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
黄永玉生平简介之主要著作

电影编导 《海上故事》 《儿女经》 著作 黄永玉作品系列:《永玉六记》(《罐斋杂记》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往 《 《 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
《黄永玉大画水浒》《老婆呀,不要哭》(诗歌)
《梅花图》(68×68cm;1988 年) 《高仕图》(56×67cm)《歌鸟》(66.5× 67.5cm;1984 年) 《风景》(48×68cm) 《马》(102×100cm)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双鹤》(178×96cm) 《水鸟》(98×70cm) 《人物》(67×39cm)(65×65cm) 《骑驴人物》(67×67cm) 《仙鹤图》(96×87cm)
《苗族少女》(54×40cm) 《梅花》(100×45cm) 《彩荷》(69×63cm)《清夏》(89×97cm) 《重彩花鸟》(68×69cm)三幅 《夏荷》(96×89cm)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花卉》(68×158cm) 《猫头鹰》(45×34cm)(69×48cm) 《夏娃》 《山鬼》 编剧
木刻 《劳军图》《雪峰寓言插图》 《叶圣陶童话》 《饥饿的银河》 《森林组画》
《拜伦像》 《玛耶诃夫斯基像》 《自刻像》 《春天的树》 《三。八那天》《小草》
超脱了俗世已经变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在风雨摇曳的船上尽情地演奏音乐
《东北啊!》 《失乐园》 《春山春水》(木刻集)《下场》(1939) 《烽火闽江》(木刻集,1940) 《齐白石像》(1954)
《阿诗玛》(插图,1956) 油画 《鱼》 国画 《鸡鸣》
黄永玉的名言名句

黄永玉的名言名句
1.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这是黄永玉对于教育理念的表达,意思是一位好老师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像父亲一样。
2. "我很慢,但我很坚持。
" 这是黄永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他一直秉持着艺术创作的初心,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
3. "文化是一座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世界。
" 黄永玉认
为文化可以让人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4. "画,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 黄永玉认
为绘画不仅仅是画面的表现,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能够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考。
5. "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才能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 这是黄永玉对于创作的态度,只有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自己,在创作中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优秀的作品。
黄永玉写作素材

黄永玉写作素材
黄永玉,汉族,1951年生,文学家,作家。
197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后在母校任教。
1991年起任新华社社长。
黄永玉拥有非凡的文学天赋,擅长写小说、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以及剧本、游记、研究等,被誉为“国内小说家中技术最精湛的一位”。
他的作品突出表达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追求与憧憬,表现出深刻的发现。
他的一些作品如《苍茫大地》、《黄河阴影》、《牡丹的梦想》、《山路》、《地上的春天》、《冰川世纪》、《百战火海》、《梦境之湖》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黄永玉特有的文学风格,得益于他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偏爱自然风光,常去野外和湖泊,收集灵感,他前赴后继,涉足多个领域,索取写作素材。
他旅行中收集的资料,有的是文字描写的见闻,有的是摄影拍摄的景色,也有植物,多彩的菊花,令人印象深刻,他把身边的一切,尤其是精彩的细节,全部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加深作品的魅力。
以黄永玉的文学思想为蓝本,他以浓郁的革命热情,绘出如画般的西湖美景,刻画出如诗般的安徽大地,打开民族情感的高山,承载着大量的文学景观,极富现实感。
他的文学素材也积极引导读者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去体悟历史的痕迹,去领悟文学的真谛,令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百态,看到文明的苍茫和奔腾。
总之,黄永玉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绘就了文学素材的宝藏,让文学创作源源不断,令读者感受到精彩 ife 。
