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

合集下载

黄永玉写作素材

黄永玉写作素材

黄永玉写作素材
黄永玉,汉族,1951年生,文学家,作家。

197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后在母校任教。

1991年起任新华社社长。

黄永玉拥有非凡的文学天赋,擅长写小说、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以及剧本、游记、研究等,被誉为“国内小说家中技术最精湛的一位”。

他的作品突出表达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追求与憧憬,表现出深刻的发现。

他的一些作品如《苍茫大地》、《黄河阴影》、《牡丹的梦想》、《山路》、《地上的春天》、《冰川世纪》、《百战火海》、《梦境之湖》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黄永玉特有的文学风格,得益于他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偏爱自然风光,常去野外和湖泊,收集灵感,他前赴后继,涉足多个领域,索取写作素材。

他旅行中收集的资料,有的是文字描写的见闻,有的是摄影拍摄的景色,也有植物,多彩的菊花,令人印象深刻,他把身边的一切,尤其是精彩的细节,全部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加深作品的魅力。

以黄永玉的文学思想为蓝本,他以浓郁的革命热情,绘出如画般的西湖美景,刻画出如诗般的安徽大地,打开民族情感的高山,承载着大量的文学景观,极富现实感。

他的文学素材也积极引导读者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去体悟历史的痕迹,去领悟文学的真谛,令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百态,看到文明的苍茫和奔腾。

总之,黄永玉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绘就了文学素材的宝藏,让文学创作源源不断,令读者感受到精彩 ife 。

他将精彩的人物,诗
情画意的风景图画进入文学世界,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满足,让文学描述更加丰富,激发更多的文学想象。

黄永玉生平简介之人物年谱

黄永玉生平简介之人物年谱

效果也就达到了。我也幼稚的认为,当我难过时就去喝贵的要死的黑卡,然后就会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永玉》出版。
2006 年——1 月 8 日,创作了一组“老鼠图” 制成鼠年挂历。每页挂历用宣纸画作了一副老鼠 图,可以装裱后独立成画;创作“快乐鼠”限量 发行 1000 件。10 月 8 日,在家乡湘西,黄永玉 无偿捐赠的个人博物馆在湖南省吉首大学落成, 该馆陈列了黄永玉近 200 件作品和收藏,并展示 有黄永玉极具创作代表性的大型青铜雕作品《山
1944-1945 年——在江西信丰为诗人野曼、 彭燕郊、黎焚薰的诗歌刻插图,为儿童文学作家 贺宜《旋律的童话》作木刻插力,作《失乐园》 《拜伦像》《自刻像》《玛耶诃夫斯基像》。在寻 邬县举办个人风景画展。在上犹县刻《饥饿的银 河》《东北啊!》《小草》等。
1946 年——在福建南安芙蓉村国光中学任 教,刻芙蓉村风景 11 幅。
这 16 位院士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 塑、公共艺术、书法和美术理论研究,基本上对
美术的各个专业全领域全覆盖。杨晓阳表示,取 得优异成绩并不一定能够取得院士荣誉,获得院 士称号,其艺术成就要自成体系,要对后世产生 影响,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绝对的。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EBET www.ebet.so
效果也就达到了。我也幼稚的认为,当我难过时就去喝贵的要死的黑卡,然后就会
上故事》《儿女经》)。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 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9-1966 年——第二次在香港思豪酒店举 办个人画展。第三次在香港思豪酒店举办个人画 展。参加港九慰问解放军的《劳军画展》,创作 木刻《劳军图》。经严庆树、罗承勋先生介绍, 任《大公报》临时美术编辑。回北京任教于中央 美术学院版画科,先后任讲师,版画系副教授、

