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5期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

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生产性民俗文化;B 、交易性民俗文化,;C 、生活性民俗文化。

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 、家族民俗文化;C 、村落民俗文化;D 、民间组织民俗文化;E 、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

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民间巫术、占卜类;B 、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 、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

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 、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 、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 、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贵州苗族调研报告引言:贵州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一些地区。

经过对贵州苗族的调研,我们对其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贵州苗族的概况、苗族文化、苗族经济等内容。

一、贵州苗族的概况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二、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苗族文化独特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苗族人民使用苗族语言交流,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们喜欢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女性常常戴着精美的银饰,男性则穿着有着苗族特色的服饰。

苗族人民也擅长制作艺术品,如织锦绣品和制作银饰等。

苗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例如,苗族人民尊重先祖,常常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

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祝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三、苗族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贵州苗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苗族人民也发展了特色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水田综合农业系统和苗族传统农业技术。

此外,苗族人民还发展了手工业和旅游业。

苗族的手工业产业发达,他们擅长制作种类繁多的艺术品,如苗绣、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苗族也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贵州苗族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苗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仡佬族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

仡佬族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和节日活动三个方面。

口头传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仡佬族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学术教育与正式文字的边缘地位,大部分的文化知识都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家庭中,长辈们经常通过口述的方式向后辈传授族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服饰等方面的知识。

在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文化传统中,也能体现出仡佬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通过这种方式,仡佬族的文化知识代代相传,使族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民间艺术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包括舞蹈、音乐、织锦、雕刻等等。

舞蹈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仡佬族的舞蹈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舞姿矫健、活泼,富有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

通过舞蹈,仡佬族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也传递了族人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通过参与舞蹈表演,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到传统动作、节奏和情感表达,在舞蹈中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节日活动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诺瓦”节、寿山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农事活动、宗教信仰等相关,是族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合。

在节日里,族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举行舞蹈比赛、展示民间工艺品等。

通过参与节日活动,年轻一代能够亲身体验到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和节日活动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仡佬族人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仡佬族的文化传承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文化保护机构的参与,仡佬族文化传承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

苗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苗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苗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语言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移民潮的涌入等原因,苗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压抑。

因此,对于苗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苗族语言的传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苗族地区逐渐被现代汉语所侵蚀,年轻人普遍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苗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苗族移民前往城市生活和工作,他们更多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这使得苗族语言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外,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们主要使用汉语进行学习,这使得他们接触到苗族语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也无法有效地继承和传承苗族语言文化。

针对苗族语言传承问题,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应该加强苗族语言的教育和推广,政府可以在学校开设苗语班,让学生接受苗族语言的基础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苗族语言。

其次,可以组织苗族语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苗族语歌曲、舞蹈、文学等文化活动,提高苗族语言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让更多人对苗族语言感兴趣,并且愿意去学习和使用苗族语言。

此外,可以开展苗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强对苗族语言文化的认知和研究,同时保护和传承苗族语言文化遗产,提高苗族语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苗族语言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苗族语言使用范围的不断缩小,很多苗族特有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词汇开始逐渐消失,苗族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受到了影响。

其次,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苗族地区也开始普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苗族语言和现代科技之间存在较大的语言差距,这限制了苗族语言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由于苗族地区的不同方言和口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苗族语言也面临着方言差异化的问题。

针对苗族语言发展问题,也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龙运骞张娟我国传统文化的尊崇并倡导全国人民要坚定“四个自信”。

而在“四个自信”中首推“文化自信”,他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西方文化,反而忽视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需要每一个人的欣赏、尊重与保护。

每一个民族历史背景下的文化遗产都是神秘而又丰富,每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发自内心的欣赏是我们应该呈现出来的态度,传承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应该成为我们的首要责任。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曾经有人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贵州:“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不仅仅描绘出了贵州的地貌特色,还赞美了贵州的地域文化以及各色各样的民俗风情,仅一个“美”字,就能让人对贵州产生更多的遐想。

贵州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省一共有49个少数民族。

目前贵州省存留下来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侗族、水族等等。

布依族同胞算是最早在贵州这片土地开拓的民族之一了,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附近。

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与地形气候条件优越为一体,使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多彩,吸引了广大游客的观赏,从而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

1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布依族的地区分布很广,贵州省内主要集中地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

贵州布依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民族迁徙与融合,在这样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

调查发现显示,布依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生活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各种民间舞蹈都来自于生活,主要以生活劳作和民族习俗为题材。

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贵州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世界上各国人民传承并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它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和保护的对象。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贵州拥有众多的非遗项目。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幸亲身参观了贵州几个非遗项目,并与传承人进行了交流。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价值、传承之难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在贵州非遗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二、了解贵州非遗文化在贵州实习的期间,我们参观了毕节木偶戏、黄果树瀑布的苗族歌舞表演、做竹编、捏泥人、高山腰鼓等非遗项目。

