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内容详解

合集下载

PPT《出师表》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PPT《出师表》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译: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 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 我身世低微、见识短浅, 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拜 访我,拿当今的国家大事来问我,我因此十分感慨激动,于 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 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 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译: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 、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 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 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 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护私,使宫内和丞相府 的赏罚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 ( 善良诚实的人 ) ,志虑( 志向和心思 ) 忠纯 ( 忠诚无二 ) ,是以先帝简拔( 选拔 ) 以遗( 给予 ) 陛 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全 ) 以咨( 商量 )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弥补 ) 阙漏( 缺点和疏漏的地方) 有所广益 。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 指明 __危__机____, 提出
建__议______
第二部分(6-7) 追忆 _往___事____ 陈述
_理___由____
第三部分(8-9) 分清 __责__任_____ 表明
_决__心_____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译: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任务不能 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南 方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 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 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这就是 我用来报答先帝和效忠于陛下您的职责和本分。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卖油翁》课文详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卖油翁》课文详解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第12课《卖油翁》12 卖油翁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所写的笔记小说,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语言简洁。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欧阳修遭蜚语中伤,自请外任,《归田录》就是他出知亳州时所写。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人外有人”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2.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指油勺)(二)古今异义1.睨之久而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2.尝射于家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尝试。

3.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三)一词多义1.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2.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但手熟尔(同“耳”,罢了)(四)词类活用1.吾射不亦精乎(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2.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尝射于家圃。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于家圃射”)2.省略句自钱孔入。

(省略主语“油”,完整句子应为:“油自钱孔入”)(六)成语积累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四、思考探究1. 第一段介绍了什么?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九年级语文课文解读

九年级语文课文解读

九年级语文课文解读九年级语文课程是学生进入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年,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学段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有近现代文学的优秀之作。

通过深入的解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语文素养,丰富内涵,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本文将重点解读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几篇代表性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之一。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展示了范仲淹对故乡乡愁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江山的关怀和自己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

文章开头,范仲淹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佳句来引起读者的兴趣,继而通过详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在描写中,文中反复使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形象描绘出岳阳楼的恢弘壮丽之势,以及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范仲淹对祖国江山的无尽热爱和对前途的憧憬。

通过对《岳阳楼记》的解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化景观的壮美,还能感受到范仲淹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从而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范进中举》《范进中举》作为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范进中举》通过对主人公范进的生活经历和中举的过程进行描写,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对科举制度的追求和无奈。

范进作为一个贫苦学子,勤奋好学,却因身世贫寒而无法成为官员。

他始终对科举制度抱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顺利中举,成为经验了科举道路艰辛的学子的榜样。

文章情节设计巧妙,描写了范进和其他一些落榜者在策划科举后的一段时间里的细节,使主题得以凸显。

通过对范进的描写,文中还抨击了当时的官僚制度,揭示了社会现象与人物命运的相互关系。

通过解读《范进中举》,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科举制度的特点,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境,提高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小说有《洗澡》《倒影集》;散文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编者注: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文章写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

杨绛和钱钟书均遭到迫害,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知识积累1.干校:文中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2.塌败:塌陷破败。

3.凑合:将就。

4.伛(yǔ):弯(腰)曲(背)。

5.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6.滞笨:呆滞笨拙。

7.愧怍(kuìzuò):惭愧。

8.惶(huáng)恐:惊慌害怕。

9.荒僻(pì):荒凉偏僻。

10.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11.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春》课文详细解析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春》课文详细解析

《春》课文详细解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句解】叠用“盼望着”,突出“盼”,足见盼春心切。

借用“东风”报讯,宣告春天到来,充满喜悦。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段解】“盼春图”——人盼春。

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第一部分(1):盼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①张开了眼。

山朗润②起来了,水涨③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字词全解】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zhǎng)水涨船高③[涨](zhàng)头昏脑涨【句解】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

“朗润”写出了山“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的景象。

“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

“红”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段解】“春醒图”——自然醒。

总写春的特点。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吗?明确:“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

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句解】写小草的长势。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④。

【字词全解】(cáng)捉迷藏④[藏](zàng)西藏【句解】连用六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⑤悄的,草软绵⑥绵的。

【字词全解】(qiāo)轻悄悄绵绵密⑤[悄] ⑥[mián](qiǎo)悄声棉棉花【句解】写人的感觉,不直抒感情,而只写“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

【段解】“春草图”——草报春。

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写其特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⑦。

