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多图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ppt课件

小儿推拿ppt课件
处理异常情况
如推拿后出现皮肤红肿、破损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 感染或加重症状。
记录与反馈
对推拿过程及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同时,将推 拿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或监护人,以便其了解小儿的治疗进展。
05
家长参与互动环节设计
家长学习简单手法操作
学习基本推拿手法
家长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并掌握几种简单且常用的小儿推拿基本 手法,如推、拿、按、摩等。
亲子互动按摩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互动按摩,增进亲 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按摩效果评估
了解如何评估按摩效果及孩子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按摩方式和方 法。
分享经验和心得体会
分享学习成果
鼓励家长分享自己学习小儿推拿的心得体会,以 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和效果。
交流互动环节
设置交流互动环节,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和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
小儿推拿ppt课件
目 录
• 小儿推拿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用手法介绍与操作演示 • 常见病症治疗方案设计 • 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措施 • 家长参与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及作用
定义
小儿推拿是一种以手法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刺激小儿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 ,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02
常用手法介绍与操作演示
推法
01
02
03
04
定义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 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分类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
操作要点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推动时 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小儿推拿培训课件PPT(精品版)38页

小儿推拿培训课件PPT(精品版)38页
4、肝穴
部位:食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平肝,用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平肝熄风、解热镇惊、疏肝郁、除烦躁 主治:急慢惊风、发热外感、目疾、脾虚证、贫血证等 临床:肝穴只清不补
5、心穴
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
32、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3、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5、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27、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 等一切热症
28、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揉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29、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操作:揉法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23、小肠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由指端推至指根为固膀胱 功效:利尿(清小肠);止遗(固膀胱)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补法用于遗尿、便秘
24、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至虎口。操作:运、推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此二病效佳)、汗不出、口噤不开(此二病效差)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盗汗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01
03
02
外感发热
病因: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01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02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03
阴虚内热
病因: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牛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 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除了有点状穴外,还有线状穴、面状穴等。
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小儿推拿胸腹部穴位课件

小儿推拿胸腹部穴位课件

推拿过程中注意宝宝保暖,避免宝宝受凉 ;推拿后可适当给宝宝喝些温水,有助于 软化粪便。
THANKS
感谢观看
用掌心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环形揉按, 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3分钟。
功效
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理 气止痛的功效,对于小儿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有较好的 治疗效果。
神阙穴
位置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
功效
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消 化不良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
对于骨折、皮肤破损、高热惊厥等急性病症,以及某些慢性疾病 如肿瘤等,不宜进行小儿推拿。
注意观察反应
在推拿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 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咨询专业医生意见。
05
胸腹部穴位推拿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儿消化不良的胸腹部穴位推拿
01
02
03
04
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 下降等。
关元穴具有温肾壮阳、培 元固本的功效,对于小儿 遗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用掌心或指腹在穴位上做 环形揉按,力度适中,每 次按摩1-3分钟。
03
胸腹部穴位推拿手法
推法
总结词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沿着固定方向,缓慢推动穴位。
详细描述
推法是一种基本的按摩手法,通过用指腹在穴位上施加适度 的压力,并沿固定方向缓慢推动,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 流通。在胸腹部推拿中,推法常用于促进消化、缓解腹胀等 。
推拿穴位
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等 。
注意事项
推拿过程中注意宝宝保暖,避 免宝宝受凉;推拿后可适当给 宝宝喝些温水,有助于补充体

穴位清肺化痰

穴位清肺化痰

穴位清肺化痰穴位清肺化痰按摩治喘穴的作用与好处有缓解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落枕、咳嗽等功效。

治喘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治喘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治喘穴位位置图】【图解治喘穴位的位置】治喘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肩颈部,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即: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取穴时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

分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深层有颈深动、静脉和颈横动、静脉的分支。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穴名解说】治喘穴,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

有平定喘息的功效,故名为“定喘”。

【按摩治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作用功效: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主治疾病:1、缓解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2、治疗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上肢疼痛不举、肩背痛、瘫痪、麻痹、荨麻疹、头后部痛。

治喘穴位配伍哮喘:配膻中穴、内关穴、大椎穴、中喘穴、丰隆穴(《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百日咳:配天突穴、大椎穴、丰隆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慢性支气管炎:配涌泉穴、天突穴、丰隆穴(《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指压该穴,对于治疗气喘发作非常显效,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用力按压6秒钟,重复做3次,会使气喘舒适。

刺灸法: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人体肺、脾、肾三脏虚弱,导致肺中始终存有宿痰所致。

人体一旦感受外界邪气刺激,痰就会阻塞气道使人出现喘憋现象。

刺激特定的穴位可补益肺、脾、肾,调节机体功能,从而有效化痰、宣肺、平喘。

定喘穴:“定”:指安定或平定。

“喘”,这里指咳喘、哮喘。

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的效果,故名“定喘”。

指压治喘穴,对于治疗气喘发作非常显效。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

配肺俞、中府主治咳喘。

定喘穴〖标准定位〗定喘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小儿哮喘的推拿手法与穴位(多图)

小儿哮喘的推拿手法与穴位(多图)

小儿哮喘的推拿手法与穴位哮喘是由于天气寒冷或吸入花粉、灰尘以及食用鱼、虾、蟹后引发气管痉挛、狭窄、分泌及量痰液,气道受阻,而出现痰鸣咳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本病常反复发作,多见于4-5岁以上的小儿。

小儿哮喘常有家族史。

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各有偏重。

发作期治疗应以祛痰除湿、宣肺解痉为主。

常用推拿手法与穴位: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擦胸骨、分八道、揉乳根、揉乳旁、搓摩胁肋、分肩胛、揉肺俞、揉脾俞、揉紧俞。

