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音乐的文化探索

合集下载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技艺源远流长,传承发展至今,已成为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苗族芦笙演奏更是贵州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中,芦笙演奏始终是人们生活、娱乐、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本文旨在探讨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从历史渊源、演奏技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苗族的发展过程中,芦笙演奏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芦笙演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曲目、演奏形式等方面也变得愈加丰富多样。

苗族芦笙演奏传统得以延续,发展至今,成为了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二、演奏技艺苗族芦笙演奏技艺独具特色,其演奏方式多样丰富,包括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用口腔吹奏管弦、用手指按键演奏,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技巧和表现力。

芦笙演奏还需与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表达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芦笙的音色独特,富有浓厚的苗族民族特色,有着悠扬、清亮的音色,如清泉流水,如飞瀑跌水,如山涧潺潺,如山风吹拂,仿佛置身于苗族村寨之中,感受着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和淳朴。

芦笙演奏需要演奏者掌握丰富的表现技巧,包括吐蕊吹气、律动泠音、悦耳顿挫、乐器愈鸣等,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三、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经过历代苗族演奏艺人的努力传承,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在贵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发展。

不仅在苗族村寨中常见,而且还在大型文艺演出、节庆庆典、民俗活动等场合中频繁亮相,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范围,而是开始走向现代舞台,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舞台效果,创新演奏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一些苗族芦笙艺人也开始积极进行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为苗族芦笙演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苗族地区广泛传承和发展。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苗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虽然芦笙演奏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冲击,但是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芦笙的传承历史芦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据史书纪载,苗族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芦笙这种乐器。

芦笙是一种由竹制成的管乐器,通常由三根竹子组成,其中两根为吹孔,一根为吹口,通过吹气产生声音。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各种宗教、祭祀、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上使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工作和娱乐。

古代的芦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韵,成为苗族人们表达情感、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必不可少的音乐元素。

在苗寨上演的芦笙比赛更是成为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化盛事。

芦笙演奏所呈现出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是在苗族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

每一代苗族人民都通过学习、演奏和传唱,不断丰富和发展芦笙演奏的艺术表现,使之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芦笙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影响,苗族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些都对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推动,芦笙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一些苗族青年也积极投身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通过举办芦笙比赛、音乐会和研讨会等活动来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承。

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探索

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探索

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音乐艺术深受人们喜爱。

土家族儿歌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情感和民族特色。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传承的面临挑战,贵州土家族儿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幼儿园作为儿童最早接触音乐的场所之一,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儿童音乐兴趣和能力的重要任务。

将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索贵州土家族儿歌如何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实践探索和评估,探讨贵州土家族儿歌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目的意义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融入贵州土家族儿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贵州土家族的文化,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贵州土家族儿歌富含民族特色,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听,可以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和表现欲,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和热爱,促进幼儿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融入贵州土家族儿歌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和动作发展,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提高幼儿的情感表达和社交交流能力,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来说,探索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意义重大,有助于推进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实践探索和效果评估。

贵州民歌《咕噜山歌》的演唱探析

贵州民歌《咕噜山歌》的演唱探析

贵州民歌《咕噜山歌》的演唱探析贵州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珍品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欣赏。

其中,贵州省境内的咕噜山歌,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形式,更是被视为贵州民歌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以贵州民歌《咕噜山歌》的演唱为主线,探析该民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民间音乐文化。

一、历史渊源咕噜山歌,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歌曲形式之一。

据考证,咕噜山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就已经创作和演唱了这种歌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咕噜山歌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贵州省境内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

在当地的农村和山区,人们常常会在田间劳作或晚间休息时,唱起咕噜山歌,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感受。

二、音乐特点咕噜山歌的音乐特点非常独特,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从整体上看,咕噜山歌的音乐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旋律优美动听:咕噜山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起伏变化的音乐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常常会运用各种音乐技巧,如高低音对比、音乐转调等,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2.歌词含义深刻:咕噜山歌的歌词含义深刻,表达了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思想。

歌词中常常涉及到自然、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

3.器乐伴奏丰富:咕噜山歌的演唱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器乐的演奏,如簫、笛、琵琶、二胡等。

