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
参观安徽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徽博物馆的观后感一直都听闻安徽博物馆的大名,这次终于有机会亲自去一探究竟。
刚到博物馆门口,那宏伟的建筑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庄重又大气,让人忍不住对里面的宝贝充满了期待。
走进博物馆,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的文物,它们安静地躺在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下了脚步,里面陈列着一组精美的陶瓷器具。
这组陶瓷器具形态各异,有的像个胖乎乎的罐子,肚子圆滚滚的,上面还绘着精美的花纹,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有的则像个细长的瓶子,线条流畅,优雅得不像话。
我凑近了仔细瞧,那花纹的细节简直让人惊叹。
每一笔每一划都那么细腻,颜色也搭配得恰到好处,不浓不淡,就像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一般。
我忍不住想,当年制作这些陶瓷的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啊!他们或许在一个安静的小屋里,专心致志地一笔一笔勾勒着,心中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幅古老的字画。
那纸张都已经泛黄了,可上面的字迹和画作依然清晰可见。
字写得龙飞凤舞,透着一股洒脱劲儿,仿佛写字的人当时正心情畅快,一挥而就。
而那幅画呢,画的是一片山水,山峰层峦叠嶂,云雾缭绕,那云雾就跟真的在流动似的。
我都能想象到画家站在山脚下,抬头望着眼前的美景,满心欢喜,然后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想要把这美景永远留住。
在另一个展厅里,我看到了一套古代的服饰。
那衣服的料子摸起来一定很舒服,上面的刺绣简直巧夺天工。
一朵朵小花、一只只小鸟,活灵活现的。
我不禁想,古代的女子穿上这样的衣服,该是多么的美丽动人啊!她们或许会在某个重要的节日里,穿着这身华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古代兵器的区域。
那些刀剑、盾牌啥的,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锋芒,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们曾经的威力。
我盯着一把剑看了好久,那剑身修长,剑柄上还镶嵌着宝石。
我就琢磨着,这剑当年在战场上,是不是跟着它的主人冲锋陷阵,杀敌无数呢?说不定还成就了一段英雄的传奇故事。
安徽博物馆观后感_观后感

安徽博物馆观后感【篇一:安徽博物馆】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
忘了是谁说的,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请去它的博物馆。
而这次参观博物馆,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下午一点钟的时候,车子从学校出发,经过几十分钟的车程,终于抵达目的地。
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气势宏伟的博物院,呈现的是立方体的结构,简单大方,干净利索。
砖瓦的颜色是暗色调,建筑的外表花样独特,很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像青铜大鼎上刻着的铭文。
建筑物周围的景色也很雅致:有水,有桥,有瀑布,还有一块大石。
漫步四周,好似到了仙境。
而穿过石拱桥,便到了博物馆门前。
进入馆内,首先便看见一幅巨大的浮雕,精致宏伟,而我们在浮雕下留影后,便开始参观。
首先参观了安徽文明史的陈列。
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50多万年前的人字洞遗址,亚欧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里面珍藏大量宝贵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的玉鹰,西汉的环形玉龙佩,以及战国时期的铸客大鼎等,个个价值不菲,做工精良。
然后参观了古代工艺珍品,富丽华贵的金银器,典雅润泽的玉石器,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独特的铁画,造型别致的竹木牙角器,无不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才智。
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宋的金边玛瑙碗,碗边依稀泛着金光,碗身还带着些斑迹,却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
除了金边玛瑙碗,还有木雕李拐像,刻画的也是栩栩如生,浑然天成,令我不禁对雕刻者燃起了敬佩之心。
除了工艺珍品,文明史的陈列,我们还参观了安徽的文房四宝的陈列。
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自古以“四宝”齐全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安徽生产的选址,徽墨,宣笔,歙砚因制作精良,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
宣纸洁白如玉,细薄光滑,经久不脆,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而徽墨以松烟,油烟为主要燃料,经过多种复杂工艺制成,具有“落墨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
宣笔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了“尖,齐,圆,健”的独特风格。
而歙砚更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歙石坚润,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也是这一特点,让它著称于世。
安徽省博物馆老馆观后感

