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共38页文档
2018-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资料-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8-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资料-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资料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呢?贵州有多少个少数名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资料,欢迎阅读,喜欢你就拐走吧~ 【侗族萨玛节】侗家人的祭萨涵盖了母性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
“萨”是侗族人民普遍祭拜的始祖母,是婆婆,是女性的意思。
祭品中最重要的是鱼,其次是油茶,祭祀的主要是妇女,油茶是侗乡最著名的食品,也是女性最喜欢的食品,妇女们在萨坛前一边打油茶,一边唱颂萨神歌,其乐融融。
【土家族摆手节】摆手节,被誉为土家族的“狂欢节”。
分布湘西、鄂西、川东以南和黔东北等地,一两百万土家族同胞届时都要举行隆重庆典,尽兴狂欢。
它不仅是土家族歌舞艺术的大汇演,也是该民族历史、风俗和文化的再现。
【水族端节】端节”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欢庆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预祝来年丰产的年节。
“端”者为年末岁首之两端,水族历法,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农历八月为岁末(除这点外,水历与农历一样),年末岁首正值谷熟时节,即为“端节”的时间。
水族赛马只在端节举行,是端节最有吸引力的节日。
水族传统习俗,在端节(亥日)吃过早饭后,男女老少便一起涌向端坡,观看端坡赛马。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以祭神祭田、祈年丰收、送崇除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时间基本上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白天,人们杀猪宰羊祭土地神、火神等诸神,艳服盛装欢聚游乐,谈情说爱,并表演民间歌舞,举行对歌、斗牛、赛马、摔跤、拔河、荡秋千等活动。
夜晚,男女老少手持火把,游行在村寨田间。
然后燃起篝火,举行晚会,饮酒载歌载舞,尽欢而散。
【仡佬族吃新节】。
贵州文化民族文化

贵州文化之蜡染
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 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 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 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 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 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 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 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 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 纹”。
贵州苗绣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 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 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 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 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 图明朗,朴实大方。
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 丝絮贴绣、锡绣等。
贵州文化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战国 就已经出现了,有了两千多年的历 史。侗族大歌在贵州来说不仅仅是 一种艺术的形式,还是对侗族文化 和民族精神的传递和凝聚,是一种 对侗族文化的体现。侗族大歌已经 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侗族大歌代表了少数民族丰 富的文化内涵,也代表了中华民族 的多种多样的灿烂文化遗产。
兴义狗肉之美在于选料讲究。为保证口味,甚至总 结出“头黄二黑三虎斑,白狗肉味最平淡”的歌谣。 狗宰杀后砍成几大块,放入瓦罐中清炖。烂熟然后 剔除骨头,再加生姜、砂仁、食盐、草果等文火烧 炖后捞起即可食用。
贵州仫佬族习俗

贵州仫佬族习俗贵州仫佬族的习俗——以基东瓮袍仫佬聚居地为例贵州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是贵州的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来到贵州定居最早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仫佬族创造了贵州灿烂多姿的历史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中,其风俗也与其他民族有着诸多的不同。
仫佬族历来有敬奉祖先和信鬼神的传统,没有宗教信仰。
各种风俗的保存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正月初一:大初一是新年的开始,也是来年运势的祈福日,所有的仫佬族人在大年初一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尽情玩耍。
在这一天起到大年初三,每天早上的家务都由男人来做,女人不用干活,等着男人伺候饭菜,因为一年以来女人做家务太辛苦,新年的前三天要由男人来承担家务,这样来年的生活才顺利、如意。
大年初一大家都希望有个好的兆头,在仫佬人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有男人(或男孩)第一个到别人家串门,那是皆大欢喜的事,如果遇到女人(或女孩)第一个到别人家串门,那就被视为不吉利,会惹主人家不高兴。
因此在大初一这一天,一般女人均不出门,男人则承担一天的家务。
在这一天不准扫地,扫地就会招来跳蚤等臭虫,不能开箱,不能花钱买东西,不能大吵大闹,不准在屋外晾晒衣物,不能在家里梳头、洗头,不能往外泼水,不能燃烧有异味的东西,如有违反,唯恐来年财运不佳,招灾惹祸,家庭不和。
正月初三:常言道,事不过三,到了初三,年味渐淡,大家便可外出活动,行亲走戚等。
早上起来,要煮甜酒粑祭祀祖宗,然后再食用,女人则到井边挑水,舀水前先给水井烧香烧纸,意为向水井菩萨买水,如不焚香秉烛,将触犯神灵,也会招至灾祸。
完后各自安排当天的行程。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俗称天公日,起源于汉族,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这一天是天宫最高神祗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物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
这一天的汉族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许愿、祈福、祛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
刺绣
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精美,如苗族的龙凤刺绣、 侗族的云龙刺绣等,是手工艺品 中的珍品。
编织
贵州少数民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 久,如苗族的草编、瑶族的竹编 等,这些编织品实用美观,富有 民族特色。
04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与信仰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苗族
侗族
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 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民族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布依族三月三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布依族传 统的歌节,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 谈情说爱的时机。
03 贵州少数民族的艺术与工 艺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独具特色,如苗 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这些音乐 形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舞蹈
贵州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如苗 族的龙舞、瑶族的猴鼓舞等,这些舞 蹈动作优美,内涵丰富,是少数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 等,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扩大 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审美和创意元素,推动民族文化 的创新发展。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 合作,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元素,丰富 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02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刺绣精美 而著称,其服饰上常绣有各种图 案和花纹,寓意着苗族的历史和
贵州苗族习俗