这些器乐不仅可以丰富歌曲的音乐表现力,而且还可以增强歌曲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三、演唱技巧咕噜山歌的演唱技巧非常独特,需要歌手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

一般来说,咕噜山歌的演唱技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音清晰准确:咕噜山歌的歌词发音非常重要,需要歌手发音清晰准确,把握好歌曲的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

2.音高把握准确:咕噜山歌的音高变化比较多,需要歌手把握好音高,保证歌曲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者:王润霖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9期摘要:苗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有着特殊的文化特征。

贵州苗族民歌在音乐中承载了其文化的内涵精髓,表现出极具民族特征的音乐形态。

本文将从贵州苗歌的分类和贵州苗歌的音乐要素两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苗族;民歌;种类;要素一、苗歌的种类从苗族音乐的形式分类,主要分为歌曲和乐曲;从音乐的社会功能分类,苗族民歌可以大致分为祝酒歌、山歌、叙事歌、婚恋歌几大类。

(1)苗族山歌:山歌是苗族民歌的一大类型,它多是由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闲暇时歌手就地取材的即兴之作,所以带有十分淳朴真实的情感。

山歌经常用于民间的娱乐休闲和思想情感的抒发,能反应出苗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2)苗族酒歌:苗族的酒文化是苗族人民的一大特点,人们往往在节日、收获、迎宾等候都要拿出来自家酿制的米酒交杯对饮,在酒席上苗族人民通常会吟唱苗族酒歌加以助兴,内容大致是欢迎宾客、歌颂民族英雄或祖宗的业绩等。

(3)苗族婚恋歌:苗族婚恋歌又称游方歌,由于苗族同姓同宗不能结婚,所以男子求偶经常需要去到别的寨子通婚,故称游方。

游方歌中又分初会、赞美、求爱、盟誓、送别等类别,歌曲通常由男女对唱,使用假声,歌曲婉转动人,传情达意。

(4)苗族叙事歌:此类歌曲常在户内演唱,其特点为曲调平缓,歌词中配有长诗体,通常多次重复一段固定旋律,搭配以不同歌词,形成一段完整的故事,通俗易懂,曲律优美。

此外,苗族音乐还常常细分有飞歌、白天歌、丧葬歌、儿歌、古歌、酒歌、劳动歌、牯脏歌、夜歌、开禁歌、盘歌(拉歌)、丧歌、鬼歌、龙船歌等。

二、音乐要素除开音乐题材之外,音乐中最重要的便是音乐本身的各项音乐要素,苗族音乐之所以成为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就是因为它音乐血液里有区别于其他音乐的“基因”。

(1)音与音程:苗族音乐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上,但又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个性表达。

从声腔来说,以四声腔(5613)民歌居多,也有三声腔(135),调式以徵调式居多。

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解读

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解读

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解读袁 源(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3)摘要:苗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

苗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

苗族人用歌乐形式来交流思想和表现感情、讴歌美好生活,传承历史与文化,因此,解读植根于生活的苗族民间音乐,对更好地把握苗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苗族;民间音乐;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09)04-0007-03收稿日期:2009-9-18作者简介:袁源(1980-),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贵州黔东南素有 歌舞之乡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被迫迁入大山深处,他们大都分散居住在群山峻岭、深山峡谷之中。

俗语说,饭养身,歌养心。

苗歌成了他们丰富生活、交流思想和感情、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独有表达方式。

因此,苗族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以歌传文的独特表达方式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一般认为,艺术具有三大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审美功能。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一般来说多注重娱乐功能,强调乐音运动对耳朵的满足和享受。

但苗族音乐却是一个例外,它对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功能往往大于娱乐审美功能。

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创书面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各种艺术形式就承担了文化传承的功能,苗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门类之一,承载着丰富独特的苗族历史文化。

苗歌是苗族人民对自已的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的经验总结,它是苗族文化的有形表现。

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口相传,除了这种口头文学以外,苗歌作为特殊的听觉艺术,在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以歌传文成为苗族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

苗歌主要以歌谣为主,关于描绘苗族生活的歌谣有很多,苗族古歌、飞歌、游方歌、情歌、婚嫁歌、叙事歌、苦歌、反歌、丧葬歌等等。

这些歌谣以它们鲜明的旋律、流畅的曲调、深厚的意境来表现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苗族的生活文化史。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之间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

