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

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

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

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

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

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

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

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袁艺;马玉玲【摘要】利用民政部统计核定的1978-2009年全国年度灾情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灾情指标的绝对量、相对量及其变异系数入手,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年际、年代际趋势变化和波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明显.总体上,死亡人口下降趋势明显,人口受灾情况、农作物受灾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明显,但相对直接经济损失下降趋势明显,房屋倒塌比例也有所下降;1990年代,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较之1980年代增大趋势明显.我国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趋于相对稳定,而灾害强度波动性较大,且有增大趋势.灾情的趋势和波动变化特征,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事件更加频发,强度有所增加的趋势.灾情指标的大小与年度主要灾害类型以及重灾年份有关.%Making use of the yearly stat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s of China between 1978 and 2009 as arranged and ratified by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the socio-economic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absolute values and relative values of variation in disaster loss data and the fluctua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indicators by adopting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are analyzed.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different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since 1978 is remarkable; Overall, the number of death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has decreased remarkably, the number of collapsed and damaged houses has increased slightly, whereas a conspicuous rising tendency has beenwitnessed in the other major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since the 1980s,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except number of deaths and number of collapsed and damaged houses, have all witnessed a rising tendency.There is a relatively remarkable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fluctuation in terms of the intensity of natural disaster losses in China, but the fluctuation of the affected areas of natural disasters is relatively slighter.These variations of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main disaster types of each year and whether a year is a major disaster year or not.All the indicators have shown a rising tendency, except the number of deaths.The fluctuation of intensity-representing indicators has been relatively strong and has a tendency to become stronger.These facts reflect a more frequent possibility of extreme event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ing tendency of the intensities of these extreme events.【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5页(P65-68,82)【关键词】中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灾情指标【作者】袁艺;马玉玲【作者单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100022;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10002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1]。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吸烟是患肺癌主因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迅速上升。

11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指出,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大幅攀升,分别上升了465%和96%。

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过去30年肺癌上升465%肺癌发病率每年增近27%吸烟是肺癌发病的首要高危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男性吸烟率集中在25岁—44岁和45岁—64岁人群。

国际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戒烟10年,患肺癌的危险性比继续吸烟者降低一半。

中年以前戒烟,可减少90%以上归因烟草的危险。

对吸烟者来说,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当然越早越好。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吸烟可致13种癌症专家称,有明确证据显示吸烟导致的癌症有13种,包括肺癌、喉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白血病、肾癌、膀胱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被动吸烟导致的癌症有肺癌和白血病。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医院程书钧院士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设立包括禁烟在内的健康教育课。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建议,55岁以上人群至少接受一次胸部CT检查而不是胸部X光筛查,尤其是吸烟超30年,每天吸烟超20支的高危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胸部CT检查。

给你提个醒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

不吸烟女性因丈夫吸烟而患肺癌的危险将增加30%。

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吸烟年数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危险性也越大。

对于没有吸烟史的非高危人群,要想科学预防肺癌,除了要做到拒绝被动吸烟、重视并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家庭装修后保持通风换气之外,也应每年进行定期体检筛查。

长期接触厨房油烟也可患肺癌王利民建议将高温爆炒的烹饪方法改成清蒸、水煮等温和一点的方法;另外可以多摄入维生素A、胡萝卜素、蔬菜、水果等含抗癌物质较丰富的食物。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

说起让人害怕的病很多人都会想到“癌症”但有一种病,比癌症还危险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那就是--「中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将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小编也没想到,第一名竟然不是癌症,而是中风!该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YLL,因某种疾病少活了多少年)的多少,找出了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数据来源:the Lancet值得关注的问题:1、中国人的前5大死因主要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

传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影响在不断下降,目前最影响国人健康的疾病基本都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病。

2、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的第3位爬到了第2位,死亡率增加了20.6%,而且仍在继续攀升。

这和老龄化有关,也和国人生活越来越富足、吃得多动得少,导致三高和肥胖增多有关。

3、肺癌正在成为新的健康杀手。

与1990年相比,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了28.2%,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可以通俗理解为因疾病早死和残疾损失的健康生命年)排名从当年不起眼的第14位骤然上升到了第4位。

