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
漳州市30年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

漳州市30年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条件分析1杨德南漳州市气象局,漳州363000提要:利用漳州市1971~2000年30年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对漳州市暴雨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月时间分布呈现年头年尾少、年中多趋势,6~8月为暴雨高峰期;年平均暴雨日数和汛期3~10月暴雨日数地理分布呈现西南偏多、南北偏少特征;冬季暴雨日数分布呈现由南自北逐渐减少特征;暴雨落区与漳州地形特征紧密相关;暴雨主要在南支槽、西南急流、热带气旋影响的天气条件下发生。
关键词:暴雨;地形;南支槽;西南急流;热带气旋Analyses on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fluence Conditions of Heavy Rainfall in Zhangzhou For Thirty YearsYANG Denan(Zhang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Zhangzhou 363000)Abstract:Based on daily observation data of precipitation in Zhangzhou from 1971 to 20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 and influencing condition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to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number of heavy rainfall days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that it was less in the start-end of year and it was more in the mid of year.Number of heavy rainfall days was the most from June to August; As to the spatial variations , number of the yearly averaged heavy rainfall days and the heavy rainfall days in high-water or tide seas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that it is the more in southwest Zhangzhou and it is the less in north-south Zhangzhou; number of the heavy rainfall days in winter gradually reduced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The area of heavy rainfall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e topography of Zhangzhou.Heavy rainfall occurred in general with th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branch though or southwest jet or tropical cyclones.Key words:heavy rainfall;topography;the south branch though;southwest jet;tropical cyclones引言漳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3~6月份西南季风主导着漳州天气,常导致强对流、暴雨、台风灾害性天气发生,尤其暴雨、台风最为频繁,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仅06年强台风“珍珠”给漳州市带来连续2天的大暴雨过程,日雨量300毫米,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
襄阳市近30年气候特征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

计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9 年襄阳市气温季节变化较明显,年平均气温 16.7℃,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
降水量 822.4mm,年际变化大;年均日照时长为 1804.17h,光照时长季节分布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襄阳市整
体气候特征表现为春季气温温和,春雨连绵,日照较少;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 地势西高东低,由东向西依次分布山地、岗地和丘陵[3]。 襄阳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光照 充足。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平原多水稻土,农业发展条件 较优越[4]。近年来,襄阳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极 两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 键期。 1.2 数据来源 气象数据来源于国家气候中心襄阳站 1990—2019年地面气候资料,具体包括逐日气温、降水量 和日照时长。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襄阳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襄阳市统计年鉴》。 1.3 数据处理 四季的划分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152-2012)界定。暴雨 及洪涝根据中国气象局对暴雨的分类,按24h降水强度 (P)大小可划分为3个等级:暴雨:50mm≤P<100mm;大暴 雨:100mm≤P<250mm;特大暴雨:P≥250mm。降水量距
150
&J
K!F
12
K!F(mm) &J&
J++!(%)
10
100
8
6
50
4
2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 3 襄阳市 1990—2019 年月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长
河津市近30年霜冻灾害变化特征分析

河津市近 30年霜冻灾害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本文选取河津市1990~201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河津市霜冻灾害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河津市初霜冻日期主要集中出现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这段时间,将近是总次数的90%,且初霜冻日呈现出推迟的趋势;终霜冻出现日期主要集中在2月下旬到3月中旬这段时间,将近是总次数的70%,且终霜日期呈现出提前的趋势;河津市平均无霜期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4.674d/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
关键词:初霜冻终霜冻无霜期河津市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旧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霜冻天气主要出现在一年中的温暖时期,当土壤表面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或者是0℃以下,造成植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是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
随着霜冻灾害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剧,对霜冻天气进行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
通过对河津市霜冻灾害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霜冻成因和时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几点霜冻灾害防御措施,以期为全面认识河津市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为当地农业生产规划、发展特色农业,有效预防霜冻灾害,增强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资料和方法本文选取河津市1990~201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将春(秋)季日最低气温≤0℃的最后一天(第一天)分别定义为终(初)霜冻日,终、霜冻日之间的间隔日数称之为无霜冻期。
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河津市霜冻灾害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霜与霜冻的概述2.1霜与霜冻的概念霜属于近地面水汽凝结现象,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集的白色松脆的冰晶,呈现出白色的疏松结构,霜出现的过程中可造成植物受冻或不受冻。
霜冻则是由于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植物遭受伤害。
在气象中将秋季最低气温下降到0℃作为霜冻指标,必须同作物是否遭受伤害相关联。
27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为了让凝结在身上的水沿着身体流到嘴 里,这是它们获得水分的主要办法。
三、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1、寒潮 --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
1)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 2)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五次。 3)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4、寒潮的危害: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烈降温会使农作 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 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 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寒潮影响的范围大而且多种灾害并发。 就目前来说,对寒潮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 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台风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办?
1、不要待在大树下和电线杆旁 2、不要躲在不安全的房屋内 3、在海上航行的船舶要进港避风;
3、洪水 ----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农作物受灾1080.7公顷,成灾728.1万公顷,绝收251.5万 公顷;受灾10169.2万人,成灾7094.7万人,死亡人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 人,紧急转移1044.7万人;倒塌房屋350万间,损坏房屋732.万间,死亡大牲畜 175.7万头;直接经济损失1450.9亿元。
2、图是我国冬春季节某次沙尘暴发生日气压形势简图。
分析回答:(1)写出材料三中两个气压中心的名称:
A___高___压____ B____低__压______
(2)由材料三分析,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摘要:本文采用山西省气象局1991~2022年的降水量资料,选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近30年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991~2022年山西省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24.979mm/10a,下降趋势不太显著;1991~2022年山西省除了夏季外,其余三季降水量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只是气候倾向率有一定差异;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内降水量的55.0%,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分别占年内降水量的16.7%、23.7%,冬季降水量最少,只有年降水量的4.6%;年内降水量主要出现在4~10月份,且每月的降水量均在1000mm以上,这段时间的降水量达到了17537.6mm,占88.3%,尤以6~9月份降水量最为集中,高达13552.3mm,占68.2%。
关键词:降水变化;特征;防灾减灾;措施引言1860年以来的14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20世纪90年代和1998年可能是过去1000年来最暖的年代和年份,导致增温的原因主要来自人为因素。
已经发生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或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森林草原植被分布的改变、降水量的减少、农业的减产等。
山西省气候变化显著地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干旱是山西省主要的气候特征。
山西省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全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脆弱带之一。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远低于人均1000 m'的严重缺水界限,耕地平均占有水量3255 m'/hm2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严重的缺水省份。
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的供给,不仅关系到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山西省黄河流域的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62% ,其降水量的变化将通过人黄流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中下游河南省、山东省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北方干旱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地处季风边缘带山西省降水变化的规律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介绍我国的气象灾害及科学防灾减灾-精选文档