苗族音乐以独具特色的芦笙、芦笛和竹笛等器乐为主,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布依族音乐则以独特的竹笛、芦笙和口弦等乐器为主,节奏欢快、歌词含义深刻。

侗族音乐则以清脆悠扬的侗族竹筒琴和侗族竹笙为主,讴歌大自然和劳动生活。

瑶族音乐多以瑶族竹笙和瑶族唢呐为主要表现形式,节奏独特、韵味深厚。

壮族音乐则以壮族双声部民歌和牛角琴为主,以壮族歌谣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魅力,其传承与发展也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着历史遗产的也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多样性、传承、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概述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了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风貌。

贵州民族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调子和动感的节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布依族音乐则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节奏感。

侗族音乐注重情感表达,瑶族音乐则以其神秘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而备受瞩目。

壮族音乐则是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贵州文化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推动贵州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精神,是贵州文化传统的珍贵财富。

通过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贵州民族文化,促进贵州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苗族音乐文化苗族民歌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贵州歌曲大全100首

贵州歌曲大全100首

贵州歌曲大全100首摘要:1.贵州歌曲简介2.贵州歌曲的历史与传统3.贵州歌曲的类型与特点4.贵州歌曲的文化价值5.贵州歌曲的未来发展正文:贵州歌曲大全100 首:探寻贵州歌曲的魅力贵州,一个位于我国西南部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

贵州歌曲作为贵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带领大家领略贵州歌曲的魅力,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传统,以及贵州歌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一、贵州歌曲简介贵州歌曲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贵州歌曲主要包括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歌曲,以及汉族地区的民间歌曲。

这些歌曲既有古老的传统歌曲,也有现代创作的新歌,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风俗等方面。

二、贵州歌曲的历史与传统贵州歌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等都是贵州歌曲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歌曲通过口耳相传,传承了贵州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三、贵州歌曲的类型与特点贵州歌曲种类繁多,有山歌、小调、曲艺等多种类型。

其中,山歌是最具代表性的贵州歌曲,以其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旋律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贵州歌曲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以及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四、贵州歌曲的文化价值贵州歌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这些歌曲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风俗等方面,是研究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贵州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

五、贵州歌曲的未来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贵州歌曲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为了使贵州歌曲更好地传承下去,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贵州歌曲的保护与支持力度,加强对传统歌曲的挖掘与整理。

同时,贵州歌曲也应不断创新,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总之,贵州歌曲大全100 首呈现了贵州歌曲的丰富多彩,让我们感受到了贵州各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音乐的文化探索我确信,这一套以民族分列为7卷、近200万言丛书的出版,对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而言,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拓展性成果。

在研究中是否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在我看来,是判断某一研究领域在学术层面上是否已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是否显示出所具时代性和前沿性特征的重要标识之一。

在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各民族多种音乐文化来源和多种音乐文化构成的基础上,正确估量自身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应当是当代民族音乐研究的题中要义。

多民族的贵州,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宝库,这大约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可是,这宝库中到底有什么宝,有多少宝,它们何以为宝,价值几何……又有几人能够如数家珍?8年前,我在为《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张中笑、杨方刚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许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贵州民族音乐学者,年复一年地去到侗乡,到侗寨的歌班中,到歌师的家中,搜集、学习、整理、研究侗族音乐,特别是侗族音乐中的瑰宝‘大歌’。

正事在他们与侗族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侗族音乐、侗族大歌才得以走出侗乡,为人所识,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如果说,那还只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单一民歌歌种(侗族大歌)的研究成果荟萃的话,如今,在贵州民族音乐学者多年孜孜不倦的共同努力下,更加丰富璀璨的宝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面翻读着文字谱例、一面聆听着随书所附歌碟中的乐音时,我在想,许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这座宝库,只能是在今天,才得以向世人展示出它相对完整的面貌?时耶?运耶?人耶?……或许,从编者的总序、前言和编后的文字中,可以领会到其中的种种。

