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针疗法

合集下载

治疗鼻炎穴位针灸疗法

治疗鼻炎穴位针灸疗法

治疗鼻炎穴位针灸疗法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常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作为一种中医疗法,在治疗鼻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针灸疗法,并对其治疗鼻炎的机理进行解析。

一、太阳穴针灸太阳穴位于眼眶下缘与耳垂连线的中点处,是一处重要的穴位。

通过在太阳穴进行针灸,可以调节鼻腔的免疫功能,缓解鼻炎的症状。

此外,太阳穴也与头部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针灸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鼻炎引起的头痛、头晕等不适。

二、迎香穴针灸迎香穴位于鼻孔旁边的太阳穴下方凹陷处。

通过刺激迎香穴,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等鼻炎症状,同时也起到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针灸迎香穴可促进鼻腔内的气流畅通,减轻鼻炎患者的不适感。

三、印堂穴针灸印堂穴位于眉毛之间、鼻梁上方的凹陷处。

针灸印堂穴可以改善鼻炎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鼻腔黏膜的代谢功能,从而减轻鼻塞、流涕等症状。

此外,针灸印堂穴还可以舒缓精神压力,改善鼻炎引起的失眠、情绪低落等问题。

四、迎香鼻针灸法迎香鼻针灸法是一种针刺鼻尖的疗法。

通过刺激鼻尖的穴位,可以促进鼻腔内的气流畅通,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此外,迎香鼻针灸法还可以增强鼻腔黏膜的血液循环,改善鼻炎引起的头晕、头痛等不适。

五、曲池穴针灸曲池穴位于手背与食指缝之间的凹陷处。

针灸曲池穴可以调节鼻腔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鼻炎的发作。

此外,曲池穴还与头部的经络相连,针灸可疏通经络,改善鼻炎引起的头痛、眩晕等问题。

针灸疗法在治疗鼻炎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鼻炎患者。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除了传统的针灸疗法,现代医学还出现了一些电针、激光针灸等新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鼻腔的免疫功能,缓解鼻炎症状。

然而,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总的来说,穴位针灸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鼻炎的方法。

2针灸标准化

2针灸标准化

(2)艾条灸法——实按灸法
在施灸部位上铺设6~8层绵纸、纱布、绸布或棉布;术者手持艾条,将艾 条的一端点燃,艾条燃着端对准施灸部位直按其上,停1~2s,使热力透 达深部。待病人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即拿开艾条。每次每穴可按3~ 7次,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或布,见皮肤红晕为度。
(3)艾条灸法——温针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
一、范围 GB/T 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常用艾灸的术语和定义、操 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2346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 13734耳穴名称与定位
三、术语和定义
针灸临床操作规范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5-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
一、前言
标准化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各个
领域,是实现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
科学技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依据和基础。科学技
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再更换
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
3、温灸器灸法
(1)温灸器灸法——灸架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医者或患者可通过上 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度以调节艾灸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
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熄灭。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 • 如水泡直径在1cm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 •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 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针灸疗法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针灸疗法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针灸疗法有何独特之处中医耳鼻喉科学历史悠久,其中针灸疗法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疗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耳鼻喉科领域,针灸疗法展现出了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针灸疗法具有整体调理的优势。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全身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有关。

针灸疗法不仅仅针对局部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更注重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盛衰。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等病症,针灸除了刺激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等,还可能会选取远端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以调理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从而改善耳部的气血供应,恢复耳部的正常功能。

这种整体调理的理念使得针灸疗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缓解症状。

其次,针灸疗法的穴位选择具有特异性。

在中医耳鼻喉科学中,有许多专门针对耳部、鼻部、喉部疾病的特定穴位。

比如,治疗耳部疾病时常用的耳周穴位,如上述提到的耳门、听宫、听会,它们直接位于耳部周围,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直接刺激耳部的经络气血,促进耳部功能的恢复。

对于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常常会选取迎香、印堂等穴位,这些穴位与鼻部的经络联系密切,能够有效地改善鼻部的通气功能,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而在治疗喉部疾病时,如咽炎、喉炎等,天突、廉泉等穴位则是常用的选择,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清利咽喉、消肿止痛。

再者,针灸疗法的刺激方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等,还有艾灸、电针、穴位注射等多种方式。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对于虚寒性的耳鼻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电针则是在针刺的基础上,通过微量电流的刺激,增强针刺的效果,适用于一些病情较为顽固的疾病。

穴位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射到穴位中,药物和穴位刺激相结合,能够更快地发挥作用。

这些多样的刺激方式为治疗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耳鼻喉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鼻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

