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要点解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要点解读本文将对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要点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形态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因此,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始无终的运动和变化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和对立的两个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矛盾的普遍性和内在的发展规律。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和实现自身解放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适应性。
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无法避免的。
通过阶级斗争的斗争和实践,社会才能够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5. 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内容。
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和发展的方向,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以上是对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要点的解读,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的结果- 世界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变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力价值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制度-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是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简略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结合了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参考资料:(此处省略参考资料列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自考重点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革命等内容。
下面将就这些内容逐一展开讨论。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把握历史的脉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推动的,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的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事物的全面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社会发展规律则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有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内容。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而社会革命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涵盖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革命等内容。
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广大自考学员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重点内容,深入学习,掌握好这些内容,取得优异的成绩。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梳理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梳理: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和辩证法相统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发展的源泉是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是量变和质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3.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4.质量互变规律:事物性质的改变是通过量变引起的,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是事物发展的飞跃。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一系列的否定和扬弃,达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历史唯物主义1.劳动与物质生活: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2.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发展是一个曲折的、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3.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变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是指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历史条件下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和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以人民为主体、人民民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的。
《马原》自考知识点

《马原》自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自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原是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
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就像一个智慧的放大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是啥样的,像世界是物质的啊,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②重要程度:这在自考里就像一座大山,想要通过自考那是必须得翻过它。
它是其他很多知识的理论基础,理解了马原,在看别的政治社科类学科就好像有了一把钥匙。
③前置知识:最好对历史有所了解,知道大概的社会发展历程,比如资本主义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等。
因为马原常常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
④应用价值:在生活里,它能让我们明白社会发展的规律。
就好比知道了资本主义有它内生的矛盾,这就能理解为啥经济危机老是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
在工作和社会观点表达上,能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马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前面像是根基,政治经济学在中间像是树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树梢枝头的果实。
②关联知识:和历史学、社会学关联紧密。
就像学社会学要是不懂马原的社会发展规律,那研究起来就像在黑暗里摸瞎。
③重难点分析:最难的就是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像辩证法里的对立统一。
关键点在于从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这些抽象内容。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可是重头戏。
考查方式多种多样,有选择题考基本概念,像问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问题;还有简答题论述题考原理的理解应用。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拿辩证唯物主义来说,就是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唯物主义简单讲就是世界是物质的,辩证法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
②特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客观性,也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认识。
比如说不管你觉得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事实就是地球是个近似球体的行星,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
③分类说明:从辩证的角度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本文整理了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内容。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驱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并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原理。
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通过矛盾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总结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阶级斗争的斗争形式与社会制度有关。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并使之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5.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共同奋斗,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内容的精心整理。
深入研究这些基本原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 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斗争, 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 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或者简要的说, 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承认世界统一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②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①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②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③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④直观性:缺乏实践、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p40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物质离不开运动。
B,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动中有静。
B,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②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
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
说明坚持唯物发。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一、对立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4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③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26.(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7.(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
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
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讲外因。
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
2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30.简述度的含义及其①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②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
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①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②统一原因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32.(常考单选)一果多因:多种原因影响下。
造成一种结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