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第四课服务群众、奉献社会_课件

第四课服务群众、奉献社会_课件
17
想一想: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奉献社会?
充满爱心 践行道德 积极参与志愿者、希望工程、扶危济困等活动。
18
(三).增强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 1)、服务不低贱,奉献不吃亏 2)、学好知识,练好技能,提高服务和 奉献的本领 3)、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服务和奉献 意识
19
四、抵制职业腐败 ,倡导廉洁从 职
12
服务群众:
名人名言
--鲁 迅

•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只要人民需要,我随叫随到。 --著名相声演员 冯巩
• 一切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真理,我们应该坚持。 --董必武
13
奉献社会事例:
一切为了旅客的安全
• 1983年2月4日,一位铁路扳道员正当班。当他知道“那边变压 器上的电打了人”时,连忙向值班室请了假去救人。跑到现场, 才发现竟然是他幼小的儿子被强大的电流牢牢地吸在变压器上, 身上正冒着清烟。他的第一个念头当然是去救孩子,但电源开 关不在附近,跑去关闸已经来不及了,因为62次旅客列车,马 上就要通过。是救儿子还是保列车?他毅然赶回扳道房,挺直 身子立岗接车。在岗位上他坚持了 25分钟,牙齿把嘴唇咬出了 血。他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却保证了列车上所有旅客的生命安 全。
4

阅读教材第53页正文,思考回答问题:
从群众利益出发, 为群众着想,为群 众办事,为群众提 供高质量的服务。
1、 什么是服务
群众?服务群 众的职业道德 要求有哪些?
为服务对象着想;提供热情周到耐心的 服务;熟练掌握服务技能,提供高质量 的服务。
5
看54页互动在线,思考回答问题。
我毕业后要去企业当工人,不是售货员, 也不是酒店服务员,服务与我无关。 我上班挣钱,天经地义,没有奉献 的义务 . 你同意上面两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为人民服务》奉献教案

《为人民服务》奉献教案

《为人民服务》奉献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奉献精神的需求日益增长。

1.1.2 奉献精神是一种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社会、他人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1.1.3 奉献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体现。

1.2 教学目的1.2.1 让学生了解奉献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1.2.2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3 引导学生将奉献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奉献精神的内涵和案例,使学生了解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1.3.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奉献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1.3.3 采用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亲身体验奉献精神的力量。

二、知识点讲解2.1 奉献精神的内涵2.1.1 奉献精神是指个人为了社会、他人或集体利益而自愿付出努力、奉献时间和精力的精神状态。

2.1.2 奉献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利他的精神,强调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1.3 奉献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动力。

2.2 奉献精神的意义2.2.1 奉献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2 奉献精神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能够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3 奉献精神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3 奉献精神的体现2.3.1 奉献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助人为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等行为上。

2.3.2 奉献精神体现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无私奉献等行为上。

2.3.3 奉献精神体现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志愿者服务、慈善捐助、环保行动等行为上。

三、教学内容3.1 奉献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1.1 通过讲解奉献精神的内涵,使学生了解奉献精神的本质和特点。

3.1.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3.1.3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于奉献精神的兴趣和热情。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四、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1)理解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2)懂得服务和奉献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利用案例和情景,使学生认同“服务不低贱,奉献不吃亏”的观念,增强学生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

增强学生自觉抵制职业腐败的情感。

3.运用能够用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指导行动,从小事做起,从做好卫生值日、维护课堂纪律、维护班集体荣誉做起,学好知识,练好技能。

崇尚服务和奉献的美德,抵制职业腐败,自觉为人民服务。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服务和奉献的意义首先,要从理论上理解服务和奉献的意义。

其次,要正确认识“服务”。

再次,要正确认识“奉献”。

最后,要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情况,把握服务和奉献的意义。

2.教学难点懂得服务和奉献的意义由于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服务和奉献的意义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

因此,解决了重点问题,提高对“服务”和“奉献”认识,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让学生理解服务和奉献的基本要求,增强热情服务和无私奉献的意识。

本课时按照知—信—行的逻辑顺序进行。

教材运用王顺友典型案例,导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白服务群众并非高不可攀,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都在接受他人的服务;人人都在为社会作贡献,也都在享受他人的工作成果。

