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国际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国际经济学贸易乘数公式推导?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贸易乘数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令T=G,变换:C+I+X=C+S+MI+X=S+M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则有dI+dX=dS+dM变形后dI+dX=(dS/dY+dM/dY)dY整理dY=(dI+dX)×[1/(dS/dY+dM/dY)]若令dS=dI=0则有dY=dX×[l/(dM/dY)]即: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发现,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l)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给予详细描述的。

建立在克服绝对利益说的缺陷之上,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是利益比较的结果,在进行利益比较时,人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福利。

(2)评价。

①比较利益学说决定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

国际经济学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经济学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产品成长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02
03
04
随着产品市场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张,创新国的市场达到适度规模,新产品进入成熟期。
新产品成熟期:
此时期市场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外国厂商开始模仿生产新产品,且生产者数量不断增加,竞争加剧。
由于生产技术已趋成熟,产品逐步标准化,创新国的技术垄断优势逐步丧失,研发成本和熟练劳动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两国都需要的商品可能成为贸易品
收入 水平 越相 似的 国家 贸易 关系 越 密切
理论内容
1
2
3
4
5
6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重叠需求是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产业内贸易需求的可能性越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也取决于两国需求结构的重叠程度
此阶段中,一般发达国家都有这种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发达模仿国的进口替代生产使创新国的出口下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成本和价格竞争。 此时新技术模仿国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凭借其劳动成本优势或其他低廉成本优势开始向第三国市场出口新产品,并以其低廉成本逐步抢占技术创新国的市场,直至将其排挤出去。
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音机成为大众化产品,因为真空管最开始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因此美国控制着当时的国际收音机市场。
02
随着技术的传播,日本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抢占的世界收音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美国、日本收音机产业的变迁
四、案例分析
2
3
1
此后美国又发明了晶体管来取代真空管,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美国厂商又有能力与还在使用过时技术的日本厂商竞争。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

衡量方法两种:A 、劳动生产率 V=Q/LB 、生产成本 a=L/Q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互为倒数。

比较优势理论:衡量方式有三种:1)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R 对产品W 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中国有大米生产优势2)相对成本: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要素投入的比率。

如 则中国在R 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R 的机会成本=要素密集度(对产品而言):是指单位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这是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是衡量生产中要素之间的比例,不是要素与产出的比例。

要素丰裕度(对国家而言):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性。

理论上有两种方式定义。

①实物单位总量定义②要素价格定义W RV V ()()美中W R W R V V V V >美中⎪⎪⎭⎫ ⎝⎛<⎪⎪⎭⎫ ⎝⎛W R W R a a a a W R dQ dQ=减少的W产量增加的R产量里昂惕夫之谜: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2)贸易壁垒3)技能和人力资本4)自然资源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 .对每个国家要素收入的影响(1).短期:(要素不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短期中, 要素回报的变化只取决于产品价格的变化,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不变.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该部门的两种要素回报均上升.进口竞争部门的产品价格下降,该部门的两种要素的回报均下降.(2).长期:(所有的要素均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斯托儿珀-萨谬尔森(S-S)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价格上升部门(出口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上升,同时使价格下降部门(进口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下降.放大效应要素回报的变动率比产品价格的变化率大2. 对两国要素回报的影响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相等,而且还会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模式如何,两国中所有的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或租金率).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X与Y的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关系式不会改变的,反之,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一些价格要素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成资本密集型,这种现象称为要素秘籍逆转。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经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3.相互需求理论: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4.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5.需求偏好相似性理论: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

6.里昂悌夫之谜: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7.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8.补贴:实际上是出口国为了能使自己的企业产品有竞争力,返给企业的税收。

9.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10.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贸易依存度= 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100%。

11.贫困化增长: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指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贸易, 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
注意:
以生产要素优势实行专业化基础的商品交 换,如发达国家以工业品交换发展中国家 的初级产品。
可编辑ppt
22
二、主要内容
1,产品的差异性和消费的差异性是形成产业 内贸易的基础。
可编辑ppt
7
4,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其需求结构相似, 贸易机会和范围也越大;收入水平相远的 国家,其需求结构相差较大,贸易的障碍 也较大。
5,收入水平相远的国家也能开展工业品贸易, 这是由于两国有部分消费者收入和需求相 近.
可编辑ppt
8
四、对需求相似理论的简评
林德尔从收入水平、需求结构角度提出建立贸 易理论模式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该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该理论作为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存在问题: 技术不稳定,不能规模生产,产量有限
销售市场: 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贸易形式: 商品输出
可编辑ppt
12
(二)、产品成长期------成熟阶段 产品技术稳定,可规模生产,已出现竞
争对手,创新国向仿制国出口减少,但仍 具有优势。 要素密集性:
技术--资本密集型 贸易形式: 商品输出(发展国家);
资本输出(发达国家) 销售市场: 扩大,价格降低
可编辑ppt
13
(三)、产品标准化时期----衰退阶段
产品技术已标准化,技术优势已丧失,
成本—价格是竞争的关键因素。
要素密集性:
劳动密集型
生产基地:
创新国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结论:
随着产品所处阶段不同,竞争条件也转移,引起 贸易格局的变化,产品的生产地区由发达国家转 移到发展国家。
20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贸易基础: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条件.2、贸易模式:分别进出口哪些商品.3、贸易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4、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另一国家在另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则两国分别在其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5、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6、机会成本: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7、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量。

