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故事

合集下载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
【成语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例句】: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年,范吉射一家因被追杀,只好逃离晋国。

有一天,有个人在范家的门口发现了一口钟,很漂亮,于是心中便产生了一个坏主意,想要偷走这口钟。

可是钟太重了,他根本不能背走它。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有了一个主意:钟不是太重吗?那就把它敲碎,一块一块地搬走不就行了吗?于是,他很得意地找来一个铁锤,用尽全身力气砸向大钟。

“当——”,
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

因为这钟是铜浇铸而成的,自然是一点也没碎。

他又猛力砸了一下,钟仍然发出很大响声,只稍微晃了几下,完好无损。

这时他突然意识到,如果再继续砸下去,这当当的声响就会被别人听到,就偷不了钟了。

他自以为聪明,又想出个办法:捂住自己的耳朵再砸。

以为自己听不到钟的响声了,别人也听不见,这样就可以偷走了。

这则成语就是讽刺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的。

由于在古时,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掩耳盗钟”也称“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三一文库()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
要想法子掩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希望
对你有帮助。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
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
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
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
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
第1页共3页
后再分别搬回家。

chengyu.itlearner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
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
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
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
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
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
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
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
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
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23。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是一则来自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偷,在范氏家里偷了一口大钟。

大钟又大又沉重,他背不动,于是他想到了把钟敲碎,分开搬回家的办法。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既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没想到,他还没敲几下,人们就赶来把他当场捉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看到自己,只想到自己,只相信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不顾及事实。

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但却常常事与愿违。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掩耳盗铃的行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掩耳盗铃的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掩耳盗铃的故事如下:曾经有个人,傻得可爱又爱占小便宜。

只要他看上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弄到手,哪怕是偷呢。

有一天,他的眼睛落在邻居新挂的铃铛上。

那铃铛做得分外精致,声音又脆又亮,就是远在天涯也能听见。

他心动了,边走边琢磨:我该怎么得到它呢?最后,他决定等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碰这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铃铛一响,就会被邻居发现,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怎么也想不出个好办法。

他的一个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只要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铃声了吗?”他一听这个主意,觉得真是太聪明了: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

于是,他自以为是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

他伸手去摘铃铛,可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无功而返。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

他踩着凳子,一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

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

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邻居们纷纷披着衣服出来看看究竟。

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

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捂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掩耳盗铃的典故释义:掩: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总是以为自己很聪明,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不被发现,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是愚蠢的,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事情是能够永远隐藏的。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及寓意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一个愚蠢而又贪婪的人。

这个人整天游手好闲,却总想着不劳而获,获取一些不义之财。

有一天,他偶然路过一户人家的门前,发现门口挂着一个精美的铃铛。

这个铃铛制作得十分精巧,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他立刻被这个铃铛吸引住了,心里想:“要是我能把这个铃铛偷回家,那该多好啊!挂在自己家里,一定非常气派。

”于是,他开始琢磨怎么把铃铛偷走。

可是,只要他一碰铃铛,铃铛就会发出响声,这会把主人引来的。

他苦思冥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主意。

他找来一块布,想要把自己的耳朵塞住。

他心里想:“只要我把耳朵塞住,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别人也就听不到了,这样我就可以顺利地把铃铛偷走了。

”他真的就这样做了,塞住耳朵后,他就伸手去摘铃铛。

然而,当他的手刚碰到铃铛时,铃铛发出的响声立刻惊动了主人。

主人迅速冲了出来,把这个愚蠢的小偷抓了个正着。

这个小偷被抓后,还一脸茫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塞住了耳朵,别人还是能听到铃铛的声音。

这个故事就是“掩耳盗铃”,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寓意。

首先,掩耳盗铃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是不可取的。

故事中的小偷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就能掩盖铃铛的响声,这是一种极度愚蠢和幼稚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不愿意面对现实,选择逃避或者自我欺骗,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但最终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

无论我们的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事实是不会因为我们的想法而改变的。

铃铛会响,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因为小偷捂住耳朵就消失。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去思考和行动,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再者,掩耳盗铃也警示我们不要心存侥幸。

小偷企图通过这种荒唐的方式偷走铃铛,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被发现。

然而,事实往往是,侥幸心理只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困境。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

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

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掩耳盗铃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需要警醒人们不要逃避现实、盲目自欺的道理。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偷盗铃铛的男孩。

