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
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一)环境特征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
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
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
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1.农村人口分布。
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
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
县域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
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
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 势平坦,交通 便利,有利于
经济发展
河谷地区:河 流沿岸经济发 展较快,其他 地区发展较慢
盆地地区:四 周高、中间低, 交通不便,经
济发展受限
地形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山地地区:交通 发展受限,需要 建设更多的隧道 和桥梁
平原地区:交通 发展便利,有更 多的道路和铁路 建设
高原地区:交通 发展较为困难, 需要建设更多的 高原公路
土地改造:人类通过工程手段改变 地形
地形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分布和规模,例如山区聚落分散,平原聚落密集。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形态和发展,例如河流冲刷形成的河谷地区聚落呈条带状分布。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交通和通讯,例如山区交通不便,平原交通便捷。 地形变化可以影响聚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山区经济落后,平原经济发达。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汇报人:XX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下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形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与聚落的相互作用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与聚落分布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集,规模较大 山地地区:聚落分布分散,规模较小 高原地区:聚落分布较少,多呈点状分布 丘陵地区:聚落分布较为广泛,多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带状或团状分布,沿着河流、道路等方向延伸,形成较为明显的聚落走廊。
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例如,靠近河流、水源地 等自然条件的聚落数量较多,而靠近城市、交通要道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聚落数量也较多。
平原地区的聚落建筑风格较为单一,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排列较为整齐,形成较为 统一的聚落景观。
盆地地区:交通 发展受限,需要 建设更多的地下 通道和隧道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生态适应性”是由“生态学”衍生而成的学科,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为有机体提供有力的环境条件,同时有机体的进化也对环境发生反应,有机体与环境间存在双向互动的整体协调关系。
摘要:高原山地兼具高原和山地的特点,其特性要复杂于其他任何一种地形地貌形式,人居环境也不例外。
本文从生态适应性视角出发,以指导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为目的,探求适合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式,并选择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为例,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生态适应性,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大理“生态适应性”已被运用到多个学科,包括人居环境建设领域。
在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理论及实践研究中,运用“生态适应性”理论,旨在强调高原山地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调关系,为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1.高原山地及人居环境的特殊性1.1高原山地按照学术上的定义,高原是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等同于高原与山地的叠加,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
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山地垂直梯度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更为明显。
1.2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殊性受高原山地险恶自然环境的影响,山地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山地保育的必要性、山地开发建设的复杂性和工程技术上的艰巨性。
在与自然环境长期的适应协调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呈现高度的调适性,形成其独特的高度自然性、密集效应、整体性特征。
针对高原山地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必须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

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在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形态模式。
晋中地区,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传统聚落作为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展现出了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布局。
本文首先概述了晋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并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传统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典型聚落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本文还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运用等手段,实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这些聚落不仅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总结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的特点与价值,指出了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晋中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聚落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晋中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多样,社会经济背景深厚。
这些环境因素对晋中地区的传统聚落形态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
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使得聚落多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山地聚落形态。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发达,聚落的分布更为密集,形态规整。
晋中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这对聚落的建筑材料、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在社会经济背景方面,晋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晋中地区就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业一直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plateau mountain;settlement pattern;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human settlement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
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
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
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
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
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
浙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浙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董军;赵维娅;陈广绪【摘要】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1(018)001【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作者】董军;赵维娅;陈广绪【作者单位】杭州金都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8;慈溪市规划局,浙江慈溪,315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0 引言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历史文化悠久,山地聚落实例丰富。
空间形态解析主要研究聚落空间各构成要素的组合关系、整体形状及演进脉络,为城镇建设和历史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1 山地聚落空间的山水形态浙江山地聚落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依山,即与地形结合,自然地呈不规则平面形态;二是傍水,即利用天然水体或引水挖渠丰富聚落水资源。
根据聚落山水格局的封闭程度,分成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三类。
1.1 封闭型封闭型山水格局即“四面环山、内引溪水”。
四面环山即群山环抱,背后有祖山、少祖山,前面有案山、朝山,左右有护砂。
内引溪水即将溪水引入聚落,这样既利于乡民的生产生活,又能在火灾时提供充足的水源。
封闭、宜居的环境,形成乡民强烈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聚落内在凝聚力明显增强。
渠口村即是一例。
据《渠川叶氏宗谱》记载:“渠口,凤山在其西,雷锋峙其东,南有屿山,而其外有大溪环之。
中穿一渠,可以灌溉田。
”渠口村的选址充分考虑小气候。
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南面有不高的屿山作为案山,块然独立,于是在盆地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形成两个豁口。
夏季,季候风循河谷北上,在坦下村折向西北,正好吹进东南豁口,带来充足的雨量,因此渠口村四季宜人。
山地环境传统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例