鼻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

[ ] 冯 春 祥 . 国 特种 针 法全 书 [ . 京 . 夏 出版 社 ,9 5:3 . 2 中 M] 北 华 19 16
( 文校对 : 万亮 本 马 收 稿 日期 :0 1—0 21 3—2 ) 7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 膝骨关节 炎 10例 2
刘 艳 黄元 芳 王余 燕
关键词: 骨痹; 针刺; 艾灸;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
比较 常见 的症状 , 者持续 数分 钟或 数小 时 , 不治而 轻 可 愈 , 呃 逆持续 4 若 8小 时 以上者诊 断 为顽 固性 呃逆 。笔
喝 酒过 多后 即 出现呃 逆 , 曾在 意 , 呃 逆发 作 不 止 , 未 后 才在 多家 医院 用 中西 医方 法 治 疗 , 果 不佳 , 来 求 效 特 治 。患者 自诉 呃 逆 夜 间 睡 眠 时 亦不停 止 , 续 6天 。 持

27 ・ 26
光 明中医2 1 年 1 第 2 01 1月 6卷 第 1 1期
C G M N vmbr 0 1 V l 6 1 J MC oe e. 1. o 2. 1 2
鼻 针加 穴 位 注 射 治疗 顽 固性 呃逆 4 6例
陈 永 成
摘要: 探讨提高顽固性呢逆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鼻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 目的 6例。结果 总有效率 9.5 56%。结论 鼻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 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现在 头 晕身 困乏力 , 不思饮食 。急针双 侧鼻针 胃穴 , 捻
转行 针 3 0秒 , 患者 感 觉酸 、 、 、 泪 并打 了 2个喷 胀 痛 流 嚏, 而呃逆 之 声立止 , 留针 6ri n后呃 逆 又起 又行针 立 a
止 , 针 3 mi 间歇 1 mi 针 1次 。3 mi 留 0 n, 0 n行 0 n后 取 针 ,

鼻针疗法2

鼻针疗法2

鼻针疗法第一节主要刺激区鼻穴均位于鼻部三条线上,分述如下。

一、第一穴线:亦称鼻正中线。

起于前额正中,止于鼻尖端。

共分布10个穴位,除卵巢穴为双侧穴外,皆为单穴。

1、头面:或称头脑、首面、上焦。

【定位】额部正中,即眉间正中至前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

2、咽喉【定位】头面穴和肺穴连线的中点。

3、肺【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4、心【定位】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

5、肝【定位】鼻梁最高点的下方,两颧连线与鼻正中线的交叉点,即心穴与脾穴连线的中点。

6、脾【定位】当鼻端准头上缘正中线上,心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7、肾【定位】脾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8、外生殖器【定位】在鼻尖端上,相当于素1穴。

9、睾丸或卵巢【定位】鼻尖两侧,鼻翼内缘。

二、第二穴线:起于与肝穴相平处,紧靠鼻梁骨两侧,止于鼻翼下端尽处。

左右各一条,每条5个穴位,两侧共10穴。

1、胆【定位】目内眦下方,肝穴的外侧。

2、胃【定位】胆穴的下方,脾穴之外侧。

3、小肠【定位】鼻翼的上三分之一处,胃穴的下方。

4、大肠【定位】鼻翼的正中处,小肠穴的下方。

5、膀胱【定位】鼻翼壁尽处,大肠穴的下方。

三、第三穴线:起于眉内侧端,下行于第二条穴线外方1~2分处,至鼻尽处为止。

左右呈对称性各一条,每条线上9个穴位,两侧共18穴。

1、耳【定位】眉的内侧端。

2、胸【定位】眉棱骨之下方,目窝内。

3、乳【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上方,胸穴的下方。

4、项背【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下主,乳穴的下方。

5、腰脊【定位】颧骨的内侧,与肝点平齐。

6、上肢【定位】在鼻端准头上缘水平,与脾穴平齐,在腰脊穴的下方。

7、胯股【定位】鼻翼上缘,上肢穴的下方。

8、膝胫【定位】鼻翼中点外侧,鼻唇沟上,胯股穴的下方。

9、足趾【定位】膝胫穴的下方,与膀胱穴平齐。

鼻穴是按人体的脏腑、器官或部位命名的。

相应的鼻穴主要治疗相应脏器部位的病损,故每一鼻穴的主治,读者可从穴名中推演出,这里不再赘述。

四、适应症鼻针的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总结,就目前了解的,鼻针疗法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故用以作为针刺麻醉的方法之一及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

鼻内针刺联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嗅觉功能的影响

鼻内针刺联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嗅觉功能的影响

鼻内针刺联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嗅觉功能的影响李丙泉;董博洋;李岩【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24(31)5【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针刺联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嗅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者按1∶1∶1∶1比例分为西药组、鼻内针刺组、中药序贯疗法组和联合组各45例。