黄永玉简介

黄永玉简介

独树一帜
明末清初朱耷画的残荷就别具一种孤傲出世
的意绪。 黄永玉一仍其习,以油画、版画、插画的笔 法、手法来渲染荷花的神韵而不是荷花的形 似,以及荷花的光影关系。构图尤于随意中 见匠心。
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 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 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 荷 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 的反映、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 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 从根底下这个角度来看荷花,画 的就是当年外婆家池塘里头给他 的那种感觉。
黄永玉早期版画作品:
捕鱼
《菊》
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 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 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国画 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 承不 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 有力度。别的画家所画之荷多以体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 新脱俗的气质,但是黄永玉的荷花却用色丰厚,以体现其神韵, 其舒展自然之态。
对于人生观,黄永玉引用了表叔沈从文对自己的 教导: 一是摔倒了赶快爬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 坑; 二是充满了爱去对待一切; 三是死死抱住自己的业务,不要放松。 如此三点对后辈亦大有裨益。
2008年8月24日黄永玉获“奥林匹克艺术奖”,奥
Hale Waihona Puke 委会全体委员热烈鼓掌祝贺黄永玉上台领奖
“他的画笔,泼洒得很,色彩极放肆,他的
个性极洒脱,骨头里充满流浪气质。”长期 撰写文化评论的张铃说 。
文革“黑画事件”
“文革”中,许多上乘的精品画作被当成“反面教
材”在美术馆展出。黄永玉在“文革”期间,被 “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 因画了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而遭江青点名,更 成了批判中的重头靶子,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 家乡凤凰。 可就在这个“黑画展”推出之后的一天清晨,有 人将一只京城罕见的猫头鹰悄悄拴在了黄永玉家门 口。 那份表达着正义感的真情令他感动万分,永世难忘。 日后,他大画特画猫头鹰以资纪念。

《灵性鬼才黄永玉》阅读题及答案

《灵性鬼才黄永玉》阅读题及答案

《灵性鬼才黄永玉》阅读题及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灵性鬼才黄永玉美丽的凤凰古城除了作家沈从文,还出了另一位奇人,就是画家黄永玉。

他少年自学美术、文学,皆造诣高深。

他博学多识,才情非凡。

历经世事风雨,却依然不改天真、顽皮、倔强、幽默的天性,被称为一代“鬼才”。

少年辍学的黄永玉到过上海、台湾、香港,干过苦力,搞过舞美,做过编剧,历尽了沧桑。

在严酷的时代里,漂泊让黄永玉把世界看了个透,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对人生善恶有了更深的了解。

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一样,黄永玉的画也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画纯水墨,淋漓尽致,不染丝毫丹青;需要用色彩了,又大红大绿大紫等“俗”色一股脑上来。

国画讲求飞白,此中最显功力,黄永玉却丝毫不理会这些规则:“我的画没空飞白,你要飞到自己大脑子里飞去!”但他的另一类写意画,却异常地空,偌大的画面上只有一个极小然而特征极明显的人或物。

兴致来了,皮纸、高丽纸,水粉、丙烯、国画色无所不用。

反面泼墨,正面点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一切出于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黄永玉木刻版画出身,很早就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

1956年,他在木刻艺术最炉火纯青的阶段,创作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

这幅版画以美丽的彝族姑娘为原型,用十幅木刻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与传统木刻画崇尚黑白两色不同,他的版画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成为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

那一年,黄永玉才32岁。

受这一次创作的启发,黄永玉的中国画也慢慢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结合而相得益彰的新风格,而两次“丰盛”的欧洲之行也令其得益不少。

从塞纳河到佛罗伦萨,黄永玉大量写生观摩,归来后又在万荷塘边苦练近万张白描荷花。

借助西方绘画的冷暖色对比,黄永玉终于在造型、色彩与风韵上打通了中西方的经脉。

他画的荷花就有着别样的美感:浑然红黄蓝绿,挥洒浓淡枯焦,最终呈现出的不再是寻常荷花高标独立的清雅之美,而是浓墨重彩的绚丽与灿烂。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

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出版过老祖宗多种画册。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黄永玉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

土家族人。

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

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

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

黄永玉除了绘画外,还精于篆刻,刀法潇洒出尘,令人叹为观止,但他平生从不为人篆刻,平生只为朋友制过两枚印章,一枚为50年为其妻张梅溪所制金文藏书印“梅溪藏书”,另一枚则为近几年来所制,在《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次印刷版)中《画家逸事》一文中曾提到黄永玉先生托世南先生为石鲁先生带去一方石印(上海钱瘦铁所制),似为此石印。

黄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张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

“文革”期间,被“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

而后,又因为在“北京大饭店”画了一幅《猫头鹰》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家乡凤凰。

“四人帮”倒台后回北京。

黄永玉擅长版画,主攻国画,其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

1978年,英国《泰晤士报》用了六个版面,作了专题报道了黄永玉的其人其画。

1980年,《黄永玉画集》由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

国内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黄永玉的《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等多本画册。

行文走笔绘天下--画家黄永玉散文中的绘画笔法

行文走笔绘天下--画家黄永玉散文中的绘画笔法

艺术教育152网络虚拟博物馆,尝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

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网络资源来掌握美术知识,继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西方绘画鉴赏这个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大阵营设立为研究课题:1.浪漫主义的代表德拉克洛瓦、籍里柯作品的主要形式;2.对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大卫、安格尔作品的认识;3.现实主义的代表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的作品。