他将精彩的人物,诗
情画意的风景图画进入文学世界,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满足,让文学描述更加丰富,激发更多的文学想象。
黄永玉生平简介之人物年谱

效果也就达到了。我也幼稚的认为,当我难过时就去喝贵的要死的黑卡,然后就会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永玉》出版。
2006 年——1 月 8 日,创作了一组“老鼠图” 制成鼠年挂历。每页挂历用宣纸画作了一副老鼠 图,可以装裱后独立成画;创作“快乐鼠”限量 发行 1000 件。10 月 8 日,在家乡湘西,黄永玉 无偿捐赠的个人博物馆在湖南省吉首大学落成, 该馆陈列了黄永玉近 200 件作品和收藏,并展示 有黄永玉极具创作代表性的大型青铜雕作品《山
1944-1945 年——在江西信丰为诗人野曼、 彭燕郊、黎焚薰的诗歌刻插图,为儿童文学作家 贺宜《旋律的童话》作木刻插力,作《失乐园》 《拜伦像》《自刻像》《玛耶诃夫斯基像》。在寻 邬县举办个人风景画展。在上犹县刻《饥饿的银 河》《东北啊!》《小草》等。
1946 年——在福建南安芙蓉村国光中学任 教,刻芙蓉村风景 11 幅。
这 16 位院士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 塑、公共艺术、书法和美术理论研究,基本上对
美术的各个专业全领域全覆盖。杨晓阳表示,取 得优异成绩并不一定能够取得院士荣誉,获得院 士称号,其艺术成就要自成体系,要对后世产生 影响,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绝对的。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EBET www.ebet.so
效果也就达到了。我也幼稚的认为,当我难过时就去喝贵的要死的黑卡,然后就会
上故事》《儿女经》)。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 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9-1966 年——第二次在香港思豪酒店举 办个人画展。第三次在香港思豪酒店举办个人画 展。参加港九慰问解放军的《劳军画展》,创作 木刻《劳军图》。经严庆树、罗承勋先生介绍, 任《大公报》临时美术编辑。回北京任教于中央 美术学院版画科,先后任讲师,版画系副教授、
黄永玉简介

独树一帜
明末清初朱耷画的残荷就别具一种孤傲出世
的意绪。 黄永玉一仍其习,以油画、版画、插画的笔 法、手法来渲染荷花的神韵而不是荷花的形 似,以及荷花的光影关系。构图尤于随意中 见匠心。
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 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 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 荷 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 的反映、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 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 从根底下这个角度来看荷花,画 的就是当年外婆家池塘里头给他 的那种感觉。
黄永玉早期版画作品:
捕鱼
《菊》
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 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 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国画 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 承不 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 有力度。别的画家所画之荷多以体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 新脱俗的气质,但是黄永玉的荷花却用色丰厚,以体现其神韵, 其舒展自然之态。
对于人生观,黄永玉引用了表叔沈从文对自己的 教导: 一是摔倒了赶快爬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 坑; 二是充满了爱去对待一切; 三是死死抱住自己的业务,不要放松。 如此三点对后辈亦大有裨益。
2008年8月24日黄永玉获“奥林匹克艺术奖”,奥
Hale Waihona Puke 委会全体委员热烈鼓掌祝贺黄永玉上台领奖
“他的画笔,泼洒得很,色彩极放肆,他的
个性极洒脱,骨头里充满流浪气质。”长期 撰写文化评论的张铃说 。
文革“黑画事件”
“文革”中,许多上乘的精品画作被当成“反面教
材”在美术馆展出。黄永玉在“文革”期间,被 “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 因画了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而遭江青点名,更 成了批判中的重头靶子,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 家乡凤凰。 可就在这个“黑画展”推出之后的一天清晨,有 人将一只京城罕见的猫头鹰悄悄拴在了黄永玉家门 口。 那份表达着正义感的真情令他感动万分,永世难忘。 日后,他大画特画猫头鹰以资纪念。
黄永玉生平简介之人物轶事

我要去我回来时的地方,带着丫头去参加哥哥的婚礼,再去看看二哥,还有姐姐一家
匾不久就被人偷走了,黄永玉怀疑可能是“有来 往的人偷的”。自此,他便再未题字,以免再次 被盗。“侃亭”从此成为了“无字亭”。但从一个 侧面也反映了黄永玉的名气,否则,人们偷他的 字干什么?
