例排烟口手动开启装置示例中庭机械排烟示例排烟风机及风管示例排烟风机房电气控制柜示例排烟防火阀示例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密闭场所如地下室还应设置补风用的送风系统:机械排烟的补风系统原理:排烟系统在有困难时,可以和通风空调系统兼用,但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
车库排风和排烟兼用系统防火防烟分区与分隔:防火分区具有较高耐火极限墙和楼板等构件作为一个区域的边界构件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向同一建筑的其他区域蔓延的防火单元。
建筑防排烟系统的基础知识

3、防烟加压送风 对疏散通路的楼梯间进行机械送风,使其压力高于防 烟楼梯间前室或消防电梯前室,而这些部位的压力又比走 道和火灾区高些。目的:阻止烟气进入楼梯间。
4、密闭防烟方式 对于面积较小,楼板耐火性能较好、密闭性好并采用防 火门的房间,可以来用关闭防火门使火灾区与周围隔绝缺氧 而熄灭。 当发生火灾时将着火房间密封起来,这种方式多用于小 面积房间。
2、机械排烟系统 使用排烟风机进行强制排烟。由挡烟垂壁、排烟口(吸烟 口)、防火排烟阀门、排烟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出口组 成。
挡烟垂壁: 用不燃烧材料制成,挡烟垂壁的耐火极限要求不小于 0.5h。即:在(620±20)℃温度下保持30min,其完整性 不应破坏。 大多数商场因美观要求一般使用玻璃做挡烟垂壁;无美 观要求的通常采用普通钢板材料。 挡烟垂壁的高度不低于500mm(其实质是要求挡烟垂壁 在排烟口下的高度不低于500mm),因此经常提到的结构 梁在多数时候是不能直接当做挡烟垂壁的。
根据计算所得的排烟风量,选择排烟风机,并附加漏风 系数,一般取10%一30%。 房间和走道的排烟系统与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以 及合用前室的排烟系统应分开设置。并且每个排烟系统, 排烟口数量不宜超过30个。 排烟口布置规定: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消防要求 距疏散出口不小于4米) 排烟口与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消防最低要 求10m),不足20m时,排风口必须高于进风口,并不得 小于6m(消防最低要求3m)。排风源自管道 伸长3.机械加压防烟系统
机械正压送风系统由: 加压送风机、风道、送风口 以及风机、控制柜等组成。 该系统的风源必须: 吸自室外,且不应受到烟气 的污染。 一般情况正压送风系统与 排烟系统共同存在,图示。
楼 梯 间 前室走道
建筑防排烟系统的原理讲义

挡烟垂壁
排烟口
L 3 L 2 L1
L1 L
L<30m L 1+ L 2+ L 3< 3 0 m
内隔墙或顶棚下 突 出 50cm以 上 的 挡烟垂壁、挡烟梁
L1
L
L
L
L<30m L 1+ L 2< 3 0 m
2.机械排烟系统的组成
该系统是使用排烟风机进行强制排烟。由挡烟〔活动 式或固定式挡烟壁,或挡烟隔墙、挡烟梁〕、排烟 口、防火排烟阀门、排烟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出口 组成。如下图。
排烟风机宜设在建筑物的顶部,烟气出口宜朝上,并 应高于加压送风机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不应小 于3m或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当任一排烟口或排烟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自行启 动
〔5〕. 防烟分区的划分
1 应在防火分区内划分防烟分区。 2 防烟分区不宜大于500m2。 3 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梁划分防烟分区,其下垂 高度应由计算确定,且应满足疏散所需的清晰高度。 下垂高度通常不小于500mm。
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 30m。
排烟口平时应关闭,并应设有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
〔4〕.排烟风机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采用排烟轴流风机。不应 采用电机内置式的普通轴流、混流风机。
应在其机房入口处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 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排烟风机应保证在280℃时连续工作30min。
3、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 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局部利用可开启 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局部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 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正压送风系统,
〔2〕 正压标准:
防烟楼梯间为40Pa至50Pa。 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封闭避 难层(间)为25Pa至30Pa。
《建筑通风与防排烟》课件

建筑通风与防排烟,保障室内环境质量与人员生命安全。本课程将介绍通风 与排烟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应用。
什么是建筑通风与防排烟?
