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曲典故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典故你知道多少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典故你知道多少?【高山流水】古代琴曲。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
【广陵散琴曲】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广陵散:古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
中国十大经典古曲简介

中国十大经典古曲简介一、《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
”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
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二、《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
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
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三、《平沙落雁》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
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
《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鹄之远志。
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欣赏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欣赏如下: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是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的总称。
•“高山流水”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
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夕阳箫鼓为古代中国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
此曲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编的古筝曲名为《春江花月夜》,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琰作。
•《汉宫秋月》是中国名曲。
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阳春白雪》是古典名曲。
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介绍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介绍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分别是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高山流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便能领会其意。
后人为纪念这一对知音,便将此曲命名为“高山流水”。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
据《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现存曲谱为七十余种。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古琴曲中最受欢迎的十大名曲之一。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这首曲子描绘了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琵琶通过演奏模拟出紧张激烈的角逐画面。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春晓》。
此曲通过虚无缥缈的琴音,再现了夕阳箫鼓的动听音韵和江南水乡的纯美画景。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曲,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最有影响的包括今虞山派的李玉仙演奏谱及吴韬的演奏谱等。
胡笳十八拍又名《胡笳五拍》,是一首大曲,唐人根据汉乐府古题写的作品。
它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全曲为十八段,自第一拍至第十八拍,一章为一拍。
汉宫秋月是一首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这首曲子表现了古代宫女哀婉幽怨的情绪,深刻地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古典名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取万物知春和大地萌动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十大名曲

8、《广陵散》
• 《广陵散》又名《广陵 止息》,是古代一首大 型曲,即古时的《聂政 刺韩王曲》,魏晋琴家 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9、《平沙落雁》
• 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 传谱,最早刊于明代《古音 正宗》,又名《雁落平沙》。 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 达五十多种 。
10、《十面埋伏》
• 此曲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 平楚》。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 战的情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是蓍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 返回
《高山流水》
•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 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 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 高山流水之曲。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 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胡笳十八拍 》
• 东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 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 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 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 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 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 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 《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 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 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 肠。返回
1、高山流水
此曲旋律典雅,韵味 隽永,颇具“高山之 巍巍,流水之洋洋” 之貌。
2、梅花三弄
• 乐曲曲调优美,旋律优雅,格 调清新,仿佛是在静静地远望 满山梅树,静谧而遥远,动静 相谐,细腻传神。此曲系借物 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 和耐寒,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 的人。
中国十大名曲的历史典故

中国十大名曲的历史典故中国十大名曲的历史典故1.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
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
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3.《平沙落雁》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4.《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之事。
《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
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
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
”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和背后的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和背后的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和背后的历史典故导语: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
据专家考证,这些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
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典名曲,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
大多数人并非行家,虽偶尔聆听古曲,觉得好听,却不知其深刻内涵。
其实每首古曲背后都有着一段轶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高山流水》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叹道:“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广陵散》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
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
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
三、《平沙落雁》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的由来

中国文化4/21/2013 中国十大名曲的由来在我国的音乐史上,有传统的十大名曲。
这些曲子广为流传,每一个都有着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1.《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一个樵夫路过,站在旁边听。
当伯牙心中想着巍峨的高山时,樵夫说道:“巍巍乎志在高山。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叹道:“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2.《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3.《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4.《十面埋伏》乐曲是以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唯物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在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交响曲方能得以完成。
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5.《渔樵问答》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着的鄙弃。
乐曲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
6.《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乐曲。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典故【高山流水】古代琴曲。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 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
【广陵散琴曲】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广陵散:古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
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
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
《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
……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
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
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十面埋伏】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
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 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渔樵问答】《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此曲表现渔樵在清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现在的谱本有多种。
《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
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
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
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
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夕阳箫鼓】是抒情写意的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谈起《春江花月夜》,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这首著名的民乐合奏曲。
它那富有江南丝竹音乐特点的旋律,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
《春江花月夜》历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曾经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是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音乐。
但大家又是否知道,《春江花月夜》原来是改编自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文曲《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
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
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乐曲原分有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汉宫秋月】《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
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
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征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
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
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音调取自此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词《咏梅》。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
「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
《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
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
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分七段:1、独占鳌头2、风摆荷花3、一轮明月4、玉版参禅5、铁策板声6、道院琴声7、东皋鹤鸣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
起部:(一)《独占鳌头》。
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
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音响效果独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