课前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其一运用网络搜索工具查找代表画家的力作及作品分析,制作成PPT课件(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各自追求的审美理想。

网络环境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提高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秀审美资源和教育方法的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寻取知识和资料。

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网络作为辅助审美教育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纽带。

四、网络环境下的审美经验交流和审美评价网络环境下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对于网络媒介要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对其综合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的根本特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才能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教师要根据艺术学习的规律来整合网络资源和手段,坚持“教学为主,技术为用”的原则。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推广学生的优秀作品,同时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论坛的审美经验交流,与其他网络资源进行文化比较。

在艺术网站的论坛中随处可见关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及艺术新闻的评论,网络审美交流可以随机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发表真实的看法,与别人分享审美感受。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

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出版过老祖宗多种画册。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黄永玉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黄永玉人物简介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

土家族人。

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

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

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

黄永玉除了绘画外,还精于篆刻,刀法潇洒出尘,令人叹为观止,但他平生从不为人篆刻,平生只为朋友制过两枚印章,一枚为50年为其妻张梅溪所制金文藏书印“梅溪藏书”,另一枚则为近几年来所制,在《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次印刷版)中《画家逸事》一文中曾提到黄永玉先生托世南先生为石鲁先生带去一方石印(上海钱瘦铁所制),似为此石印。

黄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张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

““””期间,被“_”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

而后,又因为在“北京大饭店”画了一幅《猫头鹰》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家乡凤凰。

“_”倒台后回北京。

黄永玉擅长版画,主攻国画,其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

1978年,英国《泰晤士报》用了六个版面,作了专题报道了黄永玉的其人其画。

1980年,《黄永玉画集》由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

国内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黄永玉的《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等多本画册。

黄永玉:一生狂放的老顽童

黄永玉:一生狂放的老顽童

爱·人生L o v eSTRAIT SISTER32黄永玉走了。

几年前的一次年夜饭,95岁的他和他97岁的太太张梅溪两个人,吃了一只半人高的大龙虾,钳子足有脸那么大。

“人家说,不要留超过80岁的老人在家里吃饭,以免发生意外,那咱们就在自己家吃给他们看。

”一语成谶。

6月13日凌晨3时43分,99岁的黄永玉离开了人世。

01他可能是中国硕果仅存的最野画家,没有之一。

沈从文的侄子,弘一法师徒弟,金庸、梁羽生同事,钱钟书、黄霑的忘年交,林青霞的老师……你对艺术家的一切狂野想象,他都能满足。

可在黄永玉自己看来,他最棒的头衔,是初恋女友张梅溪小姐76年的丈夫。

少年侠气,交接五都雄。

曾几何时,黄永玉不过是个调皮捣蛋的小文青。

虽出生于湖南凤凰的书香世家,但小黄从小就不爱念学校的语数外,倒是很爱念闲书,达尔文、高尔基张口就来。

上了中学,他自学木刻,结果就有作品登上了国内最好的木刻杂志。

眼见着一颗木刻新星就要升起,战争爆发波及学校,12岁的小黄只好离校流浪。

为了吃饭,小黄在码头搬过砖,小学教过书,瓷厂画过青花,剧团修过灯。

一天,他经过泉州一座破庙,上树摘玉兰花,哪知破庙主人竟是著名的弘一法师。

“后生,你下来,别摘花。

”“就不下,天天来摘!”“你可知老衲是谁?”“管你是谁!”为了保住玉兰花,法师把小黄拉到书房教他书法。

小黄阴差阳错地习得了书法技能,东倒西歪却自成一体,肆意妄为。

法师圆寂后,小黄到处散心,跑到一个江西小城搞文艺工作。

此时刚满19岁的他,木刻书法唱歌吹小号什么都会,文青中的文青,很受女孩子欢迎。

战地服务团里常有小姐姐跟他告白,他却表示,自己还没遇到对的人,开始飙金句:“任何一种环境或一个人,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时,你必定是爱上他了。

”说完这句话,小黄就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

小城里住着一位广东女孩张梅溪,是将军的女儿,从小喜欢文艺,美丽又聪明,很多人追。

当时有个富二代军官知道张小姐喜欢骑马,整天牵着马来撩她,她就是不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鬼斧神工的奇梁洞,扁舟轻漫的沱江水,弥漫硝烟的南长城,青山碧水,雄墙古阁,奇洞宝塔,苗风土俗,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