定义
建筑通风与防排烟是为了改善建筑内空气质量 及增加室内新鲜氧气的供应,减少火灾时的烟 雾量和温度,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一种系统。
原理
通风原理是利用自然风或人工机械手段,使室 内外空气自然或强制对流达到室内空气新陈代 谢的目的。排烟原理是利用负压和烟罩的作用 将烟雾引入排烟道,通过排烟风机排出室外。
通风系统的组成
1
新风系统
引入新鲜空气,并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段净化空气。
2
排烟系统
在建筑着火时,通过排烟风机将烟雾抽送到室外,减轻烟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3
循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
室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净化等工艺处理后重新进入室内,以达到节能效果。
通风与防排烟的设计原则
1 分类处理
按照场所的要求,合理分 类处理不同类型房间的通 风系统,如贵宾区、工作 区、餐饮区。
依据商场的使用需求和设施密集 性,合理设置新风机组、排烟系 统、空调系统和加湿/除湿系统。
工业建筑
依据生产车间的特殊要求,采用 层流排风系统,以减少生产粉尘、 压缩车间积压舍等风险。
技术发展趋势
1
新风回收技术
采用返回式换气,能够减少能耗和建设成本,降低实际运行成本。
2
智能控制技术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实现精准控制和智能调节,提高系统的综合效率。
3
绿色建筑
倡导建筑节能减排,采用低碳、环保、绿色建筑材料,并优化系统设计,降低能 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总结回顾
通风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图示篇一:防排烟系统安装设计规范防排烟系统设计的规定与要求一、防排烟系统在防灾救灾中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很多重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主要是火灾现场中的浓烟与烈焰。
两者之间更为危害的还是浓烟。
浓烟给火灾现场受困人员向外逃生增添了很多艰难险阻,乌黑的浓烟使人视线不清,找不到逃生之路,呼吸困难,吸入浓烟还会中毒,甚至窒息死亡,逃不出火场。
另外,浓烟还给进入火场进行救援的人员增加障碍,使人看不见前进道路,行动延缓,搜救目标看不见,错过了很多救人的时间和机会。
有时甚至救人未成,反而被烟火所困,危及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
造成火灾现场人员逃生难,救援人员救灾难的两难现象。
例如: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火灾发生后,车站电力照明设备立即自动断电,没有事故照明灯光,更有毒气浓烟弥漫,浓烟排不出去,地铁站内漆黑一片,车上被困人员无法逃生,救援人员1因有毒气浓烟威胁,一时难以接近现场救人,造成140人死亡,99人失踪,130人受伤。
又如,2004年8月1日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的“Ycuo Bolanos”多层超市火灾,火灾发生后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几分钟内席卷了整个超市,因为没有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救援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救人和救火工作,被烟火围困人员无法逃生,造成464人死亡,520人受伤。
这两起特大伤亡的火灾事故足以说明火灾浓烟的危害性,更说明了机械排烟系统的重要性。
如果这两起火灾的建筑和车上装设了机械排烟系统,且系统启动运作正常的话,及时启动自动排烟风机,把有毒气体和浓烟排走,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事故。
很多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交通隧道、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惨重教训,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安装好防排烟系统和确保系统的性能长期良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火灾事实告诉我们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保养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态。
今天,我给大家讲防排烟系统,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防排烟系统。
按建规要求在建筑中必须设置的所有防烟设施组成的系统叫防烟系统。
(如图)2按建规要求在建筑中必须设置的所有排烟设施组成的系统叫排烟系统。
(如图) 防烟系统的作用是——建筑内一旦发生烟火灾情能有效地把烟气控制在划定的防烟区域范围内,不让它扩大蔓延到其它区域,减少建筑内大面积的受害,能减少救人救灾的难度。
排烟系统的作用是——建筑内一旦发生烟火灾情,能迅速启动,及时地把烟气排出建筑外,使疏散人员、救灾人员不被烟火所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救人救火创造有利的条件。
防烟设施分为二种形式: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排烟设施分为二种形式:机械排烟设施;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二、防排烟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标准1、国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明确一、二类高层建筑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 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道;3(2) 面积超过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易燃物较多的房间”;(3) 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2、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 不具备自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2) 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3) 封闭避难层(间)。
3、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少于2.00?;合用前室不应少于3.00?;(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少于2.00?;(3) 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2%;(4) 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44、下列部位可不设防烟设施: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可不设防烟设施。
5、排烟窗设置在什么位置,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6、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2)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管时不应大于15 m/s;(3)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 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 m/s。
7、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下列表规定确定:防烟楼梯间及其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量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或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送风量上述按开启2m×1.6m的双扇门确定,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0.75系数计算,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风量应乘以1.50,1.75系数计算。
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0 m/s。
8、不同的建筑设置形式,按下列要求来计算设置:(1) 层数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5应分段设计。
(2) 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
(3) 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
