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生化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

一、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1.精选高活力玉米种子为试验材料。 精选高活力玉米种子为试验材料。 精选高活力玉米种子为试验材料 2.培苗:用搪瓷盘装入一定量的石英砂或洁净的河沙,将已 培苗:用搪瓷盘装入一定量的石英砂或洁净的河沙, 培苗 浸种一夜的玉米(或番茄)等种子均匀地排列在砂面上, 浸种一夜的玉米(或番茄)等种子均匀地排列在砂面上,再 覆盖一层石英砂,保持湿润,然后放置在温暖处发芽。 覆盖一层石英砂,保持湿润,然后放置在温暖处发芽。第一 片真叶完全展开后,选择生长一致的幼苗,小心地移植到各 片真叶完全展开后,选择生长一致的幼苗, 种缺素培养液中。移植时注意勿损伤根系。 种缺素培养液中。移植时注意勿损伤根系。 3.配制大量元素及铁贮备液:用蒸馏水按表1配制。 配制大量元素及铁贮备液:用蒸馏水按表 配制 配制。 配制大量元素会使用网络进行相关专业资料的检索。 学会使用网络进行相关专业资料的检索。 学会使用网络进行相关专业资料的检索 2.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来计设某一课题,并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来计设某一课题,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写出切实可行、有依据的实验设计方案。 写出切实可行、有依据的实验设计方案。 3.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4.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5.作物无土栽培技术和要点。 作物无土栽培技术和要点。 作物无土栽培技术和要点 6.掌握实验结果计算、实验现象的观察记载、实验结果的 掌握实验结果计算、实验现象的观察记载、 掌握实验结果计算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植物生理实验》 植物生理实验》 安排及综合性实验方案
第一轮需要完成的实验内容: 第一轮需要完成的实验内容: 实验 实验 实验 缺素培养 膜透性鉴定 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 水势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报告总结最终定稿 - 副本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报告总结最终定稿 - 副本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报告总结最终定稿 - 副本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报告总结最终定稿 - 副本《植物生理生化实验》综合性实验总结(202*-20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植物生理生化实验》生化实验21学时成绩:综合性实验项目NaCl溶液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面向专业09级农学、植保、农资、园艺、设施、茶学、林学、水保、制药、生安等本项目学时14学时(总学时45)实验内容简介本综合项目以水稻种子为材料,分别用蒸馏水、60ml/LNaCl和600ml/LNaCl溶液浸种→催芽→测定不同处理的发芽种子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淀粉酶和同工酶项目。

实验要求:掌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泳技术的基本操作、标准曲线的制作,并综合分析NaCl浸种胁迫对水稻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机制。

综合性实验总结报告:NaCl溶液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

题目:摘要:目的:为农作物的耐盐育种和栽培提供试验数据。

方法:将水稻种子分别用蒸馏水、60mmol/LNaCl、600mmol/LNaCl溶液浸种,本实验通过研究水稻种子在被不同浓度NaCl浸种和清水浸种后的各种生理活性比较,运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泳技术的基本操作、标准曲线的制作,找出水稻种子的耐盐程度和最适发育环境,NaCl溶液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NaCl溶液浸探讨了NaCl溶液的浓度有关。

种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在1~60mmol/L的NaCl溶液浸种能提高水稻种子的活力及淀粉酶、过氧化物酶、脂肪酶的活力,提高游离蛋白质的含量和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且能促进水稻幼苗茎、叶和根系的生长。

当浓度超过1~600mmol/L时,浸种会降低水稻种子的活力及淀粉酶、过氧化物酶、脂肪酶的活力,降低蛋白质的含量和提高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且水稻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

玉米生理生化实验报告

玉米生理生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

2. 分析玉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指标。

3. 通过实验了解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植株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品种:郑单958)、生长培养基、蒸馏水、NaOH溶液、碘液、斐林试剂等。

2. 实验方法:(1)种子萌发实验:将玉米种子浸泡在蒸馏水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定期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并记录萌发率。

