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危害因素检测实习报告

危害因素检测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是在某危害因素检测公司进行的,实习期间主要学习了危害因素检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参与了一些实际项目的操作。
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危害因素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通过检测和评估工作场所的各种危害因素,可以有效地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危害因素检测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了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和技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通过实际操作,我还学会了使用一些专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对工作场所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
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的各种危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改进建议。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危害因素检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相信这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近年来,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份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通过对工作环境的分析和评估,以期提出有效的措施保护工人的健康。
1. 背景介绍在工作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工作负荷和心理因素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各种职业病和健康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心理压力等。
2.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方法为了准确评估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我们采用了多项科学方法和仪器。
其中包括采样分析、仪器检测、问卷调查和工作环境观察等。
通过对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检测,可以得出客观、可靠的数据。
3. 化学危害因素在化工行业和实验室等工作场所,化学品可能成为主要的危害因素。
通过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我们发现有机溶剂的浓度超过了国家的安全标准。
同时,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也被检测出,可能对工人的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建议采取更严格的防护措施,完善通风设备,并加强职业卫生教育。
4. 物理危害因素在一些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中,物理因素可能成为主要的健康隐患。
通过红外测温仪和噪声测量仪等工具,我们检测到一些岗位的工人暴露于高温和噪音之中。
这将会导致热衰竭和听力损伤等问题。
因此,建议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更好的防护装备,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5. 生物危害因素在医疗卫生行业或与动物接触密切的工作中,生物危害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采集空气样本和表面菌落培养等方法,我们发现一些工作区域存在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这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因此,建议定期进行卫生清洁,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并加强职业卫生培训。
6. 工作负荷和心理因素除了物理和化学因素外,工作负荷和心理因素也对工人的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和工作环境观察,我们发现一些工人存在长时间工作、高强度压力和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困扰。
120万吨年矿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终稿》

目录1检测依据 (II)1.1法律、法规、规章 (1)1.2技术规范与标准 (1)1.3任务依据 (2)1.4基础依据 (2)2建设单位情况介绍 (3)3检测类别及范围 (3)3.1任务来源、检测类别、检测范围 (3)3.2生产工艺流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4)3.3主要生产设备 (8)3.4原、辅材料及产品、副产品 (10)3.5生产制度及劳动定员 (10)3.6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 (12)3.7个人防护用品及使用情况 (13)3.8岗位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13)4现场采样和测量情况 (16)4.1检测项目 (16)4.2检测方法及执行标准 (16)4.3采样时间 (19)4.4检测条件 (19)5检测结果 (19)5.1生产系统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与分析 (19)5.2粉尘(总尘)浓度检测结果与分析 (20)5.3粉尘(呼吸性粉尘)浓度检测结果与分析 (21)5.4化学毒物检测结果与分析 (22)5.5物理因素检测结果与分析 (24)6结论 (28)6.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汇总情况 (28)6.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原因分析 (29)7建议 (29)附件:1.山西XXX集团XXX煤业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3.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4. 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5. 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6. 现场影像资料1检测依据1.1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6]第4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4]第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89]第11号)《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5]第73号令)《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1]第37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第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国家总厅安健[2015]16号)《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安监总安健[2015]124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安监总安健[2012]73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4]39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6]9号)1.2技术规范与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T160.33-200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189.6-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职业病危害分类与目录》(国卫疾控[2013]48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1.3任务依据山西XXX集团XXX煤业有限公司120万吨/年矿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书(XXX年9月)1.4基础依据山西XXX集团XXX煤业有限公司XXX煤矿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建设单位情况介绍山西XXX集团XXX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沁源县西部,隶属于李元镇管辖。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预处理车间分桶间分装操作
1
6
氟化氢、三氯甲烷、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氯气、噪声
氟化氢(按F计)、三氯甲烷(氯仿)、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边门上料操作
3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4
1
尿素、氢氧化钙、活性炭粉尘、氢氧化钠、亚硫酸氢钠、氨
氨、氢氧化钠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6
湿渣仓库巡检
0.167
飞灰粉尘
其他粉尘
定点
3
轴流风机
工作服、防尘口罩
焚烧装置二燃室巡检
0.5
氟化氢、氮氧化物、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氟化氢(按F计)、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过滤器清理
1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或从事其中一种职业而引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的检测评价报告,详细介绍了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1.物理因素根据对工业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噪声:部分作业场所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振动:一些机器设备的振动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化学因素在工业场所的化学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有机溶剂:一些工作区域的有机溶剂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金属粉尘:一些工作区域的金属粉尘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肺部产生潜在危害。
