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目标】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读懂作家笔下那些虚诞一一《祝福》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体味本文讽刺性的语言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探讨人物、环境与主题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叙事方式、结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看到作品背后鲁迅对社会问题大胆批判、推动变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主题Q【教学难点】以正确的立场、理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分析鉴别作家笔下虚诞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不幸遭遇,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预习任务】1.识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2.知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

优质一等奖公开课XXX《祝福》教案

优质一等奖公开课XXX《祝福》教案

优质一等奖公开课XXX《祝福》教案XXX《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2.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线索小说倒叙手法的作用;3.分析小说中XXX的人物形象,研究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细节)4.着重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祝福的景象,和雪景)5探讨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给你一架时光机,请问你们想用它到哪一个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人想到科技发达的未来,去看看那不可知的世界,也有人想到神秘而古老的过去,去领略那时的风土人情,可是我发现从古至今这么多的朝代,唯有一个时代,是你们从来都不曾涉及的——清末民初。

为什么你们都不愿意去这样时代,说不定你就是XXX、XXX、XXX,或者中国的民族魂——XXX呢?原因:时局动荡、统治腐败、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外敌入侵、残酷的统治,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是啊,对于我们今天来说,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甚至我们都不愿意翻开那一段历史,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生在那样的时代,逃脱不了命运的折磨。

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旁观者,去敲开那一个时代的大门,去认识一位生活在那个时代最底层的农村妇女——XXX。

二、检查预情况字词:第1段钝XXX幽微寒暄XXX第2段瓦楞wǎléngXXX第3段间jiàn或乞丐XXX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XXX第32段XXX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嚎háo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第68、69、72、74段呜咽yè驯xù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第83、87段怔怔XXX|咀嚼XXX赏鉴残余zhāzǐ瞥piē优质一等奖公开课XXX《祝福》教案第96、98、99、101段拗niù不过蹙cù缩诡秘门槛XXX第109段窈yǎo陷惴惴zhuìzhuì第112XXX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XXX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

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

《祝福》教学设计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组刘宁指导思想与教学意图:语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学习《祝福》,从创新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并且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最后得出主人公的死因。

教学小说时,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充当“容器”,停留在表面的泛泛理解上,而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正确地理解文本,主动地探求文本中所蕴含的各种意义,学生还要不断地介入评价、怀疑和预测,不断地提出问题,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运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积极的文学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全文,理清小说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及常识,合作探究文章中主人公死因。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清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文章中几处对“钱”的描写的研究,把握主人公的死因以及死亡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二、筛选信息提问: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提到的带有具体数目钱句子。

明确:①P16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P17每月五百文;③P18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P19把祥林嫂嫁进深山,到手了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P24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 二元鹰洋。

三、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挖掘文章中五处带有具体数目钱的账单的背后含义(结合课前给学生下发的预习补充资料)。

1.P16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重点分析以下内容:“一元”是城里福兴楼清炖鱼翅的价格。

这句话出现的位置在“我”到鲁镇的某一天下午,路上偶遇祥林嫂,祥林嫂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最后“我”以“说不清”搪塞过去。

这句话看似调侃之语,跟文章没有多大关系。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培养热爱文学、亲近经典的兴趣,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 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考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祝福》公开课课件

《祝福》公开课课件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同情劳动人民, 不满黑暗现实, 但也有软弱和无能 的一面。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是全文的线索人物, 祥林嫂 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 “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2.其他人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
讲阿毛的故事: 敛起笑容, 陪出眼泪 (同情, 可怜) 特意寻来, 满足地去了 (找谈资) 再不见一点泪的痕迹(烦厌和头痛)
精神 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最好是
找眼睛
论特点
• 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
• 再到鲁镇 —— 顺着眼,
再受打击, 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
眼角带着泪痕 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逗小孩: 催她走 似笑非笑地问
和柳妈谈话之后: 可惜, 白撞了一下
(烦厌和唾弃) (嘲笑、挖苦)
死时: 短工简洁地说、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的回答 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 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条绳索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封建思想)
研读: 环境描写
•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环境描写——祝福
• 祝福1(初到鲁镇): 年轻能干的寡妇, 受到众人赞扬。
• 祝福2(再到鲁镇): 被认为是“败坏风 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 祝福3(开头与结尾): 沦为乞丐,怀着 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
• 阅读课文, 编写祥林嫂简历, 列出 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完整版)《祝福》(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

