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数据的表示(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3课时《条形统计图(3)》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3课时《条形统计图(3)》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3课时《条形统计图(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3)》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统计图的形式,并通过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统计图的形式,并通过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2.教学手段: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以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将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课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统计图来分析和比较数据。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例3》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例3》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例3》教案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节例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的展示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和实例。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条形统计图的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份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更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

2.呈现(10分钟)展示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7单元扇形统计图第3课时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冀教版 (共21张PPT)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7单元扇形统计图第3课时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冀教版 (共21张PPT)
关于奥运会你知道哪些?
中国队在第23届至第30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数统计如下:
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中国队在第23届至第30届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情况怎样?
我国获得金牌数可以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各表示哪些情况?
中国队在第23届至第30届国际 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数统计图
可以绘制成条 形统计图。
请根据上表完成一份条形统计图。
2
单位/台 某商店七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统计图
50
45
40
38
30
24
20
20
10
0 1匹
1.2匹
1.5匹
规格
2匹
扇形统计图
第3课时 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冀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统计图,讨论统计图的特征,并用 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过程。 2.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进一步了解不同的统计图在表示数据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 各种统计图的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 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 日,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中国作为奥运会的主要 参与国,每届都创造出不一样的辉煌。
B.扇形
C.折线
2 根据育兴小学各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设计统计图。
名称 篮球队 美术组 合唱队 舞蹈队
人数(人) 30
18
58
46
计算机组 管乐队
32
54
选择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数据。
2
育兴小学各兴趣小组人数情况统计图
80 人数
60
58

第3章 数据的分析 单元备课 2022—2023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数据的分析 单元备课 2022—2023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

课题3.1平均数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3.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重点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2.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难点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一、情境导入(2分钟)——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某赛季“广东东莞银行队”和“北京金隅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二、交流预习(5分钟)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号码3678910121320212531325155身高/cm188175190188196206195209204185204195211202227年龄/岁352827222222292219232328261629号码356789101112202230320身高/cm205206188196201211190206212203216180207183年龄/岁3121232929252323232122192127(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三、互助探究(10分钟)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年龄/岁1922232627282935相应的队员数14221221平均年龄为(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四、分层提高(15分钟)1.基础训练: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年龄/岁1922232627282935相应的队员数14221221平均年龄为(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2.提升训练:某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为鼓励市民珍惜每一滴水,某居委会表扬了100个节约用水模范户,5月份这100户节约用水的情况如下表:每户节约用水量(单位:t)1 1.2 1.5节水户数523018那么5月份这100户平均每户节约用水的吨数为 t.教师引导师友订正答案,对师友出现的错题和重点题目进行有选择性讲解、点拨,组织师友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助交流。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数据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统计学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平均数: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中位数: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示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求法,能够运用这些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数字化与数制转换(第三课时)-课件牛老师

高一【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数字化与数制转换(第三课时)-课件牛老师

数制 下标表示 字母表示
十进制 (5)10
5D
二进制 (101)2
101B
八进制 (6)8
6O
十六进制 (1E)16 1EH
数制转换
十进制转八进制:除8反向取余法
8
12
8
1
0
余数 4 1
(12)10 =(14)8
数制转换
十进制转十六进制:除16反向取余法
16 19 16 1
0
余数 3 1
(19)10 =(13)16
存储单位 B(byte),字节 KB(kilobyte),千字节 MB(megabyte),兆字节 GB(gigabyte),吉字节
换算关系 1B=8b(bit,位)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数制转换
计算机中常见的存储单位与换算关系
存储单位 TB(terabyte),太字节 PB(petabyte),拍字节 EB(exabyte),艾字节
数据类型 文字 图像 音频 视频
数字化的方式
数字化方式 键盘录入、语音输入、文字识别
拍照、扫描 使用麦克风进行录音 使用数码设备进行录像、视频采集卡采集
通过各种传感器将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数字化。
文字
数字化的方式
计算机
数字化的方式
实践探究: 如果希望将纸质书籍中以下一段文字录入到计算机中,
法是什么?
数制转换
二进制、八进制、 十进制与十六进制
数制转换
十进制
二进制
十六进制
六十进制
七进制
数字化与 数制转换
小结
数字化 数制转换
概念 过程 应用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展开全文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005版)第14册一、本单元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总体、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的知识,以及对被调查对象采取的两种调查方法,即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3.数据表示的三个方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4.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第二部分:5.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