西药组予糖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鼻内针刺组针刺双侧内迎香、鼻丘,中药序贯疗法组予中药熏蒸鼻部,联合组采用鼻内针刺联合中药熏蒸鼻部,4组均连续治疗2周。

分别观察4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积分(TNSS)、鼻伴随症状积分(TNNSS)、嗅觉功能评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gE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

监测4组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8.89%)高于西药组(71.11%)、鼻内针刺组(75.56%)、中药序贯疗法组(73.3%),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患者治疗后TNSS、TNNSS、嗅觉功能评分及EOS、IgE 均下降(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

4组患者治疗后γ干扰素含量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介素-4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治疗后改善情况优于其他3组(P<0.05)。

试验期间,西药组出现头疼2例、鼻出血2例、鼻部不适4例;鼻内针刺组出现鼻出血1例、针刺痛感1例;联合组出现鼻出血1例,均继续参与试验。

结论鼻内针刺联合中药序贯疗法可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细胞因子水平,促进嗅觉功能恢复。

【总页数】6页(P145-150)【作者】李丙泉;董博洋;李岩【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6.521【相关文献】1.鼻内针刺联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2.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的疗效研究3.舌下特异性免疫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合并中重度腺样体肥大的疗效4.鼻内针刺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5.鼻内针刺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疗效及对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滴鼻液治愈王安石的偏头痛

滴鼻液治愈王安石的偏头痛

方 很 简 单 。 是 在 鲜 榨 的 萝 卜汁 中 兑 入 就
少许 龙脑 。
无 独 有 偶 , 太 平 广 记 》中 也 记 载 了 《

个 鼻 疗 故 事 。 代 有 位 名 叫 申 光 逊 的 唐
位 叫 孙 仲 敖 的 官 员 寄 居 在 桂 林 前 . 便
小 官 吏 颇 晓 医 道 , 好 广 交 朋 友 。 听 说 也
1 3 年 在 湖 南 马 王 堆 三 号 汉 墓 7 9
出 土 的 医 书 中 , 一 种 被 命 名 为 《 生 有 养 传 说 北 宋 著 名 改 革 家 王 安 石 . 一 方 》的 方 书 , 中 就 已 有 使 用 鼻 疗 的 原 在 其 次 上 朝 议 事 时 , 感 剧 烈 偏 头 痛 . 不 始 记 载 。 如 一 个 方 子 是 使 用 蜗 牛 、 核 突 痛 桃
法 , 微 针 疗 法 中 的 鼻 针 疗 法 . 艾 灸 、 中 取 出 一 支 黑 色 漆 筒 . 放 在 孙 仲 敖 的 如 用 安 按 摩 或 药 物 贴 敷 鼻 尖 和 鼻 梁 部 等 另 鼻 孔 处 , 他 用 鼻 子 把 药 酒 吸 完 . 后 让 然 种 是 指 将 药 物制 成 一定 的 剂型 f 如 躺 下 休 息 。不 久 , 仲 敖 汗 出 病 愈 。《 孙 太
请 看 — —
他 送 去 休 息 。 不 一 会 儿 。 监 用 一 个 小 太
金 杯 端 上 一 种 秘 制 药 液 给 王 安 石 . 告 并
诉 他 这 是 御 用 的 滴 鼻 药 . 要 昂 头 滴 进 需
鼻 腔 。 如 果 是 左 边 偏 头 痛 . 用 药 液 滴 就
重安
右 鼻 孔 ; 果 是 右 边 偏 头 痛 . 用 药 液 如 就 滴 左 鼻 孔 ; 果 两 侧 都 痛 . 两 边 鼻 孔 如 就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针灸疗法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针灸疗法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针灸疗法有何独特之处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诊断和治疗耳部、鼻部、咽喉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耳鼻喉科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独特之处,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治疗选择。

针灸疗法在中医耳鼻喉科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耳部、鼻部、咽喉部出现疾病时,往往是由于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所致。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耳部疾病的治疗中,针灸疗法常常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等常见病症,针灸可以选取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同时结合远端穴位,如中渚、太溪等,以调理肝肾、疏通耳部经络。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耳部神经的营养供应,从而缓解耳鸣、提高听力。

此外,对于耳部的炎症性疾病,如中耳炎,针灸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帮助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鼻部疾病方面,针灸疗法同样表现出色。

对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患者,针灸可以选取迎香、印堂、上星等穴位,以宣通鼻窍、调和气血。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鼻腔黏膜的神经和血管功能,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鼻黏膜的充血、水肿,从而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而且,针灸对于改善鼻部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预防鼻部疾病的反复发作。

咽喉部疾病也是针灸疗法的“拿手好戏”之一。

对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常见疾病,针灸可以选取天突、廉泉、鱼际等穴位,以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咽喉部的气血运行,缓解局部的炎症反应,减轻咽部的异物感、疼痛等不适。