8、要素密集度: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9、要素充裕度: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10、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允许进口一种商品的直接数量限制。

11、自动出口限制:当一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整个国内经济时,进口国以全面贸易限制相威胁,引导另一国―自愿‖地减少某种商品的出口。

12、国际收支: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13、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14、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15、抛补套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币,同时卖出外汇远期以避免汇率风险。

16、无抛补套利:利用两国市场的利率差异,把短期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市场调至利率较高的市场进行投资,以谋取利息差额收入。

(区别:是否采取措施覆盖掉本币贬值的汇率风险)17、内部均衡:实现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充分就业率/每年失业率不高于4%/5%,每年通货膨胀率不高于2%/3%)18、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或一种有意的短期不均衡)(H-O模型基本定理):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
B 贸易也取决于两国需5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三、理论简评
• 突破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贸 易成因的局限性,侧重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 贸易的基础,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和其他产业内 贸易理论的拓展和完善。
• 有效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 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B
17
• 此后美国又发明了晶体管来取代真空管 ,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美国厂商又有能 力与还在使用过时技术的日本厂商竞争 。
• 不久后日本再次模仿了美国的技术,以 更具竞争力的价格销售收音机。
• 而今,收音机的生产技术早已成熟,收 音机的主要市场与出口厂商多数在发展 中国家。
B
18
• 此时新技术模仿国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并且凭借其劳动成本优势或其他低廉成本 优势开始向第三国市场出口新产品,并以 其低廉成本逐步抢占技术创新国的市场, 直至将其排挤出去。
B
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产品生命晚期 • 当:创新国完全丧失比较优势而变为净进口时,
产品在创新国进入衰亡期。
• 此阶段不但研发成本和人力资本不再重要, 甚至资本要素也不太重要了,低工资和非熟 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产品由资 本密集型向非熟练劳动密集型转变。
B
2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一、假设条件
• 需求偏好不同:假设在一国内,不同收入 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
• 有效需求重叠: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 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 似
B
3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二、理论内容
国内市场需求决定厂商的生产
人均收入 决定一国 需求结构
第七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师洁 20134160143
B
1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 Linder) 于1961年提出
• 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H-O理论适合用于解释初级产品,不适 合解释制成品,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 由于生产技术已趋成熟,产品逐步标准化,创新国 的技术垄断优势逐步丧失,研发成本和熟练劳动的 重要性已经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转变。
• 此阶段中,一般发达国家都有这种产品生产的比较
优势,发达模仿国的进口替代生产使创新国的出口
下降。
B
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标准化生产期 :
• 技术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经不再重要,取 而代之的是成本和价格竞争。
• 主要针对论
师洁 20134160143
B
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 1966年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首 次提出
• 该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决 定因素,试图解释某产品在一国国际贸易 中进出口流向的转变及其成因
• 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对该产品进
口替代生产的发展,最终使其成为该产品生
产的净出口者。
B
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理论简评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把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与要素禀赋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
• 它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 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 格局的动态扩展。
B
8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基本观点
• 一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 不同的投入成本。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 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 生变化。
•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在相对优势不同, 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 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该阶段 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
B
9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 术

图新 示期
新 产 品 成 长 期
新 产 品 成 熟 期
分 净出口
创新国

t0
t1
t2












发展中模仿国
t3
t4
t5
发达模仿国
B
1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技术创新期 • 发:达国家的某个企业创新一种产品,开始
生产并投放到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高收入 阶层的特殊需求。
人均收入水平 相近的两国
需求结构相似
两国都需要的商品可能成为贸易品
B
收入 水平 越相 似的 国家 贸易 关系
越 密切
4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q
B2
B
A2 A
B1 A1
O Ya1 Yb1 Ya2 Yb2
林德尔模型
P • 重叠需求是开展产业 内贸易的基础。
•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 接近,重叠需求的范 围就越大,产业内贸 易需求的可能性越大 。
• 此理论对解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 术转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B
16
四、案例分析
美国、日本收音机产业的变迁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音机成为大众化 产品,因为真空管最开始是由美国人发 明的,因此美国控制着当时的国际收音 机市场。
• 随着技术的传播,日本利用廉价的劳动 力抢占的世界收音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 此时期内,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企业竞争的关键也不是市场成本,而是技 术因素。国外对新产品的需求完全由该创 新国企业的出口来满足。
B
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新产品成熟期:
• 随着产品市场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以及海外市场的 扩张,创新国的市场达到适度规模,新产品进入成 熟期。
• 此时期市场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外国厂商开始模仿 生产新产品,且生产者数量不断增加,竞争加剧。
• 在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 和熟练劳动进行生产,生产技术尚不确定, 产量较低,成本较高,但厂商在新产品的 世界市场上拥有技术垄断优势。
B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新产品成长期:
•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生产逐步增长,国 外的需求逐步增加,企业逐步取得生产的 规模经济,并开始向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和地区出口,产品收入周期进入成长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