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描绘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1.2 学生分享:让学生提前阅读《祝福》,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同情。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师指导:为学生分配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2 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角色扮演要求,进行表演。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分析作品对现实的启示。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3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作品背景探究6.1 教师讲解:介绍《祝福》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学生分享: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发现。

6.3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第七章:文学技巧分析7.1 教师讲解:分析《祝福》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文学技巧在小说中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讨论成果。

7.3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第八章:作品主题探讨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探讨《祝福》中的主题,如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

8.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祝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祝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多媒体
解析、点拨、探讨
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到鲁镇元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顺 序情节内容时间
倒 叙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三个半月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两年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约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五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四、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门槛( kǎn ) 窈( yǎo )陷 惴惴( zhuì )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回头) 形骸 (惊骇 弹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 : 不好意思的样子
到鲁镇九年
到鲁镇十三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公开课教案(襄樊四中)祝福【阅读分析:本文章是常规课程,按照“导入---主人公形象及变化----主人公的优点(特征)----分析毁灭的社会原因(周围人物)-----总结----作业”的流程来上课的。

优点:仅仅抓住“人物形象及其变化原因”来分析,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

抓住一个点,把一个点讲解清楚透彻就可以了。

2009-11-22】一、导入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所接触过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提示:中国科举制度下悲哀的产物孔乙己、在封建体制中渐渐失去淳朴内心世界的闰土、精神上战胜别人而现实中被别人战胜的(“精神胜利者”的典型)阿Q、豆腐西施杨二嫂等等。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又一篇小说《祝福》,这篇小说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就是祥林嫂。

(板书:祝福鲁迅)二、祥林嫂形象1、祥林嫂在你脑海中浮现时是怎样的一副面孔呢?(展示图片)这种形象的描写在小说的哪个位置出现的?(学生齐读)2、小说在第一部分将祥林嫂临死前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接下来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找出祥林嫂初到鲁镇一直到最后寂然死去的几次形象的变化。

提示:第一次青黄红的顺着眼第二次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第三次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眼珠间或一轮3、三次肖像描写就像三幅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不同阶段祥林嫂的不同的形象,面对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大家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祥林嫂的前后变化(命运)?提示:悲惨其实许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悲剧人物。

鲁迅先生曾经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也就是通过人生的价值和毁灭的结局所造成的强烈反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就是悲剧的艺术魅力。

(板书:价值毁灭)4、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中,许多同样是因为有价值的的东西被毁灭了,而在文学长河中永存的人物形象,你还记得哪些这样的悲剧人物?他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提示:屈原虽然投江而死,但是他忠君爱国的形象永存人们心里,到现在屈原已经成为忠君爱国的符号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双双殉情,他们用实际行动控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他们纯洁真挚的爱情让我们铭记在心。

《巴黎圣母院》中的丑陋的敲钟得人卡西莫多虽然最后被毁灭在巴黎圣母院里,但我们难以忘记卡西莫多身上凝结着善良与勇敢。

今天我们就主要找找祥林嫂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她被毁灭的过程。

三、分小组讨论(前后排四人一组):你认为祥林嫂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闪光点,哪些值得称赞的东西)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简单处理)1、勤劳、朴实、温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勤劳,朴实)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2、自立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死后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

3、知足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后,一度生活的还安稳,人也胖了她的要求极低,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4、有反抗精神逃、撞、捐、问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

5、聪明、思想圆通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后,一度生活的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着的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

6、有母性的光辉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7、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有反抗精神、有活的欲望)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8、敢于质疑权威对于有无鬼神魂灵的疑惑。

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从未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

(板书:年轻、勤劳、温顺、知足、圆通、自立、反抗、追求平等、质疑权威)四、分析祥林嫂的毁灭1、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的上是就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像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人却遭受了被毁灭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祥林嫂是在怎么的环境下被毁灭的。