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左手肺经,自指根推向指尖500次。

2、右手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和胃经,沿赤白肉际自腕横纹推向指根400次。

3、右手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食指桡侧的大肠经,自指根推向指尖,共400次。

4、五指着力并扰着力于胸骨上,进行上下往返擦法,直至局部发热。

5、双手拇指指腹着力,沿小儿一、二、三、四肋间自上而下向两侧分推,反复操作3-5遍。

6、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两侧乳根穴,按揉300次。

7、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两侧乳旁穴,按揉300次。

8、双掌自小儿腋下向下搓摩至胁肋边缘,反复5-10遍。

9、双手拇指置于小儿肩胛内侧,沿肩胛内缘自上而下分推100次。

10、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着力于小儿背部两侧的肺俞穴,按揉1分钟,至有酸胀感。

1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脾俞穴,顺时针揉1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脾俞穴。

12、中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肾俞穴,顺时针揉2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别一侧肾俞穴。

一、若伴有形寒无汗,痰清稀多沫、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苔白脉滑,可加擦胸部、擦背部、擦督脉。

1、五指并扰,在胸部上进行斜向往返擦法,直至局部发热。

2、右手小鱼际着力于小儿背部进行横向擦法,反复操作2-3分钟,或至局部发热。

3、右手小鱼际着力于小儿督脉进行擦法,反复操作2-3分钟,或至局部发热。

二、若伴有发热面红、痰稠色黄、口渴喜饮、小便黄、大便干、苔黄脉滑、可加推膻中、开璇玑、揉中府、揉云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哮喘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哮喘是由于天气寒冷或吸入花粉、灰尘以及食用鱼、虾、蟹后引发气管痉挛、狭窄、分泌及量痰液,气道受阻,而出现痰鸣咳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本病常反复发作,多见于4-5岁以上的小儿。

小儿哮喘常有家族史。

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各有偏重。

发作期治疗应以祛痰除湿、宣肺解痉为主。

常用推拿手法与穴位: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擦胸骨、分八道、揉乳根、揉乳旁、搓摩胁肋、分肩胛、揉肺俞、揉脾俞、揉紧俞。

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左手肺经,自指根推向指尖500次。

2、右手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和胃经,沿赤白肉际自腕横纹推向指根400次。

3、右手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食指桡侧的大肠经,自指根推向指尖,共400次。

4、五指着力并扰着力于胸骨上,进行上下往返擦法,直至局部发热。

5、双手拇指指腹着力,沿小儿一、二、三、四肋间自上而下向两侧分推,反复操作3-5遍。

6、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两侧乳根穴,按揉300次。

7、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两侧乳旁穴,按揉300次。

8、双掌自小儿腋下向下搓摩至胁肋边缘,反复5-10遍。

9、双手拇指置于小儿肩胛内侧,沿肩胛内缘自上而下分推100次。

10、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着力于小儿背部两侧的肺俞穴,按揉1分钟,至有酸胀感。

1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脾俞穴,顺时针揉1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脾俞穴。

12、中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肾俞穴,顺时针揉2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别一侧肾俞穴。

一、若伴有形寒无汗,痰清稀多沫、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苔白脉滑,可加擦胸部、擦背部、擦督脉。

1、五指并扰,在胸部上进行斜向往返擦法,直至局部发热。

2、右手小鱼际着力于小儿背部进行横向擦法,反复操作2-3分钟,或至局部发热。

3、右手小鱼际着力于小儿督脉进行擦法,反复操作2-3分钟,或至局部发热。

二、若伴有发热面红、痰稠色黄、口渴喜饮、小便黄、大便干、苔黄脉滑、可加推膻中、开璇玑、揉中府、揉云门。

1、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膻中,沿第四肋间向两侧分推。

反复操作10-20遍。

2、开璇玑分为四步操作:双手拇指处小儿璇玑穴沿胸肋由上往下向两旁分推;分推至肋缘后改为用右手食、中、无名指从剑突向脐直推;推至脐后再用右手掌面进行摩腹;摩腹3-5遍后再用右手食、中、无名指从脐向下直推至耻骨联合。

反复操作3-5遍。

3、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两侧中府穴,按揉300次。

4、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两侧云门穴,按揉300次。

以上讲的是哮喘发作期的推拿手法和穴位,下面来讲一讲哮喘缓解期的推拿手法和穴位。

缓解期可见咳痰气短、怕冷自汗、喉间时有痰鸣、食少便溏、易感冒、全身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疗应以扶正固本为主。

常用推拿手法与穴位:清肺经、补脾经、补肾经、揉外劳宫、揉肺俞、揉定喘、揉脾俞、揉肾俞和三焦俞、擦督脉和两侧膀胱经。

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左手肺经,自指根推向指尖500次。

2、右手拇指侧峰着力,推补脾经500次。

3、右手拇指指腹着力,推补肾经500次。

4、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手背外营宫穴,揉500次。

5、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着力于小儿背部两侧的肺俞穴,按揉1分钟,至有酸胀感。

6、用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的定喘穴,按揉1-2分钟,至有酸胀感。

7、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脾俞穴,顺时针揉1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脾俞穴。

8、中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肾俞穴,顺时针揉2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别一侧肾俞穴。

9、右手食、中指分别按于小儿背部两侧三焦俞上,按揉2分钟。

10、右手小鱼际着力于小儿督脉进行擦法,反复操作2-3分钟,或至局部发热。

11、右手小鱼际着力于小儿一侧膀胱经进行擦法,反复操作2-3分钟,或于局部发热,完毕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操作另一侧。

专家提示:
饮食有节,不宜过饱,切勿食用过甜、过咸和生冷的食品。

适当活动,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