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侧重掌握以下要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从商品剖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一致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详细劳动同物质因素相联合,创建使用价值,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建使用价值的详细劳动是人类生计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详细劳动不是创建社会财产即便用价值的独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建价值的独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一样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需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老是同样的。
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变形式。
4、钱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钱币的发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钱是商品价值和钱币价值的比率;钱币的本质和职能;钱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升。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节余价值理论1、钱币转变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节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节余价值的产生一定在流通中,又一定不在流通中,节余价值源于节余劳动的凝固;相对节余价值和绝对节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节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区分意义。
5、薪资理论。
薪资本质,名义薪资和本质薪资。
资本主义薪资改动趋向。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累积理论1、重生产与资本累积。
资本累积的本质;简单重生产与扩大重生产,外延型扩大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重生产;节余价值是资本累积的独一源泉,资本累积不是扩大重生产独一源泉;影响资本累积规模的主要因素。
2、资本主义累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着重把握以下重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统一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化形式。
4、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源于剩余劳动的凝结;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意义。
5、工资理论。
工资本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中。
②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
③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经济的标志)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章商品4.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5.商品二因素(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②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一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的,形成商品的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对立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9.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顾学荣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具体表现为,研究怎样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第一章: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三个决定: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分工、私有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4、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价值5、劳动的两重性——具体、抽象(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6、衡量商品价值量的两个尺度——个别、必要7、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影响的两个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8、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个别(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9、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的职能、技术规定10、货币流通与经济危机——既打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又导致商品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11、货币流通规律的两个关系——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2、纸币发行后的两个后果——通货膨胀、通货紧缩13、价值的决定和供求关系14、市场机制的三要素——价格、竞争、供求15、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作用:调解、促进、优胜劣汰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特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形成)过程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否增值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6、资本构成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形态——物质形态(技术构成)、价值形态(价值构成)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积聚,个别资本和总资本都会扩大。
集中,个别资本扩大,总资本不变。
8、利润转化平均利润——剩余价值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与价值的两点区别——生产价格直接与资本相联系;生产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10、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资本11、决定股票价格的两因素——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率12、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1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决定。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
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共分为81个知识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性、逻辑性是很强的,在学习它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感觉很困难,想知道有哪些知识点是要掌握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三、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四、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纲要求和历年命题重点整合知识点从历年试题来看,第一部分所占分值为2~3分,一般为两个单项选择题或者是一个单项选择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中单项选择题大约为18个左右,多项选择题大约7个,简答题大约为3个,论述题大约2个,总的来看,这部分的分值大约为70分左右,且在2、3、4、5、6章的分配比重大体差不多。
因此,这部分为复习的重点所在。
第三部分(第七、八、九章)中的单项选择大约为6个,多项选择为2个左右,有1个简答题或论述题,总得分值大约为15分左右。
最后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或者是1个单选,1个多选、1个简答题,平均分值大约为4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重点把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择题)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07)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04)(选择题)——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选择或简答)(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01、07)(选择题)——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4、生产力(选择题)——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07)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选择或简答)——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04)(1)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社会性质。
(3)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01)(选择或简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01):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选择或简答)——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04)——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简答题)(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2)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3)它是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10、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2)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重点把握:1、商品经济(选择或简答)——内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04)——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07)(选择或简答)——使用价值——自然属性(04)——具体劳动——价值(04)——社会属性——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1)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3)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
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选择或简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07)4、商品的价值量(选择或简答)——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0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01),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选择或简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矛盾。
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原因是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选择)a .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07——等价形式的特点(04、07)(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b.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 般价值形式d. 货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7、货币的职能和本质(选择或简答)——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支付手段(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世界货币:三方面职能(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8、价值尺度(选择)——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9、货币流通规律(选择)——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纸币(04)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10、价值、交换价值、价格(选择或简答)——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11、价值规律(选择或简答)——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0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04)(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简答题)——区别:(1)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
(2)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具体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13、市场机制(选择)——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07)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01)。
——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供求机制的实现形式: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
14、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简答)(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