接着用邓红英案例引路,自主感悟服务和奉献的意义在于提升道德境界。

利用社区做义工的几组镜头,引发学生思考并认同“服务不低贱,奉献不吃亏”,形成“我要去服务和奉献”的理念。

为此,要学好知识,练好技能,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做准备。

最后,自觉抵制职业腐败,倡导廉洁从职。

三、学情分析中职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后备军,是将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职业态度,事关重大。

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对服务和奉献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不透。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教案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教案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无私奉献精神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1.2 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学习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1.2 课程目标1.2.1 让学生了解无私奉献的概念和意义。

1.2.2 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无私奉献的快乐和成就感。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无私奉献的内涵。

1.3.2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1.3.3 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无私奉献的过程。

二、知识点讲解2.1 无私奉献的概念2.1.1 无私奉献是指个人在行为上不考虑个人利益,以他人的利益为重。

2.1.2 无私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2.1.3 无私奉献是一种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2 无私奉献的意义2.2.1 无私奉献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2.2 无私奉献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2.3 无私奉献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奉献。

2.3 无私奉献的实践2.3.1 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2.3.2 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捐款捐物等。

2.3.3 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承担责任,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3.1 知识讲解3.1.1 通过案例分析法,讲解无私奉献的概念和意义。

3.1.2 通过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1.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无私奉献的过程。

3.2 案例分析3.2.1 选择一些典型的无私奉献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2.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无私奉献行为,并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3.2.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教案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教案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无私奉献精神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1.2 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社会、他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1.1.3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

1.2 课程意义1.2.1 无私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3 无私奉献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3 课程目标1.3.1 学生能够理解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1.3.2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1.3.3 学生能够将无私奉献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二、知识点讲解2.1 无私奉献精神的内涵2.1.1 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不求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

2.1.2 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2.1.3 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为社会、他人着想的精神。

2.2 无私奉献精神的表现2.2.1 无私奉献精神在个人行为上的表现,如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等。

2.2.2 无私奉献精神在社会行为上的表现,如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2.2.3 无私奉献精神在职业行为上的表现,如敬业、奉献等。

2.3 无私奉献精神的价值2.3.1 无私奉献精神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3.2 无私奉献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3.3 无私奉献精神能够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知识3.1.1 无私奉献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3.1.2 无私奉献精神的表现和方式。

3.1.3 无私奉献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2 案例分析3.2.1 分析一些无私奉献精神的典型事例,如雷锋、白求恩等。

3.2.2 分析一些无私奉献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2.3 分析一些无私奉献精神在职业领域中的体现。

