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族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石阡仡佬族的民间说唱艺术——“伏噬”

石阡仡佬族的民间说唱艺术——“伏噬”

66汪龙凤:石阡仡佬族的民间说唱艺术石阡仡佬族的民间说唱艺术——“伏噬”汪龙凤(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铜仁 554300)作者简介:汪龙凤,女,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人,本科学历,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摘 要】仡佬族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积淀厚重,民族文化流光溢彩。

“伏噬”即一种吉祥语的说唱艺术,是民间方言的谐音。

本文将对石阡仡佬族的民间说唱艺术进行简要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石阡仡佬族;“上梁伏噬”;“拋梁伏噬”;说唱艺术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66-01一、石阡仡佬族概况学术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同“老”)人有关,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

仡佬族是少数民族中的珍品,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务川、道真、石阡等地,而石阡仡佬族集中聚居在坪山,仡乡坪山在石阡县南部的佛顶山脚下,是石阡的南大门。

民族特色鲜明,文化积淀厚重,民族文化流光溢彩;因诸多因素,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二、“伏噬”(一)“伏噬”即一种吉祥语的说唱艺术,寓意民间在修建房屋、生儿育女、结婚嫁娶、喜庆节日等家庭事务活动过程中,帮忙和恭贺的人等即兴说的一些祝贺性的、朗朗上口的“四言八句”,祝福主人诸事顺心、家业兴旺、吉祥如意,以烘托主人家办喜事和节日喜庆的热闹气氛。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友好往来、和谐共处。

(二)建木房“伏噬”是仡佬族人民在修建木房子时为百年大计所说的吉祥语,所说的伏噬很多贯穿于修建的全过程。

如“开山”“伐木”“立柱”“发锤”“开梁口”“祭梁”“上梁”“拋梁”等,这些大都是木匠的口诀,秘而不宣。

只有“上梁”和“拋梁”必须有亲朋好友、邻寨参加帮忙,众人与木匠对说的“伏噬”,普遍多而长,并且非常有趣。

三、“上梁”和“拋梁”“上梁伏噬”为木房刚架立好后,安放中堂梁木时说的口诀。

仡佬族会有怎样的婚礼习俗

仡佬族会有怎样的婚礼习俗

仡佬族会有怎样的婚礼习俗仡佬族会有怎样的婚礼习俗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

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

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会有怎样有趣的婚俗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仡佬族风趣婚俗:新郎竟难辨新娘仡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 "走坡 "中传歌互答交友。

"走坡 "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

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

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

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

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

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

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

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

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仡佬族传统节日

仡佬族传统节日

仡佬族传统节日仡佬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他们守望相助的时刻,也是他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仡佬族的几个传统节日。

一、过“猫穿山”猫穿山是仡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大约在农历年初三举行,民众们会身着盛装,戴上花冠,手持木刀,从山上游行至村庄,高呼着“猫穿山”的口号。

这个节日象征着驱除灾难,迎来新的一年的吉祥。

在游行过程中,他们还会表演传统的舞蹈,唱着欢快的歌曲,庆祝节日的到来。

二、赛龙舟在农历五月初五,仡佬族会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将精美的龙舟放入江河中,然后争相划桨比赛。

这项传统比赛既是对水神的祭祀,也是人们展现勇敢和团结精神的机会。

三、祭祀节仡佬族拥有丰富的宗教信仰,因此祭祀节也是他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每年特定的时刻,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明表达敬意和祈愿。

这些祭祀活动既有家庭规模的,也有村庄集体规模的,极大地凝聚了仡佬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剃头节剃头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份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到庙宇或者宗教场所,由士师为他们理发。

这些士师通常是具备一定宗教地位的人,他们通过为民众剃头,以驱除病灾,带来好运。

剃头节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仡佬族人民互相交流的机会,能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五、灶王爷节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仡佬族会庆祝灶王爷节。

这天,人们会为厨房里的灶王爷供奉食物和纸钱,并祈福获得好运和丰收。

节日的晚上,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传统美食,互相祝福,度过一个温馨而庄重的夜晚。

以上是仡佬族几个传统节日的介绍。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也彰显了他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仡佬族人民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先人智慧,凝聚起共同的文化自信。

仡佬族是怎么样过仡佬年的习俗是什么

仡佬族是怎么样过仡佬年的习俗是什么

仡佬族是怎么样过仡佬年的习俗是什么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那么仡佬族是怎么样过仡佬年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仡佬族过仡佬年的习俗,希望你会喜欢!仡佬族过仡佬年的习俗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

