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合集下载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化学品物质对人体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变化或者人工加工等方式产生的、具有毒性和危害性的物质。

这些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泄漏、飘散、渗透等,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生产性毒物的治理措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对人体的危害•呼吸系统和肺部:生产性毒物可能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引起喉头、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黏膜的充血和炎症,导致咳嗽、痰鸣、气喘和肺水肿等症状。

•皮肤:生产性毒物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皮肤炎症、红肿、水泡和烧伤等症状。

•消化系统:生产性毒物如果被误食或者接触到口腔、食管和胃肠黏膜,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1.2 对环境的危害•水质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废水排放进入水源,对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进行污染。

•大气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废气排放污染大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生态造成破坏。

•土壤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产生废弃物或者工业废料对土地进行污染,导致土壤不育和植物生长异常。

2. 生产性毒物的治理措施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预防和控制两方面。

2.1 预防措施(1)环保意识的普及企业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通过开展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可以加强企业的环保管理意识,进而更好的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发生。

(2)科学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严密性和高效性,避免生产性毒物的泄漏和散发。

(3)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2.2 控制措施(1)排放控制对排放口进行加密封堵,配置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有效控制排放。

(2)废物处理采用科学的废物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和危险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和无害化处置,减少环境的危害。

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工业毒物是现代工业化的副产品,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毒性差异较大,经过工业生产后往往随着排放物、废气的形式进入环境中,对人类、生态和环境均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工业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致癌物质是指能够引起某些器官组织发生恶性肿瘤的化学物质,包括一些腐蚀性化学品、放射性元素、气体、液体和固体。

工业毒物中常见的致癌物质有苯、氯乙烯、氯丙烯、二硝基苯、多环芳烃等。

这些致癌物质能够破坏人体的DNA分子,导致细胞发生突变,最终引起癌症的发生。

许多工业生产从业人员接触过这些化学物质,他们的癌症发病率要高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

2.有害物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工业毒物中的有害物质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为了保障生产安全,许多工厂将危险化学品放在室内,没有良好的通风系统。

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会导致工人的呼吸系统、肝脏和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导致肺癌、皮肤过敏等疾病。

3.化学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影响工业毒物中的许多有机化学物质可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的感官、行为和情绪出现异常。

例如,苯并芘化合物、氯化苯胺、四氯化碳等化学品就能够侵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的神经受损,导致心理疾病、中毒等症状。

4.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今天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夫妻的配偶存在受孕困难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与长期接触工业毒物有关。

许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生殖系统。

例如,苯、砷、镉、铅等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都会影响人的精子质量、男性的生殖能力和女性的生育能力,甚至会促进染色体畸形的产生,增加婴儿先天性畸形出生的比例。

5.化学物质对人类的各类器官的影响长期接触工业毒物的人群有可能出现各种器官的疾病。

例如,苯、氯化苯胺等有机物质会直接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长期接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会导致人的呼吸系统感染,引起咳嗽、哮喘等疾病。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一)神经系统毒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其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全身无力、易于疲劳、记忆力减退、头昏、头痛、失眠、心悸、多汗,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及中毒性脑病等。

汽油、四乙基铅、二硫化碳等中毒还表现为兴奋、狂躁、癔病。

(二)呼吸系统氨、氯气、氮氧化物、氟、三氧化二砷、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毒物可引起声门水肿及痉挛、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及肺水肿。

有些高浓度毒物(如硫化氢、氯、氨等)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引起机械性阻塞而窒息。

(三)血液和心血管系统严重的苯中毒,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砷化氢、苯肼等中毒,可引起严重的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导致溶血性贫血。

一氧化碳中毒可使血液的输氧功能发生障碍。

钡、砷、有机农药等中毒,可造成心肌损伤,直接影响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四)消化系统肝是解毒器官,人体吸收的大多数毒物积蓄在肝脏里,并由它进行分解、转化,起到自救作用。