(2)幼苗生长实验:将萌发的玉米幼苗移栽至生长培养基中,定期测量幼苗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

(3)生理生化指标测定:a. 光合作用:利用光合仪测定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指标。

b. 呼吸作用:利用呼吸仪测定玉米叶片的呼吸速率。

c. 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测定玉米植株的水分含量和光合速率,计算水分利用效率。

d. 植物激素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玉米叶片中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含量。

e. 酶活性测定:利用比色法测定玉米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活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实验:- 种子萌发率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浸泡时间为24小时时,种子萌发率最高。

- 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速率和水分含量逐渐增加,表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和水分。

2. 幼苗生长实验:- 玉米幼苗在生长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 幼苗生长过程中,叶片颜色逐渐由黄绿色转变为绿色,表明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光合作用: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表明玉米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

- 呼吸作用:玉米叶片的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明玉米在较高温度下呼吸作用较强。

- 水分利用效率: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表明玉米具有较强的水分利用能力。

- 植物激素含量:玉米叶片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表明玉米具有较强的生长调节能力。

植物生理实验综合报告

植物生理实验综合报告

植物无土培养、缺素症状观察以及若干生理差异原因分析摘要:本综合性实验是以缺素(N)玉米苗和完全玉米苗为材料,配制完全营养液以及缺N、P、K、Ca、Mg 、Fe元素的缺素培养液进行无土培养,培养4周后,分别观察玉米苗期各种缺素症状,并测定根系活力、叶绿素色素含量以及SOD活性。

在综合分析玉米苗期各种缺素症状,并测定根系活力、叶绿素色素含量以及SOD活性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明确植物必须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无土培养缺素根系活力叶绿素SOD 玉米种子引言: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4%;水资源贫乏,60%的城市主要因农业用水而淡水供应不足;设施园艺连年种植,土传病害已无法解决;目前农产品质量不高,已明显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农业出口创汇的需要。

基于这种国情,无土栽培将成为改进我国传统农业的一个方向。

正文:本实验通过对缺素症植物的观察、对比、记录各种缺素植物的症状,对各种缺素症状有了清晰的认识。

本文以缺N素玉米苗和完全培养液的玉米苗为实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无土栽培方向和玉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培养与处理精选高活力玉米种子为实验材料,用消毒水消毒后按如图示表1配制完全与缺素培养液,用以培养实验材料。

表1完全培养液与缺N素培养液配制取两个陶瓷培养钵,分别装入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并标记。

然后把选好的植株去除胚乳,洗净,并用棉花缠绕住茎基部小心通过圆孔固定在瓶盖上,使整个根系浸入培养液中,装好后放置阳光充足、温度适宜(20~25℃)的地方,培养4周。

每周换一次营养液,换营养液时注意观察和记录玉米苗在不同成分下培养所表现的形态特征:长势、叶色、症状表现和出现症状的部位。

2实验内容2.1植物的无土培养和缺素症状用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配成的营养液培养植物,可使植物长得与土壤中一样好,应用此法所用元素的种类和用量完全人为加以控制。

植物生理生化实习报告

植物生理生化实习报告

植物生理生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植物生理生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我们对植物生理生化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任务包括:1. 学习并掌握植物生理生化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 观察并分析植物生理生化的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3. 掌握实验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提高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植物生长激素的检测我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GA)的含量。

实验中,我们首先制备了标准GA溶液和样品溶液,然后按照ELISA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

最后,通过酶标仪检测吸光度(OD)值,计算出样品中GA的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激素GA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植物抗逆性生理指标的测定为了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我们测定了植物叶片中的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Pro和MDA含量增加,而SOD和POD活性升高,表明植物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3. 植物光合生理参数的测定我们采用光合仪测定了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生理参数。

实验中,我们首先将植物置于不同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条件下,然后测定各参数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的光合生理参数受到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影响。