【字词全解】⑦[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PPT《梅岭三章》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PPT《梅岭三章》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关联: 这三首诗共用诗题,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容上
相互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 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 深化、拓展,组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浑然一体 的组诗。
圈画三首诗中的意象并分 类,分析其内涵及情感
意象
内涵
情感
泉台、烽烟、 ①_血__雨___腥__风__

典故: 伍子胥头悬国门
战争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 这里喻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和镇压。
译:投身革命就要以革命为家,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 压不久定会结束的。
译: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搜集我旧日 的部队,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罗。
实写/设问 虚写/借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起首设问,总领全篇。 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军队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 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 围解。
诗前小序。“得诗” 说明作者从容、镇定。 诗“留衣底”以明志, 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 的决心。
赏析品鉴
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心里想些什么呢? 创业艰难百战多。 很多次战斗。
百,概数,多的意思。
译: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 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

初中语文《刘姥姥进大观园》详解

初中语文《刘姥姥进大观园》详解

前情提要: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与王夫人的娘家连过宗的王家子孙,叫王狗儿。

女婿王狗儿因青儿板儿姐弟无人照看,便将她接到家中过活。

刘姥姥靠女婿过活,便一心一意为女婿一家生计操劳着,这一年年关将近,家中贫寒,连过冬的一应吃穿都没钱置办。

刘姥姥便带着孙儿板儿,去了荣国府,寻找曾经的王家二小姐,如今的贾家荣国府二房的二太太王夫人,寻求救济。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从王熙凤那里得到了二十两银子,通过一家人的辛苦努力,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于是在这一年丰收之后,她“二进荣国府”来送礼。

刘姥姥这次走进了荣国府的核心所在——大观园,这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元春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

元宵省亲后,元春命宝玉和诸钗入园居住。

这次刘姥姥是带了家里种的一些瓜果蔬菜等农家物来孝敬贾家,刘姥姥不仅向王熙凤请安,而且还见到了贾母。

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刘姥姥就说一些乡间趣事给众人听。

第二天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并吃饭。

在大观园刘姥姥这个庄稼人看什么都新鲜,说比画里看到的都好看,贾母拣了一朵大红的菊花簪在鬓上,刘姥姥却把一盘子花插得满头都是,逗得众人大笑。

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选自二进荣国府。

课前任务:1.结合前情提要......,了解人物及其经历,回答问题。

刘姥姥是谁?大观园是什么地方?她为什么要进大观园?2.阅读课文....,请用“不仅…而且…”这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把标题扩充成复句,说说刘姥姥进大观园做了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不仅,而且。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通过对刘姥姥的分析,把握刘姥姥的形象。

教学设计:一、导入:通过课前任务单,完成小说内容的梳理。

二、演员:如何表演1.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勾画出刘姥姥表演的相关语句。

2.请用“刘姥姥这段表演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世说新语》两则 p22(1)《咏雪》人物介绍: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

诗歌特点: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她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2)《陈太丘与友期》元方: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友人:无礼无信、但知错能改、有悔过之心。

《虽有佳肴》p107道理:实践出真知。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 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河中石兽》p139道理:不能自以为是,依靠主观想象妄下定论,考虑事物要全面,要多读书,多实践。

(书中)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总结)人物形象分析:寺僧:有责任心,毅力坚定,经验不足。

讲学家:傲慢,自以为是,自是博才,一知半解。

老河兵:自信,直爽,善于实践,一针见血。

七下《伤仲永》p37文章主旨: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仲永三个阶段表现:五岁: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十: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孙权劝学》p108人物性格归纳: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吕蒙:憨厚老实,知错能改,有上进心鲁肃: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并加以鼓励文章道理: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八上《桃花源记》p164背景: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短文两篇》p169(1)《陋室铭》刘禹锡文章主旨: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2)《爱莲说》周敦颐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短文两篇》p193(1)《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赏析: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赏析: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的赏析: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湖心亭看雪》张岱p201赏析: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八下《与朱元思书》吴均p167中心思想: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总概括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五柳先生传》陶渊明p170赏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

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作者: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马说》韩愈p173理解评述:《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

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p175文章内容及说明:《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小石潭记》柳宗元p190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主题:全文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p193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

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醉翁亭记》欧阳修p198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赏析: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

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满井游记》袁宏道p202主题: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情怀。

以及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潇洒之情。

是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写作背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

九上《陈涉世家》司马迁p1801、起义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占卜问鬼,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效果:巩固了陈涉的地位,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在士兵面前树立威信,顺应天意。

3、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4、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文章主要表现了陈胜怎样的作用和才能?1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