这和空气污染、老龄化不无关系。

此外,肝癌也从第11位升至第7位。

4、高血压的威胁不可小觑。

光是2017年,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就有254万人,其中96.7%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5、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主要死因的第5名。

这也和老龄化、三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中风的一大后遗症就是血管性痴呆。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柳叶刀》发布了一篇关于我国34个省份从1990年-2017年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的研究。

这25种病因的死亡率为149/10万人,平均的死亡年龄为58岁。

死亡概率较高的前五名省份分别为西藏、河北、河南、贵州、黑龙江;后五名为香港、澳门、台湾、上海以及北京。

我国国民的“头号杀手”--中风该研究根据患者因某种疾病少活多少年的年数,分析了1990年以及2017年我国国民的十大死亡原因。

2017年的死亡原因变化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兹海默症、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道路交通和食管癌。

而1990年的死亡原因从高到低排列。

分别为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疾病、胃癌、肝癌、肺癌、道路交通以及自残。

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时间段中,中风居于我国国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比因癌症致死的概率还要高。

此外,也可以了解到我国感染性疾病的致死风险在逐渐降低,各种慢性病的致死风险逐渐上升。

而因癌症死亡的第一癌肿也转变为肺癌,肝癌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死亡风险也逐年上升。

中风的其中一项后遗症与血管性的痴呆也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据世卫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中风病例大致为500余万,因中风死亡的人数为196万人。

中风其实就是脑卒中,指的是大脑血管病变或者血流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者弥散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中风一般与患者的年龄、有三高疾病的患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的不良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对于家族病史、年龄增长等诱因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以及控制自己的三高,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疾病基础的人群来讲,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病情。

高血压患者生活中应该限制食盐、脂肪的摄取、适当地进行运动、以及定时监测自己的血压变化;高血脂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避免高脂类食物的摄取;高血糖患者也需要长期控制自己的饮食。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气候变化不仅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单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灾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30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发生严重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对近30年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影响特征分析。

首先,台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之一。

自199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6至7个台风登陆,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引发了大面积的水灾和风灾,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受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以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其次,干旱是我国另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干旱。

由于水资源短缺,干旱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畜牧业遭受重创,地区内部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暴雨洪涝成为我国的又一主要气象灾害。

近30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特大暴雨和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洪涝造成的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可忽视。

洪涝的主要影响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带和西南地区,尤其是江河流域和山区地带。

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雷电活动的增加,暴雨过程增加了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的风险。

此外,地震和暴雪等极端天气也时常给我国带来严重的气象灾害。

尽管地震不是典型的气象灾害,但它常常与各种气象灾害相互交织,对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暴雪则经常导致交通瘫痪、农业损失和城市生活受阻,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以上所述只是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部分特征,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似乎在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

中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

而据1994年统计,慢性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对宏观经济形成重压,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包袱,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1998年为例,我国因病、伤残造成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
1997年美国糖尿病的直接费用(医疗支出)411亿美元,间接费用(误工、劳动力损失)540亿美元。我国每年4000多亿元医疗卫生开支中,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直接费用约为188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总卫生费用的4%。
慢病是可以通过管理来预防和控制的
世界医学研究表明,在慢病的形成的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也就是说,人们对慢病发病率上升诸多原因的分析,揭示了疾病流行病学因素是主要方面,是可控的因素,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遗传性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较难干预,居于其次的地位,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我国每年死于高血压并发症者在150万人以上,致残人数达百万之多。
负担重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慢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而中国已达到60%以上
慢性非传染疾病是今后我国居民主要疾病负担,北京市居民存款目的中养老占11.3%,而预防意外事故和大病医疗的占到23.3%
“疾病是贫困的第二位原因”,目前国民经济增长为7-8%,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5-7%,
致残率高
在1998年调查资料中,城市居民残障率达16.79‰(大城市达18.92‰),中重度占54.8%。而在行走和起居方面中重度失能占50%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慢性病患病率日益增高,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是造成失能、残障的主要原因。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预防气象灾害,本文将对我国近30年来的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二、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概述我国是一个气候复杂多样的国家,各种气象灾害频发。