安徽省博物馆老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安徽省博物馆老馆,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的“穿越”之旅啊。
一到门口,就感觉这老馆特别有韵味儿,那种古老的建筑风格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馆内,就像一下子跳进了安徽历史的大怀抱里。
先看到的是一些远古时期的文物,那些石头做的工具啊,看起来虽然简单又粗糙,但你一联想,就会觉得老祖宗们可太牛了。
在那个啥都没有的年代,就靠着这些简陋的家伙,硬生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简直就是荒野求生的超级大佬啊。
再往里面走,有好多精美的青铜器。
那些花纹,我眼睛都快看花了。
细细看,有龙啊、凤啊,还有一些奇奇怪怪但又特别神秘的图案。
我就想啊,以前的工匠肯定都是艺术家,而且是超有耐心的那种。
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在这些硬邦邦的铜器上刻画出这么细致的图案啊,他们是不是都有一双“神来之手”?然后就是那些陶瓷展品啦。
有一些瓶瓶罐罐的,颜色可好看了,而且造型也特别别致。
我当时就在想,要是我能有这么几个罐子放在家里,肯定超级酷。
不过估计价格也是个天文数字,我就只能在这儿过过眼瘾了。
有的瓷器薄得感觉都像纸一样,我都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把它们给吹破了,这古人的手艺真的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字画。
虽然我对字画也不是特别懂,但看着那些笔触,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就像是那些字啊画啊,都有自己的小灵魂在里面,在纸张上欢快地跳舞。
有一幅画里画的山水,我感觉我站在那儿看的时候,都能闻到那山水间的清新空气,仿佛自己就站在那画里的小船上,在河上慢悠悠地飘荡着。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那些关于民俗文化的展品。
有以前人们结婚用的花轿模型,还有各种传统服饰。
那花轿,做得可真是精致,红红的,喜气洋洋的。
我就想象着以前的新娘子坐在里面,心里肯定又紧张又兴奋。
还有那些衣服,花花绿绿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好像缝进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过呢,这博物馆老馆也有点小缺点。
可能是因为年代久了,有些地方看起来有点旧旧的,灯光也不是特别亮堂。
描述一件你最喜欢的安徽博物院的作文

描述一件你最喜欢的安徽博物院的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我最喜欢的安徽博物院》“哇,安徽博物院,那可是个超棒的地方!”这是我经常跟朋友们说的话。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去安徽博物院逛逛。
“宝贝,快点啦,我们要出发咯!”妈妈在门口催促着我。
我一边应着一边快速收拾好,然后一家人就兴高采烈地出门了。
到了博物院,哇,那宏伟的建筑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走进大厅,里面宽敞明亮,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里可真大呀!”我忍不住惊叹道。
爸爸笑着说:“那当然啦,这里可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呢!”我们开始慢慢地参观,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逛过去。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被那些精美的文物所吸引。
“哎呀,你们看这个青铜器,多漂亮啊!”我兴奋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说道。
妈妈点点头说:“是呀,这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呢。
”在一个陶瓷展厅里,我看到了一个特别可爱的小瓷碗,上面的花纹特别细腻。
我忍不住对爸爸说:“爸爸,这个碗好可爱呀,要是能拿回家就好了。
”爸爸笑着敲了敲我的脑袋说:“这可都是文物,只能在这里欣赏哦,不能拿走的。
”“哼,我就说说嘛。
”我调皮地吐吐舌头。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书画展厅,看着那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的世界。
“这些画真的太好看了,这些画家可真厉害呀!”我由衷地赞叹道。
妈妈说:“是呀,他们用画笔记录下了当时的生活和情感呢。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还遇到了很多其他的参观者。
“哇,这个好有意思。
”“看,这个多特别。
”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突然,我看到了一个展柜里有一件特别精美的玉器,那温润的质感和精致的雕刻让我着迷。
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都舍不得离开。
“宝贝,我们该走啦。
”爸爸提醒我。
“不嘛,我还想再看看。
”我撒娇地说。
爸爸无奈地说:“好吧,那再看一会儿哦。
”等我终于看够了,我们才离开那个展厅。
“今天真的是大开眼界呀!”我开心地说。
爸爸妈妈也笑着说:“是呀,这里真的值得一来再来。
安徽省博物馆讲解作文