“万菏堂”的庭院里载满树木,屋宇高大、 回廊宽敞、荷花池里的荷花已枯萎。除此之外, 引人驻足观望的还有院落里那数十株梅树,据说
“酒鬼”酒文化和包装文化相得益彰,2002
年入选中国十大文化白酒。 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的黄永玉
黄永玉喜欢建房子在文化界是出了名的,湖 南凤凰、北京、香港、意大利都拥有自己的豪宅。 这些住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规模上,都很有讲 究,比如老家湖南凤凰的玉石山房、北京的“万
我要去我回来时的地方,带着丫头去参加哥哥的婚礼,再去看看二哥,还有姐姐一家
我要去我回来时的地方,带着丫头去参加哥哥的婚礼,再去看看二哥,还有姐姐一家
行,盒的一侧题着黄永玉的 8 个草体字:“不可 不醉,不可太醉。”图中还有黄永玉撰写并手书 的短句:“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赘,酒鬼喝酒鬼 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这 3 个 描绘“酒鬼”的短句就是一首极具韵味的诗,写 “酒鬼”可谓形神兼备,后来因成为“酒鬼”电 视广告语而广为人知。
都是清代嘉庆和乾隆年间,算起来,每一株至少 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想必在梅花竟相开放时,整 个庭院一定是芳香四溢。“万菏堂”是黄永玉花 了 7 个月时间设计完成的,就连屋内的桌椅、壁 炉、吊灯也都由他亲自动手设计。整套设计完全 采用了传统的建筑结构,飞檐、回廊,古色古香 的门窗,风格简洁明快,古朴流畅。怪不得见过 黄永玉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既懂艺术,又懂享 受的人。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

画家黄永玉的事迹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
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出版过老祖宗多种画册。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黄永玉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
土家族人。
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
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
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
黄永玉除了绘画外,还精于篆刻,刀法潇洒出尘,令人叹为观止,但他平生从不为人篆刻,平生只为朋友制过两枚印章,一枚为50年为其妻张梅溪所制金文藏书印“梅溪藏书”,另一枚则为近几年来所制,在《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次印刷版)中《画家逸事》一文中曾提到黄永玉先生托世南先生为石鲁先生带去一方石印(上海钱瘦铁所制),似为此石印。
黄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张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
“文革”期间,被“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
而后,又因为在“北京大饭店”画了一幅《猫头鹰》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家乡凤凰。
“四人帮”倒台后回北京。
黄永玉擅长版画,主攻国画,其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
1978年,英国《泰晤士报》用了六个版面,作了专题报道了黄永玉的其人其画。
1980年,《黄永玉画集》由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
国内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黄永玉的《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等多本画册。
黄永玉《豌豆诗人自叙诗》赏析

黄永玉《豌豆诗人自叙诗》赏析摘要:一、简介作者黄永玉及作品背景二、分析《豌豆诗人自叙诗》的艺术特色三、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四、阐述诗歌传达的主题思想五、总结作品的价值和影响正文:黄永玉,原名黄永福,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画家。
其作品独具匠心,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赏析黄永玉的一首佳作《豌豆诗人自叙诗》,分析其艺术特色、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作品传达的主题思想。
《豌豆诗人自叙诗》以豌豆为背景,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诗人对生活、艺术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中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手法,形象地勾画出豌豆生长的场景。
如“绿叶藏红花,豌豆结满架”,生动地展现了豌豆茂盛的生命力。
其次,诗歌韵律优美,押韵和谐,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如“朝露润叶翠,夕阳染花艳”,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美感。
在诗歌中,豌豆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豌豆象征了诗人的坚韧品格和执着追求。
豌豆的生命力顽强,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这与诗人黄永玉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不谋而合。
此外,豌豆还寓意着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诗人通过对豌豆的赞美,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豌豆诗人自叙诗》传达的主题思想是: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向上,追求美好。
这种主题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反思。