3.生物因素在工业场所的生物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高浓度细菌:一些区域的细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危害。
-高浓度真菌:一些区域的真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潜在危害。
二、建议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采取隔离措施: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音屏障的设置,减少噪声的传播。
对会产生振动的机器设备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降低振动的强度。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对于受到影响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耳塞和耳罩,保护听力。
同时,提供护腰带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腰部受振动的危害。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加强通风设备:对受到有机溶剂影响的区域,增加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有机溶剂浓度。
对金属粉尘比较严重的区域,增加排风量,减少粉尘浓度。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对于接触有机溶剂和金属粉尘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呼吸器具和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减少化学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煤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煤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煤矿职业病的危害进行预评价,以提供对煤矿工人健康保护的指导。
煤矿职业病是煤矿工人长期接触煤尘、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报告将采取逐步思考的方式,对煤矿职业病的危害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2. 煤矿职业病的定义煤矿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煤尘、矽尘、煤矿有害气体等因素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尘肺病、矽肺病、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喉癌等。
这些疾病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但患者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严重影响工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3. 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3.1 煤尘煤矿工作环境中煤炭破碎、运输和堆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尘,工人长期吸入煤尘会引起尘肺病和矽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3.2 矽尘煤矿中的岩石、矸石等含有二氧化硅,工人长时间暴露在这些环境中会吸入大量矽尘,导致矽肺病的发生。
矽肺病是一种慢性职业性疾病,会导致肺功能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3.3 有害气体煤矿工作环境中存在多种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
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还可能引发爆炸、中毒等严重事故。
4. 煤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为了评估煤矿职业病的危害程度,需要进行以下步骤:4.1 收集煤矿工作环境数据收集煤矿工作环境中的煤尘、矽尘、有害气体等数据,包括浓度、工作时间、工作区域等信息。
4.2 评估工人暴露情况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评估工人在煤矿工作环境中的暴露情况,包括煤尘、矽尘、有害气体的接触剂量和频率等。
4.3 分析职业病发生风险根据工人的暴露情况,结合已有的煤矿职业病发生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煤矿职业病的发生风险,并预测可能导致的疾病类型和程度。
4.4 提出预防措施根据对煤矿职业病危害的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改进工作场所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定期健康检查等,以降低工人患病的风险。
5. 结论通过对煤矿职业病的危害进行预评价,可以有效指导煤矿企业和工人采取相应的防护和预防措施,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煤矿作为一个传统的能源行业,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几十年,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煤矿行业也在不断地提高产能、提升效率。
但是,煤矿工作本身带有强大的危险性和风险,工作环境也较为恶劣,对煤矿从业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中国煤矿工人的众多癌症病例和职业病例中,有很多是由于长期处于塵浓、空气潮湿的地下煤矿环境所导致。
因此,为了对煤矿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煤矿职业危害因素危害煤矿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灰尘煤矿工作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粉尘。
煤炭本身具有很强的粉尘产生能力,而地下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振动和工人活动会进一步加剧粉尘污染。
煤矿粉尘可以导致肺部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矿工们长期受到粉尘污染的危害,容易引发塵肺、肺癌等疾病。
2、高温在地下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煤层深度较大,地下空气变得非常潮湿、闷热。
工人长时间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导致脱水、中暑等各种危害,从而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3、有毒气体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有毒气体,比如说甲烷、一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会对煤矿从业人员造成重大危害,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疾病,为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为了对煤矿工作环境的危害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煤矿需要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是通过对工作、工作场所和工作制度进行检测,发现并定量分析职业危害因素,以便制定防护措施从而达到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目的。
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方法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四种。
(1)空气采样法空气采样法是通过划分或固定采样点,并在采样时间段内采集空气样本进行测试以确定污染物浓度和采样点的定位。
这种方法比较常见需要先测量煤矿场地空气中各种有害因素的浓度,再结合作业工人工作环境,估算他们受到的污染物暴露量。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报告编号:XXX检测报告用人单位:XXX检测类别:定期检测XXX20XX年XX月XX日资质证书声明XXX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在为XXX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过程中,我们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
我们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报告书编写人:报告书审核人:报告书签发人:姓名技术职称资质证书号签名签发日期:年月日报告书说明1.本报告不得涂改、增删,无签发人签字无效。
2.本报告无技术服务机构公章(或检验检测专用章)、骑缝章无效。
3.本报告无编制、审核、签发者签名无效。
4.未经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检测报告。
5.本报告未经同意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6.本检测报告只对所检样品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负责。
由其他机构和单位采集送检的样品,本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不对样品来源负责。
7.对本报告有疑议,请在收到报告10个工作日内与本公司联系。
8.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结果报告单)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9.本报告一式二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10.本报告替换原报告****,自本报告签发之日起,原报告****作废。
11.此报告共分X部分,此为第X部分,第X部分见(XXXX),第X部分见(XXXX)。