对于声音嘶哑、失音等喉部疾病,针灸也能通过调节喉部的经络气血,促进声带的恢复和功能改善。

针灸疗法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显著的疗效,还体现在其治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少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针疗法
文章来源:《针灸秘验》文章作者:彭静山发布时间:2006-04-13 字体: [大中小]
一、九穴十九点:
鼻好象一个人的整体,面朝里,背向外,盘腿坐在面部中央一样。

(如图4)其穴位的分布则根据背坐的人体各部而划分,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神志点则恰当于人的腰俞附近,腰俞属于督脉之第二号穴位,上通于脑,督脉是诸阳经的总纲,有振奋阳经的作用,也有调整阴经的功能,亦颇合理。

鼻针的穴,称为点。

因为有一穴一点、两点、三点的,所以不叫穴而叫做点。

每穴几点,不是完全相同,因此称为九穴十九点。

穴位的位置及其作用如下。

1、降压上下两点
上点即印堂穴,下点即素髎穴(图5之1、2,此两点为原有的穴位)。

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并可解除头昏目胀、两太阳痛、视力模糊、心悸亢进等症,亦能使低血压上升。

2、颈点
在鼻骨上端的两侧各一点,凡属鼻针穴必须在鼻子的范围以内。

对颈项痛、肩背痛以及扭伤所致的斜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

(图5之3)
3、肩点
相当于额骨鼻突之中段(泪骨之鼻侧),左右各一点。

对肩胛痛、肘、腕关节间以及上肢软组织酸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图5之4)
4、肘点
相当于上额骨鼻突之下段(鼻翼外上一厘米),左右各一点。

治疗作用同肩点。

(图5之5)
5、腰三点
相当于鼻骨下端之中央一点,鼻翼上方左右各一点。

对腰痛、腰酸有显著效果。

(图5之6)
6、胃肠三点
相当于鼻尖上1.5厘米处,中央一点,鼻翼内侧上左右各一点。

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等,能使疼痛迅速缓解或消失。

(图5之9)
7、阑尾点
相当于鼻翼外侧中段,左右各一点。

对急慢性阑尾炎有消炎止痛作用。

(图5之7)
8、膝点
相当于鼻翼下左右各一点。

对臀部及下肢关节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图5之8)
9、神志点
相当于鼻尖上0.5厘米处中央.适用于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所引起的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图5之10)
作用:止痛、镇静、消炎、解痉。

适应症:高血压、颈项痛、肩背痛、上肢关节及软组织痛、腰痛腰酸、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慢性阑尾炎、臀及下肢关节痛、神经衰弱等。

二、针法
确定穴位,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穴处附近平均用力点压,出现小坑处是穴。

或用经络测定仪找穴。

找准穴位,用32号5分针。

降压上、下两点,均用45度角斜刺,针尖向上。

其余十七点一概直刺,不可穿透鼻软骨,必须扎在鼻子上。

三、注意事项
1、鼻针刺激强,事先做好思想工作。

2、一概采用卧位,以防晕针。

3、刺入后有强烈的酸麻痛复合感觉,尤其是在行针时间,病人难以忍受,流泪,打喷嚏,则效果更佳。

4、针后无任何感觉的叫做不得气,效果不明显,应该将针拔出1/2,改方向探索穴位。

5、留针时间,由5分钟到1小时,以症状消失为度。

留针时间,每隔5分钟,轻轻的用平补平泻手法一次,针的旋转角度,不得超过15度。

6、也有调整后仍不得气的,这是因为经络感觉迟钝,或者是顽固的慢性病。

不宜连续反复调整,因刺激力强,病人有痛苦,要适可而止。

针刺后,不一定每次都能得气。

醒脑开窍针法
文章来源:文章作者:石学敏发布时间:2006-04-13 字体: [大中小]
“醒脑开窍法”是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石学敏
教授近年来提出的治疗中风病的一种学术观点。

这种观点不仅
在立法、治则和针刺手法上改变了历代针灸医家治疗中风所沿
用的以阳经穴为主,阴经经穴为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而
且针对这一学术观点的提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
证,从而使这一学术思想成为目前指导临床治疗中风病最为普
遍的理论。

“醒脑开窍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在病机上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
导气,致元神无所附,肢无所用。

2、在立法处方上据“窍闭神匿”之病机,立“醒脑开窍”之
大法。

3、在治疗上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机能为
主。

4、在处方上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5、在手法操作上基于中风病“神窍匿闭”病机说和“启闭开
窍”针刺法的确立,提出行针施术以“泻”为主,即先刺双侧
内关,直刺1.0-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
水沟,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
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1.5
寸,采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1
寸处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三次;
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
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 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食
指抽动3次为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