但对我来说,那还不够。

我希望明白,我们的“阿里巴巴”打开宝库的神奇“咒语”,是不是“芝麻开门”?事实上,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一批寻“宝”者,如费孝通、林惠祥、凌纯声、芮逸夫、吴泽霖、陈国钧、刘咸、杨成志等学者,开展了全国范围包括西南“诸族”在内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社会学、民族学考察,其中就包含有相关民族的传统音乐生活、音乐类型的描述和乐器的专项研究。

或许,这就是现代意义的贵州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滥觞?而发表于1951年《人民音乐》第2卷(4)上李?缑竦摹豆笾菝缱宓穆?笙》,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对贵州民族芦笙研究的最早成果。

此后,诸如《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音乐研究》,1958年第4期)、《侗族大歌》(萧家驹、龙廷恩、毛家乐、钱名政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苗族芦笙》(何芸、简其华、张淑珍著,音乐出版社1959年出版)等,无疑是当代贵州民族音乐研究早期的重要成果……如此或疾或徐、左顾右盼,一路走来。

终于,今天,在这套丛书上,赫然亮出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标识。

这,正是我心目中的那句开启宝库的神秘“咒语”!不是有人说贵州“没有文化”吗?不是也有贵州人自卑地认为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没有文化”吗?这套丛书在说――且慢!看看我们的音乐文化!虽然“音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已经出现了半个多世纪。

但是,在我们贵州,何曾把它如此响亮地标榜过?把“音乐”与“文化”合成为“音乐文化”,并连缀于主语“贵州”之后,这并不仅仅是两个词语简单的复合,而是我们――贵州民族音乐的主体和民族音乐学者――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回归自我的过程。

它代表了我们对于贵州音乐研究的发展真正进入了质的飞跃。

当然,这个“质”的变化,是经历了相当长的“量”的积累过程才得以实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在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观念和认识,否定,否定之否定……终于被重新审视和“发现”。

我们终于明白,在贵州,在生活于这篇土地上的各民族中,音乐不仅只是娱乐、消遣,不仅只是物理、技艺和形式,不仅只是审美或教化,而是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记忆,是我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总和中的重要部分。

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少数民族音乐,是特定文化生态或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我们所做的研究,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是“作为文化的音乐研究”。

在粗略的读着与听着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自己正在直接面对活态的音乐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这与我自己多年间在民族地区做“田野作业”时的所见所闻十分相似。

在我的体验中,音乐,在少数民族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信仰,几乎所有的文化事象都有音乐和音乐行为伴随。

特别是联系人与神的音乐行为与宗教活动,这种被马克思称为“人类童年时代”产生的音乐文化,在今天尚有遗存。

他们的音乐内容,涉及到不同发展阶段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的特征,反映了各民族对自然、社会、神、人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和调整。

语言、历史、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的差异,造就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表现为各民族特有的心理及习惯方式,成为本民族约定俗成并具传承性的共同行为。

我甚至能够大致体会到,丛书的编著者们对研究对象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体验和理解,以及相应的记录、整理、描述和阐释时的种种努力和艰辛。

显然,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包括了音乐和其他各种共生的条件(如自然环境、历史过程、社会变迁等),音乐与各文化要素相互间的内在关系……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自己研究的适当支撑点,文化生态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民族音乐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孤立的纯艺术现象,而是依托于民族特定文化生态或文化语境的、实在的活态存在。

这样的感受,直接把我的思绪“驱赶”到了另一个“极端”。

用时下的观念看,音乐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不错,从某种意义来讲,“音乐”本体是“非物质”的,“物质的”乐器、乐谱、磁带、唱片,都不是“音乐”,而只是音乐某种形式的载体。

但是,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铜鼓十二调、八音座唱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难道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会是物质文化的对立物?如是,那么,在这套丛书中随处可见的、各民族音乐(或音声)中的有声响物性、仪式和仪式化的音乐行为,不是也同样具备有形性和物象基础,又该如何认识?怎么就会没有物质性了呢?它们能分割得开吗?再如,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至今仍普遍存留在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并随时对其他的文化发生着功能作用。