3.3 实践活动3.3.1 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一、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一章——理解服务群众的重要性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服务群众的含义和意义1.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1.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 教学内容2.1 服务群众的定义2.2 服务群众的重要性2.3 服务群众的实践途径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服务群众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服务群众的重要性3.3 分享服务群众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服务群众3.5 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意识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服务群众的感悟文章二、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二章——培养奉献精神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奉献社会的含义和意义1.2 培养学生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1.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2. 教学内容2.1 奉献社会的定义2.2 奉献精神的重要性2.3 培养奉献精神的途径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奉献社会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奉献精神的重要性3.3 分享奉献社会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3.5 总结:引导学生树立奉献意识4.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奉献社会的活动方案三、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三章——掌握服务技能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服务技能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1.3 引导学生将服务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服务技能的定义和分类2.2 服务技能的重要性2.3 掌握服务技能的途径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服务技能的含义和分类3.2 讲解服务技能的重要性3.3 分享掌握服务技能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3.5 总结:引导学生重视服务技能的培养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一个提升服务技能的计划四、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四章——参与社会实践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1.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1.3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 教学内容2.1 社会实践的定义和意义2.2 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2.3 社会实践的经验分享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社会实践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3.3 分享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感悟3.4 小组讨论:如何策划和参与社会实践3.5 总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一个社会实践项目五、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五章——塑造良好职业形象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职业形象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意识1.3 引导学生掌握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方法2. 教学内容2.1 职业形象的定义和意义2.2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方法和技巧2.3 良好职业形象的实践案例分享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职业形象的定义和意义3.2 讲解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良好职业形象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制定一个提升职业形象的行动计划六、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六章——倾听群众声音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倾听群众声音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关心群众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倾听群众声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倾听群众声音的定义和意义2.2 倾听群众声音的方法和技巧2.3 倾听群众声音的实践案例分享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倾听群众声音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倾听群众声音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倾听群众声音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倾听群众声音3.5 总结:引导学生关心群众、倾听群众声音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倾听群众声音的感悟文章七、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七章——解决群众问题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3 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解决群众问题的定义和意义2.2 解决群众问题的方法和技巧2.3 解决群众问题的实践案例分享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解决群众问题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解决群众问题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解决群众问题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解决群众问题3.5 总结: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解决问题4.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解决群众问题的活动方案八、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八章——提升服务质量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追求卓越、提升服务质量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提升服务质量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提升服务质量的定义和意义2.2 提升服务质量的方法和技巧2.3 提升服务质量的实践案例分享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提升服务质量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提升服务质量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提升服务质量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提升服务质量3.5 总结:引导学生追求卓越、提升服务质量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一个提升服务质量的计划九、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九章——创新服务方式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创新服务方式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创新服务方式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创新服务方式的定义和意义2.2 创新服务方式的方法和技巧2.3 创新服务方式的实践案例分享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创新服务方式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创新服务方式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创新服务方式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创新服务方式3.5 总结: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4.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创新服务方式的活动方案十、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十章——构建和谐社会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促进和谐的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构建和谐社会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构建和谐社会的定义和意义2.2 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技巧2.3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案例分享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3.5 总结:引导学生热爱和平、促进和谐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感悟文章十一、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十一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1.2 培养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2. 教学内容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和意义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2.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3.3 分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5 总结: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文章十二、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十二章——提高法律意识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法律意识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提高法律意识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法律意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 教学内容2.1 法律意识的定义和意义2.2 提高法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2.3 法律意识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的作用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法律意识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提高法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3.3 分享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3.5 总结:引导学生重视并提高法律意识4.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提高法律意识的活动方案十三、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十三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善于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团队协作精神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团队协作精神的定义和意义2.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方法和技巧2.3 团队协作精神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的作用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5 总结: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一个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计划十四、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十四章——提升自我修养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自我修养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自我修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 教学内容2.1 自我修养的定义和意义2.2 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和途径2.3 自我修养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的作用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自我修养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和途径3.3 分享提升自我修养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我修养3.5 总结:引导学生重视并提升自我修养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提升自我修养的感悟文章十五、教案名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第十五章——展望未来、持续发展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2 培养学生具备前瞻性、规划未来的意识1.3 引导学生将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 教学内容2.1 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2 展望未来的方法和技巧2.3 持续发展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的作用3. 教学过程3.1 导入:讲解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意义3.2 讲解展望未来的方法和技巧3.3 分享展望未来的实践案例3.4 小组讨论: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3.5 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持续发展理念4.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持续发展的活动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核心理念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年龄段如何以不同方式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a. 解释服务群众的概念,包括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b. 解释奉献社会的概念,包括为社会做出贡献、改善社会环境等。

2. 不同年龄段的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方式:a. 幼儿阶段:- 培养幼儿的基本礼仪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 开展简单的公益活动,如捐赠物品给需要的人。

b. 小学阶段:- 学习如何主动帮助他人,如帮助老人过马路、照顾弱势群体等。

- 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公益活动,如义卖、环保活动等。

c. 中学阶段:- 学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如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

- 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如环境保护、贫困救助等。

d. 高中阶段:- 探索个人的兴趣和专长,将其应用于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活动中。

- 参与社会组织或项目,如红十字会、国际志愿者项目等。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的公益活动视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年龄段的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方式,进行展示和讨论。

4.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参与一项公益活动,如义卖、环保清理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乐趣和重要性。

5. 反思讨论:学生回顾实践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讨论如何持续发展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行动。

教学评估:1. 小组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对不同年龄段的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方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实践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反思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认识和反思能力。

