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对贵州旅游业的认识和理解面试题

对贵州旅游业的认识和理解面试题摘要:一、引言二、贵州旅游资源的概述1.自然景观2.人文景观3.民俗文化三、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1.旅游业产值2.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3.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四、贵州旅游业的潜力与机遇1.政策支持2.市场需求3.旅游业融合发展五、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措施1.基础设施建设2.优化旅游服务3.旅游宣传推广4.保护生态环境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
贵州,作为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省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
本文将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剖析,以期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二、贵州旅游资源的概述1.自然景观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
这里有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美丽的荔波小七孔、古朴的镇远古镇等自然景观。
2.人文景观贵州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
有成千上万的鼓楼、风雨桥、苗寨、侗寨等人文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
3.民俗文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苗、侗、布依、仡佬等17个世居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如苗族的歌舞、侗族的鼓楼、布依族的服饰等。
三、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1.旅游业产值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总收入逐年攀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6.1%。
2.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旅游业对贵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1.7%,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超过150万人。
3.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贵州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
四、贵州旅游业的潜力与机遇1.政策支持近年来,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年)》等。
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推广与发展

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推广与发展目录:1、引言2、苗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与特点3、苗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4、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推广策略5、苗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发展案例6、结论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当代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推广与发展,以及相关的战略和案例。
苗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与特点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农耕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文艺表演,如芦笙、踩竹竿等,这些都展示了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苗族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首先,苗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着大量的文化旅游者。
其次,苗族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表演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最后,苗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优美,加之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展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很多游客。
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推广策略为了更好地推广苗族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苗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加民众的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置苗族文化展示区,通过生动的展览、表演等形式向游客展示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苗族文化专家参与,增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苗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发展案例贵州省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该寨子保存了完整的苗族村落风貌,不仅有苗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苗族传统的服饰、歌舞等表演。
通过精心的规划和管理,西江千户苗寨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结论苗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与发展价值。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经济建设方面一直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
然而,经过辛苦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一、成就1、产业结构优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差、效益低,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需要。
为此,贵州省政府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项目,重点引导农民转型到林果、畜牧、旅游等产业,用新的产业结构优化它们的经济结构。
2、旅游业繁荣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是国内少数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中大部分景点位于少数民族地区。
例如在各地推广的“黔东南百户民宿”,使旅游融入了贵州的民俗文化,不仅满足了游客的玩乐需求,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提供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途径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民族工艺品产业快速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特色手工艺品,例如多彩纸、彝族银饰等。
通过企业化运作和品牌化推广,贵州省对少数民族手工艺品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推广。
如肇庆市贵州特产博览馆等地文艺展览馆,为贵州省内外的游客提供了特色购物的场所。
二、经验1、科学规划与整合资源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整合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政府将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区域规划,形成以旅游业和农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
同时他们也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寻找到了最优解。
2、大力推广现代技术贵州省的种植业以前是以老农民的传统经验为主体,劳动力成本高、产量低,这对发展农业产业完全不能胜任。
为此,贵阳市农民发展工作办公室将新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传播到农户里,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三、启示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支持力度,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与发展指数尽快逼近甚至超过龙江、广东等地。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贵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贵州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贵州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旅游资源贵州是一个山区省份,自然景观非常丰富。
贵州境内有多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赤水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等,这些景点都拥有非常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阳市南明区等,这些地方的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都非常具有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据统计,2019年,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2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6%左右。
这些数据表明,贵州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成为了贵州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贵州的旅游业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在于贵州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都非常独特。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劣势在于贵州的旅游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有些地方的交通和住宿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此外,贵州的旅游业还存在着重景轻民、重大城市轻小城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
四、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贵州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贵州的旅游业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贵州的旅游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和推广,打造更多的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同时也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公选课《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鉴赏》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作者:陈思远学号:201101050121任课教师:马治鸾2013 年 05 月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第一章贵州生产民俗旅游现状1.1 生产民俗旅游概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48个少数民族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风质朴,各民族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民族民间工艺使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势必能够盘活贵州的整个旅游市场,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
但当前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仍相对滞后。
本文通过对贵州民俗文化旅游特点的分析,针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探析贵州生产民俗旅游开发的特点。
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日渐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特别是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更有苗、侗、彝、水、仡佬、土家、白、壮、毛南、羌、仫佬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神话传说和饮食习惯等形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族风情。
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
除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于旅游产品单一,贵州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
开拓新的旅游产品,以激发当前旅游市场的活力势在必行。
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市场相对不成熟。
而正是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区位劣势使得民俗文化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形成一种独立于喧嚣尘世的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可以预见,只要开发得当,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必定蓬勃发展,大放异彩,这对推动少数民族地方的脱贫致富和贵州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

