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六年级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1)

部编六年级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1)

部编六年级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1)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信的大意是___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___(2)文中“明星”指的是________,“微尘”指的是________。

(3)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

(4)陈景润在信中写了三层意思,分别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本文赞扬了华罗庚的哪些品质?【答案】(1):;《;》,;。

;,;,;,;。

(2)华罗庚;计算错误(3)著名的数学家;普通中学青年教师(4)《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写得很好;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希望能更正(5)谦虚、真诚、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_《华罗庚》阅读练习2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_《华罗庚》阅读练习2

《华罗庚》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华罗庚阅读答案

华罗庚阅读答案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

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思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赞不绝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查字典。

不认识“庚”,可用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先查_______,再查_______ ;会读“意”,不知文中加点词“大意”中“意”的确切意思,可以用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先查_______,再查_______。

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意思;②心愿,愿望;③意料,料想。

“大意”的“意”应取第_______种解释。

3.填空。

(1)陈景润写信时,华罗庚是一位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明珠”指_______,“一粒微尘”指_______。

4.陈景润的信写了哪三层意思?(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2.部首广 5画音序 Y yi ①3.(1)数学家中学教师(2)《傩叠素数论》一个算错的问题4.(1)觉得《堆叠素数论》得很好。

(2)发现一个问题计算错了。

(3)希望能更正。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篇一: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数学奇才华罗庚

数学奇才华罗庚


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 助与指教,提高自己; 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 主动指出来; 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 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 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 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 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 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数学奇才华罗庚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 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
审题不准不细,没理解“漫”的内涵 ① 敢于退却,重新选择,在新的领域寻求 突破; ② 把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 贯通,提炼关键性的问题来; ③ 敢于暴露缺点,以便改正,提升。
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 的高水平; 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 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 大; 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 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意思答 对即可。)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 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 必到班门”; 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 棋不语非君子”; 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 子有悔大丈夫”。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这些熟语的常用意义。 然后,找出华罗庚在文中是如何解读的。根据这些,结合 你自己的理解来谈看法。注意,分析时,首先要表明自己 的观点,然后具体展开,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没想清楚思路就下笔答题
• • 答: 我认为有道理。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虽是流传 至今的熟语,但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必有不同 的含义,而华罗庚正是站在数学的角度深读 具有一学上多于有高 深思想的人交流,及善于指出他人缺点和自 己缺点等精神。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华罗庚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

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终生)教授。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依然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袒露出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他开始了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的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2.【概括内容】请你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句子】华罗庚为什么写信告诉留学生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A.美国虽然繁华,但住久了就会不习惯。

B.他认为留学生们应当回国报效祖国。

C.美国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

D.美国虽然繁华,但不如自己的家乡。

4.【理解句子】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数学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数学家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感情。

高中语文(实战演练+智慧阅读)2.5 华罗庚(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实战演练+智慧阅读)2.5 华罗庚(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5华罗庚华罗庚趣事1953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

途中闲暇无事,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隔了一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华罗庚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华罗庚诗词选(一)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勤劳一分才。

(二)向来城市里,今来大地边。

东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

规划处处用,数学入田间。

移植谁之力?靠党非靠天!(三)杜甫有诗古柏竹,他为大树鸣不平。

我今为之转一语,此树幸得到门庭。

苗长易遭牛羊践,材成难免斧锯侵。

怎得参天三千尺,端赖丞相遗爱深。

树大难用似不妥,大可分小诸器成。

小材充大倾楼宇,大则误国小误身。

为人休怪做小事,小善原是大善根。

自负树大不小就,浮薄轻夸负此身。

十六字令——读《攻关》难?英雄岂惧书千万。

纵险阻,苦战能过关。

难?不畏艰辛向上翻。

从头越,群山脚下看。

难?科学高峰竞登攀。

集众智,更上出云端。

难?最怕刻苦与顽强。

年继年,战果数不完。

难?科学顶峰是峰峦。

登攀上,远望喜开颜。

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署名(ǔ)苏家驹(jū)(fēi)戎马倥偬(zǒnɡ)B.怠慢(dài)吴筱元(ǎo)(fēi)呱呱坠地(ɡū)C.怜悯(mǐn)停滞不前(ì)(ōu)聊以慰藉(è)D.追溯(sù)置若罔闻(wǎnɡ)(è)汪洋恣肆(zī)解析:D.汪洋恣zì肆。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理解答案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
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
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
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

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

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

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

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

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
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0在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
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

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试题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 不给分。

(2)从解析数论中“漫”。

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
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
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
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试题答案】观点一: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

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
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

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