总之,《豌豆诗人自叙诗》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永玉的独特艺术风格,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生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永玉人物简介黄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沱江镇。
土家族人。
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
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
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十六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黄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张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
“文革”期间,被“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
而后,又因为在“北京大饭店”画了一幅《猫头鹰》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家乡凤凰。
“四人帮”倒台后回北京。
黄永玉擅长版画,主攻国画,其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
1978年,英国《泰晤士报》用六个版面,对黄永玉其人其画作了专题报道;1980年,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了《黄永玉画集》。
国内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黄永玉的《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等多本画册。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专题介绍,国内多家媒体也频频播放他的专题。
他的作品在德国、挪威、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巡回展出,曾荣获意大利最高荣誉奖“司令勋章”。
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
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写过、出版老祖宗多种画册,还有《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
画过《阿诗玛》、生肖邮票《猴》和毛主席纪念堂山水画等。
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内地、香港开过画展,其美术成就曾获意大利总司令奖。
在海内外享誉甚高。
黄永玉对家乡更是一往情深。
近些年他满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却始终未曾有一刻忘怀自己的故乡——美丽的凤凰城。
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它的影响将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故乡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气味并不好闻,但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的血是O型,谁拿去,它对谁都合适。
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你的……”[编辑本段]全才鬼才黄永玉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湖南省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黄永玉本名黄永裕,为了写起来省事而改“裕”为“玉”,是湘西凤凰县的土家族人。
他初中刚读了两年就在抗战的烽火中打破了求学梦,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四处闯荡,不但走遍了半个福建省,还到过江西、广州、上海、台湾、香港。
这期间,他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
正是在此期间,17岁的他在泉州的开元寺巧遇弘一法师。
这段奇缘后来被人们演绎成他对法师持弟子礼、得真传。
而他自己的说法则是:上树摘玉兰花时被一老和尚发现,极不情愿地下来后随之来到禅房,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和尚竟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师。
虽然并没有真的拜师学艺,但短暂的交往仍带给他一些启迪和不小的震撼。
后来,弘一法师临终前曾留给他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存是最强的动力。
黄永玉16岁就能靠木刻养活自己,天性聪颖只是一个方面,恐怕更多的还要归功于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为了艺术他不惜翻山越岭,废寝忘食。
在苏州写生时,他被司徒庙中有“清奇古怪”之称的四棵汉代古柏吸引,连续三天早去晚归为其写生。
日后,面对被他用准确而流畅的白描线条展示在丈二大纸上的这四株阅尽人间沧桑的古柏,人们无不称奇叫绝。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
而当时他已经年近七十。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黄永玉不仅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诣,而且还是位才情不俗的诗人和作家,出版的诗集曾一举夺得《诗刊》年度创作一等奖,写的散文、游记既有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又充满智慧的哲理,自传体小说则边写边在湖南大型刊物《芙蓉》上连载。
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
有人说他小时候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