安徽省博物馆讲解作文篇一《安徽省博物馆奇妙之旅》去安徽省博物馆那天,阳光正好,就像老天爷也想让我有个好心情去看那些老物件儿。
我一进馆,就感觉像是穿越了一样,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古色古香。
我逛到了一个放青铜器的地方,那青铜器上面的绿锈就像是它们穿越千年留下的痕迹,怪有意思的。
有个大鼎,器型特别大,我就站在那看,想着以前的人用这鼎煮肉的时候得多壮观啊。
这时候我看到一个小朋友,那小模样特别逗,他把脸紧紧贴在玻璃展柜上,隔着玻璃努力想看清鼎内的情况,小鼻子都被压得扁扁的。
他妈妈在旁边一个劲地说:“宝宝,离远点,别把玻璃弄花啦。
”那小朋友眼睛都不离开展品,嘴上嘟囔着:“妈妈我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肉骨头。
”这把周围的人都逗笑了。
我继续溜达,看到了一堆的陶瓷文物。
那些瓷瓶瓷碗瓷盘子,花纹画得特别细致。
我就仔细盯着一个瓷瓶看,上面画的是山水图,那线条流畅极了,感觉就像真能顺着那条小路走进画里似的。
从这个展柜走到那个展柜,我就像是跟着历史的脚步一点一点往前挪。
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我就像是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贪婪地听它们讲。
有的文物看似普普通通,但一想到它们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雨,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就觉得它们无比珍贵。
这安徽省博物馆啊,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在这里溜达一圈,就好像把安徽的历史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真的特别奇妙。
篇二《安徽省博物馆:宝藏之地》安徽省博物馆对我来说就像个神秘的大宝藏。
那天我一进门,就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东瞅瞅西看看的,眼睛都感觉不够用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玉器的展厅。
那里面的玉制品都透着一股温润的感觉。
我看到一枚玉佩,玉的质地看起来特别细腻,在灯光下还泛着柔和的光。
我正看得出神呢,旁边有两位老人在小声讨论着。
一位花白头发的爷爷说:“这玉啊,以前都是达官贵人才能戴的呢。
”另一位奶奶点头称是,接着说:“可不是嘛,这上面雕的花纹可讲究了。
”我就好奇地凑过去听,原来那玉佩上雕的是一种古老的神兽图案,雕工那是超级精细,每一根毛发似乎都能数得清。
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旧馆观后感

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旧馆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安徽省博物馆旧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涨知识的小冒险呢!刚到博物馆旧馆的门口,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
那建筑风格就很有年代感,就像一位静静伫立在那儿的老智者,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就等着我们这些好奇的小毛孩去发掘。
一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文物,那简直就是宝藏大集合。
我像个刚闯进魔法世界的小巫师,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有那些看起来就超级精美的青铜器,它们身上的花纹细致得不得了,感觉每一道纹路都是古人在跟我们悄悄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我就站在那儿想,这得是多有耐心、手艺多高超的工匠才能打造出来呀。
说不定当时打造这些青铜器的时候,旁边还有个小徒弟在那儿一边流口水一边看,心里想着自己啥时候能有师傅这么厉害呢。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些古代的书画作品。
我对这些书画那是又爱又恨啊。
爱的是它们真的太有韵味了,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带着古人的情绪。
恨的是自己没什么艺术细胞,看不太懂那些高深的意境。
不过呢,我就假装自己是个大艺术家,站在画前摇头晃脑地欣赏,心里默念着“嗯,这笔法真妙啊”,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妙在哪里,就是觉得看起来很舒服,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魔力吧,就算不懂也能被它吸引。
还有那些古陶瓷,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有的造型特别奇特,感觉古人的想象力一点都不比我们现代人差。
我就盯着一个像小葫芦一样的陶瓷瓶看了半天,心想这古人是不是也跟我们现在一样,喜欢把东西做得又实用又有趣呢。
说不定这个小葫芦瓶当时就是用来装一些特别的香料,主人每次拿起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是个仙人一样,浑身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小细节。
比如说有些文物的介绍牌旁边,会有一些小朋友写的小纸条,上面写着他们对这个文物的理解和想象。
那些天真无邪的话语可有意思了,让我觉得这个博物馆就像是一个跨越年龄的大课堂,大家都在这儿学习和分享。
不过呢,在参观的时候也有点小遗憾。
有些地方的灯光有点暗,感觉那些文物都有点被埋没了。
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5篇模版)