4. 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我们通过光谱分析法测定了植物体内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

实验中,我们首先将植物样品进行研磨和提取,然后采用光谱分析仪测定样品的光谱强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营养物质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与其生长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植物生理生化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还加深了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提高了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植物生理生化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生化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生化综合实验报告面粉与米粉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蒋名鹏(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2021313546)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是光合作用的产物【1】。

可溶性糖以蔗糖为主,是植物糖类运输的主要形式。

糖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成分之一【2】,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主要是从植物中获取糖分。

而在我国南方人主要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以面粉为主食。

本文对于研究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谢,评价营养状况,分析农产品品质等均有必要测定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可掌握蒽酮法测糖的基本技术【3】;更进一步可分析比较米粉与面粉中可溶性糖含量,试说明米粉与面粉哪个糖分更高,为二者营养价值比较作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为云南农业大学购买的粗米粉和粗面粉,经过一定的去杂处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4】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

可溶性糖的测定可分为三步:1.绘制标准曲线;2.提取可溶性糖---干样浸提;3.测定糖含量,选用620nm波长在分光光度计上比色,查标准曲线,求得相应的【5】糖含量。

二、结果和分析 1.米粉与面粉中可溶性糖含量通过表一可看出4次重复实验面粉的可溶性糖平均百分含量为4.23,米粉的可溶性糖平均百分含量为1.01,;显然,面粉的可溶性糖含量是米粉的四倍多。

表一重复次数蔗糖含量% 平均值 1 0.995 米粉 2 0.871 1.01 3 0.8834 1.661 3.91 面粉2 3.80 4.233 4.334 4.88通过下图一,可清晰看出在各次重复实验中,面粉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米粉中可溶性糖含量。

图一米粉与面粉蔗糖含量比较折线图米粉面粉4.883.83.914.331.660.871蔗糖含量%0.9950.883三、讨论蔗糖是糖类主要的一种,面粉和米粉这两种食物是人获得糖类的主要物质。

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糖类代谢是生物体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报告

烯效唑(S-3307)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摘要:本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分别用0、10、30、50 mg/L 烯效唑浸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多效唑的浓度的高低抑制着小麦幼苗的生长,而小麦在萌发的过程中,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芽呼吸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多效唑浓度的逐渐提高,根冠比增高,叶绿素增多,说明多效唑浸种有助于提高小麦抗倒伏,增强植物抗逆性,有利于小麦生产。

关键词:小麦幼苗;烯效唑;根系活力;形态指标;生长发育前言:烯效唑是一种三唑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的植物生长延缓剂[1]。

烯效唑主要的生理特点是抑制顶端的分生区细胞的伸长,导致植物节间缩短,促进植株矮化、分蘖,同时增加植物的抗倒能力、叶绿素的含量,提高根系呼吸强度,增强根系的活力,使植株抗逆能力增强;烯效唑浸种能增强SOD 酶的活性,使丙二醛含量减少,可减轻低温对植株的伤害[2]。

,烯效唑浸种处理增加了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小麦植株的抗逆性;烯效唑浸种处理还抑制小麦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增加植株的根冠比[3]。

但是多效唑应严格控制用量,虽然浓度愈高控长效应愈强,但生长量也会因此随之下降。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小麦种子(川麦42)烯效唑 0.1% HgCL21.2 方法:1.2.1 种子的前处理精选川麦42的小麦种子若干,用0.1%HgCl2消毒10min,用自来水或蒸馏水各冲洗三次,用滤纸吸干水分。