6.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7.中位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地位与作用:为了对生活中的事物作出合理的决策或可靠的预测,必须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并会对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恰当的描述。

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统计得初步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三、教材编写特点: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的限制,这一单元知识介绍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不要求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宏观调控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

1.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不太多时,可以对它们逐一进行调查,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这种调查方法成为全面调查。

比如,对全班同学的睡眠状况、饮食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进行调查时均可以采取全面调查。

2.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多或必须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然后由此评估整体结果。

比如,对全国人口中易患感冒的年龄阶段、我国土地沙化的变化趋势、大气污染状况、水质污染情况、灯泡的使用寿命、玻璃的耐压程度等进行调查时,都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3.数据收集的意义。

对数据加以收集整理,是为了了解涉及国事、家事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教师应提前准备教案,以便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案是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能够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篇1一、数据收集整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

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班上准备从王明明、陈小菲两人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选谁去呢?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自主构建(学)用什么办法来决定谁参赛呢?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再数一数。

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投票的方式。

给每个人一张纸,每个人把选的人写下来,放在一起,最后只要数一数选票就行了。

三、互动互议(议)大家觉得投票的方法可以吗?那它有什么好处呢?投票这种方法不像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整理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

那一起试试看吧。

学生投票交给老师。

整理选票。

想一想,怎样整理这些投票呢?学生回答。

老师报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学生活动。

展示和交流薛恒的记录单。

学生1、老师报谁的名字,我就在他下面写□;学生2、我是用写_的方法;学生3、我是用画○的方法;学生4、我是用打√的方法。

四、精讲点拨(讲)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上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选谁呢?学生回答想:今天班上有两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假如他们也参加投票,结果会怎样呢?五、当堂练习(练)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想一想怎样调查?学生回答。

