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人生目标调查

合集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故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故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故事--目标对人生影响故事一: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

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的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二: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还有一个故事,同样说明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对我们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可是在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

肯·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

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要转到这个地方来。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做了一次实验,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如何?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只拄一根木棍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数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

穿越玉米地

穿越玉米地

《穿越玉米地》的故事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他们即将开始穿越人生的“玉米地”。

毕业时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迈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接下来的25年,他们穿越自己的“玉米地”。

25年之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如下:3%的人在25年的时间里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不断实现人生的短期目标,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殊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生活得很不如意,(励志一生)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25年的时间,他们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原因很简单: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穿越人生的“玉米地”时有着清晰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为何要穿越它。

这就是目标的魅力,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慌乱的,杂乱无章的。

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无头的苍蝇,不断地碰头,不断地尝试,也不断地放弃,不断地失败,人生就在这种蹉跎中荒芜了。

荒芜的人生,是令人遗憾的,令人扼腕叹息的。

有梦想的人,要坚决拒绝没有目标的人生,坚决拒绝这种忙乱。

人生目标,其实就是人这一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目标是人一生要实现的,不会因为外界现实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人生目标是高考最大最安全的动力即将高考了,为什么总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总有孩子不肯学习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上网打游戏上,懒懒散散糊涂过人生?为什么总有孩子每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励志一生)仿佛高考和自己无关?而还有的孩子成绩很好,为了高考这一目标不顾一切,却在考场上因紧张和焦虑而发挥失常。

哈弗大学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哈弗大学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哈弗大学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

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

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启示: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目标清晰和目标模糊,是否有长远目标,会直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正如爱默生所说的:“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这个世界是会给他让路的。


想成为有清晰、长期奋斗目标的人吗?想成为3%的人吗?现在开始设计你的奋斗目标吧!。

第十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择业

第十二章 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择业
第十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择业
为什么要做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 哈佛大学人生目标调查
哈佛大学曾经进行 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 影响的跟踪调查。他 们在一群智力、年龄 、学历、环境等客观 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 人中调查发现:
为什么要做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 哈佛大学人生目标调查
• (1)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来几乎不 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 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届的顶尖成功人 士.
2、不知道生活方向的人:这类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 变得对生活没有方向感。有可能从未有过追求的目标,只 是过一天算一天。
3.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却无行动力的人:这类人一般对 自己很失望。他总借口没去做应该做而且很重要的事情。 他们缺乏动力,缺乏主动性,也不会在该拒绝的时候说 “不”。他们最终无法实现自我,因为愿望与现实的差距
论题2: 你适合做什么?
测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霍兰德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可网上测试)
论题3: 设计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论题3:设计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
1、自我评价 2、确立目标 3、环境评价 4、职业定位 5、实施策略 6、评估与反馈
论题3:设计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展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两份)
• (2)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那些短期目标不 断被达成,生活状态步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 缺的专业人士。
• (3)60%的人目标模糊。25年来几乎都生活在社会 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几乎没有什 么特别的成绩。
• (4)27%的人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 最底层,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 。
以上两类不能是书呆子,要适当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 4、毕业后自己创业。

目标的重要性-励志文章

目标的重要性-励志文章

目标的重要性-励志文章励志精选阅读一: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设立清晰的目标?设定目标,创造人生哈佛大学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我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发奋,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精英、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个性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生活都过的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自我的一个选取。

你选取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天冷了关心的话)此刻你能够暂停阅读下方的文字,先花几分钟思考一下,扪心自问自我有没有目标?是否清晰?是多长时刻的目标?自我过去属于27%、60%、10%、3%中的哪一类人?此刻又属于哪一类?或者此刻决定将来要属于哪一类人?这天的生活状态不由这天所决定,它是咱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不由未来决定,它将是咱们这天生活目标的结果。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

没有目标,咱们就不会发奋,正因咱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奋。

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不知道靠岸码头在哪里,加油又有什么用?没有目标,咱们几乎同时失去机遇、运气、别人的支援。

目标的威力

目标的威力

目标的威力(一)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况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目标的威力(二)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

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位34岁的妇女跃入太平洋海水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

要是成功的话,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

这名妇女叫弗罗伦丝·查德威克。

在此之前,她是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全身发麻。

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

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

她仍然在游着。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

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

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

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几十分钟后——从她出发算起是15个小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

又过了几个小时,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

目标与成功的关系(哈佛调查)

目标与成功的关系(哈佛调查)

目标与成功的关系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岁月,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这个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给想要成功的你,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二十条训言: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人生目标的调查

人生目标的调查

就是美国哈佛大学在1970年曾经对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个人生目标的调查,而且对这个调查在25年后进行了跟踪,结果令人很惊讶。

当时调查的结果,没有目标的人有27%,这27%的人在1995年跟踪调查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处在社会的下层生活状态,很不如意,还抱怨社会、抱怨他人。

当时目标比较模糊的人有60%,这60%在25年之后都处在社会的中层,他们有比较安稳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没有突出的业绩。

另外还有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这10%的人在25年之后都处在中上层的阶层,他们能够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只有3%的毕业生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而恰恰就这3%的人在25年之后绝大多数都在社会的上层。

他们都能够成为各个行业的领袖和精英。

对个人的人生发展来说,职业规划属于顶层设计范畴。

志愿填报属于底层操作环节,就是那几天,一个环节的事。

在这个顶层和底层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我叫它“学业规划”。

第一个就是要制定职业规划,就是我这一辈子,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应该是什么状态,要想到这么远。

应该想这么远,就是我这一生最终发展到什么状态,人活一辈子,他实现什么目标,这是职业规划的目标。

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应该做职业规划。

通过职业规划,然后要制定一个就业目标。

这个就业目标是首次就业目标。

李金鹤:第一次就业的目标,我准备到哪里就业,我有了职业规划,假设我要成为一个医学专家,那我首先就业目标应该是到医院去,首次目标应该跟它是相连的。

首次就业目标取决于职业规划目标在哪里。

确定了首次就业目标之后,我们应该确定学业目标。

学业目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首次就业之前应该达到的学历学位,包括是哪个学校层次的学历学位。

假设我要成为医学专家,我首次就业目标定到北京协和医院的话,假设我定位到这儿,这是举例子,不见得那么具体,也可以到别的医院。

我特意看了一下北京协和医院的招聘条件,实习生很多专业要硕士,更多专业是本科和硕士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大学人生目标调查
(1)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届的顶尖成功人士。

(2)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

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步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3)60%的人目标模糊。

25年来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4)27%的人没有目标。

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