分别用0、10、30、50mg/ml 的多效唑溶液浸种20小时。

在25-28摄氏度的培养箱中催芽三天,待长出幼芽后,测定幼芽的呼吸强度。

1.2.2幼苗的栽植与培养(水培法) 每组选取生长一致的小麦幼苗60株(每组只选一个浓度)。

栽植在带有纱网的两个塑料杯中,每杯栽植30株,在杯上注明专业、年级、班级、浓度、姓名。

将栽植好的小麦幼苗杯中注满清水,带回住处培养,每天浇水一次。

植物的生理生化研究实验

植物的生理生化研究实验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呼吸作用抑制剂处理组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 植物的生长情况。
数据分析
对比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植物生长数据,分析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的 影响及机制。
05
植物矿质营养与代谢实验
测定植物体内矿质元素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植物样品中矿质元素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 择性好、精密度高等优点。
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可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例如,通过了解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 适应机制,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合理施肥、灌溉等措施的制定;同时,对于植物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也 可为植物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深入研究特定基因或蛋白质的功能
质壁分离观察
利用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形 态,了解细胞壁的弹性和原生质体的 收缩情况。
分析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长距离运输
通过测定植物不同部位的水势和含水量,分析水分在植物体内的长距离运输途 径和机制。
短距离运输
利用显微技术观察植物细胞间的水分移动,了解水分在细胞间的短距离运输方 式和过程。
信号传导机制探讨
深入研究激素与受体结合后的信号传导过程,揭示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 育的分子机制。
03
激素互作分析
研究不同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协同或
拮抗作用。
07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收集与整理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植物的生长情况、生理生 化指标等,并进行分类整理。
分析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
研究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光 合作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米和小麦赖氨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大米和小麦是世界各国的主要粮食,更是我国各地的主食,研究分析它们的营养成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膳食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并有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增强免疫功能;
糖类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可溶性糖为植物体内最易被人体吸收的糖。

本文分析了大米和小麦赖氨酸、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为大米和小麦的加工和开发利用以及人们日常膳食的搭配提供了参考。

1材料和方法
供示材料为云南农业大学购买的粗米粉和粗面粉,经过一定除杂处理。

赖氨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法:赖氨酸侧链上的游离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颜色深浅与赖氨酸含量正相关。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用双缩脲法:双缩脲与蛋白质反应发生紫红色反应,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正相关。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法。

2结果与分析
2.1面粉和米粉中的赖氨酸含量
从表1可以看出,面粉和米粉的赖氨酸含量都极低,但很明显面粉赖氨酸含量远高于米粉赖氨酸含量。

表1 面粉和米粉中的赖氨酸含量
材料赖氨酸含量(%)
面粉0.16
米粉0.0369
2.2面粉和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从表2可以很明确的看出面粉和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都较高且相差不明显,约在10%——15%之间。

表2 面粉和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材料蛋白质含量(%)
2.3面粉和米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
表3 面粉和米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
材料可溶性糖含量(%)
面粉 3.6
米粉0.43
显然,面粉和米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都不高,相较而言,面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远高于米粉。

通过分析3个实验的结果可知,在面粉和米粉中蛋白质含量是极高的,可以有效的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赖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低。

3讨论
赖氨酸是人体必须氨基酸,缺乏赖氨酸会造成疲劳,虚弱,恶心,呕吐,头晕,没有食欲,发育迟缓,贫血等。

由于大米和小麦中的赖氨酸含量甚低,需要从其他富含赖氨酸的食物中摄取,如:肉类、禽、蛋、奶,鱼、虾、贝类、乳制品和豆类、黑芝麻等。

蛋白质同样是人体必须的物质,蛋白质的缺乏常见症状是代谢率下降,对疾病抵抗力减退,易患病,远期效果是器官的损害,常见的是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体质量下降、淡漠、易激怒、贫血以及干瘦病或水肿,并因为易感染而继发疾病。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重新修订了推荐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新修订的蛋白质
类多样,也需要从其他食物中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就是糖类,大米和小麦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虽然相对较低,但一般也能满足人体每日所需,这也是它们成为我国各地主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叶尚红编著,《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程》
【2】郭志平,《谈谈赖氨酸的生理作用》,北京青年报出版,2002
【3】阿德勒·戴维斯,《蛋白质对健康的无比影响》
【4】董文渤,《现代生物学导论——果糖及果糖对身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