出示统计表看表回答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六、课堂小结: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数据的表示(三)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对频数直方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对条形统计图与频数直方图的对比感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能更直观分析整体成绩的分布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制作频数直方图的兴趣,为学习本课时良好的认知基础准备.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能根据具体问题通过表格和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与表示,并通过问题的对比将条形统计图改为频数分布直方图,让学生从中感受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分析整体成绩的分布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并能从直方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步骤.本课《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能收集与处理数据;2.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的步骤,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3.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新课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问题导入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同父母一起去商店买衣服时,衣服上的号码都有哪些,标志是什么?学生:我看到有些衣服上标有M、S、L、XL、XXL等号码.但我不清楚代表的具体范围.适合什么人穿.但肯定与身高、胖瘦有关.师:这位同学很善动脑,也爱观察. S代表最小号,身高在150~155 cm的人适合穿S 号.M号适合身高在155~160 cm的人群着装…….厂家做衣服订尺寸也并不是按所有人的尺寸定做,而是按某个范围分组批量生产.你觉得这种生产方法有什么优点?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如下:(投影片)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 150 157 150 154 168 168 155 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 150 150 160 152 152 159 152 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 160 160 158 162 155 162 163 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 172你能按衣服的型号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吗?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思考,体会分组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小组交流对数据的整理,引发学生对分组必要性的认识,为新课的自然生成打下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效果: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应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发对频数分布直方图数据如何分组的思考,并与条形统计图再次对比,同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新课引入活动内容:例1 为了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60名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如下:(单位:克)3850 3900 3300 3500 3315 3800 2550 3800 41502500 2700 2850 3800 3500 2900 2850 3300 36504000 3300 2800 2150 3700 3465 3680 2900 30503850 3610 3800 3280 3100 3000 2800 3500 40503300 3450 3100 3400 4360 3300 2750 3250 23503520 3850 2850 3450 3800 3500 3100 1900 3200 3400 3400 3400 3120 3600 2900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从图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 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分组先确定组数还是先确定每组的范围?(2)每组的范围大小都一样吗?(3)你能试着总结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吗?解:(1)确定所给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上述数据中最小的是1900,最大的是4160; (2)将数据适当分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4160-1900=2260,考虑以250为组距(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叫组距),2260÷250=9.04,可以考虑分成10组; (3)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这个次数被称为频数): (4)绘制频数直方图:2468101214161750200022502500275030003250350037504000(单位:克)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在3250克~3500克的人数最多.活动目的: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首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感知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及先后顺序的确定,由此引出对组距、组数及频数的认识,并且通过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决策,从而对归纳步骤打好基础.活动效果:学生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时能明确步骤的前后顺序,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后,或者在小组讨论产生认知冲突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由学生自己相互补充,自己总结.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活动内容:议一议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①先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与组数.③决定分点④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活动目的:通过对上一题的分析与思考,总结出制作频数直方图的步骤.活动效果:在确定完组数与组距后,注意学生对每组范围起始点的确定,要保证不重不漏,同时可以适当缩小或放大起始点,以保证数据落在不落在分点处.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测量一下你一分钟脉搏跳动的的次数.汇总全班同学的数据,制作频数直方图,看看大多数同学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处于哪个范围.活动目的:再次熟悉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步骤,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活动效果:此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争论后关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点的取法.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2)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的基本步骤(3)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习题6.5 1、2、选做题:人们常用人均读书经费来反映一个地区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情况,我国30个城市2011年人均读书经费的统计数据如下.(单位:元)北京731 南宁100 长春101 重庆302 乌鲁木齐171青岛425 深圳584 合肥192 武汉184 上海790兰州170 呼和浩特206 广州483 天津440 郑州197南京292 福州349 洛阳127 南昌117 贵阳166吉林76 海口183 济南205 昆明234 西安126成都160 哈尔滨249 石家庄228 长沙155 沈阳237(1)将以上数据进行如下分组,并填写表格:人均教育经费0≤x<160 160≤x<320 320≤x<480 480≤x<640 640≤x<800 城市数(频数)(2)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四、教学反思1.结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先通过问题引入,感受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然后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制作频数分布表的基本步骤.在课上老师要关注学生讨论产生的问题.2课堂将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设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3.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思考——交流——总结”,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解答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回答,学生补充,教师再补充.通过问题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附件:本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能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决策;3.能从各种图表中准确地获取信息.活动1:问题引入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如下: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 150 157 150 154 168 168 155 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 150 150 160 152 152 159 152 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 160 160 158 162 155 162 163 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 172若S码适合身高在140-145的同学,M码适合身高在145-150的同学,以此类推你能按衣服的型号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吗?(规定140-145为大于等于140小于145)活动2:新课引入为了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60名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如下:(单位:克)3850 3900 3300 3500 3315 3800 2550 3800 41502500 2700 2850 3800 3500 2900 2850 3300 36504000 3300 2800 2150 3700 3465 3680 2900 30503850 3610 3800 3280 3100 3000 2800 3500 40503300 3450 3100 3400 4360 3300 2750 3250 23503520 3850 2850 3450 3800 3500 3100 1900 32003400 3400 3400 3120 3600 2900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从图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分组先确定组数还是先确定每组的范围?(2)每组的范围大小都一样吗?(3)你能试着总结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吗?阅读课本例题的解答过程后,刚才所思考的问题明白了吗?你还有新的疑惑吗?活动3:小组合作学习仿照课本例题解答若将组数分为8组如何完成?完成后归纳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活动4:练习提高测量一下你一分钟脉搏跳动的的次数.汇总全班同学的数据,制作频数直方图,看看大多数同学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处于哪个范围.活动5:自主反馈1.在数字“10110011100011110000”中“1”出现的频数是______ ,“0”出现的频数是______.2.一个射击选手,连续射靶10次,其中1次射中10环,3次射中9环,5次射中8环,1次射中7环,射中______环的频数最大,其频数是______.3.下面是某班同学身高的统计表:身高(cm)141 144 146 147 148 152人数 1 2 2 3 1 4身高(cm)154 158 162 166 168 173人数 5 16 9 3 2 2 (1)请选择适当的组距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2)该班学生中,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少?相应的频率是多少?(3)如果规定该年龄段少年身高大于160cm的为发育良好,•请估计该班所在年级的500名学生中,发育良好的学生人数.活动6:学习反思我的收获:我的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