贵州旅游如何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壮观的山水风光到独特的民族风情,从悠久的历史遗迹到美味的特色美食,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然而,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贵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更好地传播贵州文化,首先得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技艺。
例如,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蜡染等等,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投入到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通过走访、记录、研究等方式,将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建立起详细的文化档案。
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贵州文化的宣传推广。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制作精美的纪录片、短视频、电影等,全方位展示贵州的文化魅力。
这些作品可以在各大视频平台、电视台播放,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了解贵州的文化。
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民俗展览等,吸引游客亲身参与,感受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也是传播贵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可以开发以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劳作,学习传统技艺,品尝民族美食。
例如,推出“苗族银饰制作体验之旅”“侗族大歌学习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感受贵州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开发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礼盒等,这些纪念品不仅能够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还能成为传播贵州文化的载体。
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等是游客在贵州旅游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游客对贵州文化的感受和评价。
因此,应当对这些旅游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让他们熟悉贵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生动的讲解和服务。
时光贵州调研报告

时光贵州调研报告时光贵州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对贵州省的调研,我们对其经济、旅游、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经济方面: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
贵州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近年来逐渐发展起了工业和服务业。
其中,特色农产品如茶叶、猪肉、竹笋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潜力。
旅游方面:贵州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其中,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镇远古镇等景点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此外,贵州还是一个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地方,拥有许多天然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如观音洞、草海等。
民俗文化方面:贵州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独特性。
少数民族如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其中,苗族的“大山歌”和侗族的“萨脐腔”等音乐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苗绣、侗麻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贵州省面临的一些问题:交通不便:由于贵州省的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尤其是山区和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贫困问题:贵州省是中国的贫困地区之一,仍有很大一部分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政府需要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旅游开发不均衡:尽管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部分景点的开发过于集中,导致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政府需要实施合理的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条件和网络覆盖范围,提升贵州省的竞争力。
发展特色农产品:贵州省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提供科技支持和市场推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推动旅游业的均衡发展: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促进各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
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C、生活性民俗文化。
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
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
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
所以,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大,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
他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
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
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
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
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7.8%,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
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游客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
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都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游客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
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和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
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4~5名间接从业人员。
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人文资源的传承和保护贵州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发掘新的旅游资源,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配套的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
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4.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和谐团结进步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
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
三、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1.交通不便,旅游通达性差。
2.当前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档次低,效益差。
3.部分景区遭损坏,一些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濒临失传。
4.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5.贵州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尚处在“地处深山少人知”的状态,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1.改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1)转变政府职能,在进一步营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氛围的同时,运用科学发展观,联系当地实际,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2)优化投资环境,坚持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顺应国际国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3)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把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转化成现代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4)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
2.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旅游购物市场(1)利用贵州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选准资源“亮点”,实施集中开发优势项目,合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以特色品牌带动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亮点”的选择,既要考虑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配合。
在构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
(2)以旅游为载体,高起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研发旅游特色商品,丰富旅游购物市场。
合理安排和增大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
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宣传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消费结构。
打造出一批植根于本土的,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民俗文化比较优势,(1)正确认识民俗活动、民俗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继续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强的优势,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宾馆、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围绕民俗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特征,复制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民俗馆等;在有条件的村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活动,在自然村寨直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生态村,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
贵州民俗节庆具有很强的观赏型与参与性,且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容易成为促销民俗文化产品的重要机会。
参考文献:[1]李水凤:浅析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2]贵州年鉴.2006[3]刘瑞: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科学技术与贵州旅游.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编[4]马波: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9[5]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问题研究.2001[6]王旭: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贵州日报.2007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