男吹女舞的节日跳芦笙活动,就是以歌、舞、乐为媒的典型,没有男子的吹笙行为,则无女子踏乐而舞或旁观,在这种形式的背后,隐藏着择偶和婚姻的内涵;芦笙的吹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它同时包含着芦笙的制作、演奏技艺展示及男性择偶竞争的性质。

特别是,一些地区在农忙季节“封芦笙”的民俗,更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性禁忌,一定范围的农事(物质生产)不能够受到性活动(种的繁衍)的影响,芦笙的歌、舞、乐当属暂禁之列。

面对芦笙如此重要的文化意义,面对若干类似的民俗事象,我们通常提倡的文化“两分法”(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质文化)的合理性,不是很值得怀疑吗?所有民族民间的歌、舞、乐,首先是一种民俗现象,是一种生存境遇的显现,而不是职业化的舞台表演。

我们按习惯所做的关于“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某些界定和解释,就没有误解、误读吗?从书中各卷的编著者,虽然在各自表述的空间、时间上,有着程度和方式的不同,但他们都注意把音乐形态学的研究内容,放置到各民族活态的文化变迁背景和历史衍变过程中加以考察和描述。

作为他们研究基本对象的文本,不仅是静态的乐谱或音响,还有活态音声的仪式化展示(或表演)及行为过程,从而避免了以“两张皮”的毛病。

他们不再局限于对采集来的音乐标本进行所谓“扶手椅”式的研究,而是以扎实、规范的田野工作为基础,吸收、采用诸如参与、观察、民族志、深描、主位、客位等人类学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的重要工具。

他们在讨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殊价值时,把与音乐活动有关的时间、空间、人物、内容、行为方式等,都视为确定音乐意义的重要参照,已从深层方面涉及到其作用于社会的向心性功能和规范整合功能。

在读与听时,我似乎能听到编著者的心声:如果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必须先理解创造出这种特定音乐结构的人类社会活动是如何进行、怎样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而探讨那隐藏着、同时又支持这种活动的概念,以及在这种概念下如何创造出有组织的乐音结构。

正事因为有了这样的导引,才使我觉得,他们对于音乐(或音声)的研究与文化意义的探寻,都十分重要。

而后者,甚至可以厘定为此类研究的终极目标。

因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今天,注重对多种文化中的音乐与文化背景的关联性解读与阐释,正是探索、创新民族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能否这样做,并做得好,有一点非常关键。

我注意到,这套丛书的编著者,其所以能够赓续并发扬这样的研究传统,因为他们多是音乐家出身的学者,有相当高的音乐学养,都十分重视音乐本体的研究,长期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民族音乐学上,并自觉主动地吸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以作为研究的新资源。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音乐技能,用他们的乐感去体悟、表现音乐,才能从自己的乐感“偏见”中解脱出来,从文化中去理解和解释音乐,从音乐中发现和阐释文化。

显然,如果没有掌握音乐方面的主要知识,就不可能研究音乐的构造;同样,如果不具有社会科学的主要知识,也不可能研究音乐的行为。

这也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双重音乐能力”。

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坚持文化价值相对观的开放性原则,关注于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中的音乐和活着的音乐体系,能够以宽容的态度,把自身价值放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去重新认识,以尊重的态度可观地看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可观的再认识,不断发现其真正价值所在。

但是,说实话,在贵州,有如此“双重音乐能力”的研究者,为数很少,且大多垂垂老矣。

后续者何?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担忧的。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自身的形态看不见、摸不着,它在特定的时间段中展开,稍纵即逝,不可重复。

从本质上看,它属于情感意识领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无法表达明确的具体性实物,只是一种意念、感觉,是人们用声音来交流感情的一种工具,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反映,是主观的、直觉的和情感的,其意义常常是扑朔迷离、难以确定,它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常常是曲折的隐喻方式。

正是因为这种种不确定性,音乐不能界定自身的意义,必须联系其文化背景。

音乐与文化背景的关联,因此而成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视点和难点。

在这套丛书中,学者们的学术聚焦,不只在音乐本体,不只是音乐中某个种类的技法,而更多在音乐本体与文化环境共生的关系上,表现在对其人文社科背景与文化意义的追求;希望取得的,是对音乐文化整体的把握,以及在此之上对阐释空间和跨学科对话能力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