052022.02 / Rural Planning 乡村规划编制不同,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贵州省内孕育着众多的民族,各个民族之间有着文化、精神及审美上的差异。
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包含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智慧,是该地区人民的劳动结晶,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都体现着当地居民在应对条件苛刻的喀斯特地貌环境下展现出的智慧。
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使当地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十分零碎,同时也缺少农耕用地,各地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交通网络系统,因此,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及闭塞的交通条件下,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
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山地乡村聚落研究,从外界影响和自身的因素两方面分析此类乡村聚落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研究对象2.1贵州省山地传统乡村聚落中国有着世界上分布最广阔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云南三省。
整个喀斯特地貌区中贵州省的规模最为庞大,全省有69 %的土地面积为喀斯特地貌,约11万km 2。
如此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省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其分布范围遍布全省、类型齐全,形成一套完整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
如此奇特的山地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贵州省内现有世居民族18个,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为多民族的聚集提供了条件。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聚集等因素,贵州省内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难得的。
贵州省有426个传统村落已录入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占全国总数的16 %。
这些结合地貌因素和民族特色形成的传统村落在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摘要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河源干旱地区人居环境调查与研究——甘南藏族山地聚落的生态适应性浅析

口密度 和容量 。 ( 2) 聚落的结构与肌理
的一整套文化生态系统 ( 甚至是其他地域居 民所难于理 解 的生活方式 ) ,共 同构建人文生态 的平衡系统。
聚落 的街巷 的宽度形 式都很不规则 ( 图4 ) ,通过
历史记载 比较 完整 ,对深入研究 聚落形态和 内在发 展 对典 型聚落的实测 ,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 ,干道 、支
1 . 4 建筑 的材料构造和细部做法
建筑 的材料 、构造 、色彩等细部做法 , 作 为藏族
机制 比较有利 ;同时聚落地处县 城边缘 ,在 与现代文 路和 巷道 , 干道一般 宽度 在 l 5 ~ 2 0 m, 主要通 向寺院 ,
制和引导 当前建设 ( 图 2) 。
明交汇 时矛 盾突出 ,亟需 总结有地域的建设经 验来 控 兼有部分集 会功能 ;支路宽度一般 6 ~ 8 m,曲折而狭 聚落肌理 中统一性要 素 ( 也是 区分 于其 他地域建筑 的 , 充分体现其对特殊环境 的适应性 。 其 细部 窄 ,起分割居住单元 的作 用 ;小巷多 位尽 端路 ,直接 主要特点 ) 寺 院建筑形体高大 ,以一个上下通畅的高大空间为 作 为生态 与 人文 交汇 点 的藏族 聚 落 ,凝 聚 了藏 通 向院落 ,宽度 3 ~ 4m,有时有低矮 的过街楼 ,有 利 处理手法 又可 区分 为寺院建筑 、居住 建筑两类 。 族 文化 与生 存经 验之 精华 ,对其 的广 泛调查 与 深入 于创造聚落封 闭内聚的居住环境 。与等高线成一定 角 特色 的 建筑理 论 的基础 。
冲,保持室内的热舒适性。同时壁板分割形成壁柜,用 比较平缓 、低 矮的大山的余脉 ,山体延绵 ,地 势起 伏 活 与变化 。 聚落 的雨水排 除通过屋 顶排向道路 ,道路表面为 于储存提高空间利用率 ,减少室内的封闭感 。在避风防 自然均匀处 ,避开奇峰怪石 ,悬崖峭壁 ,既避 风向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聚落特征;人居环境
【文章编号】1627-6868(2016)05-0030-03
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villages of Yunnan Dali state.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Under the preconditio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featured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n plateau area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s.
Keywords:plateau mountain;settlement pattern;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human settlement
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
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
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
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
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
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
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
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
在对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后,总结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可主要分为团块状、放射状、带状和散点状四种类型。
2.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2.1团块状聚落
团块状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属于地形条件相对较好、适合建设用地较为集中区域。
所以布局形态相对紧凑,呈现面状或团状形态特征。
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开发强度偏大,呈集中布局的特点。
按所处位置地势起伏和坡度的大小,团块状聚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地形条件相对平坦所形成的片域状聚落[2],另一类为坡度地形条件相对较陡后形成的叠落状聚落[2]。
2.1.1片域状聚落
通过对片域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用地坡度相对平缓,通常小于10度;地形起伏较小,一般分布在平坝、丘陵或坡麓地带;用地相对集中;
(2)由于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适于农耕,故聚落周边植被主要以农田为主;
(3)较一般高原山地聚落而言,规模偏大,且多集中布局;布局形态呈现面状或团状特征;
(4)交通条件较好,一般依托过境道路向两侧生长,内部街巷呈规则的网络状,纵横交错,主要的交通道路和商业街巷均平行于等高线方向设置。
2.1.1叠落状聚落
根据叠落状聚落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聚落有如下形态特征:
(1)坡度较片域状聚落通常偏大,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局部地区大于25度,地形地势起伏大,一般分布在山腰台地;
(2)聚落附近一般伴随着溪流和冲沟,除坡度较平缓地区有农田分布外,其余地方皆种植符合当地山地气候的经济林和低矮灌木;
(3)受地形限制,为节约土地资源,聚落布局更为集中,伴随较高强度的开发模式;
(4)较大的坡度致使交通条件较差,村内无法通车,内部街巷呈变形的网络状,街巷狭窄,仅能供人畜通行,横向步道沿等高线平行设置,竖向交通则靠阶梯式步道进行组织连接。
2.2放射状聚落
放射状聚落多分布在局部用地相对平坦但周围有陡峭
山体区域,如河谷交汇处、山脊或山谷中,聚落布局顺应地形地势向多个方向延伸。
此类聚落受高原山地自然条件限制,聚落街巷多呈树枝状向外辐射。