(4) 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之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
9、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最不利环管道压头损失外,尚应有余压,其余压应符合下列要求:(1) 防烟楼梯间为50Pa;(2) 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为25 Pa。
10、送风口的设置要求:(1) 楼梯间宜每隔二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2) 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一个。
11、风机的选择要求: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风机应根据供电条6件、风量分配均衡、新风入口不受火、烟威胁等因素确定设置位置。
12、一、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1) 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
(2) 面积超过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固定窗的房间。
(3)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
(4) 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3、排烟风机的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或净空高度大于6.0m的不划防烟分区的房间时,应按每平方米面积不少于60 m3/h计算(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应不少于7200m3/h。
(2) 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120 m3/h计算。
7(3) 中庭体积少于17000?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中庭体积大于17000?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 m3/h。
(4)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位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机械排烟设施,其排烟量按前室每平方米不少于60 m3/h计算。
篇二:防排烟设计规程1 总则1.0.1 为了控制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行动的展开,防止和减少民用建筑火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
工业建筑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1.0.3 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与施工,应针对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点,采取可靠的防烟、排烟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采用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时,应提出合理的技术依据a 1.0.5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规8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防排烟系统smoke control system 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2.1.2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2.1.3 排烟系统 smoke extraction system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维持烟区内一定能见度的系统。
2.1.4 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对楼梯间、前室等部位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区,防止烟气侵入的方式。
2.1.5 机械排烟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ing采用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维持烟区内一定的能见度。
2.1.6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采用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等自然的通风方式。
2.1.7 中庭 atrium三层或三层以上、且短边不小于6m的大容积空间。
2.1.8 烟缕 smoke plume9火灾烟气卷吸四周空气所产生的混合烟气流。
2.1.9 储烟仓库 smoke reservoir,在建筑物顶部由垂壁、梁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
2.1.10 挡烟垂壁 smoke curtain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制成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
2.1.11 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
2.1.12 轴对称型烟缕 axisymmetric plume 远离四周墙壁的火灾所产生的烟缕。
2.1.13 阳台型烟缕 balcony spill plume烟气上升到达建筑空间顶部、阳台或其它大的水平突出物后,水平向突出物边沿溢出的烟缕。
2.1.14 窗口型烟缕 window plume烟气从门和窗等墙壁开口处溢出的烟缕。
2 术语和符号2.2 符号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2A0--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 Al--门的面积(m2)AF--送风口总面积(m2)2Av--排烟口截面积(m) Aw --窗口开口面积(m2)102As--电梯井前室的侧面积之和(m) A4--电梯井围护墙的面积(m2) α--火灾增长系数αw--窗口烟缕型的修正系数 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 Co--进气口流量系数 Cv--排烟口流量系数Cp--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K) 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d4--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 db--排烟窗下烟气的厚度(m) F--每层开启门洞的总面积(m2) Fˊ--门的总推力(N)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L1--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3(m,s)L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m3,s)3L3--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m,s) Mρ--烟缕质量流量流量(kg/s) n--指数Nl--漏风门的数量 N2--开启门的数量 N3--漏风阀门的数量3ρ0 --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 ΔP--压力差(Pa)Q--火灾的热释放率(kw)Qc--火灾释放热量中的对流部分(kw) t--排烟系统启动时11间(s) T--烟气的绝对温度(K) To--环境的绝对温度(K)Δ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v--门洞断面风速(m,s) V--排烟量(m3,h)F4--电梯井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g--重力加速度(m,s2) H--排烟空间的建筑高度(m) H1--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m) Hw--窗口开口的高度(m) Hq----最小清晰高度(m) K--系数L--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m3,s) 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 W--烟缕扩散宽度(m) Wl--门的宽度(m)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Zl--火焰极限高度(m) ZB--阳台之上的高度(m)Zw--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m)3 防烟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系统: 1 疏散楼梯间; 2 消防电梯前室;3 避难层(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