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相关的公益活动视频。

2. 实践活动资源:义卖、环保清理等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优质课教案_0

2服务社会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问题: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你认为参加这种活动能给人带来什么积极影响?教师总结、过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应该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要服务社会、如何服务社会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一)服务社会的意义活动一:我的价值在这里(学生阅读教材P80—81“探究与分享”)1.思考:曹师傅的行为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2.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师讲述: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公益活动的好处在于,帮助别人能够不断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可以为别人、为社会有所贡献,就会感觉个人不再是渺小的、隐藏于芸芸众生中的微小部分,而是对别人有意义的,为外界所认可的。

这不但可以让自己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也使自己成了改变社会和世界的一个积极的力量。

大家都关注环保,才能有美好的环境,人人行动起来,才会真正享有美好的生活。

所以说,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活动二: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学生阅读教材P81“探究与分享”)思考:小方的经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教师讲述:通过参加义卖活动,小方与人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可见参加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帮助他人,也会使自身得到发展。

(展示下列材料)很多事情你不去做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去理解它。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觉得当老师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山里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水平很低,所以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必然很肤浅,刚开始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对他们也不够了解,在上课的时候,总有些学生不能耐心地听课,也就在这时,第一次发现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被人所珍惜是多么的不开心和难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案] 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四、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1)理解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2)懂得服务和奉献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利用案例和情景,使学生认同“服务不低贱,奉献不吃亏”的观念,增强学生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

增强学生自觉抵制职业腐败的情感。

3.运用能够用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指导行动,从小事做起,从做好卫生值日、维护课堂纪律、维护班集体荣誉做起,学好知识,练好技能。

崇尚服务和奉献的美德,抵制职业腐败,自觉为人民服务。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服务和奉献的意义首先,要从理论上理解服务和奉献的意义。

其次,要正确认识“服务”。

再次,要正确认识“奉献”。

最后,要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情况,把握服务和奉献的意义。

2.教学难点懂得服务和奉献的意义由于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服务和奉献的意义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

因此,解决了重点问题,提高对“服务”和“奉献”认识,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让学生理解服务和奉献的基本要求,增强热情服务和无私奉献的意识。

本课时按照知—信—行的逻辑顺序进行。

教材运用王顺友典型案例,导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白服务群众并非高不可攀,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都在接受他人的服务;人人都在为社会作贡献,也都在享受他人的工作成果。

接着用邓红英案例引路,自主感悟服务和奉献的意义在于提升道德境界。

利用社区做义工的几组镜头,引发学生思考并认同“服务不低贱,奉献不吃亏”,形成“我要去服务和奉献”的理念。

为此,要学好知识,练好技能,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做准备。

最后,自觉抵制职业腐败,倡导廉洁从职。

三、学情分析中职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后备军,是将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职业态度,事关重大。

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对服务和奉献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不透。

特别是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对“服务”和“奉献”理解有误,认为上班当工人与“服务”无关,上班挣钱,没有“奉献”的义务。

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职业腐败现象。

这些都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做人准则和职业态度。

因此,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1、阅P53“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默默行走20年,王顺友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完了21次万里长征。

”(可讲解下面更详尽的故事)大凉山的儿子----王顺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交界处的大凉山,这里一道道状如刀锋的山梁并排交织,山与水之间形成落差巨大的大河深谷,道路艰险绝少平地。

就在这些交通十分不便的大山里散落着许多少数民族村落。

在不通公路的乡村,靠着骡子和马开辟的马班邮路,是当地群众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

乡邮员王顺友就是一位20年如一日在漫漫高山邮路孤独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把信息和希望带给这里各族群众的人。

在一去十多天的邮路上,王顺友要翻越陡峭的山路,忍受恶劣的气候,应对泥石流、洪水、飞石、野兽、强盗等种种危险,还要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为的就是要把报纸、信件和脱贫的信息送到当地群众手中。

王顺友对自己的辛劳无怨无悔。

人们眼中的王顺友,干瘦、沉默,40岁的人看上去像是年过五十,走路时身体习惯地前屈着,这些都是长期在高山邮路上行走造成的。

当地货物的流通要靠马帮,王顺友在崎岖的山路上经常能碰上他们,熟悉的马帮常常想拉王顺友入伙,说:“像我们这样干,受的累少,不受管束,挣的钱比你多,以你现在的操劳,少说一年也挣个十万八万的。