贵州苗族习俗贵州苗族习俗 1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最初没有国家文字,但在50年代后期创造了拉丁拼音文字。
现在,大多数人使用中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在大多数地区,苗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米饭。
油炸食品是最常见的一种油炸粑粑。
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贵阳风俗民情

贵阳民族风俗贵阳•民族风俗贵阳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集会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地戏、跳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饶有情趣、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
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常使游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民族节日的话,一定能感受到黔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
六月六“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万的布依族群众便邀约相会于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尽情欢度佳节。
男女借机向意中人表达爱慕之情。
“六月六”的缘起,有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布依族姑娘绣了一幅花开锦绣、香飘长天的青山秀水图。
魔王见此宝图,顿起贼心,前来抢夺。
姑娘和众乡亲苦战七天七夜,终因力量悬殊,六月初六这天,眼看宝图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将图抛向空中,宝图即化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气死化为一堆乱石,沉入花溪河底。
此后,为了纪念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们汇集于花溪河畔,载歌载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扬省内外的“六月六”歌节。
布依族拦门酒远方的客人将至,布依寨子里的年轻布依姑娘们已穿戴好华丽的服饰,等待在寨子的门口。
举行布依寨独特而又盛大的欢迎仪式--拦门酒。
拦门酒是布依族人自己酿造的米酒,度数不高但后劲很大,用牛角盛满,客人走上前就要一气喝完,而在喝的时候不允许客人有任何的推辞表现,客人喝酒时不要用手扶牛角,那样布依族同胞会认为你还想喝,于是就会给你灌上第二杯拦门酒。
许多号称海量的朋友就是因为不明其中原因,而还未进寨门便一觉睡过时间,错过了布依寨做客的好机会,拦门酒之名也因此而来。
四月八“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贵阳民俗

戏剧文化
花灯戏 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 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人们习惯 地简称花灯。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舞 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吸收了苗族武术 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是贵阳喜庆佳节必 不可少的活动。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 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
节日风俗
花灯 民间称为“玩花灯”、“唱花灯”、“跳花 灯”或“花灯”,是贵州民间举办的一种载 歌载舞的文娱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悬挂彩 灯。 过年风习的民谚称为“三十夜的火,十 五夜的灯”。
戏剧文化
地戏 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过 去称之为跳神,有祭神驱鬼、祈求平安之意,而今已成为旅游娱乐活动。 安顺地戏为摊戏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初叶。因演出不用戏台和苗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 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 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民间艺术
(1)“三月三”乌当区新堡布依族歌会:始于1980年农历三月初三,每年一届,至今已经举行了 25届,已成为贵阳市北边一个最大的歌场。 (2)三桥村圣泉“三月三”民族艺术节: 1992年举办了首届民族艺术节至此每年一届,至今共举 办了十三届。
民间艺术
开阳县乐丰乡“六月六”民族艺术节:1985年开始,至2003年已举办了19届,每年前往过节的各 族同胞已达万人以上,盛况空前。
仡佬族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最讲究的节日之一,每 年农历七月的龙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将 收割时,将新米煮成饭,一是为祭奠祖先, 二是为供奉谷神。每逢节日还邀请地戏班子 演唱地戏,欢送祖宗神灵和五谷之神。
贵州民风民俗

贵州民风民俗黔西北望天坟赫章一带彝族的望天坟安葬方式很独特,上不封顶。
这是从先天易延续下来的文化。
彝族认为自己是鹰和虎的后代,在他们的服饰和生活中随处可见虎和鹰的痕迹。
鹰化天,虎化地,天地生日月。
望天坟之所以不封顶就是彝族人民要让自己的祖先可仰望天空,洞察天象,掌握万物变化。
此种安葬方式只是有地位威望的人可享用。
可惜在文革的时候被刨掉了绝大部分。
撮泰极(音译)板底的彝族村寨有一种最原始的傩戏——撮泰极撮泰极是描写人成长过程中历经很多磨难的巫戏,分六段。
其中就分为生老病死等情节,主要表现天神是如何帮助人类战胜了牛王。
“撮泰极”有五千多年历史,如今只保留在板底一带。
而且,已经是逐渐消亡的趋势。
赫章可乐贵州赫章的可乐地区是夜郎文物发现最丰富的地方,墓地、博物馆,跟夜郎专家探讨套头葬的原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当地风俗浓郁的村寨生活也颇有魅力。
黔西穿青人大方地区,有一种未识别人群叫穿青人,目前还不能鉴定他们属于什么民族。
他们是明初因战乱迁徙至大方地区。
所以保留了比较明显的古老汉文化习俗,又与当地的原始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
尤其是宗教祭祀。
明代地方史志称其为“土人”,清代又称其为“黑民子”,因其“衣尚青”,故“又曰穿青”。
这个民族居住在织金的有20多万人。
他们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信仰——“九月祀五显神”;信仰五显神的形式是“在堂屋西北隅以竹篾编如小兜形悬壁,曰兜兜坛”,即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祭祀五显坛的形式是“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
”这种戏,就是被外国戏剧专家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
俗称“跳菩萨”。
奢香夫人的生平奢香夫人对贵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贵州建省就是奢香夫人的功劳,她作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能被朱元璋大加赞赏,并收为干女儿,必有其过人之处。
奢香夫人修通贵州古栈道,贯通贵州,为交通及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她的远见卓识,大兴教育,送了很多部落首领的子女去南京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