但某些称为“亲肝性毒物”,如四氯化碳、磷、三硝基甲苯、锑、铅等,主要伤害肝脏,往往形成急性或慢性中毒性肝炎。

汞、砷、铅等急性中毒,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炎症。

(五)泌尿系统某些毒物损害肾脏,尤其以升汞和四氯化碳等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病最为严重。

此外,乙二醇、汞、镉、铅等也可以引起中毒性肾病。

(六)皮肤损伤强酸、强碱等化学药品及紫外线可导致皮肤灼伤和溃烂。

液氯、丙烯腈、氯乙烯等可引起皮炎、红斑和湿疹等。

苯、汽油能使皮肤因脱脂而干燥、皲裂。

(七)眼睛的危害化学物质的碎屑、液体、粉尘飞溅到眼内,可发生角膜或结膜的刺激炎症、腐蚀灼伤或过敏反应。

尤其是腐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飞石灰或氨水等,可使眼结膜坏死靡烂或角膜混浊。

甲醇影响视神经,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八)致突变、致癌、致畸某些化学毒物可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

有突变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突变物。

有的化学毒物能致癌,能引起人类或动物癌病的化学物质称为致癌物。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
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 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职业安全卫生中的 毒物是指生产性毒物(又称职业性接触毒物),是指职工在生产过程 中接触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烟尘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 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品和杂质,并在操作时可经皮肤、呼吸道、 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死 亡的物质。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时间和 剂量、人体健康状况及体质差异有关。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和预防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和预防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和预防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各种形形式式的生产性毒物也越来越多,它严重地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认识和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危害,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介绍一些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知识,供大家参考。

1. 什么是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

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2. 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是什么?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个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吸收。

3. 什么是职业中毒?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

介于两者之间者,为在较短时间有较大剂量毒物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

由于毒作用特点不同,有些毒物在生产条件下一般只引起职业性慢性中毒,而另一些毒物可引起急性中毒。

毒物的急、慢性中毒,不仅在症状出现的快慢和病变程度上不同,而且在临床表现上亦可有质的差异。

4. 职业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1)神经系统慢性中毒早期常见神经衰弱综合征和精神症状。

多属功能性改变,脱离毒物接触后可逐渐恢复。

毒物可损伤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病,常见于神、铅等中毒。

震颤为镐中毒及•氧化碳中毒后损伤锥体外系的症状。

重症中毒时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及脑水肿。

2)呼吸系统,一次大量吸入某些气体可突然引起窒息。

长期吸人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现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上呼道炎症。

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毒物侵入人体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等途径。

生产条件下的化学物质,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而生活性中毒则以消化道进入为主。

工业中毒时经消化道进入则是次要的。

它往往是用被毒物污染的手取食或吸烟,或粘附于咽部的毒物经消化道进入肠胃的。

生产中发生意外事故时,毒物有可能直接冲入口腔。

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肺泡的表面积约90-160㎡,每天吸入空气达12m,重量约12kg。

空气在肺泡内的慢流速(接触时间长)、肺泡内的丰富血流和薄的肺泡壁都有利于吸收,所以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途径。

在生产环境中,即使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较低,每天也将有一定量的毒物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

由于从鼻腔至肺泡整个呼吸道各部分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程度也不同,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长,吸收量愈大。

同时,气态有毒物质与肺泡组织壁两侧分压大小以及呼吸深度、速度、循环速度有关,而这些因素又与劳动强度有关。

环境温度、湿度、接触毒物的条件(如同时有溶剂存在)也都影响吸收量。

对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可能对增加某些物质的溶解度有影响,从而促进毒物的吸收。

经皮肤侵入有些毒物可通过无损皮肤和毛囊的皮脂被吸收。

经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需要经过三种屏障。

第一是皮肤的角质层,一般分子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透过无损皮肤。

第二是位于表皮角质层下面的连接角质层,其表皮细脆富有固醇磷脂,它能阻碍水溶性物质的通过,但不能阻碍脂溶性物质透过。

毒物通过该屏障后即扩散,经乳头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第三是表皮与真皮连接处的基膜。