大家都知道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是构成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那么在祥林嫂所处的环境中的人有哪些呢?提示: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大伯、小叔子、婆婆、鲁镇的人们……2、这些人中究竟谁是导致祥林嫂毁灭的主要凶手呢?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态度,通过他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分析这些人在导致祥林嫂毁灭道路中所起的作用。

(四个组的学生分别主要分析其中一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然后再分析其他几个人物)提示:1、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在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因为他认为雇佣寡妇做工不吉利,说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祥林嫂被婆家抢回,鲁四老爷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

祥林嫂再嫁后到鲁镇,鲁四老爷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

因为在封建伦理观念中,“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

女人再嫁是最大的罪恶,所以鲁四老爷对于祥林嫂的再嫁是不能容忍的。

甚至连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个“谬种”。

学生活动:请学生读鲁四老爷骂谬种一句,体会鲁四老爷的冷漠、自私的态度和迷信的思想。

小结:鲁四老爷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用封建礼教这把刀子直接对祥林嫂进行迫害,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鲁四老爷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自觉维护者。

2、四婶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

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祥林嫂那样可心。

当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先是“不满”,进而警告,最后将她赶出家门。

不准祥林嫂参加祝福准备。

“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学生活动:请学生读这两句,体会不一样的语气,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小结:仅仅是把祥林嫂看作一件劳动工具。

原本捐了门槛后,祥林嫂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但四婶一声喝令“你放着罢,祥林嫂!”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3、柳妈柳妈也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和祥林嫂是同一阶层的人。

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没有同情心。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并且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冷漠、无聊给祥林嫂提出“捐门槛”的建议,为她寻求赎罪的办法,看似帮助祥林嫂跳出苦海,但所讲的到阴间要遭受惩罚的事情却使祥林嫂感到极大的恐怖。

学生活动:作为同一阶层的人,如果你是柳妈,如果你真的同情祥林嫂,你会怎么做呢?提示:安慰祥林嫂,告诉她嫁两个男人没有什么大不了,要想开点,没有阴间地狱鬼魂这些可怕的事情,要振作起来好好生活。

小结:柳妈也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的人,虽然她有同情祥林嫂的成分,但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问题,原本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没有明确告诉祥林嫂人世间没有魂灵,而让祥林嫂陷入极度恐惧之中,也有一份罪责。

5、婆家人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因为在封建社会,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所有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于是婆家公然的把她绑架走了。

6、鲁镇群众鲁镇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毒害,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

五、总结1、正如现代女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鲁镇的每个人都不是直接毁灭祥林嫂的元凶,又都是凶手。

包括祥林嫂自己,深受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禁锢,因此,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心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2、许寿裳一针见血的点明了《祝福》的主题:“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板书:礼教吃人)因此,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

3、鲁迅先生通过《祝福》这篇小说把具有年轻、勤劳、温顺、追求平等、有反抗精神等价值的祥林嫂毁灭在我们眼前,通过毁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封建礼教的罪恶,通过毁灭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永远记得这个悲剧人物——祥林嫂。

祥林嫂的悲剧,既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鲁镇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六、作业:《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如果祥林嫂是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她还会死吗?周围的人还会那样做吗?提示:不会!1、祥林嫂要是生活在今天,她的婆婆没有权力把她卖给贺老六。

2、她在丈夫死后,到鲁镇做帮佣,婆家人就没有权力把她抢回去,限制人身自由是违法的。

3、贺家人也没有权力把她从家里赶出来,因为那是她的家,丈夫和儿子死后,她是家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4、今天即使是山区也不会发生狼吃人的事情,到是山里的野味馆有狼肉火锅。

5、现在再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没有人会拿来取笑。

6、也不会有人迷信鬼神,恐惧什么阴间的事。

7、祥林嫂勤劳能干,年纪又不是很大,在今天她绝不会沦为乞丐。

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就不会悲惨的死去,为什么在旧时代她却只有死路一条呢?因为她的脖子上紧紧的套着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她的死却是不合法的,因为她死在了祝福的前夜,所以她是个“谬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