”王顺友只是嘿嘿一笑,他说:“送信的工作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邮政的工作是在为老百姓做事情。

”王顺友一心为了群众连命都可以不要。

1998年8月,木里遭受百年罕见的暴雨、泥石流袭击,进入倮波乡的所有道路中断,整个倮波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岛。

正当大家在咆哮的河水旁发愁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了起来:“快看,老王来了!”只见浑身是泥、满是伤痕的王顺友牵着泥骡子一步步走来,只有骡子背上的邮包因为用塑料布包了好几层被保护得干干净净。

他说:“路太滑,摔了几跤,桥都冲断了,我是拉着骡子尾巴一路蹚泥过来的。

”乡里的同志说:“老王,一连几天雨都没停,你可以避一避、等一等嘛,太危险了。

”可王顺友却说:“不敢耽搁,邮包里有报纸,还有两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

而且,我来了,就说明这里与县里的联系没有断。

”一席话,让在场所有的人激动不已。

现在的王顺友已是一身的伤病,但他坚持着,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大凉山的每个乡村都通上公路、都跑起汽车,让马班邮路被汽车邮路取代,让山里的每户人家都起来。

思考1:是什么支持王顺友这样做?从他对邮政工作的理解中可以找到答案。

“是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服务群众。

思考2: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对从业者有什么要求?【引思明理】服务群众,就是要求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

自主学习P54。

讨论:“我后要去企业当工人,服务与我无关”“我上班挣钱,天经地义,没有奉献的义务”。

教师点拨:服务群众并非高不可攀,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都在接受他人的服务;人人都在为社会作贡献,也都在享受他人的工作成果。

思考:什么是为人民服务?1)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

2)先公后私:先公后私、尽职尽责、诚实劳动,也是为人民服务。

3)私(合法经营):为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做好工作,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

职业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在我国,每个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工作,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人和人在工作中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阅P55案例:公交车驾驶员“微笑天使”邓红英教师点拨: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服务和奉献的意义在于提升道德境界。

在服务和奉献的过程中,可以丰富经验和阅历,强化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最终提升道德品格和道德境界。

课堂活动设计:为同学打一杯饮用水。

有三个人示范即可。

3、阅P56三个镜头。

思考:做义工对于培养学生服务、奉献意识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增强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进行。

在观念上,深刻理解职业意义,正确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认同“服务不低贱,奉献不吃亏”,形成“我要去服务和奉献”的理念。

在行动上,由于中职学生还没有踏上工作岗位,只有学好,练好技能,立足岗位,提高服务和奉献的本领,为将来在工作中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做准备。

4、讲解:列举职业腐败现象:财会人员做假帐;医生向患者要红包;新闻工作者从事“有偿新闻”等。

再请同学们列举一些。

问题:职业腐败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阅P57。

职业腐败损害了行业的形象和声誉,降低了行业的威信和地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职业腐败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影响了 __发展;职业腐败践踏了职业道德规范,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侵蚀了从业者的工作激情和服务热情,败坏了社会风气。

中职学生要培养和增强廉洁意识,倡导廉洁从职。

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鉴别能力,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要修道德,强免疫,远离各种不良诱惑;远离违法和犯罪,抵制职业腐败。

5、体验践行学生讲:在过去的岁月,自己曾经做过哪些“服务”和“奉献”的事情,至今想起来还感到激动、骄傲,说出其起因、经过和结果。

与同学们分享。

点评:适时称赞与鼓励。

【课堂小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基本要求、重要意义?增强意识?抵制职业腐败倡导廉洁从职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课堂练习】1. 案例分析:志愿者:精心服务,默默奉献xx年8月8日晚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当晚,共有近2400名志愿者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服务,他们中的许多人虽与的演出近在咫尺,却因必须坚守岗位而无法看上一眼。

他们说,即使看不到开幕式也值得!我们就是来“鸟巢”为大家服务的!特别可圈可点的是,那些曾经被有些人担忧难担大任的80后、90后年轻人,已经成为志愿队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精心服务和乐于奉献,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简析: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奉献得越多,得到的越多。

【课后作业】1.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六、后记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