其中,暴雨、干旱、台风、低温冷冻等灾害尤为突出。

这些灾害不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而且往往伴随着次生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三、近30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暴雨灾害近30年来,我国暴雨灾害呈现频发、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夏季,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城市内涝、江河洪水等灾害频发。

其中,南方地区受灾较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3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灾害频发,特别是春季和夏季,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导致土地干裂、农作物受灾严重。

此外,干旱还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3. 台风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30年来,台风活动呈现出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台风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现象,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灾害。

4. 低温冷冻灾害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及高海拔地区。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低温冷冻灾害呈现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

冬季的寒潮和冻害往往导致农作物受损、道路结冰等灾害发生。

四、应对策略及建议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及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2.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3. 推动科技创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

4. 加强公众防灾意识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健全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五、结论近30年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呈现出频发、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

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

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

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

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

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

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

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如附录表A1和表A2所示(数据被索,有兴趣者请直接于作者联系索取电子版),我国于1982~2010年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或非结核感染性疾病。

自1987年起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进入城市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且稳定增长;自1997年农村人口出现类似的情况。

城市居民自1992年、农村居民自2005年,结核病滑出前十位死亡原因。

自1992年城市居民精神疾病导致死亡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事儿于13年后出现于农村居民。

神经系统疾病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1982~2010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图1)。

在过去29年中,上述5个主要死亡原因每年占所有死亡的比例超过85%。

1982年城市人口首位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1983~1986年被变成心脏疾病(图1A)。

1987~2003年,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更加迅速;自2004年起,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几乎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同,这两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均低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

对于城市居民,自1987年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排首位,1999年明显增加,直至2010年一直处于高水平。

呼吸系统疾病在过去29年中一直是第四位主要死亡原因,自1987年起增加至与心脏疾病同样的排名;然而,并未像心脏疾病一直呈增高趋势,其保持稳定水平。

在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一直是第五位死亡主要原因。

中国城市地区主要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呈现总体增加趋势,由405.8人/10万人增加至485.6人/十万人。

与城市人口情况类似,1982年至1986年期间,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农村人口排名第一,1987年减少一半,之后在过去8年中轻微增加(图1B)。

同期,呼吸系统疾病是第四位死亡原因,1987年起增加双倍,之后15年成为首位死亡原因,随后除2005年,在最近9年中均大幅度下降。

过去29年中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非常相似,2004年之前均低于农村居民。

2002年小幅度下降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自2003年起逐渐增加,2010年分别成为第一位和第二位死亡原因,其水平几乎相同。

2010年在中国农村居民观察到主要慢性疾病增加趋势,由1982年443.1人/十万人增加至2010年489.4人/十万人。

关于男性和女性人口死亡率趋势比较的数据发表于自1998年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城市和农村地区男性及女性前十位死亡原因见补充附录中表A3-A6,关于死亡前五位原因比例趋势比较见图2。

在过去23年中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城市男性人口中排首位(图2A),均比同年城市女性人口高(图2B);而对于城市女性人口来说,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通常排首位。

剩余死亡模式在城市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中类似。

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1988年至2010年逐渐增加,2001年替代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男性人口排名首位(图2C),而在农村女性人口中,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率每年均高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图2D)。

农村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剩余死亡模式类似。

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10大主要死亡原因的相对比例见图3A,这些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28.2%)、心脏疾病(22.3%)、脑血管疾病(21.6%)、呼吸系统疾病(11.8%)、损伤和中毒(6.6%)、内分泌和代谢疾病(3.1%)、消化系统疾病(2.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感染性疾病(1.2%)和神经系统疾病(1.0%)。

恶性肿瘤中,肺癌(28.2%)、肝癌(22.3%)、胃癌(21.6%)、结直肠癌(11.8%)、食管癌(6.6%)、乳腺癌(3.1%)、白血病(2.9%)、膀胱癌(1.2%)、宫颈癌(1.1%)和鼻咽癌(1.0%)是前十位肿瘤类型(图3A)。