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

所以水、脂都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只脂溶而水溶极微的苯,经皮肤吸收量较少。

与脂溶性物质共同存在的溶剂,对毒物的吸收影响不大。

毒物经皮肤进入毛囊后,可绕过表皮的屏障直接透过皮脂腺细胞和毛囊壁而进入真皮,再从下面向表皮扩散。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伤害及预防一.生产性毒物1.对于生产性毒物有哪些接触时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者生产环节有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材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贮存;化学反响掌握不当或者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响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者出料口发生阻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肯定条件下亦有时机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积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 作业接触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者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者常见文献报告。

2.生产性毒物有哪些安康危害?进入机体的毒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彻底排出则会渐渐蓄积于体内,这种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根抵。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全都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伤害。

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为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肯定程度上属爱护机制,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者加重毒性反响。

有些毒物因其代谢快速,停顿接触后,体内的含量很快降低,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因损伤蓄积,仍可引起慢性中毒。

例如反复接触低浓度有机磷农药,由于每次接触所致的胆碱酯酶活力稍微抑制的叠加作用,最终引起酶活性明显抑制,而呈现所谓的功能蓄积。

3.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掌握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需实行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退、掌握或者尽可能削减毒物对职工的危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详细掌握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神经系统
毒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其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全身无力、易于疲劳、记忆力减退、头昏、头痛、失眠、心悸、多汗,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及中毒性脑病等。

汽油、四乙基铅、二硫化碳等中毒还表现为兴奋、狂躁、癔病。

(二)呼吸系统
氨、氯气、氮氧化物、氟、三氧化二砷、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毒物可引起声门水肿及痉挛、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及肺水肿。

有些高浓度毒物(如硫化氢、氯、氨等)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引起机械性阻塞而窒息。

(三)血液和心血管系统
严重的苯中毒,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砷化氢、苯肼等中毒,可引起严重的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导致溶血性贫血。

一氧化碳中毒可使血液的输氧功能发生障碍。

钡、砷、有机农药等中毒,可造成心肌损伤,直接影响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四)消化系统
肝是解毒器官,人体吸收的大多数毒物积蓄在肝脏里,并由它进行分解、转化,起到自救作用。

但某些称为“亲肝性毒物”,如四氯化碳、磷、三硝基甲苯、锑、铅等,主要伤害肝脏,往往形成急性或慢性中毒性肝炎。

汞、砷、铅等急性中毒,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炎症。

(五)泌尿系统
某些毒物损害肾脏,尤其以升汞和四氯化碳等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病最为严重。

此外,乙二醇、汞、镉、铅等也可以引起中毒性肾病。

(六)皮肤损伤
强酸、强碱等化学药品及紫外线可导致皮肤灼伤和溃烂。

液氯、丙烯腈、氯乙烯等可引起皮炎、红斑和湿疹等。

苯、汽油能使皮肤因脱脂而干燥、皲裂。

(七)眼睛的危害
化学物质的碎屑、液体、粉尘飞溅到眼内,可发生角膜或结膜的刺激炎症、腐蚀灼伤或过敏反应。

尤其是腐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飞石灰或氨水等,可使眼结膜坏死靡烂或角膜混浊。

甲醇影响视神经,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八)致突变、致癌、致畸
某些化学毒物可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

有突变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突变物。

有的化学毒物能致癌,能引起人类或动物癌病的化学物质称为致癌物。

有些化学毒物对胚胎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畸形,这种化学物质称为致畸物。

(九)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工业毒物对女工月经、妊娠、授乳等生殖功能可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对妇女本身有害,而且可累及下一代。

接触苯及其同系物、汽油、二硫化碳、三硝基甲苯的女工,易出现月经过多综合症;接触铅、汞、三氯乙烯的女工,易出现月经过少综合症。

化学诱变物可引起生殖细胞突变,引发畸胎,尤其是妊娠后的前三个月,胚胎对化学毒物最敏感。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化学毒物可致胎儿生产迟缓,可致胚胎的器官或系统发生畸形,可使受精卵死亡或被吸收。

有机汞和多氯联苯均有致畸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