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并且有机会与他叙谈的话,神奇的色彩褪去后,人们更多体会到的会是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卓而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编辑本段]斋号趣谈舞文弄墨、刻木铸铜仍觉不过瘾,黄永玉又在京郊矗立起一件巨型艺术作品——占地六亩的“万荷堂”。
这座完全采取传统建筑结构盖起的大宅院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住宅或画室,而是黄永玉平生最大的一件艺术作品。
他亲自设计的建筑格局以及屋内的桌椅、壁炉、吊灯等等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主人非同一般的艺术品位。
万荷堂的中心是大殿,也是他的画室,有东西两个院落。
东院是一个仿古江南园林式的建筑群,院中间有一方占地两亩多的大荷塘,荷塘里有来自颐和园、大明湖各地上好的品种荷花。
每年7月,红花绿叶,是黄永玉最流连荷塘的日子,他最欣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不论是在他的经历中、他的绘画中、他的书斋画室万荷堂中,都会得到充分体现。
从万荷堂大殿后门走出来,穿过庭院就到了黄永玉的起居室——老子居。
乍一听“老子居”,是不是有点自大,其实,这不是黄老自己起的名字,而是吕正操将军代他定下来的。
说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那是在黄老年轻的时候,曾在福建泉州住过一段时间,他住处附近有一座庙,庙里种有很多的玉兰花,有一次他禁不住爬上树去摘玉兰花,被一个老和尚看见,叫他下来。
黄永玉开始时不知道这个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跟法师讲话的时候满口“老子”,后来被人传了出去,成为笑谈。
这次他要为自己的起居室取名字,吕正操就旧事重提,干脆就叫“老子居”吧![编辑本段]钟爱荷花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
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承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
对此,黄永玉说,谁再说我是中国画我就告他。
当然这只是一种玩笑话。
黄永玉与荷花结缘于十年动乱那些恶梦般的日子。
傲然展蕊的荷花显得分外高洁清逸,不仅超凡脱俗、临风亭立的仙骨神韵给他以绝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品性,更成为他逆境中启迪心智的精神支撑。
黄永玉一有闲暇就去荷塘赏荷,从用心灵捕捉到用画笔描绘,仅速写就画了八千多张。
荷花的千般姿态被他描摹殆尽,荷花的万种风情被他展现无遗,蕴涵了他无限的情思。
在他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但是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
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
黄永玉开玩笑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掺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
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周敦颐说“出污泥而不染”,这是一种说法,某一种情况底下的一种说法。
小时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个城门外就是一个荷塘,小黄永玉出了什么事了、调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大的脚盆滚到荷塘,自己躲在里头。
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一动不动地呆两三个钟头之后,青蛙过来了,水蛇过来了,他仔细地观察它们。
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
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从根底下这个角度来看荷花,画的就是当年外婆家池塘里头给他的那种感觉。
如今在北京家中万荷塘的池水里,黄永玉已经种下了来自山东、湖南、广东、北京的各色莲花。
实际上画了这么多年的莲花,它们的形态与精神已经烂熟于心,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有“十万狂花入梦寐”了。
[编辑本段]关于自述余年过七十,称雄板犟,撒恶霸腰,双眼茫茫,早就歇手;喊号吹哨,顶书过河,气力既衰,自觉下台。
残年已到,板烟酽茶不断,不咳嗽,不失眠数十年。
嗜啖多加蒜辣之猪大肠,猪脚,及带板筋之牛肉,洋藿、苦瓜、蕨菜、浏阳豆豉加猪油渣炒青辣子,豆腐干、霉豆豉、水豆豉无一不爱。
爱喝酒朋友,爱摆龙门阵,爱本地戏,爱好音乐,好书。
讨厌失礼放肆老少,尤其讨厌油皮涎脸登门求画者,逢此辈必带其到险峻乱木山上乱爬,使其累成孙子,口吐白沫说不成话,直至狼狈逃窜,不见踪影。
不喝酒,不听卡拉OK,不打麻将及各类纸牌。
不喜欢向屋内及窗外扔垃圾吐痰。
此屋亦不让人拍电影及旅游参观。
[编辑本段]爱情故事1924年,黄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半岁后随父母回凤凰老家。
他的父亲是当地男子小学的校长,母亲是当地女子小学的校长。
对他来说故乡不只是记忆,不只是人到他乡之后的刻骨留恋,而是一种艺术上的必不可少的想象,一种不断地能够提供创造力的源泉。
那时候,黄永玉家就开始在院子里打糍粑。
这是凤凰的一个习俗,几乎每一个人家都会打糍粑、置办各种各样的年货,因为再过两天就是农历的新年了。
这天,黄永玉的二弟黄永厚也从香港赶回来团圆,他们兄弟五个,老二和老四也都是画家,黄永玉排行老大。
当年因为家境贫寒,12岁的黄永玉背着小包裹一个人坐船离开了家乡,在陈嘉庚先生办的集美学校读初中,慢慢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念书念到中学,念了三年念到二年级,初中留了五次级。
那个时候是抗战时期,集美学校是很大的一个学校,图书馆有六层楼,他基本上把图书馆的那些书从头到尾都翻了。
图书馆中午关门常把他锁在里头,吃不成饭他索性就躺在过道的地毯上读起来。
正是这些广泛的阅读让黄永玉终身受用不尽。
14岁那年他已经是当时中国东南木刻协会的会员,并且开始发表作品,慢慢地小有名气。
在离开集美学校后,十五六岁的黄永玉当过瓷场小工、战地服务团团员、学校教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流浪在福建、江西等地靠绘画和木刻谋生,历尽了沧桑。
十八九岁时的黄永玉来到了江西一个小艺术馆里工作,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广东姑娘张梅溪。
姑娘的天真纯朴以及聪明伶俐深深地吸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