黄永玉凭着勇气和意志,12岁就背着行囊走出了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

黄永玉先生的文学创作,如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有感而发,语言受感情的驱使,往往不拘一格,别出新裁。

比如《密泪》、《这些忧郁的碎屑》、《江上》等名作,深沉修远,催人泪下。

而他的散文集中的另外一些作品,又宏论博发,读之不禁令人领首击节,慨叹再三。

他的讽刺杂文,如《吴世茫论坛》等,正话反说,鞭答人骨,使你忍俊不禁。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永玉是享誉海内外的画家,但是1999年11月他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却说自己爱好不是绘画而是文学,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

他之所以把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绘画上,是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其他三个爱好,而其他三个爱好不能养活自己。

这幽默的言语却道出了黄永玉的人生实情,可以说,文学是黄永玉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他不仅在画坛上成就非凡,而且在文坛土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受自身及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黄永玉的文学创作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所以,他的文学作品没有追求严格的创作格式,不追求语言的细雕浮华,谴词造句也很随意。

在文学创作中,黄永玉留给人们的是自然的真实:自由自在、行云流水、不拘一格,而且,叙事幽默轻松、抒情委婉多思、感概议论率真坦诚·一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中,黄永玉向人们展现出了自己另一种人生超越:亦画亦作,不仅要在绘画上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且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留下艺术美的痕迹。

(一)人生如歌:构建着文学创作之源泉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作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zo世纪x0年代以来,黄永玉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1985年,即黄永玉以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之后的两年,三联书店推出了他的三本散文集《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

1993年后,黄永玉接着出版了新三记《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

此时的黄永玉已近70高龄,而老骥伏沥,志在千里,他却凭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的余热探求着文学艺术的美丽。

在历史的进程和人生的艰苦跋涉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在思考着、创造着、超越着……他在创造着中国文学界的奇迹和神话:1956年,黄永玉在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同时,另外四本散文集《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又由三联书店以“黄永玉作品系列”的方式隆重推出。

最难能可贵的是,2002年,在黄永玉80高龄时,《黄永玉大画水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3年作家出版社又推出黄水玉的新作《比我老的老头》,这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也让世人为之感动。

这不禁会有人纳闷:黄永玉在那么高龄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那么丰富的创作题材?在这里,我想通过黄永玉的生命历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2岁离开家乡,他走了不少地方,厦门、德化、仙游、泉州、赣州、信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及意大利、德国、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世界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

黄永玉,一个没念完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的人,却凭着其天生才J清和后天非凡的努力,成为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

在生机葱郁的艺术原野上,他的足迹遍及木刻、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信马由组,纵情驰骋,采撷的一朵朵奇葩令世人神往羡叹不己。

正是这几十年的走南闯北,黄水玉在艰辛的人生跋涉中发现着生活的美,珍惜着生活的美,记录着生活的美;正是这几十年的历史尘积,黄永玉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经历着生命的苦,思考着生命的魂,创造着生命的路;也正是这n.十年的坚强铸就,才使黄永玉的生命有了重量,才使黄永五的生命如歌一样弹奏出永恒的乐章,才使黄永玉的文学作品如陈年美酒一样香飘四海。

(二)纪实故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生履历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碎屑·序》中谈到:文章是为纪念一些山水和人物写的。

山水长在,车敬人物已经消逝。

我存心不评论作品的原因是—这些人要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便是我尊敬的师长。

只由于接近的方便,我提供一些他们生活、思想的片断,也许对今人或后世有些用处。

所以我写“人”。

写我自己的经历时,也以那些教育我、帮助我、收留我、爱我、难忘的恩情的人与山水为主。

这是《这些忧郁的碎屑》一书的写法,也是《太阳下的风景》、《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伏乐平》、《刘焕章这个人》等散文的写法。

书中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日常交往的细节等,以史为据,回忆和塑造着人物性格、形象,语言幽默风趣,凝结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

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信条。

生活的片断和个人的思想在文字的书写中闪射出f时代的脉搏。

在纪实故事的叙述中,黄永玉留下的文字,勾勒出了名家人生的真实履历,可以说是珍贵的文学史料,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黄永玉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父母的简况:我爸爸在县里的男小学做校长,妈妈在女小学做校长。

妈妈和爸爸都是在师范学校学音乐美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用他在当地颇为有名气的拿手杰作通草刻花作品去参加了一次“巴拿马赛会”(天晓得是一次什么博览会),得了个铜牌奖,很使他生了一次大气(他原冀得到一决大金牌的),虽然口味太高,这块铜牌奖毕竟使他增长了怀才不遇的骄傲和快感。