他非常喜欢响亮的声音,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偷盗铃铛,藏起来后,每天敲响几下,就可以听到自己钟爱的声音。

于是他做了这件事情,他偷走了一个铃铛,藏在一间小屋中,每天都用棍子去敲响铃铛,兴高采烈地听着声音。

他甚至掩住自己的耳朵,以免听到外面响亮的声音,使得自己更加幸福。

可是,有一天,他来到村外,听到了一位老翁的祖传小号演奏,他的心中非常激动,他认为那个声音比他躲在小屋里敲响铃铛的声音更加优美。

可是他不甘心,他想让那个声音跟他的铃铛声一样,成为自己独享的声音,于是他掩住自己的耳朵去打断那个声音。

然而当他掩耳以后,他发现自己连自己敲响铃铛的声音都听不到了,也就是说,他觉得自己要拥有的声音也消失了。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指的是人们为了不面对现实,逃避困难,忽视自己的问题,盲目自欺,最终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那么“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哪里呢?据了解,在《列子》中就有过类似的故事出现。

《列子·汤问》中有这么一句话:“燕师掩耳盗铃,夫子有以告者,然后人悟焉。

”此文言文语言深奥,燕师指的是戰國时期燕国的一支军队,掩耳盗铃就形容他们想偷囊中的铃铛数出有多少钱。

而“夫子”这个词,我们一般借鉴孔孟之学所使用的“夫子”,即旧时指的是学者或尊敬的智者。

这里指的是孔子。

此意也是这个寓言的第一次流传。

此外,《史记》中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讲在古代,有一个偷盗铃铛的人,他悄悄偷走一个铃铛,藏在了自己的房间里。

每天,他都会敲响铃铛,欣赏那优美的声音。

有一天,有人终于发现了铃铛被偷盗的事情,并将这个人送到了国王的面前。

可是,这个偷盗者却说:“我并没有偷盗铃铛,我只是躲在房间里听‘自己’的声音。

”最终,这个偷盗者被人们嘲笑为“掩耳盗铃者”。

这个故事后来也被人们引申为成语。

总的来说,“掩耳盗铃”这个寓言,在历史上被广泛流传,并且在现代也是被引用比较多的成语之一。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
2) 叮铃铃、叮铃铃,闹钟叫个不停,掩耳盗铃不管用;滴滴地、滴滴地,钟表响个不停,闻鸡起舞也不中;啪啪啪、啪啪啪,巴掌响个不停,鱼跃龙门快飞奔,祝你交好运。
3) 拔苗助长是荒诞,掩耳盗铃是蛮干;草船借箭是妙算,破釜沉舟是决战;风花雪月是浪漫,舍生取义是奉献;你若继续往下看,你就是一个笨蛋!愚人节快乐!
掩耳盗铃的解释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典故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解释意思: 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铃,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用掩耳盗铃造句
1) 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蔡崇达
8) 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
9) 政府之间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样有心有意,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我们玩的是掩耳盗铃。
10) 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11)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12) 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是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那掩耳盗铃有什么成语故事呢?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掩耳盗铃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杀掉范氏,并把范氏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铜钟却遗漏在范氏家的院子里。
一天,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在范氏家附近闹逛,意外地发现了院子里的这口大钟。这可把他乐坏了。他心想:这口钟可是铜的呀!要是把它背走卖掉,一定能卖不少钱。于是他就想去背那口钟。但是,这口钟太篙重了,他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把它背走。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了,分批拿回去。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在午夜时分,扛着一把大铁锤来到那口铜钟边。他举起大铁锤,用力砸了下去。“当——”铜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他吓了一跳。他想:这么洪亮的声音,别人不是都听到了吗?他们要是知道我在这里砸钟,一定会把我抓起来,那这口大钟也就要被别人夺走了。这下可把他愁坏了,他坐在地上,想了好一阵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想:我找块布把耳朵堵起来不就昕不见砸钟声了吗?我在这么近的地方都昕不见,别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肯定也听不见了。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

可这钟太重,没法背走,他就取来一个铁锤,想敲碎后一块块偷走。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椎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

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掩耳盗铃: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掩耳盗铃
成语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解释: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比喻自欺欺人。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例句: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正音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近义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开诚布公结构偏正式。

英译play the ostrich 用法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来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故事查看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相关谜语查看所有谜语人气5875次
好搜搜索好搜“掩耳盗铃”百度搜索百度“掩耳盗铃”
释义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掩耳盗铃的造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