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

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

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4~5级。

不超过6级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

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

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哥本哈根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 环工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 分)二名词解释5 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 分)三简答4 个(40 分)四论述一个(20 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 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 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 点)。

P37(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种质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环工(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复习提纲

环境生态学复习提纲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一.绪论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3-4)1)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利用的理论与方法2)退化生态系统的机理以及恢复与重建技术3)人为干扰下受损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4)解决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学对策与技术途径5)生态规划手段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6)不同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方法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监测与应对策略二.生物与环境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Liebig’s law of minimum: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指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S 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是指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达到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导致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这个耐受范围就称作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Limiting factor:限制因子是指当生态因子(一个或相关几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时,这些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Photoperiodism:光周期现象是指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有效积温法则是指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Bergman’s law:伯格曼规律是指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小。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填空题1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2.环境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的经典生态娑;不同于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规律和危害的污染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机制以及人的个体和组织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

判断题1.广义上,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简答题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后,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

环境生态学将研究:这一过程有哪些内在规律;干扰效应在系统内不同组分间如何相互作用;出现了哪些生态效应以及其如何影响人类,包括各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变化规律和危害方式。

②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评价受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退化特征,这些退化的生态学效应和性质是什么以及危害性程度如何等。

物理、化学、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方法是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判断常用的4个基本手段,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

③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被破坏后会产生不同生态效应。

环境生态学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危害效应和方式,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如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等。

④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单纯依靠工程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被实践证明不可行。

采用生态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在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上已见成效,前景令人鼓舞。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结合环境问题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生态学对策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或工程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名词解释环境问题P1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表现:究其原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

2.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

P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

3.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概念P6,P7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重点: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P9第二章1.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P11,12(1)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基因水平的变异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一个物种遗传变异越丰富,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进化的潜力越大。

(2)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物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类容。

(3)生物多样性:自己看看。

(4)景观多样性: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廊道是呈线状或带状的联系斑块的纽带,基质是景观中面积大、连续性高的部分。

2.生物的统一性(简答)P12,13(1)有序性(2)新陈代谢(3)生长和发育(4)应激性(5)运动(6)适应(7)生殖(8)进化3.环境的概念P14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4.环境的基本特征(简答,并能够举例说明,书上的例子自己适当背)P16 (1)整体性例如:局部地区的污染可带来全球的危害,河流上游的污染就威胁着下游居民的安全。

瑞典酸雨中就有邻国大气污染的贡献。

(2)区域性(3)变动性和稳定性(4)资源性和价值性(5)危害作用的时滞性5.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看书理解,能够判断是什么因素引起的)选择判断题P17,21(1)光因子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

(2)温度因子:有效总积温、极端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是限制植物分布的重要条件。

温度对动物的分布有时可起到直接的限制作用。

一般而言,温度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多,寒冷的地区生物种类少。

(3)水因子6.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简答)P22地球表面的温度在空间尺度上随纬度、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和各种小环境而变化;在时间尺度上,与光因子一样存在周期性变化,有一年的四季变化和一天的昼夜变化,称为节律性变温。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昼夜变温对许多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1)变温与生物生长: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的更好。

(2)变温与物候节律:由于长期适应,生物形成了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7.生态因子的概念P30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生物及人类生存繁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P33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些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这就是利比希的最小因子法则。

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P33他认为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能量的限制,而且也受到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是生存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的概念P34有一个最低点(或称耐受下限)和一个最高点(或称耐受上限),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能区分广温性动物和狭温性动物。

第三章1.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群落的组合。

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4空的话再加个“生物生产”)3.生物圈:是一个以物质和能量循环为其特点的大系统,它为整个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与保障。

4.种群的特征及计量P38-40(重点自己看书理解死记硬背的不多)生物的种群特征: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种群动态研究种群的大小或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生物种群的计量: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性比、种群的空间分布、存活率、生命表5.种群动态P40-41(同上理解重)存活曲线:Ⅰ型(凸形)、Ⅱ型(直线形)、Ⅲ型(凹形)种群的增长:详情请见P416.种群间的相互关系P42(理解)两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一般特征作用类型物种1 2中性作用0 0 两个种群变化彼此不受影响竞争- - 两个种群竞争共同资源而带来负影响偏害作用- 0 种群1受抑制,2无影响捕食作用+ - 种群1是捕食者,2是受害者寄生作用+ - 种群1是寄生者,2是受害者偏利作用+ 0 种群1是偏利者,2无影响互利作用+ + 相互作用对两者都有利(表中“+”表示对种群增长或其他种群特种有收益,“-”表示对种群增长或其他特征有抑制,“0”表示无关紧要、没任何意义的相互影响)7.正相互作用:可按其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P428.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P42-43)竞争可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重点理解)9.生态位的概念: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之自然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位概念对于正确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进化中的作用,以及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工群落的物种配置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考名词解释或简答)其他定义见P4610.生态位与物种竞争(1)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草履虫试验结论P46(2)生态位重叠与竞争P46(3)生态与物种的共存和进化P4711、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表现在生物物种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主要有(重在理解)P50(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导致相关种群的生态位的分化。

每个物种在自然界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彼此之间便会发生竞争,根据竞争排除法则,有些处于竞争劣势的物种随时间的推移便会在群落中消失,剩余的物种就会重新利用或分配各自的资源。

(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详见P50)1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干扰是平静的中断,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

干扰对群落的结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干扰对群落中不同层面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②干扰经常是连续的群落中出现缺口★中度干扰假说P501)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P51一般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多样性与群落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动物)种类的多样性与其食物空间结构(垂直和水平结构)的多样性呈正相关。

2)岛屿与群落结构(自然保护区属岛屿)P513)旱生演替(简答)P52-53(自己可结合书上简答,仅供参考)旱生演替起始于干旱缺水的基质。

以最早出现的先锋植物群落地衣开始,经历苔藓、草本、灌木直到出现相对稳定状态的森林群落。

(1)地衣植物阶段:在原生裸地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其中以壳状地衣首先定居。

壳状地衣将极薄的一层植物体紧贴在岩石表面,而且从假根上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表面,加之岩石表面的风化作用及壳状地衣的一些残体,就逐渐形成了极少量的土壤。

在壳状地衣的长期作用下,环境条件,首先是土壤条件有了改善,就在壳状地衣群落中出现了叶状地衣。

(2)苔藓植物阶段: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苔藓植物可以在干旱的状况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待到温和多雨时,有大量生长。

种类土壤能积累的土壤较多,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演替继续向前发展,草本植物中首先是蕨类及一些被子植物中一年生或两年生植物,大多是低小耐旱的种类。

它们在苔藓植物群落中,开始是个别植株出现,以后大量增加而取代了苔藓植物。

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形成,多年生草本植物就出现了。

(4)木本植物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发展至一定时期,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他常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成为优势的灌木群落。

继而阳性的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

第四章1.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作用和地位:生产者: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一切异养生物的食物源,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成分。

消费者:消费者是指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

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还原者: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也是物质能源的来源。

2.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锁式单项联系它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3.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结构4.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它们是自养生物;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它们是异养生物并具有以植物为食的公共食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它们是异养生物并以食草动物为食。

各类食物链均不能无限加长,通常只有四个营养级左右,一般不超过六个营养级。

5.十分之一定律:各类营养层次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10 %6. 陆地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通常要高于水域生态系统。

但林德曼的工作,用实际的定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并非百分之百,因而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能无限增加7.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的过程8.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再循环主要有哪几条途径?(简答)1)物质由动物排泄返回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