在参观过四川之后,我们来到贵州的毕节,参观了毕节木偶戏。

毕节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中的一支,起源于贵州省毕节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以戏说人的生活、风俗习惯、斗争史、军事战争和英雄人物为题材,丰富多彩的表演、生动逗趣的木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参观黄果树瀑布之后,我们观看了苗族歌舞表演。

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传统服饰、舞蹈和歌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苗族歌舞表演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在白天参观了几个非遗项目之后,我们晚上参加了竹编的制作活动。

竹比是贵州非遗项目之一,它以其简单、环保、实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人们参与其中。

我们在竹编活动中亲手制作了一个小篮子,并了解了竹编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贵州的中华捏泥人艺术和高山腰鼓。

捏泥人是贵州非遗项目之一,它以独特的手工捏泥人技艺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而著称。

高山腰鼓是贵州省的山区传统鼓乐,它以其独特的鼓点、起伏的节奏和群众性的表演风格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民。

通过参观这些非遗项目,我深刻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价值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三、非遗的独特价值非遗不同于物质遗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

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共生

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共生

村寨聚落
四、山地文化与少数民族建筑
• • • • 由于贵州的地貌特殊,少有平缓地势,所以大多 数民族民居都是依山而建,因材制宜。 如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 半边以木柱支撑。 水族的吊脚楼也是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多采用 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材料为松、杉。分上下 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农具。 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砖木结构。但" 石头房"也是其一种特色民居。其主要特点是, 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都是用方块石或者 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 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 鼓楼是侗家房族的标志,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 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楼层均为 单数。 总的来说,贵州民族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这是 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 防兽等优点,对于潮湿多雨的贵州中国西南部亚 热带地区非常适用。
• 低水平生产与低水平需求的循环, 使人们在物质文化上满足于低水平 的维持温饱。缺乏更高的精神需求,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三、山地文化与少数民族社会环境
• 虽然各个民族都生活在贵州这 片土地上,但由于山大坡陡, 平坝较少,土地承载负荷有限。 因此,人们居住分散,一般是 以同一家族为单位,聚族而居。 一个村寨几十户或几户人家, 形成相互依存的血缘集团。属 于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 环境,而这也是凝聚家族势力 的必要手段。


苗寨 石板房 鼓楼
环境与文化
• “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 天无极。”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名符其实 的山国。 • 斯图尔德指出:“相应的环境特征由文 化决定。较简单的文化比发达的文化更直接 地受环境制约。 ” • 生态环境对文化形态有强大的制约作用。 “靠山吃山”的贵州人不能不直面恶劣的自 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受着大山制约 的贵州各族人 民,在陡削的大山中孕育和 发展了独特的山地文化,形成了区别于周边 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性格差异等文 化特征。因此,贵州山地文化的特点,对贵 州地域文化的文化思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义。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传统习俗,以下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苗族历史沿革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公元前214年左右的楚汉战争期间,苗族的祖先就已经在贵州一带安居乐业。

在随后的汉代、唐代和宋代,苗族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吸收了楚、汉、唐等主要民族的文化影响,并且积极融入中原文化。

明清时期,苗族地区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独立政权,如明朝时期的黔中土司和清朝时期的阗察土司。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才得以彻底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二、苗族传统习俗1.节日习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苗族新年。

每年农历新年,苗族人民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舞蹈、唱歌等。

苗族新年是苗家寨子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男性通常穿着短衣、长裤、褡裢,女性则穿着襦裙、长裤、上衣、外套等。

这些服饰都以民族特色的手工绣花和银饰为主要特点,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采。

3.婚俗习惯苗族的婚俗习惯也颇具特色。

在苗族传统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如订婚、娶亲、迎亲等。

新娘会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手持花球,迈步踏上巍峨的竹梅,伴随着锣鼓的欢快声音,庄重而典雅。

4.民俗活动苗族人民非常热衷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他们喜欢组织集体性的婚礼、葬礼、过年等活动,人们合力协作,共同参与,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

三、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传统文化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智慧和情感,是保持民族特色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为了促进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开展有关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苗族文化的继续发展。

总结: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况令人担忧。

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

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

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

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
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

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份,汉族占65%,少数民族占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由季羡林为总顾问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按文化类型分为燕赵、
氐羌、
农业祭祀,都发端于原始的信仰,现在统称为“民间宗教”。

侗族大歌是“山与水”的和声,傩戏、地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许多节日都与祭祀活动有关,保护自然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载歌载舞使生活快乐,社会和谐。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
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

侗族大歌、侗族刺绣、鼓楼、风雨桥等成为展示侗族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全省侗族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民族文艺品牌的重要途径。

(四)侗族文化的现状及未来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目前,侗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危机:一些
21
;如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