图3:1987-2019年我国干旱面积
• 4、大雾灾害 • 大雾灾害在我国四川盆地、长江和淮河 流域、华南、华北及东北等地均有发生, 尤为四川盆地和长江流域浓雾天气较多。 近50年来,虽然我国年平均雾日数呈减 少的趋势(图4),但大雾造成的灾害损 失却更加严重。如2019年11月8日,上 海大雾弥漫,奉贤区A30公路施工路段 发生特大车祸,造成10人死亡,15人受 伤。
• 2、台风灾害 •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危害最严 重的国家之一。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台风侵 袭,且有可能窜入内陆,引发暴雨洪涝、 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衍生灾害。 • 2019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 台风个数有所减少(23个),但由于我 国经济的发展,台风影响程度却呈增加趋 势。如,2019年-2019年台风造成的直接 经济损失,比1987年-2019年10年间年均 增加了58.4%。
我国的气象灾害情况
•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变 化剧烈,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是世界上遭 受气象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气象灾 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及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 的影响,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安定、资 源环境等构成严重威胁。 • 因此,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分析研究,提升气象 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 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 3、干旱灾害
• 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灾害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但分布不均, 北方以春旱为主,长江流域、江南和江淮之 间伏旱较多。据1987至2019年统计,我国 平均每年遭受干旱灾害的农作物面积为 2557.3万公顷,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 物受灾面积的51.15%。其中,2000年、 2019年受旱面积较大,在4000万公顷左右。 2019年以后,受干旱影响面积有所减少,但 重大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近30年来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
气象灾害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灾害类型、地域分布、时间规律、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我国近30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1. 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
洪涝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北方地区。
干旱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台风灾害的特点是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潮汐等次生灾害。
三、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1. 地域分布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则主要影响沿海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还具有不同的次生灾害特点。
2. 时间规律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规律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和周期性。
例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而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此外,一些气象灾害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如台风灾害的活跃期和静息期。
四、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 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也会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2. 应对策略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二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四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多变,山地地势复杂,地形复杂多变,同时由于地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亚夏季风的交汇区域,气象灾害频发。
本文将从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的气象灾害特点,为应对未来的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雷电灾害、冻雨冰雹等,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暴雨洪涝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是典型的水文灾害多发地区。
暴雨洪涝灾害是其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贵州省的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因为此时贵州省受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为集中且强度较大,容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对贵州省的影响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作物的毁坏,由于暴雨往往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二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暴雨导致道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受损,严重影响交通的通达性,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三是对城乡建设的影响,暴雨引发的水灾对城市和乡村的房屋、基础设施等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贵州省暴雨洪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频发性强,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加之地形复杂,易形成山洪和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导致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二是影响范围广,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带来较大的受灾范围,特别是农作物和房屋等财产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三是因素复杂,暴雨洪涝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因此其发生规律较为复杂,防治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
二、雷电灾害雷电灾害是贵州省气象灾害中的另一大特点。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此时气候潮湿,易导致雷电天气的频发。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表现为雷电、风雹、雷暴大风等,对农作物、建筑物、交通运输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
气候变化不仅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单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灾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30年来,我国各地频繁
发生严重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对近30年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影响特征分析。
首先,台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之一。
自1990
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6至7个台风登陆,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引发了大面积的水灾和风灾,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受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以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其次,干旱是我国另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在过去的30
年里,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干旱。
由于水资源短缺,干旱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畜牧业遭受重创,地区内部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暴雨洪涝成为我国的又一主要气象灾害。
近30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特大暴雨和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洪涝造成的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可忽视。
洪涝的主要影响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带和西南地区,尤其是江河流域和山区地带。
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雷电活动的增加,暴雨过程增加了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的风险。
此外,地震和暴雪等极端天气也时常给我国带来严重的气象灾害。
尽管地震不是典型的气象灾害,但它常常与各种气象灾害相互交织,对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暴雪则经
常导致交通瘫痪、农业损失和城市生活受阻,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以上所述只是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部分特征,气
象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似乎在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在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畜牧业重创、水资源不均导致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洪涝、地震和暴雪等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似乎在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