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

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清吉平安。

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

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俗称仡佬年。

每年这天吃过早饭后,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携带着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芦笙等民族乐器和篾鸡蛋(用竹篾编成并用棉花等填充的实心小球)等民族体育器械,以及酒肉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坟茔的草坪上。

人到齐后,由本族中的首领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表示过年开始。

接着人们便自由组合,开始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当人们尽情玩乐到下午两点左右,人们才集中在老祖先坟前祭祖。

祭祀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由首领将带来的10只活鸡(公鸡5只,母鸡5只,每年轮流由10户人家带来)杀死,以血滴入酒中洒地祭奠祖先。

祭奠时要用民族语言歌颂祖先“开荒辟草”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

祭祖完毕,接着人们又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

用民族语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祀完毕后,便开始吃年饭。

吃年饭时,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桌,不论年纪大小,只要辈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

每桌十人,按辈份在草坪上围蹲成圆圈,辈份高的坐在前排,辈份矮的坐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

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圆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即开始吃年饭。

吃完年饭后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的生活习俗节日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

说春是石阡什么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

说春是石阡什么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

说春是石阡什么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答: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说春”之人,称为“春官”。

和往年一样,牛年第一个节气“立春”这天,“春官”们便从国荣乡楼上古寨开启了新一年的“说春”。

只见每走进一户农家,“春官”们口里都唱着春词。

春词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有“二十四节气”“渔樵耕读”等描写天地形成、万物化育、人间万象的春词,也有《开财门》《颂主人》《说茶》等生活劳动的民俗图景,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

“春官”凡到说春之家,均要散发两张春贴,告知农人四季节气,劝农行耕,祝愿耕种合时,收成满满。

“‘春官’会挨家挨户上门‘说春’,把春帖派送给农户,叮嘱农户及时抛粮下种。

”说春老艺人包某某介绍,“说春”通常从一年的“立春”开始持续到农历正月前后,意在劝勉人们不违农时、开展农业生产。

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阡“说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习俗,入选非遗扩展名录。

近年来,石阡加大“说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力度,通过将非遗“说春”编入地方课程进校园,让学生参与学习演唱,让不少青少年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珍贵。

仡佬族的节日风俗

仡佬族的节日风俗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仡佬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节日和风俗:
1. 春节:仡佬族也过春节,他们会做一些特色的传统食物,如糯米饭团、腊肉等,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2. 水灵节: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一举行。

人们会穿上传统的仡佬族服饰,参加集市、舞龙舞狮、唱仡佬族歌曲、祭祀祖先等活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叫做“水灵”,人们会在水边放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不顺和霉运。

3. 三月三:这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人们会穿上盛装,进行各种传统的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等,同时也会祭拜祖先。

4. 民族团结节:这是仡佬族的重要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举行。

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进行传统体育竞技等。

5. 婚嫁习俗:仡佬族的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

在婚礼上,新郎要穿上特制的红色衣裳,新娘要化浓妆,并戴上特制的花冠。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交换礼物、祭拜祖先、舞狮等。

以上是仡佬族的一些主要节日和风俗,展示了他们丰富
多彩的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仡佬文化传统深厚而古老,代代相传,成为了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仡佬族的语言方面,他们使用的是仡佬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汉语完全不同。

仡佬语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仡佬族人民非常重视口头传统,他们通过歌谣、神话、故事等形式将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仡佬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裙和头巾。

这些服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仡佬族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饮食方面,仡佬族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他们喜欢吃酸辣味道的菜肴,尤其是泡菜和酸汤。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仡佬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喜欢在节日和庆典上跳起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仡佬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仡佬族的民风民俗分为生活习俗、结婚习俗、食俗、节日习俗。

生活习俗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

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地,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必不可少。

结婚习俗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

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 ;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在婚嫁期间,親要把自家酿制的”爬坡”酒装坛,贴上红条,作为礼品,置于门外,内插长粽叶茎一根,男女客人可随意以茎为管吸吮。

食俗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

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

糯米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樁,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肉和牛肉、马肉,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糊;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

节日习俗大年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族民俗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大熔炉,地处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正是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独特的民族生存条件。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智慧的贵州人民用特有的方式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如今的贵州,已有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等48个少数民族。

各种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习俗已成为贵州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贵州石阡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石阡县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也正是贵州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坐落于石阡佛顶山脚,包溪河畔,距县城大约
38公里,车程大约一小时,该村住着六
七十户仡佬族居民,所有房屋都是两层,
前面伸出挑廊,是典型的吊脚楼式建筑,
但又有其他独特之处,比如,门槛高,窗镂花,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左右两个厢房,呈“凹”型,十二根木柱承受着整栋房子的重量,除宗祠为悬山顶建筑外,其余均为歇山顶建筑。