这个人一直是自得其乐的。

他按得一手极复杂的大和弦风琴,常常闭着眼睛品尝音乐给他的其他东西换不来的快感,我的祖母不爱听那些声音,尤其不爱看我爸爸那副“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神气,所以一经过括噪的风琴旁边时就嘟嘟吹吹,说这个家就是让这部风琴弄败的。

可是这风琴却是当时本县唯一新事物。

妈妈一心一意还在做她的女小学校长,也兼美术和音乐课,从专业课,她比爸爸差多了,但人很能干,精力尤其旺盛。

每个月都能从上海、北京收到许多美术音乐教材,她教的舞蹈是很出色而大胆的,记得因为舞蹈是否有伤风化的问题和当地行政长官狠狠干过儿仗,而都是以胜利而告终。

她第一个剪短发,第一个穿短裙,也鼓励她的学生这么做,在当时的确是颇有胆识的。

黄永玉的人生是艰苦跋涉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在刚开始流浪闯荡的日子里,他开始慢慢地在生活中发现了艺术,而他的文学创作起源是从从文表叔的作品中萌发的,尽管开始阅读作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执着,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在不停的阅读,不断的思考,然后对从文表叔的作品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段艺术人生萌芽的履历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是这样记录的: 许多年过去了。

我流浪在福建德化山区里,在一家小瓷器作坊里做小工。

我还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叫作工资的东西,所以对老板给我水平极差的三顿伙食已经十分满足。

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

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上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我可怜的七角钱……在两位老人家里的两年,我过去短短的少年时光所读的书本一下子都觉醒了,都活跃起来,生活变得那么有意思,几乎是生活里每一样事物,书本里都写过,都歌硕或沮骂过。

每一本书都有另一本书作它的基础,那么一本本串联起来,自古到今,成为庞大的有系统的宝藏。

以后,我拥有一个小小的书库,其中收集了从文表叔的几乎全部著作,我不仅明白了他书中说过的话,他是那么深度地了解故乡土地和人民的感情,也反映出他青少年时代储存的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语言的魅力,对以后创作起了了不起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未毕业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奇迹,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

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正是这样,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在阅读和思考之间,黄永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

通过自己对从文表叔一生和作品的理解,黄永玉感悟出了人本身力量的伟大。

正是在这种人生信条下,在从文表叔的影响下,在生活的磨砺中,在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里,黄永玉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地走出湘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故乡情思:融化着文化浪子的真心自然是美丽的,人类是伟大的。

黄永玉在一生的行走中,始终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洞悉世间的万物,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自然对话。

自然山水、自然景物也是黄永玉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

黄永玉在12岁时就背着一个小小的行囊走出了湘西,开始了人生的梦想之旅,他的足迹遍尽国内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在一次次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中,在一次次的记忆情思的对比中,在一次次的真实感受中,在一次次的艺术感染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去享受、去品尝、去书写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而在对自然景物的叙述中,偶尔又夹杂着议论,让读者沿着他的思绪在自然之景中去感受景外的一切。

而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无论行走多远,故乡凤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的父老乡情,都时刻牵动着一位文化浪子的』心,故乡是一幅丰收的国画,厚实肥沃的黑土地,延续着生命的节奏,传递着祖先辛勤的血脉。

走遍全中国和世界不少地方的黄永玉,始终忘不了那座美的凤凰古城,他的散文中对故乡山水的描写很逼真,情景交融,古城凤凰的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令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心旷神怡、难以释怀。

在对风凰的观察和描绘中,让人们沿着他脚步,在无限美丽的艺术长廊中感受到了寻常清新古朴的凤凰之魂,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游子深深的无法割舍的故乡情结。

“文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我在意大利家里三楼写文章,写到得意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女儿就问我笑什么,我说写到得意的一段,是关于家乡的事情。

”15’这是黄永玉1999年11月在岳麓书院讲学时说的一段话。

“关于家乡的事情”常常是永玉创作的兴奋点,大多成为他作品中的神来之笔,黄永玉在《往日,故乡的情话》中写道:再差三十年,就是一个世纪的浪迹天涯,故乡的闪念太多。

山水、生活、隽洁、人物、情调,片断的哀乐,油然生发于朝夕。

对于朋友,我记下的这些东西不知他们喜欢不喜欢?明白不明白?有无同感,有如泡一家屋山背后摘下的野茶敬客的意思,偷偷一警他的微笑吧!《往日,故乡的情话》共117篇(则),篇篇蕴藉着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在这点点滴滴的故乡情思中也同样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感恩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