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5篇模版)第一篇: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M31314016 沈璐上个礼拜三下午,在袁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和一些贾茜老师班上的学生一起乘校车去了趟安徽博物院。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去安徽省博物院。
上一次去还是大一的时候,在中青旅短期实习的时候一个导游姐姐带领我们去了解了一下合肥的景点。
虽然是去了两次,我依然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次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关于博物院的材料以便于我们了解,更是请了两个资深的博物院讲解员李仲龙爷爷和黄国蓉奶奶给我们讲解博物院的历史遗迹。
这次再会,博物院的恢宏外观还是让我惊叹。
立方体的结构,简单大方,干净利索,砖瓦的颜色是暗色调,建筑的外表花样独特,很有历史感,像青铜大鼎上镌刻着的铭文。
就像贾茜老师说,安徽博物院的外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博物院,真的是很有标志性呢。
下车后的我们,首先在安徽博物院门前拍了张集体照,而后依次发放材料,强调秩序任务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博物院参观。
安徽省新博物馆地上部分6层,地下部分1层。
新博物馆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还有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
参观各种类别的陈列,让人明显感受到安徽的“国韵徽风”。
这也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唯一参观过的博物院。
首先是李仲龙李老给我们讲解安徽文明史,从远古的猿人,到近代历史,李老无一不同,他的博学多智真的不由得让人惊叹,在他的讲述下,安徽的文明史俨然如同一幅画卷在我面前慢慢展开,每一件藏品都有它一段独特的历史,在这历史的背后,是文明在传承。
黄国蓉黄奶奶给我们讲解的部分主要是徽州古建筑。
因为一号馆正在整修,我们并没有看到徽州三绝之一的民居。
民居,牌坊,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
由于暑假我们班一起去黄山实习了七天,对于这一块我们也是有切实的感受的。
再一次见到这些牌坊,木雕等就像突然又回到了行走西递的大街,在小巷中穿梭,一切是这么安宁祥和。
博物馆观后感

安徽博物院观后感通信技术:尹浩杰学号:110202102记得上次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安徽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安徽文化的厚重和灿烂!安徽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安徽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安徽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安徽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
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
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
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
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金银器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中国从石器时期一穷二白的面貌到现在繁荣昌盛的历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实现复兴所走的路的不易与艰难,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无惧无畏勇往只前的精神,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复兴,增强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一百多年前,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到内部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饱经沧桑的历史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感到沉重.可中国人民最后还是站起来了,勇敢无畏地应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认真而踏实地走着,慢慢实现着复兴之路。
从改革开放伟大构想的提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提出,从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提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中国根据国情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提出方针策略,为中国的复兴做出努力.在当时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勇敢而理智地应对一切.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绎了多少风云变化,安徽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史诗!安徽省博物馆是安徽省唯一一座集自然、历史、社建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
M31314016
沈璐
上个礼拜三下午,在袁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和一些贾茜老师班上的学生一起乘校车去了趟安徽博物院。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去安徽省博物院。
上一次去还是大一的时候,在中青旅短期实习的时候一个导游姐姐带领我们去了解了一下合肥的景点。
虽然是去了两次,我依然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次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关于博物院的材料以便于我们了解,更是请了两个资深的博物院讲解员李仲龙爷爷和黄国蓉奶奶给我们讲解博物院的历史遗迹。
这次再会,博物院的恢宏外观还是让我惊叹。
立方体的结构,简单大方,干净利索,砖瓦的颜色是暗色调,建筑的外表花样独特,很有历史感,像青铜大鼎上镌刻着的铭文。
就像贾茜老师说,安徽博物院的外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博物院,真的是很有标志性呢。
下车后的我们,首先在安徽博物院门前拍了张集体照,而后依次发放材料,强调秩序任务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博物院参观。
安徽省新博物馆地上部分6层,地下部分1层。
新博物馆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还有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
参观各种类别的陈列,让人明显感受到安徽的“国韵徽风”。
这也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唯一参观过的博物院。
首先是李仲龙李老给我们讲解安徽文明史,从远古的猿人,到近代历史,李老无一不同,他的博学多智真的不由得让人惊叹,在他的讲述下,安徽的文明史俨然如同一幅画卷在我面前慢慢展开,每一件藏品都有它一段独特的历史,在这历史的背后,是文明在传承。
黄国蓉黄奶奶给我们讲解的部分主要是徽州古建筑。
因为一号馆正在整修,我们并没有看到徽州三绝之一的民居。
民居,牌坊,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
由于暑假我们班一起去黄山实习了七天,对于这一块我们也是有切实的感受的。
再一次见到这些牌坊,木雕等就像突然又回到了行走西递的大街,在小巷中穿梭,一切是这么安宁祥和。
徽州建筑总给人一种水墨画的感觉,浓烈又清淡。
整个博物院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件藏品还是镇馆之宝:铸客大鼎。
这是1933在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的,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这也是现存最大的圆鼎。
当年,毛主席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是曾经看着铸客大鼎说:这个鼎大的可以装下一头牛了。
足见其大小!
时间很快过去,虽然还没看完所有展品,我们却不得不返校了,很感谢老师们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更了解安徽了解历史,大家也都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