总体结构精巧,造型奇特。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仡佬族人民传承了祖先留下来的习俗,并保持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俗。

仡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有节日都要在一个土坑里燃起篝火,部分男女老幼齐聚于火旁欢歌起舞。

尧上仡佬族最重大的节日
就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的敬雀节了,每
当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糍粑。

在杀猪、
牛、羊、马四牲祭祀葫芦神鹰和十二只
彩凤,祈祷家业兴旺和五谷丰登。

除此
之外,还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节目舞毛龙、薅草锣鼓、傩戏、木偶戏以及仡佬情歌对唱等。

前来参加“敬雀节”的亲朋好友,远方宾客,都会被热忱好客的仡佬族妹子拦下,敬上一碗竹筒盛的家酿米酒,入驻山寨,住仙人靠小木楼,品神仙豆腐、黄狗粑等风味小吃,观凤凰翘角檐、菱形打门锤等仡佬民居,赏傩堂戏、蓑衣舞等民俗表演。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还有一条延伸到包溪峡谷的正街,是民族风情区的
主干道,里面有仡佬族独具特色的小吃
和商品。

正街的左边有条小街通往垂钓
塘,往前走几步便可看到民俗表演场,
所有的民俗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左边有
棵大树叫猴栗树,树体高大。

需要四个人才能合抱住,树上神奇般的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兰草,更有蜜蜂常年萦绕!被当地居民视为神树。

仡佬族的禁忌
仡佬族的人们认为,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

仡佬族春节文化习俗
贵州多民族聚居的独特历史文化条件,既保留了仡佬族一些独特文化传统,又使某些传统文化之间得到了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现今的仡佬族人过春节也有了如今的一套文化风俗。

现今,居住在贵州东部铜仁地区的仡佬族人的过期春节来可谓是
饭,仡佬族的年夜饭通常是以猪肉为主,还有许多分有特色的民族食物,其中的每一道菜都有着全家人对来年的美好期盼核对亲人美好祝愿!,另外,每年的春节,仡佬族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以及其他所有的重大节日,仡佬族人都要宴请
宾客,而且均要做粑粑,在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把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送亲人”的
说法。

过完了年,各种丰富民族文化活
动就会陆续在春节期间进行展演,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还是极富民族和
地方特色仡佬毛龙和傩戏表演,每年的正月十一,在贵州省石阡县都会组织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每年的展演活动都会吸引一大批来自省内外的摄影爱好者,活动场面相当热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现如今居住在贵州石阡县的仡佬族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在这种文化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下,仡佬族的一些民族文化也存在了一些危机。

一些传统的文化得不到传承和发展,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

列如,现在已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仡佬族傩戏,现在能为观众表演这个民间艺术的
全是老一批的艺术家,而现在的年
轻人,都对这项技艺兴趣淡然,以
至于这项民族文化得不到继承,使
这项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世界的唯一仡佬蹦蹦鼓
仡佬蹦蹦鼓是用棕树干抠空了做的一种仡佬族特有的打击乐器,敲打时能发出清脆声音,富有节奏感。

石阡仡佬族村寨中有一个远古
的传说:在洪荒年代,一只雄鹰救起了飘浮在洪水中的葫芦里啼哭的小孩,仡佬族的祖先从此诞生,为了表达对葫芦及鹰的感恩之情,石阡仡佬族一直把葫芦和鹰作为民族图腾崇拜。

蹦蹦鼓又称仡蹦鼓,是仡佬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山里,每到庄
稼成熟时节,为防止野兽对劳动成果的
侵害,他们常常夜晚在野兽出没的庄稼
地里燃起篝火,唱起民歌、敲打蹦蹦鼓
驱赶野兽,解除寂寞。

后来,每遇重大节日,他们都边敲蹦蹦鼓边跳舞,边唱歌,以乞求祖先保佑。

于是,仡佬蹦蹦鼓舞蹈流传至今。

近年来,石阡县仡佬蹦蹦鼓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外界广泛欢迎,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受邀参加过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等重大演出,并且登上了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举行的全国农民春节晚会。

在整台晚会18个节目中,《仡佬蹦蹦鼓》与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关门弟子虾噶表演的云南架子鼓在晚会最后呈现,和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张也、廖昌永、谭晶以及国内红星潘长江、郭冬临、凤凰传奇、孙悦同台演出,魅惊四座。

仡佬族的民族文化是中国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中的冰山一角,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都需要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他已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承担的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去保护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国这
个民族大家庭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献出一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