2010年农村地区前十位死亡原因排序及相对比例完全不同,分别为脑血管疾病(25.0%)、恶性肿瘤(24.7%)、心脏疾病(19.1%)、呼吸系统疾病(15.1%)、损伤和中毒(9.1%)、消化系统疾病(2.5%)、内分泌和代谢疾病(1.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1%)、感染性疾病(1.1%)、神经系统疾病(0.7%)。

恶性肿瘤中,肺癌(27.2%)、肝癌(22.3%)、胃癌(18.7%)、食管癌(16.3%)、结直肠癌(6.7%)、白血病(2.8%)、乳腺癌(2.4%)、鼻咽癌(1.7%)、宫颈癌(1.0%)、膀胱癌(0.9%)为前十位肿瘤类型(图3B)。

如附录表A7所示,2004-2005年肺癌成为首位癌症死亡原因,1990-1992年排名第三,1973年-1975年排名第四。

2010年城市人口(图4A)和农村人口(图4B)不同年龄组死亡模式类似。

年龄小于40岁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为损伤和中毒,这不包括小于1岁的新生儿。

2010年,超过20%的30至74岁中国人死于癌症。

不包括小于4岁的新生儿及围产期婴儿,随着年龄增加,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而感染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总体下降。

上述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在过去近30年中超过85%的死亡归因于以下五种原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其他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非结核感染性疾病等。

一些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原因被认为与烟草相关,我们注意到中国近30年来的烟草相关死亡率大幅度增长。

2010年,中国估计有28.1%成年人(52.9%男性和2.4%女性)为现时吸烟者,即中国估计有301百万现时吸烟者,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者(N Engl J Med 2011; 364: 2469-2470)。

此外,估计72%的非吸烟者包括180百万儿童暴露于二手烟;中国戒烟率非常低,只有11%吸烟者成功戒烟,82%吸烟者从未考虑戒烟(Lancet 2011; 377: 1218-1220)。

据估计,吸烟是2005年大约673000中国成人过早死亡的原因,归因于吸烟的男性死亡数多于女性(N Engl J Med 2009; 360: 150-159)。

此外,男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肺癌,女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实际上,肺癌近年成为中国最常见的癌症。

大约有153百万中国成年人患有高血压,但是只有24%的人知晓其患病,只有19%的人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Circulation 2008; 118: 2679-2686)。

更遗憾的是,只有24%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压,只有不足5%的所有高血压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压。

高血压病人如此之低的的控制率可能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脏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风险有关。

据估计在中国大约2.11百万心血管死亡由高血压引起,其中1.15百万人为过早死亡。

此外,0.22百万心血管死亡归因于高血压前期,其中0.12百万人为过早死亡。

所有高血压相关死亡中,心血管疾病死亡超过80%(Lancet 2009; 374: 1765-1772)。

过去近30年中,运输方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促成了事故及损伤的新模式,而迅速都市化对于促进这种趋势起关键作用,尤其是交通相关及职业事故、损伤。

交通相关损伤、自杀、溺水和高空坠落占所有损伤死亡的79%;农村损伤死亡率是城市的两倍,男性损伤死亡率为女性的两倍。

我们的显示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第五位主要死亡原因,大约占中国所有死亡的5~10%。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已经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城乡移民国家,导致城市人口从1980年的191百万增加至2009年的622百万,预计接下来的10年将会有另外200百万城乡移民者。

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达51%,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城市化导致人类行为、饮食及社会结构改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精神障碍等有重大影响(Lancet 2012; 379: 843-852)。

鉴于饮食及体力活动的改变,城市居民成人高血压和儿童超重、肥胖率几乎为农村居民的两倍便不足为奇。

早期的研究报道了中国城市化相关的饮食和体力活动改变伴随癌症增加,而城市和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非常不同。

城市化也会导致精神疾病,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17%的中国成年人患有一种或更多种精神疾病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