(定期报告)联系信息XXX联系地址:XXXXXX邮政编码:XXXXX检测受理XXXXXXX报告质量投诉XXXXXXX传真:XXXXXXX报告编号:XXX1本报告是针对XXX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所作出的结果报告。
检测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规范。
在法律、法规、规章方面,本次检测遵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60号,以及该法的修正版主席令第52号。
同时,我们还参考了《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XXX令[2012]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XXX令第49号、《XXX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通知》安监总厅XXX[2013]171号、《XXX 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XXX[2014]111号、《XXX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XXX[2015]16号和《XXX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XXX〔2015〕124号等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我矿生产技术部于2014年6月16日—17日对煤矿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毒物进行监测。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目的
1.1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2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2.评价依据及标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
2.2《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4月30日
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5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
2.6《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
2.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3.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卫生部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以及现场调查监测,确定我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下表:
凹河煤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4.1监测内容
4.1.1化学因素: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粉尘浓度、粉尘游离SiO2含量
4.1.2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噪声
4.1.3气象条件:气温、气压、气湿、气流
4.2测试方法
4.2.1测试条件:按正常生产状况
4.2.2测试频率:按照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规定执行。
4.3样品测定、分析检验方法
4.3.1化学因素:硫化氢采用GB/T16033-1995对氨基二乙替苯胺比色测定方法;
氮氧化物采用GB/T16032-1995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测定方法;
一氧化碳采用ATINST型一氧化碳检测仪直接测定分析;
粉尘采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规定测定,粉尘浓度采用滤膜称量法分析,粉尘游离SiO2采用焦磷酸法分析,粉尘分散度采用滤膜溶解涂片法分析;
4.3.2物理因素:
生产性噪声测定采用AWA5633A声级计按照WS/T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进行监测;气象条件测定按照有关规定的监测方法测定。
4.4监测点设置
按照《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进行设置。
4.5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按照《劳动卫生工作规范实用手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采样器经过产品检验合格,采样收集器安放在工人操作位呼吸带高度;噪声测定位置和高度以人耳为准;实验室分析严格按照各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严格质量控制。
5.监测结果:气象条件:井上室外温度为21℃—23℃、湿度为55—65%,;井下工温度22℃—24℃、湿度80%—90%。
主巷道风速
3.2—3.4m/s,工作面风速1m/s.依据GB10438—1989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规定:当井下环境温度低于30℃时,对湿度不作规定。
表1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NOx浓度监测结果
主井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NOx
0.31
10
合格
11606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NOx
0.11
5
合格
11606采煤工作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NOx
0.089
10
1092运输巷工作地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NOx
0.13
5
合格
本次检验NOx检出限:0.02mg/m⊃;
表2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监测结果
主井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CO
1.06
30
合格
11606采煤工作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CO
1.25
30
合格
本次检验CO检出限:0.01mg/m⊃;
表3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H2S浓度监测结果副井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最高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H2S
0.33
10
合格
11606采煤工作面(最高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H2S
0.58
10
合格
本次检验H2S检出限:0.01mg/m⊃; 表4井上工作场所噪声声级监测结果
*注: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所规定的工作地点噪声声级卫生限值,“—”表示未超过GBZ2-2002国家标准。
表5工作场所空气中煤尘浓度(总尘)监测结果
11606运输巷头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煤尘
2.81
6
合格
11606运输巷尾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煤尘
2.63
6
合格
12801皮带行工作地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煤尘
2.47
4
合格
11606采煤工作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煤尘
5.13
6
合格
11606采煤工作面(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煤尘
3.89
4
合格
主井皮带转载点值班室(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mg/m⊃;)
(mg/m⊃;)
评定
煤尘
1.83
6
合格
主井皮带转载点皮带头(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煤尘
1.87
6
合格
主井皮带转载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
测定结果
容许浓度
结果分析
项目
(mg/m⊃;)
(mg/m⊃;)
评定
煤尘
1.61
4
合格
表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游离SiO2含量检验结果
6.分析评价
作业环境空气中煤尘浓度(总尘)共监测5个点,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游离SiO2平均含量8.4%。
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噪声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气温、气湿、风速等气象条件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待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调查后再作结论;
7.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和消除职业安全隐患,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2、加强控制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从源头上抓起消灭、控制尘源和加强机械通风两个方面紧密相结合。
3、对各种除尘设施要定期检修,防止出现粉尘跑、冒、漏现象;从而达到净化风流,确保除尘效率,使其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对粉尘作业人员作业时必须佩戴防尘口罩;对噪声作业人员应配给护耳器(耳塞或耳罩)。
在防尘综合措施中个体防护是重要的辅助措施,此外应提供必要条件,使工人能勤换工作服、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5、加强职业卫生教育,提高工人自我保护意识,并将有关防护知识及应急救援措施告知劳动者;开展健康促进教育,促使职工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延长职业寿命。
6、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做好上岗前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调离职业禁忌人员。
7、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和评价工作。
8、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以及其他辅助卫生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